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色电影》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02 04: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色电影》的读后感10篇

  《黑色电影》是一本由[美]威廉·鲁尔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色电影》读后感(一):《黑色电影》:与影迷交谈

  威廉·鲁尔的《黑色电影:银幕恶之花》并不难读,或者说,非常引人入胜,让人想到了《看电影·午夜场》,一位资深影迷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他平易近人,持有的观点不失准确,并且是开放性的,跟我们谈谈电影,传达着他对电影的热情并且试图影响着其他人。“嘿,哥们,黑色电影而已。”待他侃侃而谈之后,时刻注意观察你的细微情绪,“我给你看一样东西,你会爱上着玩意儿的,我保证。”

  个人以为,黑色电影的缘起并非指向某一部特定的电影,而是一个整体创作所逐渐呈现出的一种叙事效果或者视觉风格,并非一种单一的、具有指向性的类型片。对于早期的黑色电影,更多受制于从审查制度的创作限制,它是一种历史社会艺术交互影响的结果,在创作中黑色电影逐渐呈现出一种阴暗而堕落的气质。无论是黑色电影的视觉效果还是故事主题,这种研究方式都是推断式的,只能依照黑色电影来推理其形成因素。早期黑色电影的主要特征来自两方面

  ①剧作上,塑造中心人物多为堕落的、绝望的,多以私家侦探或者警察主角,多采用画外音或者倒叙。故事中女性为一位蛇蝎美女意味着性诱惑秘密的持有者。故事的背景则为一个肮脏城市,一个出错的世界。故事险象环生,层层递进,其内在的主题即当下的世界是阴暗的、毫无希望,令人焦虑不安

  ②在形式和风格方面,多选夜景拍摄,室外的城市空间是凶险多疑的,是噩梦的发源地;室内则暧昧的、性暗示,秘密的揭示地。由于多夜景拍摄,黑色电影的光影阴暗反差强烈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成功的塑造了一些电影明星

  根据系列影片确立的一种创作方式,黑色电影的定义模糊而暧昧的,它渗透在美国各种类型片的创作之中,从众多黑色电影中提炼出一些可以参照的黑色电影的创作元素。在早期黑色电影的历史中,它是多义的、不明辨的,有着不明确的坐标影评人对这段黑色电影的历史深深的着迷,看到了黑色电影所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现代都市的另一面,一个不确定的、充斥着暴力情欲的阴暗城市。早期的黑色电影最具有价值地方即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叙事元素,这些元素是分散的,不集中的,黑色电影的概念理论延迟于创作的集体神话

  新黑色电影依然为一种多种类型电影交错融合产物,它变成编剧导演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产物,我们希冀着寻找并延续这种经典电影类型,结合黑色电影的创作元素来反观当下和未来,新黑色电影延续了早期黑色电影的创作手法,致力于表现他们所认知的美国现代社会的再次堕落与沦陷。新黑色电影始终与社会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它只能向过去致敬,而不能延续过去。早期黑色电影创作元素被吸纳入到类型片中,黑色电影依然无法作为一种独立的叙事类型所存在。它通过叙事和导演意图,更多的呈现主题和视觉风格来延续黑色电影,离经叛道式的背离,”美国梦“、男性和城市依然是关注重心,从这些碎片式空间里观看着美国社会。我以为,新黑色电影延续着梦境、性、现代性等诸多议题的结合体,它如早期的黑色电影一致,只能不断的延伸,去创造出新的形式和风格,无论是剪辑还是视觉风格,它的涵义依然是多义的、不受限制的,70年的新黑色电影更多的是影迷的一种致敬方式,让一些电影具有了更易识别标签,新黑色电影貌似分散无序,实则开启了一个黑洞:它具有强大吸引力,能够融合到不同的电影类型创作,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去观察当下或者未来,不受国别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碎片化的、游戏化的隐喻藏于电影中,需要观众具有更强大知识背景来破解这些密码,我们只能依照电影来划分其创作的风格。

  黑色电影的研究方式多集中在对社会的分析,而新黑色电影的创作研究方面的书籍较少,新的黑色电影意味着多变性,一些电影元素渗透在各类电影中,其内在的叙事风格也会不停的变化,这个方面的研究实为少数。这本《黑色电影》中通过6部具体的电影进行剖析,努力寻找黑色电影的缘起和定义并非是第一要事,私以为,对新黑色电影进行更加详尽的论述是有必要的,新黑色电影需要重新确定一个发展史,它也不是指向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部作品,而是一种众多影片在”互文“的关系产生的关系,当然,这些电影可能与当下的社会依然保持着紧密的对应作用,新黑色电影的发展史是否有新的参考系,未来新黑色电影是否延伸出其他的可能性单纯的分为两段历史可能只是早期研究的一个结果,在未来的黑色电影研究中,它可能会延伸出一种崭新的研究方式,虽然黑色电影的迷人之处便在于早期的形式与风格,但起点并不意味着禁锢终点风景

  这本书总让我想到《看电影·午夜场》,有些时光是这样度过的,即使我们未曾看过这部电影,听着别人说着其中的故事,我们依然对一些电影如痴如醉。《黑色电影》便是这样一本书,它集知识型和趣味性于一体作者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线影视传媒读物常驻编辑写作带着一种与生俱来幽默感亲和力,我们既可以观察黑色电影的理论的历史形成,又可以听作者对七部电影进行详细的电影读解,(《爱情谋杀》、《漩涡之外》、《死吻》、《漫长的告别》、《唐人街》和《七宗罪》),如果你看多了《拯救大兵瑞恩》,或者《空军一号》或者《复仇者联盟》,有一天,打开电脑,点开哔哩哔哩,没有那么多人在那里噼里啪啦的评述那么多话,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城市,当你开始搜索大卫林奇,而不是大卫芬奇,你会逐爱上这个黑色电影这种电影类型。

  《黑色电影》读后感(二):黑色的魅力

  说到黑色电影,最先想到的是2005年那部《罪恶之城》:伤感爵士乐响起,绝大部分画面都只有黑白两色,在这座隐藏着罪恶的城市中,硬汉、尤物、反派和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演绎着罪案、杀戮和悲剧

  然而严格说来,这部电影应该被称为新黑色电影。并且有趣的是,虽然一提到黑色电影人们都会联想到爵士乐,但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中出现得最多的音乐其实是交响乐中的管弦乐。尽管如此,人们乐于接受这个设定,久而久之爵士乐便成了(新)黑色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

  黑色电影似乎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模糊概念,但作者告诉我们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黑色”。作者引用伊格尔顿《甜蜜的暴力:悲剧的意义》说,除了“哀伤”之外,悲剧很少有其他共同点,然而“这一简洁的论断却能解释悲剧跨文化、跨历史的活力能力和持续性。与悲剧相似,黑色电影最有用、最有弹性的定义是1946年黑色电影形成之初的意义——‘黑色的电影’,‘暗的电影’,或关于‘阴暗面’的电影”。

  好莱坞一度拥有堪比如今广电的审查制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海斯法典》规定不得表现白人与黑人间恋情,诱惑与强◎奸戏份只能用暗示的手法表现,不允许用细节表现偷盗、抢劫、贩毒等犯罪等等。《海斯法典》并没能遏制电影人的创作欲,许多电影仍然挑战着《海斯法典》和好莱坞的传统道德原则,其中就包括许多改编自硬汉小说的作品。硬汉小说题材在当时的好莱坞被认为是不道德危险题材,许多明星害怕接演这类型的影片会影响自己声誉(当然有许多明星借助黑色电影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但这是后话)。

  四十年代中期,法国人被好莱坞这种反传统的,表现犯罪,挖掘人心和社会阴暗面的电影深深迷住了,于是给这类型的影片起了个名字: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便是黑色电影的由来。自黑色电影诞生以来,经历了繁荣、衰落和复兴。黑色电影的魅力令人难以抗拒,它的影响早就超出了电影的范畴,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最具活力的一部分。黑色电影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关于罪恶与人性探讨,以及其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都令黑色电影具备了不朽的魅力。

  作者梳理了黑色电影的发展脉络: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黑色电影日渐成熟;五十年代成熟的黑色电影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十年代黑色电影开始伴随好莱坞的衰落而衰落,七十年代则开始出现了怀旧黑色电影的新黑色电影,此后黑色电影这一类型片十分繁荣,诞生了许多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本书中作者选择分析的几部电影都相当具有代表性:1944年的《爱人谋杀》代表了黑色电影早期最成熟、最权威、影响最大的一部影片;1947年的《漩涡之爱》被称为黑色电影的典范之作;1955年的《死吻》代表黑色电影经典时期终结,同时也代表经典黑色电影的最高成就;1973年的《漫长的告别》和1974年的《唐人街》这两部作品是新黑色电影早期的优秀范例;1995年的《七宗罪》既包含了经典黑色电影的一切元素,又反映了新黑色电影演变特点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脉络清晰,同时又留下了足够的有用信息。读完之后对黑色电影这一类型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都能够有所把握。至于更细的问题,则有待读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往更深处挖掘。

  最后说一下不足之处:有些错误没有校出来,个人认为字号偏大了,还有没有收录参考文献有点遗憾

  《黑色电影》读后感(三):你说的黑是什么黑

  “哎,到底什么是黑色电影啊?”

  “呃……就是黑色的电影啊。”

  自从开始做这本书,每每和朋友聊起工作,就会发生这样的对话。对于我的回答朋友总是回敬一个大大白眼,认为我太敷衍。可是,这真的是我所能找到的对于黑色电影的最好解释。

  关于黑色电影,确实有各种严肃冗长的定义,也有许多哗众取宠的误读。颜色是有情绪的,黑色,恰恰是一种内涵丰富的颜色。由黑色你会联想到什么?夜晚、犯罪、仇恨愤怒恐惧、绝望?没错,这些你脱口而出的,就是黑色电影啊。

  黑色电影形成于美国,却有着浓郁的欧洲风情。当这个另类角色出现在欢歌笑语的好莱坞时,美国人自己都有些嫌弃这个同情魔鬼的异教徒;而浪漫不羁的法国人,却张开双臂热情欢迎这个不合群孩子,并给予它相当高的评价。当美国人严厉批评这个不守规矩、让人不快的捣蛋鬼时,法国人却抢先发现了它的价值:它不是光鲜浮华的美国梦,也不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它撞碎了现实表面,直捣最潮湿最阴暗的角落;它就是要刺痛你的眼睛、震破你的耳膜,让观众在黑暗紧张分享一种不适感。这种感觉,让每个人联想到那种曾经俘获过他们的、让人猝不及防空虚

  黑色电影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背景:战争、现代主义、审查制度……不管是哪个时代拍摄的黑色电影,总是不断地出现着那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鲜明符号——侦探、罪犯、蛇蝎美人,软呢帽、红唇、左轮手枪。没错,黑色电影确实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它已然超越了时代。我在做这本书时,也是本着猎奇的心态开始看黑色电影,可是看着看着,却逐渐体味出一种来自上个世纪的共鸣

  记得有一天在办公室看稿,从公司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错过了晚高峰,街上人流稀少,我慢慢溜达着去地铁站,早春夜晚的空气疲倦的人放松经过天桥的时候,俯瞰脚下亮晶晶的车灯长流和路旁闪烁的霓虹突然就想到了《爱人谋杀》里马洛那一段又经典又颓废独白

  “时间大概是晚上七点,总之天已经黑了。我就像只信鸽,总会回到那个鸟笼般的办公室。我没有找到该找到的人,只是再一次发现这个城市是如此之大。我的脚走疼了,我的思绪沦陷了……夜晚的办公室寂静无声,窗外的车水马龙与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站在十字路口的上方,环顾四周,不禁也惊叹起眼前这个城市的繁华落寞。这段独白此刻是如此的贴切,以至于我不禁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兴奋:嘿,在上个世纪,就有人和你一样体味着这种空惘了。我想,不论是在洛杉矶还是北京,曼哈顿还是浦东,任何一个疲惫的站在十字路口的夜归人,听到这段独白,都会会心一笑吧。

  提到黑色电影,不得不提“理想国”的那一本詹姆斯·纳雷摩尔的《黑色电影》。我亦是一边做那本书的功课,一边做这本威廉·鲁尔的《黑色电影》的。做功课的时候也难免心生怯虑:已经有一本“扛鼎之作”了,何苦来哉再添一本?但是,做着做着,心境也渐渐安稳了下来,如果说纳雷摩尔的《黑色电影》给读者展现了一片黑色电影的浩瀚星海,那么鲁尔的《黑色电影》则是一条潺潺流动溪流。迷影人们大可以先在溪流中熟悉水性,再汇入那浩瀚的大海,也不至于会在大海里迷失了方向

  着手这本书,从诚惶诚恐,到逐渐泰然,也是因为从书里学会了一个道理。黑色电影会诞生,会衰落,会重生,世间万物也都是流动不息的。刚入行时,总觉得一本书一旦出厂,就一切皆定,其实不然——永远都没有成品。一本书到了读者手中,还会生长,还在流动。期待与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建议、指正,是你们的阅读,完成了一本书生命的延续。

  零零总总,赘述颇多。望这本书,能将你带入黑色电影的神秘国度。

  2014年6月 一个懒散的周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色电影》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