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5-05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一本由胡适著作民生建设出版社出版的31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一):《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 书评

  孔孟老庄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人物,以至于随口就吟出几段名篇佳句,而想要更深层次的挖掘,梳理一下的各自的学派脉络,渊源发展历史,以及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发展或者消亡,这些考证必将是一项巨大繁琐工程。所幸本书作者对古代诸家研究透彻,又经过逻辑严密的考证,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帮我们梳理中国哲学的衍生以及发展。 对于想要学习古代哲学或者想要研究古代哲学的人,这本书就开启了一扇门。

  本书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古代哲学,老子到韩非,又名“诸子哲学”; 中世哲学,汉至北宋; 近世哲学,这是唐以后了。 其中各段时期,作者还有细分,这里暂且不讲,我只梳理一下大概框架,免得初次了解的人看的一脸懵懂。作者的划分,其实和西方哲学发展史是有相似性的,有趣的是,发源地完全不同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竟有如此相似性。

  此书主要讲的是古代哲学,即“诸子哲学”。作者详细列举各家学派代表人物以及其思想,其中夹杂有对前人说法靠谱之处的评判。现在才知道,原来小时候教科书里直接写出来的并不完全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大多数人认为此说法更加接近历史真相而已,但是就算如此若要认定即为如此便是大错特错了。以前学习的时候,都是支离破碎,从没有系统认识。作者就讲此类讲解的非常清楚,例如庄子学说生物进化论的关系,以及阳明理学等。

  最后我想说说,很多人都认为哲学研究的都是很缥缈事情。而事实上,它关联的直接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息息相关。很多人也都知道,哲学研究的都是本质东西。但是为什么研究本质的东西呢,因为研究本质就有了全面的认识,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才会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思维行动。哲学、宗教和神学都是每个人必看的书籍,这类书籍都是研究道的层面,而那么多实际操作案例只是术而已。没有战略战术只会走的越来越迷茫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二):什么是哲学?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传统哲学之一,在古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概念,“哲学”这词最早是出现在希腊,后在近代引进这个概念,但“哲”这一词在中国则起源的很早,如“古代先哲”“孔门十哲等”。中国哲学的起源,大部分认为是在东周时期,其实这只是萌芽阶段,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末期,而繁盛则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还有老子的道家为代表,但是在很早之前《易经》的内容,就已经涉及哲学,表面上看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但是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原理,包含着“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经过长时间演变,中国哲学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理论,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的规律。且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哲理伦理。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时期的文化思想,“江山代有人才出”而胡适编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真实性,胡适先生文笔认真严谨对比手法经典随手拈来,不得不佩服他的知识储备量。

  让人感到有趣的是,胡适先生在开篇鉴定哲学史书的真实性。虽说年代久远真假不好定论,但假的必然会出现漏洞,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数,”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孟子是何等的崇拜孔子,但对于孔子的手定之书,还是持怀疑态度。胡适说:“哲学史最重学说的真相、先后的次序和沿革可看出线索。”

  就以曾国藩的《冰鉴》一书为例,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本《冰鉴》一书前言所说:“然一九四九年之后,它在中国大陆基本绝迹。”后有学者查各种书目,1949-1994年间中国大陆确无《冰鉴》出版记录,而1994-2013年间出版的《冰鉴》则只有个别不署名曾国藩原著,且曾国藩的书籍中,并没有说《冰鉴》一书,由此可以断定,此书必然不是曾国藩所著,临近近代尚且如何,更何况遥远的古代,冠以名人名字,出版非所著图书比比皆是

  胡适先生在对比中,还发现管子》、《广尹子》、《商君书》都是后人所伪造。全书一共十二篇,第二篇至十一篇,主要以人物为主题,系统的阐述老子到韩非子哲学思想上的历史演变,而以上所说的内容,是第一篇《导读》,胡适先生以此为开篇,讲述中国历史的真相,中国虽是历史文化保留最好的国家,但依旧免不了大量杜撰和编造的内容,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历史现实。而正是因为如此,胡适先生编写了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让后人更加清晰的认识历史与中国哲学,避免人云亦云

  什么是哲学?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三):我的第一本哲学入门

  1923年,一批学子即将出国留学,他们想在出国前快速累积国学常识,对国学能大致了然于胸。但苦于没有专业基础,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找到胡适先生,希望能给他们列出一份实用的国学书单。胡适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份名为《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书单。

  在书单的思想史部分,胡适列出的第一本就是《中国哲学史大纲》——没错,就是他自己写的这本,而且只有上卷——接下来才是《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等90来本巨著。对此,他是这么解释的:

  “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

  哲学的启蒙,不必太深,但一定要有能量,能引起初学者的热情;其次,要有系统框架。

  “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定这一家学说产生发达的时代。”哲学就像条长河,其中的每一种学说都是一种承上启下孤立地学某一派学说或某一家言论,很容易断章取义理解出现偏差,这样学习的结果消极影响远大积极作用

  所以学哲学,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在心中,那就连门都没入。尤其中国哲学,受中国人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影响,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整套哲学体系藏于只言片语间,因此单刀直入地学习往往收获不大。

  这也是我从四书五经到《理想国》,零零碎碎看了几年哲学,总讲不出个所以然的原因。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渴望学习中国哲学却没有什么基础,那你可以从中国哲学史入手。

  在中国哲学史书籍中,前面提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最好的开端。胡适一生倡导白话文运动,认为文字言之有物,不要滥调套语。书中的表达朴实直白、词能达意,且学贯中西,中国哲学里很多晦涩的字词,通过他的笔表达出来就变得明朗了。

  全书共分12篇:

  第1篇《导言》,是全书的提纲契领。在这部分,胡适阐述了哲学以及哲学史的定义,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中国哲学史的划分,以及史料的审定和整理等。

  哲学史就是将对于一个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法,根据时间先后和学派系统记录下来,就成了哲学史。除了单纯的记录,哲学史还有3个目的:首先明变,讲明白哲学思想沿革变迁中的变化点;其次求因,找出这些变迁的原因;最后评判,对每一个学说进行客观的评判。对于读者来讲,这3个目的也是了解一家学说的基础。

  对史料的审定和整理,胡适采用了证明分析、系统等研究方法,“大凡思想进化有一定的次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不但如此,大凡一种重要的新学说发生以后绝不会完全没有影响。”只有吃透了这一篇中的思想和方法,读起全书来才会更透彻。

  第2到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了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书中使用科学、系统的审定整理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让哲学史变得更好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建立系统的认知。通过他的讲解,你能清楚了解学说与学说之间的异同;知道学说之间产生变化的原因,这个原因可能哲学家本身有关,可能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也可能是受其他思想学说的影响;也能了解这一学说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胡适对人生、对求学一直抱有积极的态度,他曾反复表达“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点一滴都是进步,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因此,他非常鄙视东方圣人无为思想中的糟粕,这在对庄子的点评表现最为突出

  “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很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异同;世界上社会的维新,政治革命,也只是争这半寸的同异。若依庄子的话,把一切是非同异的区别都看破了,说太山不算大,秋毫之末不算小;尧未必是,桀未必非: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全世界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庄子知道进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进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为人力全无助进的效能,因此他虽说天道进化,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近乎和学术进步的阻力。”

  虽然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样独立自由的言论,仍旧很有现实意义,令人振聋发聩

  第12篇是古代哲学的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

  胡适先生最让人钦佩的是他的眼光,他的思想,他的独立。刘瑜评价他“一辈子死不悔改的实证主义者,最看不惯的就是含糊其辞。”在各种“主义”遍地的当时,胡适是难得的清醒人。

  他说,历史学必须建立在有所依凭的、可信材料的基础上,摒弃杜撰和编造,只有追求历史的真实,才是科学的历史学。在向来缺乏实证精神的中国文化中,胡适的发声具有开创意义,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史学界,使中国史学开始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基本观念

  看完后,有些意犹未尽,很可惜这本书只有上卷。忍不住设想,如果胡适先生当初能管住自己,少打点牌,写完整个哲学史该多好。也希望有人能沿承胡适先生的态度、观点和方法,续写出中世哲学和近世哲学部分,使其成为一本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