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杰作》是一本由[法] 夏尔·丹齐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喜欢图书馆书架上,那些表面崭新的书。它们被人翻烂或涂鸦破坏的几率似乎能小些,就像少有人发现的宝藏堆,翻开之后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甚至这本差点罢读的《什么是杰作》(2015年10月出版),也不乏可取之处。 最初是被黑色炫酷的封面以及书的副标题所吸引。书的副标题——“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真为书名增色不少。不知道这一句吸引了多少读者。 内外纸材看上去很有质感,像在宣告它内容的严肃(实际上是幽默的)和丰富。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原文风格问题,总觉得读起来磕磕巴巴。再加上结构散乱,刚翻了几页,就差点罢读。 不过我到底没放弃,因为很快就被作者精彩幽默的段子和不时冒出来的金句所勾引,不知不觉竟读完了。如同其他当代国外学者给我的印象,他们经常将一个大而深刻的主题写成平易近人,容易理解的著作。 全书309页,却被分成了306个小章。平均1页纸就是一个观点的表达。不过内容松散也未必就是缺点。作者各种风趣的比喻和比较夹杂其中,每个观点的论述简洁而生动,把一本板结的不算太薄的书切分得不至太过艰涩。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是本我不太推荐“精读”的书。作者夏尔·丹齐格(Charles Dantzig)是法国人,所以介绍法国的艺术家和作品很多。书里译者的注释也相对较简单。对于不太熟悉法国各时期作家的读者来说,这无疑会影响阅读的深度及流畅度。由于他本身学识渊博,涉猎较广,所以书中更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列出了繁琐的世界文学书单。即使你真的想要“精读”,估计也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但是我想,对于写作者来说,知道什么是杰作,一方面可以指导自己有选择地阅读,一方面说不定有助于写出所谓的“杰作”呢?至少是催生出想写杰作的心吧? 然后,像是得到验证似的,我果然在书近结尾时看到这段话: “杰作令人产生写一部杰作的想法,如果我们想对某件艺术创作品说点好听的,不就是说它催生创造的欲望么?正是因为杰作的存在,形式的世界才得以继续。一部杰作的作者看过了许多杰作,于是梦想着自己也写一部。他把他的书和他的梦想融合到了一起。如果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那是因为他读了许多诗并且想进入诗歌王国。他既是在扩张这个国度,又是在其中得到快乐。创作者是为了创造而创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杰作”呢?夏尔像剥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不断地阐释着“杰作”(Chef-d’oeuvre)的概念,直到最后一个章节——鼓励人自身“成为一个杰作”。然而他自始至终并没有真的告诉你:什么才是“杰作”的精确定义。 “杰作没有样本”“杰作生来就是杰作”“杰作只代表它自己”“杰作没有任何共同点”“杰作是一种决裂,与平庸的决裂。”杰作的世界似乎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王国,存在多样的面孔,又似乎完全不可捉摸。 虽然他确实给出了几个自己心目中“杰作”的典范: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王尔德的《不可儿戏》、魏尔伦的诗集《华宴集》、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未完成的随笔集《惶然录》、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皮埃尔》。不过对于他来说,“杰作”当然远不止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甚至动画片,一切文艺形式都可以从中挑选出“杰作”。而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杰作”。对杰作的划分也是因人而异的。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杰作”呢? 夏尔还是没有给出答案。 “一本书又不是一个应征空缺岗位的雇员,需要推荐信的背书。否则我们哪里还有发现、冒险、选择的乐趣?” 发现“杰作”有可能完全是无心之举。我很喜欢自由式的阅读。一见钟情的有可能是书名,封面,作者或第一段话等等。由此一头扎进另一个世界,在这种随意探险的乐趣中,寻求与杰作的偶遇,与另一个美好心灵的对话。既然杰作并没有明确的面貌,何必刻意追随潮流呢? 夏尔·丹齐格显然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这也符合法国人的性情。他对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有微词,认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不该算作“杰作”,对其它文学作品也多有褒贬,并不会因为大多数人认可一部作品而放松自己的标准,也不会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晓而否定一部“杰作”的价值。他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还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 “每部杰作都存在于一个时代、一个地点,或者与之联系极其紧密。”“没有一部是脱离于时空的,不具有时间性的,飘忽的。” 曾经的“杰作”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可能熄灭,新的作品也可能突然被人们发现价值从而公认为“杰作”。真正的杰作是经得起时间和阅读者的考验的。新的时代也在呼唤新的杰作。这也许也是对于我们写作者的一种鼓舞吧。 但是世上还有比写出或阅读杰作更美妙的事情。杰作并不传授任何人生秘诀,但是它改变了我们,正如爱情。 “世上有比写出一个杰作或阅读一个杰作更美妙的事,那就是经历一个杰作。最佳的方式,我觉得,就是一段爱情。在这种人与人结合的创造中,我们会变成另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更好的人,就像我们读一本杰作的时候。其他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而比爱情还要更美妙的事情,夏尔说,是把自己活成一个“杰作”。 “比经历一个杰作更美妙的,是成为一个杰作。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是杰作,当然,人生很长,有各种偶然,又充满单调,以及我们无法控制的一切,还有更糟的,我们想控制却失控的一切;人生就像一位大厨,在他烹饪的菜肴里不断收到各式原料。……在人生中,我们只能尽力而为。能够在他们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杰作的人自然越发让人敬佩。”
渊博幽默辛辣犀利的阅读指南
文/米雪
继《为什么读书: 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之后,法国夏尔-丹齐格又一部关于文学与阅读的作品集《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在大陆问世。夏尔•丹齐格(Charles Dantzig),身价多职,诗人、作家、译者、编辑、电台制作人。1961年出生的他,现为图卢兹大学法学博士,居于巴黎。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和诗集,曾荣膺让•吉奥诺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散文奖等多个法国文学大奖。是近年来法国文化界少有的既得到评论界高度好评,又广受普通读者钟爱的作家。
阅读是提升自身素质,有益于人完善自我修养的一种有益行为。智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而智慧的来源离不开阅读和实践。无论是精神文化的上升需求,还是物质文化发展的空间条件,书籍都是人类进步的良药。所以,阅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成为一种开阔眼界、认识世界的必需品。夏尔-丹齐格近年来流行起来的原因,与人们越来越注重阅读的文化环境不无关系。
丹齐格在本书中所涉及的阅读作品是指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并非人们所认定的广义的阅读。作者生于法国,在阅读习惯上(通书阅读以及结合书下的注释来看),所涉猎的法国作者较多。除此之外,本书还延续了《为什么读书: 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的渊博幽默,时时不忘辛辣犀利,用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聪明的见解,给读者呈现了什么才是杰作。
全书或长或短的片段,从杰作的的定义,杰作的标准,杰作的主题,杰作的形态,杰作的命运等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做了细致透彻的分析,以一位精英主义者的身份,提供了一份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在书中,作者指出杰作一词何时应用于文学,“假如我没弄错,“杰作”一词大约是在十八世纪中期才用于文学的,至少我找到的最早表述出自伏尔泰的《路易十四的世纪》:但我们应依据一位伟人的杰作对其进行评判,而非他的错误。”纵观全书,内容可谓纵横捭阖,语言幽默辛辣犀利,嬉笑怒骂,不拘一格。
杰作的典范,在丹齐格看来,非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莫属。即使对于最尊崇的作品与作者,作者也不忘幽默一番,“一边哼哼一边蹭人腿肚子的方式对于普鲁斯特而言是与人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而这种调侃、幽默抑或犀利的语言,在书中,比比皆是。“……欧洲文学也成了一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太婆,坐在好心人推动的轮椅上,看着破旧镜子里的那颗脑袋,和上面那三根椰子壳的毛,而那曾经是一头壮丽母狮的金色鬃毛。”(<杰作生来就是杰作>)“……人生就像一位大厨……奶白汁牛肉刚下锅不久,就飞来了一堆草莓……鸡蛋狂轰乱战,火腿片从天而降,盐块如冰雹般砸下,意大利面像鞭子一样抽来。”(<成为一个杰作>)“(尤利西斯)它的冗长段落实在令人难以忍受……读者仿佛连续数小时被迫观看一个耶罗尼米斯-博斯笔下的小人物把鼻子探进屁股里。”(<尤利西斯>评价<尤利西斯>)“每个社会都会冒出比肥皂泡更多的地滚球……在外表光鲜的平庸之作颇受仰慕的法兰西,阿纳托尔-法朗士就是这么一个镀了金的地滚球。”(<二十世纪的碎片,二十一世纪的泥浆>)。
在这些精彩、一针见血的句子背后,是作者渊博的知识做后盾,是作者长期浸淫阅读的结果。因为作者深知,阅读的意义,杰作的价值,对于每一热爱读书、想要好好读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啻于金山的宝贵财富。尽管这书中的观点和指导也带着作者好恶和价值观,但其仍不失为一部不可多得的阅读指南宝典。
《什么是杰作》读后感(三):几处讨论
第1页:有一处“Chef”写成了“Chief”。“chef-d'œuvre”的字面意思译文没有说明(虽然有词典的解释,但那只是注解说明),所以对作者在这方面的讨论总觉得有一些隔阂。
2016年2月23日补记:经豆友@宁录提醒,此处原文即为 Chief-d’oevre(参见 http://www.charles-dantzig.fr/files/pdf/a-propos-des-chefs-d-oeuvre.pdf)。因暂时找不到引文词典,是否有误存疑。
第6页:梅斯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查维基,Metz为地名。
第19页:(中国,十四世纪),明教中人
明教中人是清朝人,“十四世纪”有误。
同页:《思想·勒格朗集》,“·”一般用于人名中,看起来怪怪的。
原著名:Ideen: das Buch le Grand,英译:Ideas: The Book of le Grand
第57页:印度本地治里(Pondicherry)
查了一下还真的叫这个,当初是谁翻的……
第147页:马丁·路德同志
原文:Martin Luther Queen,谐音谐义Martin Luther King
首先用马丁·路德·金是有意义的,因为原文这段在说黑人权力。而马丁·路德和这个没有任何关系。其次,美国总统称呼一个人为“同志”,我不觉得这个称呼有表面上的“亲昵友好”。
《什么是杰作》读后感(四):与杰作共行
记得些许天前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问的是“那部作品让你有【能写出这种东西的人真是了不起啊】的感觉”。而在这个问题之下有许多答案给出的名单让我们感觉诧异,而有一些则是听得太多次,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抖机灵的答案。杰作似乎就是那种让人感觉写出来就是了不起的作品,但是有些时候,它的存在是不经意的,或者是被遗忘的,当然,更多的是被记得,并且被广为流传,被传诵。
在当下谈杰作似乎是要被质疑的,似乎从“杰作”一词用于文学开始就已经被质疑,但是质疑的结果将会是“杰作必然存在”。但是杰作是怎么写就的,杰作的标准又是什么,或许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答案,就像丹齐格所说的那样:我寻找杰作的标准,可是我找不到。要知道这句话出自《什么是杰作——拒绝平庸的文学阅读指南》一书,它本身谈论的是杰作,却无法给出杰作的标准,或许有些不可思议。然而,也如作者所说,杰作只代表它自身,它永远年轻,并且与众不同。如是的杰作怎么可能有一个标准呢?就如作者在文中屡屡说到的普鲁斯特,该怎么来让另一个人成为普鲁斯特呢?即便很多人想要成为下一个,却终究只有一个。杰作亦是如此。
杰作的名气很大,却不代表拥趸都会让它在各种销售排行榜中排的靠前。作者认为杰作有许多人知道,但是卖得不一定好,可以卖得上百万册的不是写得很糟糕就是针对一个话题写就的作品。当下的环境谈杰作要面临市场的问题。当然,乔伊斯还是有很多人知道,木心已经也不再是一个无人问津的作者,它们都已经被暴晒在市场中,不管作品是否被读懂,然而他们更多只是一种文化标签,被拿来当谈话的资本。与之不同的是排在市场排行榜的一些作品,他们被冠以天才作家的作品的名号,有着各种宣传的口号与标语。每每遇到如是作品,总是不禁想:如此多的天才作家,怎么安放陀思妥耶夫斯基呢?但是杰作就是如此,它能够在市场的遗忘或者不被亲近的情况下依然存活下来,依然能够让后人看到如此“了不起”的作品。
有些杰作也曾受欢迎,一出版便是洛阳纸贵。但是不管是受欢迎或者被遗忘地杰作,依然有着被享受,有些被讨厌。或许这就是杰作本身。它如此独特,人人都相信它的存在,却找不出它的模型;也许并不被大多数人喜欢,许多人却听到它的名字便肃然起敬。杰作有时候是一本书,有些时候却是一个人,我们或许擦肩而过,或许并肩齐行。
《什么是杰作》读后感(五):小心仔细:一部杰作的打开方式
文/吴情
夏尔·丹齐格(1961—),法国作家、诗人、编辑、电台制作人,一身多栖的当代文化名人。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集和小说,代表作包括《自私的法国文学词典》、《无所不包而又空无一物的任性百科全书》以及《为什么读书》(获让·吉奥诺奖)。在《为什么读书》中,夏尔就当代人们读书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主推兴趣式而非功利性阅读,“兴之所至,皆为文章”。二零一三年,夏尔出版了《什么是杰作》,就人们常常谈及“杰作”的话题表达了个人看法,文笔简约,幽默诙谐。
说到文学,我们总免不了会说些诸如“杰作”、“不可多得的作品”以及“天才之作”的话,其中虽多溢美之词,却也不乏个人的真实意见。另外,作者、出版商和读者之间也似乎达成了默契,动辄以“杰作”称呼某些作品,尽管这些作品暂时能否担得起这一名号尚不确定。“杰作”“天才之作”等词的泛滥让读者几乎审美疲劳,也让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是杰作?
夏尔从词源入手,就其内涵展开分析,法语中“杰作”(Chief-d` oeuvre)一词起初指代手工业学徒在成为业内师傅之前须完成的最重要且难度大的作品。对“杰作”类似的定义在不少语言中都曾出现:我们可以怀疑“杰作”本身,却怀疑不了人们普遍对“杰作”存在的理解和信心。在法国,最先将手工业领域的“杰作”一词指称文学作品的为“哲学之王”伏尔泰。他在《路易十四的世纪》中说道:“但我们应根据一位伟人的杰作对其进行评判,而非他的错误。”文学中“杰作”的概念由此确立,因而,“它将作家们从娱乐消遣行业解脱出来”。
“杰作”的概念确定下来,那么,如何裁断一部作品为“杰作”还是平庸的文学垃圾?也即,判断是否为“杰作”的标准是什么?以往的作品研究总离不开作家研究,将作家的道德品性与文学作品的优劣高下挂钩,混淆了纸上文学与真实人生。在夏尔个人看来,杰作有标准,但又没有明确标准,也即,杰作的标准在“有无之间”:“杰作没有任何共同点”,“杰作之间的相似之处如此之少,每一部作品都像是绝对的唯一。没有一部杰作与其他作品相似,未来的作品也不会有一部与前辈作品相似。杰作是一种决裂,与平庸的决裂。”
然而,正是“杰作”与平庸的决裂,在令平庸之人好奇震撼的同时,也让人满怀好奇:杰作如何被创造出来?《圣经》中强调“杰作”是臻于完美之物,只有全能的上帝才能创造出来。然而,现实生活是另一回事,而作家们创作活动的私密性使得杰作的产生具有不少神秘色彩。在窥伺欲和其他因素的撺掇下,作家研究往往与作品研究挂钩。1967年,法国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著名论断,将作家研究赶到作品研究的范围之外。夏尔本人在《什么是杰作》中采用了不少自巴特以来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他认为,广义上,因为阅读习惯和审美品位的差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杰作”,不必也不该勉强完全一致。读者当然可以根据阅读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通俗作品,而不必非是纯文学,当然,能够喜欢纯文学则可以享受更多的审美层面上的意义指向。
“杰作”一词包含某种精英意识,与平庸之作与文学垃圾相对,而“杰作”的确立,则需要作者、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参与。当下的我们,总怀着一种“杰作”难再得的不安情绪,也是由于“影响的焦虑”。正如夏尔所言,“每部杰作都存在于一个时代、一个地点,或者与之联系极其紧密。”“没有一部是脱离于时空的,不具有时间性的,飘忽的。”或许,对我们而言,不妨在阅读前辈大家的“杰作”同时,耐心等待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杰作”的诞生。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什么是杰作》读后感(六):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本书作者写过五本小说,六本散文集,八本诗集,在法国文学界颇具影响力。
夏尔•丹齐格写出了一本非常优美的富有艺术性的关于什么是杰作的书,书中没有对杰作做出定性的规定,而是像花瓣慢慢舒展开,像一个美丽的城堡多姿多彩的窗户一样,展示了其不同的特性,多角度的特写。
真正的杰作最好不要出名,并不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名著才值得阅读,其实有时候,读书不需要去读别人推荐的所谓的书单。我喜欢在图书馆随意拿起一本书,翻阅其中的文字。内心感到有所共鸣,激起我的好奇心和兴趣,我就借出来读,人是有直觉的,冥冥之中会与书一见钟情,反而名著让人产生一种敬畏与高大感,让人可远观而不敢靠近。这样自由的阅读会发现有很多绮丽的花朵在那偏僻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借到一本《天使的呢喃》,读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此书,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如痴如醉,书把我带入了一个奇妙未知的世界。我想如果一本书可以给读者带来这种感觉,对读者来说,它就是一本杰作!
丹齐格还认为一本杰作绝不是小气的,而是慷慨大方的。比说《红楼梦》,曹雪芹在书中展示了很多生活的细节,无论是情节安排还是遣词造句都给予读者大量的精神食粮,种种细腻丰满的形象历历在目,让人赏心悦目。最近我读了一些日本的推理小说,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种种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一本《人类灭绝》的好书,不仅情节扣人心弦,还可以学到地缘政治、基因、生物、制药等社会、科学知识,使人受益匪浅。
杰作不会传授任何所谓的人生秘诀,现代书店中充斥着大量的所谓心灵鸡汤、励志型快餐书籍。也许它们是畅销书,但不一定是杰作,不一定能传承下去。真正的杰作可以经得起时间与人们的考验,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会愈久醇香,越品越有味道,它们会像灯塔一样在远方指引着人生与生活的方向。
《什么是杰作》读后感(七):杰作的秘密
什么是杰作?夏尔•丹齐格用一本书的时间,旁征博引,试图诠释杰作,但并没有最终回答这个问题。夏尔•丹齐格的“杰作”概念,与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所言的“经典作品”可谓异曲同工。他不正面定义杰作,而是去描绘,因为伟大的作品足以自己创造定义与标准。
夏尔的眼光是诗意的,他擅长用各类比喻试图帮助读者感受杰作的魅力。他在书中如是说:“一部杰作就是一场喧哗。只不过,这是一朵花的喧哗。”在夏尔的文字中,杰作是花,是箭,是黑夜中闪亮的星辰。杰作是感性的,在夏尔看来:“理智的人是写不出杰作的”。相比理性,杰作更接近于疯狂,因为异于庸常的逻辑,正如天才与疯子一步之遥。
杰作的属性首先在于其独特性,是从0到1的开创,而不是从1到N的批量产出。夏尔的这一观点在《什么是杰作》中同样立场鲜明:“杰作之间的相似之处如此之少,每一部都像是绝对的唯一。没有一部杰作与其他作品相似,未来的杰作也不会有一部与前辈们相似。杰作是一种决裂,与平庸的决裂这也是它会令人震惊的原因。平庸者才拥有最大的数量。”因为独一无二,所以珍贵,他将杰作比作拥有“众多无孕不育自己的父亲”,同样凸显了经典“杰作”的不可复制性,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而杰作同样并非十全十美,夏尔在书中同样坦言,杰作并非完美,甚至“常常不够精致”,而唯一的完美指向死亡。虽然如卡尔维诺所言:“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当代作品’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杰作并不脱离于时代,杰作的作者也未必是圣贤,自然亦难以幸免时代所有的局限性,但这并无损于我们欣赏杰作的迷人之处,虽然这样的魔力很有可能需要经过时光的洗尘才能显现,然而对于杰作与经典而言,从来都经得起等待。
从某种维度考量,杰作甚至并不实用,“最优秀的作品是对其所属领域的思考”,杰作并不传授任何人生秘诀,至多让人爱上生活。杰作并不需要我们来歌功颂德,甚至我们的观点、评论家与学者的专业建议皆无损于杰作。无论你爱或不爱,杰作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但通过阅读与感受,我们却有机会最终成为杰作本身,一个人同样可以是一部杰作。
《什么是杰作》读后感(八):神创之物,获得思想的提升
本书是一本随笔,130千字,思考什么是杰作,主要讨论文学杰作。书中关于法国文学偏科很多,对于我泛读很累。作者有刻意引导观者连贯的思考杰作。
关于收获,我说不上来,只好扪心自问一些关于“杰作”的问题(内容都指的文学杰作):
1.什么是杰作?
使人感动?使人崇拜?总之都是动了感情。只有上帝才能创造杰作吗?
——神创之物。用上人的全部感情,都不能满足。我理解,只有上帝能够创造出杰作,凡人创造的文学有的无限接近杰作,却可能经不起永恒的考验。辩证地看,凡人可以成神、佛,那时候就可以创造出杰作了,释迦摩尼、基督等等。
2.杰作是如何被创造的?
——人透过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来杰作,之后有的人变回凡人,有的继续为神,继续创造杰作。
3.杰作与人的关系?
——就是神与人的关系。杰作是一个神的标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杰作。有的人拥有并体验杰作,有的人无视并反对杰作。一百种感情也不够给杰作。
4.杰作与世界的关系?
——一个杰作就是一个王国(世界),杰作就是国王,创作者是国王的代言人宰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杰作熠熠生辉,照耀得全世界闪耀光芒。
5.杰作是如何创造“杰作外”的?杰作的生命力如何体现?
——文学杰作透过文字,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再莽撞的情况也不能忽视。杰作就像神话,神话也是杰作,永远的存在人的心中,就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6.生活中的杰作?
——感恩。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可能是一个杰作。
7.准杰作?
——因受到杰作辐射,产生了准杰作。这就是提升。
随着思考的深入,杰作已经不再是杰作,而是触发我们思想、触发我们追求品德,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讨论了很多“文学杰作”的问题以后,尝试把文学二字去掉,变成“杰作”;再次的,把“杰作”变成“我的创造物”。经过一连串思考,我获得了幸福的体验,可以沉浸在这体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