《中国哲学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5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一):无用之用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明了幸福的来源,幸福这样抽象的概念,可以从中找到具体的解读。中国哲学史中的智慧则是万物归一 一归何处。
比较通俗的书,可惜我文言文功底不太好,读起来不需要太多哲学基础。我一直认为如果想了解快速宏观地某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读相关历史性书籍,而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先秦六家、佛、禅等知识是一本很好的书,观点描述明朗。
总体来说,不算严肃但也不会是那种看着很轻松没劲的书,我可是看了一个月,看得比较辛苦,每次看一章后就想睡觉,最好做读书笔记,与人分享书中观点。哲学的东西因为工作不用,忘得很快的。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三):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
哲学的产生必然有其现实的基础,哲学的发展也必然受到现实的影响。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传统礼教社会崩溃,值此之际有了诸子百家,提出各种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学说,也为后世哲学搭建了基本框架。秦汉一统,基于统治需要,儒术独尊,其它学说受到排挤,虽然某些时期其它学说受到重视,整体而言未能如儒家长久占据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学东渐,对儒道造成冲击,但最终融入中国哲学,形成儒道释共存的局面。直至宋明朝代,国家统一稳定,以儒为主兼容其它学说,理学大兴,占据中国文化主导地位。至近代遭遇几千年未遇之大变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虽有部分学者尝试利用传统哲学包纳西方事物,正所谓酒瓶装新酒,却以失败告终。至此,中国传统哲学时代结束,新的中国哲学正处于萌芽状态。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界的开山之作。陈寅恪、金岳霖等大家均对冯友兰先生的论著表达了赞扬。 冯先生此书最大的特点便是依托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典籍来进行历史发展顺序的解读。冯先生治学精神很是严谨,他的观点都有出处可循,绝对不会凭空向读者抛出一些观点,所以丝毫没有空洞之感。比如:解读董仲舒和今文经学,就一定要《春秋繁露》为基础,从性情、伦理等多个方面分条举例原典进行阐发。所以,阅读《中国哲学史》对于读者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于《论语》《法言》《论衡》等重要典籍要了解,才能体味冯先生阐发的哲学精神,建立起中国哲学的史观。而笔者的国学水平明显不够,所以只能挑选着阅读,所以笔者并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哲学发展史观。但是,对于笔者重新理解已经读过的典籍,基本理解民族的哲学精神体系。 冯先生在介绍中国哲学发展阶段时,为了说明: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皆中古哲学,而近古哲学则尚在萌芽,提出了“旧瓶装新酒”的理论。笔者认为此说法及其生动形象。旧瓶指原有的哲学体系,新酒指新的哲学思想。纵使康有为的时代有新的哲学思想产生,但还是依附于原有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中,而且其体系也有包容它的空间。这不仅仅揭示了中国今古哲学在萌芽,也说明中国旧瓶之不易打破。中国两千多年来都是以儒家意识形态为主流。儒家思想体系的强大包容性,能将佛学、道家、阴阳家均能笼络到自己的阵营中,这也是中国在封建社会保持持续稳定的根本原因。可是,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腐朽并且为摆脱封建社会而付出极大代价的原因。只有摆脱传统儒家思想体系的束缚,近古哲学才能真正产生。冯先生见的超凡,是极其有学问、有思想的学者。 总而言之,《中国哲学史》利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典籍和民族内在思想观念,有利于理解“中国人之为中国人”。
虽然对本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有所耳闻,但是具体的内容还是没有了解过。
本书从先秦诸子开始一直到西方哲学的传入,沿着时间轴线对每一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做了讲解。
每每引经据典,体现了大师的文学功底和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
讲讲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中国哲学的一个感觉吧。
首先,由于以前学中国历史的时候也多少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当然了,大部分都只是提到了名字而已。)
所以对于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董仲舒、魏晋时期的风流名仕以及朱熹、王阳明这类大名人还是有所耳闻的。
但是针对他们具体的思想、主张还是不太了解。看完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觉是终于把之前模糊的概念多少弄清楚了些。特别是程朱理学以及陆王心学的理解,是深刻而又很有趣的一种思考。
沿着时间轴线,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先秦诸子百家可谓言简意赅,
但是由于过于简洁的言论(也许是文字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可以想象以及解释的空间太大了。(这反而是一种限制)
后续的思路总是被禁锢在对前人经典的研究注解上了。无论是朱子还是王阳明,或者是后续清朝的学者都通过对古典的解读来作为手段。
特别是儒家思想在成为正统之后,以及后续的科举考试都无疑大大地限制了大家的思想。例如程朱理学的那一套理论,总是想通过对孔孟的注解来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而心学的王阳明也不能不落入俗套,通过对《大学》的注解来阐述自己的中心思想致良知。
最后,有关西方哲学引入之后,作者对中国哲学的这段思考还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其中经常提到的负的方法。确实,中国人总是喜欢用负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一种含蓄的方法,
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感。但是有时候这也是一种逃避,负的方法,你很难去论证它的不正确。所以作者还是提倡,首先对于哲学的研究还是要用正的方法,在把自己的哲学理念
通过正的方法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后,再通过负的方法来达到更高的境界。如果一开始先秦百家把自己的理论都清晰明了的表达明白了,也许就不会被推崇到这么高的地位。
也许后人也就不会被禁锢在四书五经里,而能有更高的见解和想法吧。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六):重新认识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中国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的,或者中国的哲学过于早熟以至于再没有发展了。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写“道可道 非常道”。在我看来,这就是说关于“道”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别人再怎么解释也没有用。如果说哲学是对人生的思考,我也疑惑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简单,准确地说,为什么我知道的如此之少,而且很多是我所心存怀疑的,譬如 “难得糊涂”,譬如“明哲保身”,这就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人生哲学吗?相较于西方热热闹闹千百年来几乎不间断的争辩、发展,我们的哲学为何显得如此消极、冷清。
抱着要补课、要重新认识自家文化的心态开始阅读这套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学术著作。读得很慢,上下册不足600页却读了近四个月,文中大量引用的古文典籍固然是很大的挑战,冯友兰先生自己的阐述(近代学者的文言文)读起来也是非常吃力。其句子结构、字词用法,与自己习惯的现代白话文有着巨大的差异。经常是大段读下来感觉不知所云或似懂非懂。
然而,即使这浅浅的理解,一方面解答了我不少困惑,另一方面也使我开始思考新的问题。
譬如,冯先生认为“中国只有上古与中古哲学、无近古哲学”。对于中国之哲学思想为什么没有发展到近代哲学,冯先生的意见是缺少大的社会变动,旧瓶尚能勉强容新酒。另外冯先生也认为随着经学时代的结束,旧瓶已呈破裂之相,发展近代哲学的时机已经到来。从《中国哲学史》完成的年代到今天,中国已经历了颇多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的近代哲学是否有迹可循呢?
我想,这个时代重新阅读老一辈学人的著作意义也许就在于重新去认识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发展历程。
完整书评及部分读书笔记参阅微信: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U5MjI2OA==&mid=401967531&idx=1&sn=951d937aea5836fdc4db3c108d1cdc3d#rd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七):初中时读的书,写几句话,算是一点怀念吧
可以再补充一个人,就是牟宗三。二十世纪,真正懂宋明理学的,还就是新儒家那几个人,可能确实懂一点。牟宗三算是集大成吧。我觉得牟宗三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但是他还是能抓住要点。他讲朱熹是他律道德,讲王阳明是自律道德,还是站得住脚的。可惜他讲的佛教始终有点怪怪的。虽然他写了一部大部头的《佛性与般若》,但是他整个对佛教史的理解,是从台湾那个印顺法师那里抄来的。印顺,是个学者,不是修行人,对佛教没有真正的认识,都是文字上,史料上,思维层面的认识,没有身心上的证见。印顺把佛典分成三个系统,中观是一派,唯识是一派,这是古已有之的两派,另外他自己标新立异搞出一派,叫真常,包括《大乘起信论》之类,讲一心开二门,讲如来藏的,他另外划了一个系统,叫真常。他的逻辑就是,唯识派讲第八阿赖耶识,讲到死胡同去了。根本是妄心,没法成佛,讲不通。很多人都意识到唯识到最后是讲不通的,所以对唯识有保留。西藏黄教,根本不承认阿赖耶识,把这个问题直接回避了。只承认前六识,承认那些心性上的分析,不承认阿赖耶识。很讨巧。也有正面解决的,就是为了把阿赖耶识这个事情圆回来,把阿赖耶识转化为如来藏清净心,即真常。这就是印顺的逻辑。这在逻辑上可以成立,但是没有证据显示大乘佛教的佛典是按这个顺序出现的。可是牟宗三不管这是不是历史事实,就直接套用这个来讲,把天台宗讲得那么高,大乘圆教,佛法最高的一派,真常系的顶点。我觉得这个也是信口开河。从心理上讲,我很喜欢天台圆教的说法。四圣与六道是相互圆融的,人贩子和毒贩子这样的坏蛋也有佛性,所谓高僧大德也有贪嗔痴慢疑。地狱里有佛,饿鬼道也有菩萨。我认同这个东西。但是喜欢归喜欢,我也必须说,天台宗还是大乘空宗的一个变种,是中观学说的一个变种,说不好听点是对中观学说的误解。把空、假、中立为三谛,不讲二谛圆融,讲三谛圆融,是叠床架屋。真空与假有的圆融,本身就是中道,没必要单独标一个中出来,还用这种讲法来讲《法华经》。我觉得莫名其妙,是闹了误会。牟宗三还是有点感情取代理智了。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八):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有魅力
冯友兰的这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后来者有没有,有哪些,我还不太清楚,没读到。在这部书中,冯友兰将中国的哲学史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整理到晚晴,非常全面。他不是单纯地将这两千年的思想哲学进行罗列,而是从某个时代的语境里对某个哲学思想流派进行阐释,也就是陈寅恪、金岳霖在附录的审查文中所称道的“他具有同情心理”。
他这书是写给时人看的,时人即民国知识分子,所以他在书中都是直接引用古文,不加注释,因为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大多从私塾中出来,旧学根基深厚,读这些古文不费事。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虽然学生时代很喜欢读文言文,有时候朋友拿一些文言文来问我意思,我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书中的古文有很多都没看懂。
我是这两年始对哲学发生浓厚兴趣的,看了点西方哲学,心想中国哲学是怎么个样子,就找来这书读。如前所述,我没全看懂这本书,但也囫囵吞枣地看了个大概,对中国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算是达成了开卷时的目标。冯友兰将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我极赞同他的划分理由。因为自秦汉以后,众人讲述其思想皆引自经典,不论是儒家经典,还是佛经,都是“经”,所以他将它们归并为经学时代。不仅如此,他还对二程、王陆进行划分,开创性地提出“理学”“心学”的区别,奠定了后世对这些中国思想家的性质区分,在学术思想史上,贡献非常大。
所谓经学时代,概括起来,其实都在围绕“性、理、气、心”来讲,只是各人阐发有区别,不好看。如果夹带现有的科学知识去看这些观点,它们根本立不住脚。中国哲学跟欧洲哲学差不多同时萌芽,但后来的发展却大相径庭。我通过这次的初步了解,觉得经学时代的中国,确实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体系,但它远远落后于西方哲学。这个观点,冯友兰在书中也有提出,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差,并认为西方已经进入近代哲学,中国直到清末,还处于中古哲学。所以,甚至可以说,若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中国的经学时代是不值得花时间去研读的。
不过,经学时代也有一位人物,我觉得他的思想哲学,还是值得去一窥究竟的。他就是王阳明。据说,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中很多重要人物,甚至有人说没有王阳明就没有日本明治维新。我倒是很想尽快抽个时间拜读一番那部《王阳明全集》,看看他的哲学有何魅力。
中国哲学,最精彩的部分,反而是子学时代。那个时代,有讲修身的,有讲政治社会的,有讲宇宙的,有讲修辞的,纷繁复杂,百家争鸣,不似后来的经学时代,其实都在讲修身,也就是西方哲学的伦理部分。然而,子学时代也有它的问题,一个是它的很多思想都是萌芽阶段,不成体系;另一个是它距今实在是太远了,很多句子,意思都有争议。
民国,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冯友兰觉得,这个时代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开端,它跟秦汉一样,也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如今是二零一六年,很快就到二零一七年,中国有哪些哲学家?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和看法?我尚不知道,我很想知道。不过,我不急,慢慢来吧,先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它们确实比我们发达。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九):排山倒海的挫败性阅读
我很少写读后感,包括话剧评论影评之类的都不多,偶尔为之也不过是因为内心有些自以为是的不平之气不吐不快,吐出来不过是希望别人能看到我这剑走偏锋与众不同的模样,说来不过是哗众取宠,大概是读得还太少所以太容易沾沾自喜。
我一向是个虚张声势的人,这次写这篇读后感却彻底没了脾气也没了底气,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铺天盖地的挫败感。
首先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大概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看完了,总的来说是因为我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够支撑这种深度阅读,有人说,囫囵吞枣便可,我却如鲠在喉终究决定不再勉强自己,不为了所谓的完成去完成,读书终究是为了充盈自我而不只是为了阅读本身,我在阅读中已经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无力感,我收获了一些其他的东西,他们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让我看清了自己正在走的路。
从阅读本身来说,一方面作者书写的语言让我读来颇为不顺,另一方面很多原文典籍的引用也需费些心力去体会,加之国学基础薄弱,所以理解起来非常不容易,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对于本书暂时搁置,但是我已经开始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类似的内容却更加通俗易懂,因为对于中国哲学家的思想我还是很感兴趣的,对于冯先生精炼的概括和描述我也非常欣赏并愿意从这本书出发,了解先贤思想。
阅读之外的挫败感,说来也不过庸人自扰,究其根本大概是我对于哲学私人的功利心在作祟罢了。知道冯先生是因为何兆武的《上学记》,何先生对于冯先生的评价颇低,也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节对冯先生的某些事件做了大概的说明,阅读的时候就印象深刻,觉得一个如此奴颜婢膝的人其学术可能也不过尔尔,后来开始接触点哲学,也了解到冯先生算是中国近代哲学第一人,虽知道这样一个名号,我却感触不深,直到真的捧起这本《中国哲学史》,我才强烈地意识到某种违和感,作为一个哲学家,想来对于世界、人生和知识都有自己通透的理解,要写就这样一本煌煌巨著,也需要融贯古今,想来对人对事都能超然处之,然而究其行为却不免落于小人之径,至耄耋之年,本应该从心所欲不逾矩,却做了些违和之事,乃至大刀砍向自己著书立说的根基,扛起了批林批孔的大旗,难怪为读书人所不齿。
不过冯先生的私德并非我关注的重点,我本人其实对于哲学是有些幻想的,我希望哲学能解决我对人生的困惑,也希望哲学能引导我前进的道路,树立我正确的行事准则,这几乎就是一次内圣外王的塑造,如果哲学最终的结果不能让我成为一个“圣人”,我还是只能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些背离准则的事情,那么哲学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不带着这种成为“圣人”的私心,我为何要去了解哲学呢?
很多答案我都不知道,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也许那个答案毫无意义,只有寻找答案的过程才让一切变得有意义吧。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十):此中有真意——读《中国哲学史》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历时三个月之久,起因是工作。中间因事中断,又拾起来,比一直读更艰难,但每每拾起是想让自己做事有始有终。
本书是冯先生梳理中国哲学的思想脉络之作,基本按时间序列排列。上部为子学时代,自孔子至淮南王;下部为经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以董仲舒思想之立而划分。全书以古文为主,梳理哲学思想时,采用的是引原文再批注的方式,对比各家异同,同时还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因此读起来较为费时。读上部时手边都是老庄孔孟附翻译的原书,边查边看,力求精读;下部跳过了谶纬及象数还有太极八卦之类的,隋唐佛学、阳明心学以后打算继续找书细读。如果想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又想梳理一下中国哲学思想,同时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推荐本书,否,则可以选择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这本的精简版。
本书读完后,梳理了我混同已久或者尚未确立的概念:
阴阳家:
研习古代术数中“天文”、“历谱”、“五行”,认为天道人事相互影响,理论化后加以想象,对天然界和人事界作出种种推测。如驺衍。自立之日起便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的趋势,至西汉,经师皆采用阴阳家之言说经。
道家:
老庄思想,司马谈称道家为道德家。
道学:
宋明道学,也称新儒家之学,因韩愈提出“道”字,有道统之说,故又称道学。受佛学影响颇深,道学家在儒家典籍中找寻问题的答案,欲使人以儒家的方法成为儒家的佛,在人伦日用中修成,故虽援引佛入儒学但仍排佛。及至北宋,又有道教中一部分思想加入。
道教:
阴阳家写儒家一部分经典(如周易),附会道家学说,成为道教。主要是以阴阳家的宇宙观,加入求长生的人生观,并以阴阳家对宇宙间事物的解释,作为求长生方法的理论,东汉末兴起,南北朝与佛教对立。
名家:
辩者,因其学说全在所谓名理上立依据,如惠施、公孙龙(皆是庄子文中人)。
玄学:
自王充后,至南北朝,道家之学益盛,当时称为玄学。虽然宗奉道家,但一部分人仍推孔子为最大圣人,奉其学说为正统。玄学的经学,是以道家学说解释儒家经典。如王弼、郭象。当时谈玄之士,认为老庄及佛学本无二义,多有以庄学讲佛学,谓之“格义”。
中国佛学:
产自印度,冯先生总结了三点中国化,一是给佛学所谓空加以解释,使外界为“不真空”,符合我国对世界的实在论认知;二是认为佛的境界并非永寂不动,而是所谓“寂而恒照,照而恒寂”;三是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可有“顿悟成佛”。
程朱理学:
道学家中,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之大成,朱熹自成理学一派。
阳明心学:
始于二程,立于象山,成于王阳明。
汉学家:
认为宋明道学家讲之经学混有佛老见解者,故欲知孔孟圣贤之道真意,需要求之于汉人经说。实为道学之继续。
儒释道,是我国宗教上三大家,而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三者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甚至融合,其实归其本质,都是在探求精神的皈依和平和,殊途同归。诸子百家读起来是最让人心花怒放的,那个时代的灿烂思想一齐迸发在你眼前,而我独爱庄子的飘逸;而后出于大一统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无法再现那个时代;后来土生土长的道教、外来的佛教,又给了思想新的灵感;儒释道三家齐聚后,就开始慢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再后来,却无法成新意,也无法成系统,只能归于平静。到现在,你可以说出哲学老师、哲学教授,但是中国的哲学家呢?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愿请赐教。
此书内容颇多,感想有限,值得珍藏和多读,对于专注力的培养非常有效,同时可以平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