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6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经典读后感10篇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是一本由(日) 水上勉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一):田野里的故事

  禅意生活,你能想到是什么呢?

  一茶一饭一华年,一疏一菜一生活。

  我曾经大学时候,写东西也都是按照月份去排列,即使现在上班了,我仍然按照如此的习惯去排列档案资料,按照月份生活。自然万物,万物有灵。大自然的节气、时令排上了月份。月份里面有什么呢?当然有很多,但是吃喝拉撒,都与土地有关,你相信吗?不相信,那去问问土地,去地里看看。

  买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个世界奇妙。土地有什么?黑色的、黄色的、红色的。No,这些都不是土地的意义,土地是一种情结,田野里的故事,有四野飘香,有果香甜美。

  土地的情结,土地的思考,我们可能从未想过,生养自己的土地,有什么意义,故土难离就是一种关于土地的情结。

  故乡的云,总是很轻柔,因为那里温馨,故乡的土,总是很寄托,因为那里不舍。

  大地的丰收,带来的是喜悦笑容,自然的灾害在当今的这个世界还是一如既往的让人无措。

  这本书中,早年间在寺院生活的经历教会了水上勉如何向土地寻求每日的一餐一饭。山野中的果实蘑菇、野菜、竹笋皆可上桌,采摘一小把艾蒿、剥出水芹的嫩叶同样令人感动落泪。

  着实不能理解如此的感动源于那里,可是你吃过家乡饭菜吧。就比如说中央台最火的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特色美食,你以为的都是小吃,可是在万千世人的眼里,那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精华所在

  “一年十二个月,我从一无所有厨房‘榨’出菜肴来,品尝四季味道。”

  八月是凉拌豆腐季节。九月是松茸的季节。十月是野果成熟的季节。亲自动手,储存两年才酿成的果酒,散发出成熟果实的甜美香气,扑鼻而来。这是时间酝酿出的味道。这也是岁月的味道,我们珍藏在岁月的味道。

  水上勉的作品多以底层人民主角,充满传统美,营造出独具韵味的“水上调”。独特的生活角度细节体察入微,感受微妙生活中充满感恩才会如此的美妙

  只有感恩土地,才会热爱土地,热爱这些普通食物,热爱周围的一切,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妙。

  美妙只在一瞬间,这种感悟,禅意满满,诗意满满。

  生活的舒心,在于一点一滴积累。田野里有很多故事,因为有希望与感恩才是田野最美妙动听的故事。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二):《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吃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

  文/吴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吃货”的年代,出去聚餐,未动著之前先发一遍朋友圈、相互点赞,然后相视一笑,这几乎成了惯例,最后吃的什么倒记不住,还得看看手机里的照片。美食,更是人们在自我介绍时必提的一项爱好。比起数十年前高度弘扬精神生活,忽视物质生活的现象,以上粗浅提及的算不得什么。不过,自诩吃货者万千,真正懂吃的人,似乎并不多见,何况,吃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如你想的那般简单

  在《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一书中,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水上勉变为美食家,分享了他对饮食人生的感悟。在他那里,饮食、人生,一而二二而一。少年时期曾经在寺院修行过的他,在写书的一年中似乎一直过着素食生活。但如果据此以为他的厨房里无甚可利用,便是大错特错。时令蔬菜美味瓜果,无一不在温暖着他的腹腔,无一不在滋润着他的灵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即便有米,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掌握庖厨的巧招。

  一道美味的菜肴,原料自然关键;但具体有多关键,不好拿捏。鱼翅燕窝当然名贵,即便是普通厨师都能烹制出非凡味道。但或许更考验功力的,是利用平常食材,做出非凡的味道。山椒、萝卜、豆腐、竹笋、野菜、豌豆、梅子、茄子、番杏、花生,看似寻常到不能再寻常,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食物间的混搭,各种味道的互补,火候的掌握,盐分的添减,都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另当别论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生命中地位可以想见。习惯了大谈特谈的人固然不少,能用心烹饪好一次晚餐的人,相对来说却极为稀罕,更不用说饮食中还有哲学。日本文化受禅宗影响甚大,水上勉先生便是其中一例。早年的寺院生活,可以说奠定了他一生的方向文学也好,生活也罢。在他看来,人与食物,不单单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于人,是一种恩赐,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与,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采摘、淘洗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部分他都竭力不浪费,食物入口,他会满怀欣喜与感动。当然,以禅宗为人生底色的他,讲求适量,饕餮,从不是他的习惯。

  为写《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一书,他来到了乡间,自己种植,自己采摘,自己烹饪,细细体验了人与自然——准确说来是人与大地——的关系。现代化生产,我们对菜市场中的蔬果习以为常,很少能够想到它们来自哪里,它们经历了什么——也许是同昆虫的斗智斗勇,也许是凛冽寒冬——我们吞下它们,然后忘记它们,最后忘记了自己——一个与自然有着密切联系生命,接着我们枯萎,谁也记不住我们。

  以上这些话,不是呼吁每个人都跟着水上勉先生的步伐,暂时抛弃自己的工作,过一种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生活——那样,我们的城市只怕会瘫痪。相反,而是说,也许在忙忙碌碌之余,我们应该拨出一些时间,好好问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怎样一种生活。是为了住进高档别墅省吃俭用,还是带着对生命的好奇、敬重、感动与呵护认真过好每一天?如果你已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麻木,不妨以食物为起点,重拾你对生活那份热热的爱。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三):“限定”的乡村“土味”,是最好的轻井泽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细细回看了夏天去轻井泽住度假小屋的两天一夜,回忆充满温柔,像第一次睡一个新枕头,缓缓抚触耳畔。

  理想乡村生活,要同时敦实且具备透明感。

  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这本书的编辑为什么不“蹭热点”,因为日文原版的标题意思就是“吃土的人”啊。可是读完这本舒舒服服的小书,我又懂了这个中文标题的柔软度:以商榷的口吻,家常感的氛围问出这一句话,背后却含着一点儿轻微得意,真是可爱非常了。

  为什么得意呢,我想起我们在轻井泽吃的餐食,那些蔬菜的新鲜度,会让人觉得就是民宿不远处农田里采摘所得

  当然,可能未必。规整美好的农田,都是轻井泽农民的私产,只是光是走在这样的乡间小路上,都觉得舒服怡然。

  水上勉先生在轻井泽务农、烹饪,度过的愉快时光里,天天都有美景相伴,想起来真是嫉妒啊。

  不过这本书里更多的是水上勉先生如何敬惜食物的细节,我记得他说,很反感电视节目里那种削芋头时为了尽可能干净地去除表皮,而白白削去许多肉的做法。他充满温情地写:芋头是这样从地里努力生长,非常非常努力才长得这样健康周正,应该被恭恭敬敬地对待,珍惜它努力生长的每个部分。

  可能有人会觉得太传统太啰嗦太执拗吧,我却不会觉得过度。自认为在食物链顶端人类啊,视角总是太高,性子太急,虽然自称高级灵长类,处理食物时总是猴急地很原始。这个批评当然也指向现在总在叫外卖的自己,有时候进食还是应该摒弃杂念,具有仪式感一些。

  喜欢这本书,可能的确是因为有旅行经验的唤醒吧,说实话一直很享受自己带着书旅行,在旅行中买书,又在读书时遥想旅行的状态,好像在三次元和二次元交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彼此印证,整个体验的感受都会丰富立体很多。

  很多人说日本爱玩“限定”的概念,其实和水上勉在轻井泽乡下度过的一年十二个月一样,按节令进食,是珍惜食物和自己的最好状态。

  八月是凉拌豆腐的季节。九月是松茸的季节。十月是野果成熟的季节。亲自动手,储存两年才酿成的果酒,散发出成熟果实的甜美香气,扑鼻而来。这是时间酝酿出的味道。

  今天吃什么呢?去问问土地就知道了。

  所以书名里的“去地里看看”,不止说的是自给自足的丰美,更是向土地询问吃什么,怎么吃,这样的人地关系,好像更加纯粹和贴近心肝脾肺。这大概才是“长寿村的真正秘密”吧。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四):一食一饭中有大自在

  (1041字)“吃土”原本是指穷到没钱吃饭只能吃土,简称“穷的只能吃土”,原意来自六十年代大饥荒时,什么都没得吃,只好吃观音土的事。 现在也有人将这个词用到购物狂,这个月买买买、要剁手,下个月没钱只好吃土。

  在水上勉的《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一书中,吃土不是说穷,而是珍惜珍重土地,敬惜食物的意思。水上勉认为,“从一无所有的厨房‘榨’出菜肴来,这就是‘精进’”,“精进料理(素菜)”就是“吃土“,所谓“吃时令蔬菜”就是吃土。为了说明自己的这种吃法,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一年十二月份在禅宗寺院等持院持任隐寺(长老的助手,实际上是一些打扫,做饭,洗衣等等的工作)时在厨房做四季食物的各种体会。这其实是一种反朴归真,是对现代人脑袋吃,用面子吃,而不用嘴吃,不用心吃,对土地和食物没有感恩之心反思

  读水上勉的文字有一种敦实的生活感。一年十二个月,轻井泽寺院的厨房日常,说起来都是很平淡小事,但这些小事中却有浓浓的认真与慎重态度。“八月是凉拌豆腐的季节。九月是松茸的季节。十月是野果成熟的季节。亲自动手,储存两年才酿成的果酒,散发出成熟果实的甜美香气,扑鼻而来。这是时间酝酿出的味道。”今天吃什么呢?去问问土地就知道了。就是这样的一句大白话,说尽生活的本质不过,新鲜的食物和愉悦心情

  现代生活的人们,情绪心境、诸事孩恼,吃饭时挑挑捡捡,食不吃味,眠也不安心;有的人甚至三餐不定,乱七八糟,胡吃乱吃或者饥一餐饱一餐,感受不到身体向自己发出的各种不安的信号。在吃饭这方面,禅宗有句佳话,“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风吹’,意思是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时伸腿就睡觉,天热就想吹吹风——很是天凉好个秋的景致。禅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吃进肚子里的三餐最终决定我们的面目。好好吃饭,认真做饭,便是最基本的人生修行。

  水上勉少年时即入禅寺,做侍者许多年,从刚到寺院,什么也不懂,也不知一滴水一粒米的珍贵,到后来精心耕作,用心准备小食而倍受赞誉。在山上寺这样特殊环境里,水上勉在老禅师智慧的点拨下,在生活中有所悟,在言行动静中修得一身禅意。

  书中附有许多小食的照片,可惜是黑白,看不出颜色,但看水上勉在文中细致的讲解、用料作法等的说明,觉得看似简单,其实用心不少。一件事做久了,就会心烦意乱,就会觉得没长劲。水上勉从刚开始对厨事也不上手,到如今已是爱上做饭这件事,并且乐在其中不觉烦恼慢慢来,一件件做,不妄想,坦坦荡荡面对自己,这便是一食一饭中的大自在。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五):吃土的大叔最有魅力

  笔记党一本要记不记得书这本书属于一本禅学素斋笔记,也不知道也没有这样的分类,我就独创一个门路吧。分为12个月,每一篇都有独到的禅学意义,又夹杂着美食,做料理的心得,不只是料理大师,也是文学家,也是"禅师"。看过后不单对日本料理有所认识,也对日本文化和精神有所体会。

  一月,讲一种态度————善根山上,一尘亦可积欤。自己动手亲见,精勤诚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缓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功德海中,一滴也莫让。不要因为小,就不去认真对待,这难道不是教人生活的道理吗?

  二月,讲一种情怀————拈一茎草建宝王刹,入一微尘转大法轮。即使是长相难看的萝卜,也不能嘲笑和怠慢,不可以偷工减料。有句俗语,萝卜上街,药铺关门,充分说明了萝卜的大作用

  三月,专心致志做一道菜,和悟道异曲同工作为厨师,精进于烹调,心无旁骛,就是通往学问和修行的道路。一道道菜的行程,就好像在大学里学习哲学很相似。其中也充满了辩道和文字。料理最终还是要拿味道讲话,不是用来卖弄和显摆的地方

  四月,一所不住。真正的高僧,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发现极乐所在。严寒高山繁华先进都市,处处都是禅,都是自己的住处,修行的地方。对于一个厨师,也是一样,不能被外界因素影响,心要在料理上,心无旁骛,不忘初心

  五月,收获的季节,竹笋的季节。心情也会随着新生分外激动。笋子的做法在日本有很多样,而且作为配菜也常出现。就像收获一样,五月带给厨师的也是大量的惊喜。

  六月,梅子的季节,重要的月份。有句话:梅子喜欢夜间的露水。腌制梅干的青梅必须要雨水淋过之后才能用。就像这历史,总是要经历,要书写,总是写在记忆者的心里,如果不被记忆,历史也就消亡了。从修行者的角度讲,不要做违背季节的食物。地里有什么就吃什么。

  七月,茄子,萝卜,襄荷的季节。襄荷有一个传说,释迦摩尼的弟子,圣人周梨槃特,天生记忆力不好,自己的名字也能忘记,所以他悟道之前,做的努力比他人更大,他去世后,墓地上就长出了襄荷。厨师总是一边做菜,一边念着:不要傻,不要傻。

  八月,拌豆腐的季节。拌豆腐具有多样性,就像生活,有很多可能性。生命总是神奇的,猝不及防,作者看到松鼠之死伤感难当,可是没想到,没多久松鼠重新有了伴侣,伤心的只有作者本人,感慨万千。

  九月,松茸的季节,秋天味觉的王者。价格之高也是王者。松茸有800年的历史,日本有首和歌"前去北山采松茸,鸭川河滩摘蓼穗。松茸是极为讲究的料理,对于作者缺不陌生,他知道哪里采到的好,哪些好。能吃到松茸,在日本也是件极为美妙的事情。

  十月,野果成熟的季节。果酒的天下,这个世间没有与山野生长的东西一模一样或者具有普遍性的食物了。各种野果入酒,味道功效都不想听,懂得的人会沉迷其中。

  十一月,栗子的季节。活的东西都有个性,这与人类男女区别一样。个性不同的二者。如果不去掉内皮,那就会彼此反目,这不常见吗?无论男女,味觉是潜藏于人生中的精神史。我们都忘记了过去的味道,可是还活着。我们等待着呼唤,唤醒曾经的记忆,烹调的作用亦然。

  十二月,烤涩柿子。一切都在沉睡,土地也在冬眠。作者一直在修道,希望知道什么是精进。几十年用具体的食材与物对话,他发觉这就是真正的精进。

  尘世间的乐趣数不胜数,风花雪月,风雅之道,莫过于此。可是有很多的匠人,以爱好为乐,视其为修炼,以至于生命。匠人的精神就是不忘初心,顺其自然,取于天地,归于自然。食物的做法很多样,现在的科技让我们冬天可以吃到夏天的东西,可是违背了自然,作者以一个禅修厨师的角度告诉我们,土里有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味道一样香美,多种多样,尊重自然界的一切,不要急功近利,回归本源才是最好。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六):素食里的禅理

  日本的水上勉的《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表面上讲的是素食的烹饪,其实包含着许多禅理。看了之后,我发觉自己对于粮食更加珍惜了,甚至连一粒米饭都觉得可爱、可口。

  珍惜。日本的道元禅师说过:“功德海中,一滴也莫让。善根山上,一尘亦可积欤。”意思是,如果你想积累功德,那么请不要放过一滴水这样细微的事情。如果你想积累善根,那么请不要放过一粒尘土这样细微的事情。要知道,滴水成海,积土成山。在日本的禅宗寺院,假如一个小僧侣随意地把洗东西剩下的水泼掉,刚好被师兄看到,就会被痛斥一番:“混账!不许糟蹋东西!”小僧侣辩解,说那是洗东西剩下的脏水,对方立刻回应:“每一滴水对草木都是宝贵的”。即便想泼掉,也要泼到树根上,别浪费。素食的烹饪,讲求不杀生,这是在做功德。具体到材料的准备,更是处处在做功德,甚至是一滴水,一棵菜,你都要格外珍惜。

  尊重。道元禅师说过:“拈一茎草建宝王刹,入一微尘转大法轮。”尊重一根草,因为它组成了大寺院。尊重一粒微尘,因为它领悟到佛说的智慧。有一次,水上勉把切下来的菠菜根扔在厨房的角落里,长老看到了,默默地把它捡起来,告诉水上勉:“洗干净,放在凉拌菜里”。其实当时水上勉忙于烹饪,暂时搁置了菠菜根。经长老这么一说,他感到有点惭愧,毕竟这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尊重。禅师还说:“切莫逐物变心。”我们的心情不应随食材的好坏而改变,无论遇到什么食材,都要平心静气,都要毕恭毕敬地对待它,享受它们带来的愉快体验。后来有一次,水上勉种的萝卜长势不好,无精打采。拔上来一看,清瘦极了。他想起了禅师说的话,没有嘲笑,只有尊重。他做出了美味可口的萝卜丝,保留了萝卜原来的味道。当你尊重食材的时候,它就会在餐桌上闪闪发光,展现出诱人的气息。

  思乡。禅僧说:“一所不住。”真正的高僧,无论在何地,都能发现极乐。城市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在城市里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在他们心中,总有一股不变的情绪——思乡。无论身在何方,心里总有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菜肴、小吃,只要一小口,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就会流露出来,甚至令你泪流满面。尝一道家乡菜,闻一次家乡泥土的芬芳,快乐应运而生,这就是你的极乐。

  反省。水上勉少年时代在寺院诵过一种经:五观偈。五句话,伴随了他一生,念念不忘。1、计功之多少量彼之来所。面对事物,要心怀感恩。这些食物既来自于耕作者的辛劳,也来自于厨师的辛劳,所以要感谢他们,决不浪费一粒粮食。2、付己之德行全失,不应供。要经常反省自我:自己有资格享受这些美味的食物吗?自己的言行、心态对得起这些美味吗?3、以防心离过乃贪业为宗。吃吧,吃下这些素食,我们的贪婪就会消失。4、正以为良药治疗形枯。素食是良药,它能帮助你保持健康的身体、心态。5、为成道故今受此食。素食,让你的灵魂达到与佛一样的境界。

  素食里,有珍惜,有尊重,有思想,有反省。素食,代表着一种简单,一种原始。素食,也代表着一种智慧,一种超然。

  发自我的iPhone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七):生活要简简单单一点,还要认认真真一点

  先说这本书的瑕疵。

  里面的很多菜都是日本的菜,或许中国也有,但是叫法肯定是一样的,翻译过来的食物很美好,但是没有感同身受,这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残忍的。作为吃货,想要的就是一边读着书,一边砸吧味。

  里面有各种菜的插图,还有作者本人做饭的照片,图片都是黑白的,虽然也能体现作者的帅气和做饭的乐趣,但是中间食物的呈现,还是想要看彩色的。。。(吃货的执念)

  关于吃的书,我看过不少,唐鲁孙的吃,梁实秋的吃,王敦煌的吃主儿,村上龙的《孤独美食家》(不是那个日剧)等等都看过,连同各杂志上的专栏说吃的,都看了不少,还顺带着把三联周刊出的合集《年货》给买了。

  对于吃的书,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和《深夜食堂》里借助美食来体现人生不一样,这本书更像契合久住昌之 的《孤独的美食家》(对,就是那个日剧),什么人生道理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吃!

  不光是吃,水上勉老师还把做菜还有禅都融汇在了这本书里,从小在寺庙里给和尚做饭,接受禅理,将做菜,吃和禅道相结合,才是这本书的精髓之处。

  真神奇。

  水上勉老师的文字其实我是第一次读,一边读一边想,真是一个认真生活的吃货啊。

  菠菜根因为难洗被扔掉了,却被长老捡起来,教诲到,还可以放在凉拌菜里吃嘛。按照长老的意见做了,果然很好吃。水上勉老师因此写出一大段话来教诲自己和其他人说,所有的东西都有其作用,连菠菜根也不例外。

  住持的老婆女儿因为住持去世了而被赶走,走之前什么也不让拿走,只带走了一罐梅干,五十三年的梅干,水上勉老师说很好吃,先苦后甜。被年轻读者质疑梅干是否能保持这么久以后,还专门去找了百年梅干来佐证。

  别人求字,水上勉老师说,那就拿松茸煮海带来换吧。果然很好吃,于是愉快的写了字。

  明明一个帅大叔,明明非常认真虔诚的文字,却处处透露着,我就是一个“无耻”吃货的嘴脸?!

  真有意思。

  之前一直在想,什么是生活,有段时间喜欢刷知乎,每天弹到眼前的都是你住过最贵的酒店什么样,你吃过的最贵的一顿饭是什么,要怎么样才能月收入过万诸如此类。

  知乎上的人都很上进,他们都在认真的努力的拼搏,为了更美好的生活。

  但我更喜欢豆瓣,虽然他们一个个都懒得要死,好像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好像胸无大志,每天就是分享一点自己简单的生活,顺带嘲笑一下知乎过于认真的生活,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呢?毕竟成功者只有0.000001%。

  我们只要简简单单的生活下去,再加上一点点认真就好了。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读后感(八):吃土的人

  如果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我希望它的邻居是《山之四季》《传家》《岁时记》《旅人的食材历》《二十四分之一挑食》《时间之书》《光阴:中国人的节气》~都是讲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人与自然的交织交融,却又各自保留了独特之处,我想它们会相处愉快的。

  这位写出《一休》《寺泊》《火烧金阁寺》的文学大家,在编辑的鼓动怂恿下,为了领悟真正的精进料理,住进了轻井泽山庄。依照天时,整地种菜,向身边的土地寻找一餐一饭,用自采自摘的菜蔬瓜果作原料,烹调制作成少时在寺院学会的那些素食菜肴。他写做料理的心得,写食物背后的故事,也写对食物对自然的领悟。有禅思禅意亦有生活的敦实感,让我这个从小在乡野长大靠土吃饭的孩子看了,备觉亲切,也颇有感触。

  一月

  气温在零下十五度的轻井泽,是万物枯死的世界。要从一无所有的厨房”榨出”菜肴,凭借的是九岁进寺庙,十六岁成为长老隐侍的素斋领悟,还有从秋末起就开始储备的蔬菜,小芋头、土豆、大葱、慈姑;还有腐竹,冬菇,裙带菜,羊栖菜,萝卜干,海带这类干货。漫长的冬季,要用这些有限的食材做出饭菜来。说是"做",不如说是"榨",这就是烹调法的根本。

  窗外是寒风呼啸,冰雪覆盖的田野,从储藏室取出蔬菜,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芋头,心里除了爱惜还有感激。看到电视上表演的厨师麻利地把芋头削成郁李那么小,把那么厚的芋头肉毫不可惜地扔掉,很是吃惊。这样的做法会让芋头难过,会让整个冬天温暖着芋头,孕育着芳香的泥土难过。对待食物,须恭敬对待,珍惜它努力生长的每个部分啊。

  临济宗有“百丈清规”,是百丈禅师制定的日常饮食的规矩,其中说浪费一片山芋皮,作为佛家弟子也是不合适的。道元禅师《典座教训》里有段话说:

淘米洗菜等,自己动手亲见,精勤诚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缓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功德海中,一滴也莫让。善根山上,一尘亦可积欤。

  来了客人,哪盘菜最先一扫而空,就证明那一盘最好吃,但不管怎么众口一词说好吃,也绝对不加菜,这是禅宗的方式,对好吃的东西要格外珍惜,所以量少。这是日料和中餐的区别之一。

  二月

  用花椒树枝制作擂棍,每次捣磨,磨溶的山椒木味道与凉拌菜、大酱等融合在一起,捣磨的乐趣由此而生。姥姥在世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山椒汁和几粒山椒籽,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觉亲切。按照姥姥的做法做出的酱独具风味,拌在米饭里,十分可口。记住一个人,传承她的味道,能让那个人不朽。

  做饭时,极少蒸饭,煮汤一件件事情分开做,说的是科学的时间统筹。做凉拌菜,菠菜淡红色的根部要与嫩绿的叶子搭配食用,红绿搭配,一视同仁,才能色香俱全。长相难看的萝卜,人也没有资格嘲笑它。优秀的典座能够巧妙地利用各个部分,分别做出不同的菜品。这里需要精妙的创意。

  土地生长出来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尊重它,巧用它,总会在膳食上闪闪发光,发挥自己的作用。而烹饪就是发现食材的作用。

  道元禅师《典座教训》中有段话说:

凡调办物色,莫以凡眼观,莫以凡情念。拈一茎草建宝王刹,入一微尘转大法轮。所谓纵作莆菜羹之时,不可生嫌厌轻忽之心。纵作头乳羹之时,不可生喜悦欢欣之心。既无耽着,何有恶意。然则虽向粗,全无怠慢。虽遇细,应弥有精进。切莫逐物变心。逐物而变心,顺人而该词,乃是非道人也。

  对于粗陋的饮食,也不可怠慢轻忽,应努力使其变得雅致。先贤为我们示范的素食的确是美味佳肴的,那就应该进一步继承发展。如果先贤花三文钱做出菜叶汤,那么今天就必须努力花三文钱做出加牛奶的凉拌菜这样的精进。这也是我第一次理解“精进料理”这个词中“精进”的含义。

  三月

  虽是三月,轻井泽依旧天寒地冻。临时来客,如何在没有任何新鲜蔬菜的情况下,利用家里现有的东西应急备餐待客。

  冬天的蔬菜,品种不多,就要靠钻研,用各种方法反复尝试,创新出不同的风味。不仅要熟知它们的原味,还要将各自的原味提取出来,再融合成一种完整的味道。受赞美的菜品要进一步研究,再接再厉,好上加好,名副其实地不断“精进”。

  作为厨师,专心致志于烹饪,心无旁骛,就是通往学问和修行的道路。在鲜菜一无所有的厨房,忖度客人的喜好,利用家里仅存的一些食材,匠心独运,或磨,或煮,或醋,做出一道道菜,这种行为与大学学习哲学的场所很相似。其中也有辩道和文字。

  饮食最终还是要以味取胜。

  四月

  初春是野菜的宝库,是我家周围的土地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过来发出欢乐声音的节日。看到水芹在去年同一个地方等着我,穿着长筒靴进去采摘水芹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一小把艾蒿、水芹的嫩叶都令人感动落泪。没有经历过在漫长的严冬里焦急等待春天的人,不再与土地、野草接触的寂寥的城市人是产生不了这样的喜悦。

  在高原,春天来临,没有比看到草木萌芽,听到土地唱歌更让我感受幸福的时刻了。满心感受的只是自己的幸运。天气转暖,东京来的客人逐渐增加,我在厨房忙着把这些山菜做成一道道菜肴,做菜是老规矩,不花费时间,简单纯朴。美味珍馐还是粗茶淡饭,在真心诚意地舌尖上,都是一个味道。

  在我拿菜刀、洗水芹、捣芝麻的时候,想起了父亲这个一生粗茶淡饭的山里汉子,我对让我产生这种心情的山菜嫩芽合掌致谢。

  如果不是亲自下厨烹调,又怎么会产生如此打动人心的情感。九岁离开父亲,五十九岁居住在轻井泽生活,靠什么维系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呢?饮食不正是捷径吗?在我穿着长筒靴去采摘水芹的愉快心情背后,隐藏着我对父亲这样的思念。

  超市里装在塑料袋里的蔬菜也是有自己故乡的,只要深刻领悟其中的信息,或在菜里关注烹饪者的精神,即使远在他乡,也会激起强烈的食欲。

  禅僧说得好:一所不住。真正的高僧不论在哪里都能发现极乐。无论是严寒的高山,还是文明的都市,到处都是自己的住所。随处做主,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成为主人。

  我让妈妈从老家邮寄食材,在购买食材时追本溯源,买有名有姓的农夫种植的食物,也是想和土地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毕竟我是在广阔农田里长大的小孩,离开土地太久,会心慌。

  五月

  这是鲜笋的季节。长久埋在泥土里的五月竹笋的蓬勃生机在汤水中翻腾,能感受泥土产生的鲜活的精灵在冒泡。在轻井泽的厨房里独自煮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二十岁之前禅寺生活与竹笋相关的事情。笋,对我来说,一入口就感慨万端。

  少时家的四周,一到五月,不论开哪扇门,门外的竹林都长满鲜笋,尽管馋涎欲滴,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竹林。这件事一生也不会忘记。

  人,真是不可思议的动物,嘴里享受竹笋的味道,却会翻出莫名其妙的往事,连同回忆一起咀嚼。说到底,这就是吃泥土里生长的东西。既然入口的东西出自于泥土,那么在心灵深处就会翻阅过去的经历,土地的纽带使味觉更加醇厚。这也是一种美味佳肴吧?

  五月的轻井泽,地头的工作繁忙。忙着吃嫩笋,吃豌豆饭,土当归,忙着和野鸽子斗智斗勇中急急忙忙地种豆,这是山间生活的乐趣。有这样的经历,收获的时节就心情激动。

  六月

  这是梅子的季节。也是腌青梅,煮青梅,制梅干的日子。为了腌制青梅,地里还特地种有紫苏。每年这个时候,会从各地购买不一样的梅子。用松庵和尚的腌制法腌制梅干,学做信州人的脆腌梅干。

  因着腌制梅干,想起一件往事。松庵和尚过世,被逐出山门的妻子良子女士要了点遗物作纪念。里面就有贴着大正十三年和纸的梅干罐子,她大正十三年嫁给了松庵和尚,嫁过去的那一年两人一起腌制的。时隔四十五年重逢,吃到生存五十三年的梅干,真是感激涕零。

  腌制梅干时,联想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把这些事情都封存在瓶子里腌起来也是一种乐趣。人也活在一粒梅干上,怀着人生珍贵的东西。

  因梅干的因缘,又收到一封信,得知义经腌制的梅干至今还保存在越后的寒村。这是生存了数百年的梅干。梅干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我是初知。也终于明白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腌梅干,因为那亲手腌制的梅干里镌刻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历史。人只有通过亲手制作的东西才能与大自然的土地共生。无论是西方人的葡萄酒还是东方人的梅子干,都是如此。

  梶浦长老在其著述中有这样一段情趣独特的描述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不宜做违背季节的食物。如果不能得心应手地烹调合乎不同季节,即所谓“时令”的饮食,就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厨师。“御馳走”这个词,汉字是“驰”,“走”,就是在寺院里到处奔走,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食材。其实,也可以不必在寺院内奔走,在自己家中,在厨房里也会寻找到各种东西,例如草,水果,乃至点心都可以。

  不必奔走,在厨房的角落也能发现食材,别忙着购买新食材,先清理清理冰箱吧。而我到今年的五六月,也要开始制作我人生中的第一罐梅干了。

  七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茄子,地里的王者。每天揪下几个,一直吃到秋天,做法每天变换,形式多样。夏萝卜也已经成熟,拔出来,洗干净,或炸或煮。

  盛夏也是襄荷的季节,这样顽强地坚守自己,默默地将苦与香两种滋味集于一身的蔬菜,我想送给它一枚勋章。

  这个月也是山椒的季节,品尝着贵船邮寄来的山椒,想起外祖母。从舌尖融化进入血肉的味道,只能是来自与某人独特的历史密切相关的泥土的滋养。

  中村幸平在《日本料理的奥义》中主张,一道菜有六种味道才是完整的。我们一般认为有甜、咸、酸、苦、涩这五种味道,但他加上“余味”,构成“六味”。他解释说,所谓“余味”,就是吃后还想吃的味道。诚然,五味都明白,加进去的是心理味道,果然不同凡响。

  精心制作的一夜渍,是夏天的厨房里不可缺少的东西。不愿意做一夜渍,怎么能入夏天烹调之门呢?

  八月

  八月是凉拌豆腐的季节。嗜豆腐者,戒骄奢,更以俭约为日常之恒蔬。油炸汤豆腐、汤豆腐、真乌冬豆腐、芝麻豆腐、核桃豆腐、拟制豆腐、淡雪豆腐、香菇豆腐~各种各样的豆腐菜肴在脑子里浮现转动。

  地里冬瓜长大了,想做浇汁冬瓜时,勾起一段关于冬瓜的回忆。想来那些微不足道的食物可以捯出人生命的记忆。

  一到八月,轻井泽人流如织,旅游的,避暑的纷至沓来,很少外出,关在书房里。

  九月

  松茸的季节,在京都生活过的我,认为松茸是秋天味觉的王者,除了它具有八百年食用的历史,还因为 有许许多多的回忆,尤其是那些随心所欲采摘松茸的日子。

  香是松茸,味是蘑菇。在日本的山上,凡能生长松茸的地方,都被绳子圈围起来。松茸煮海带,是豪华的饮食,更是首屈一指的佃煮。只是现在很少人愿意做这种费时费工的事情。

  关西这个地方十分重视季节。越是老年人,越尊重在什么季节一定要煮什么东西的习俗。其中有一两样始终不渝地坚持下来,这就形成家风。就像那个年近八十的老太太年年为女儿煮松茸海带一样。

  十月

  野果成熟的季节。轻井泽最舒服的季节,盛夏已经过去,人、动物、山峦、田地,整个城市都恢复平时的宁静。这也是醋栗,日本木瓜收获的季节,附近的山上还有很多栗子,更是采集蘑菇的好时光,能收获这么多的果实,自然也是为了酿造果酒。

  成熟甜美的果酒,是时间酝酿出来的味道。这个季节,秋茄子沐浴夕阳,已经成熟。整个夏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辣椒结出大串成熟的果实,大黄瓜已经变黄,连根拔下辣椒,接下来要播萝卜的种子。

  十月,包括辣椒在内,有一定叶子菜的话,就可以油炸蔬菜,尽情享受野生的味道。茄子、绿紫苏、地瓜、莲藕、什么都可以,稍微一炸,新鲜的土地味道包裹在面衣里,通过舌尖,各种食物在进入胃的过程中开始唱歌。炸蔬菜虽然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面衣,其实就是一首蔬菜的交响乐。

  下次再吃天妇罗,会有别样感受吧。

  十一月

  这个月山上还有野果。杂木林里,栗子、日本木瓜、木天蓼、醋栗等野果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我。每年我都让客人们到院子里捡栗子,在火炉上烤。这段烤栗子的描写非常美妙,真是馋死我了。

  大丰收时,满院都是栗子的海洋,煮透,变软,穿成念珠,挂在屋檐下晾干。入冬之后,一点点拿下来,破开吃,是一大乐趣。栗子干很硬,使劲一咬,牙齿都会痛,放在嘴里,在舌头上慢慢地滚来滚去,有一种微妙的甜味,口齿生津,那味道仅次于烤栗子。

  做栗子饭,留下一点内皮可以让米饭更香,米饭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内皮将山野的原味渗透进米饭,蒸出一屋的幽香。精进的极致在于饮食季节。

  无论是萝卜还是芋头,皮不能削得太厚,不要把最好吃的地方扔掉。苹果也是,贴近果皮的果肉部分最具有山野的味道,渗入口腔。我记得小时候妈妈也是不用刀削芋头皮,是用瓷碗碎片刮的。

  比栗子成熟的时节稍晚一点,信州迎来核桃绽裂的季节。每年都买不少核桃,目的有二,一是给来院子的松鼠夫妇,一个就是给自己。磨核桃酱,做下酒菜,或者拌热米饭吃,肯定不止吃一碗。

  十一月的地里,还有又细又短的轻井泽萝卜,可以与菊花瓣一起醋拌。新鲜的萝卜肉与菊花的黄色花瓣的甜与涩在舌尖上交错纠葛,令人心情愉悦。这大概就是品味季节吧。

  时近冬天,山上食材缺乏,不过还有日常生活的创意,比如蒟篛烤山椒,风味烤萝卜,土豆田乐,芋头田乐。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看见的和尚招待客人时的技艺。重新唤醒沉睡在昔日岁月里的记忆,舌尖上的味道,令我全身的毛孔散发出怀旧的情绪,温暖心间。不论男女,味觉是潜藏于人生中的精神史。

  只要在山上,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与树木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十二月

  从春到冬,眼见着山川树木,风花月雪的色彩变化,那细腻微妙的变迁,带来了难以尽言的快乐和惆怅。所有树木进入冬眠状态,燃烧枯叶和枯草,作为地里作物的肥料时,顺便烤土豆或者土瓜。烤熟了撒点盐,或者抹上黄油,用勺子舀着吃。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土豆,微妙的味道让舌尖迷恋。水上勉先生,可以给我一只尝尝吗?

  焚烧落叶,烤涩柿子,温酒烤土豆,是寒冬傍晚的乐趣。土地开始冬眠了,“吃土”的日子结束。到十二月底,从早饭开始,基本就是干货箱里的东西或者地下室储存的食物了。

  附近滑雪的客人顺便来家里,就用大锅吊在火炉上,煮无名汤招待他们。不管什么全都放进去一起熬煮的汤,就是无名汤,这是大自然地道野味的狂欢。热气腾腾的汤汤水水盛在大碗里,让从雪山上下来浑身发冷的客人呼呼地吹着热气爽快地灌进肚子里。

  道元的《典座教训》的独到之处,在于强调不认为烹调充其量不过是厨房的工作,而是在如何做饭,如何用心,如何创意上下功夫,这样的行为才是人最为尊重的工作。

  少时在寺院,饭前的诵经叫做五观偈,活到六十岁,内心深处依然铭记。看完很有触动,摘录如下:

一、面对此食物,首先要想到厨师的辛苦,来之不易,表示感谢。此食物进口之前,受到许许多多人的关照,也经历许许多多的辛劳,所以一粒米都不能浪费。二、经常反思自我:自己有资格获得如此珍贵的食物吗?必须端正态度。三、修行就是洗涤心灵的污点。就是息灭佛所说的贪、嗔、痴三毒吧。为了克服贪婪之心,现在我接受这次饮食。四、为了保持这幅身体,将其当作良药接受这次饮食。五、为了悟道,到达与佛一样的境界,接受这次饮食。

  佛和修行,可以置换为自己的生业或兴趣。如此说来,可以理解,吃饭做菜就是为了加深自己的“生业”,即“道”。如果我们轻视疏忽自己每天的饮食,那就是每天对“道”的松懈怠惰。

  从一无所有的厨房“榨”出菜肴,这是精进。“精进料理”就是吃土。所谓“吃时令蔬菜”也是“吃土”,选取地里刚刚长出来的蔬菜,精进料理也由此焕发出生命力的光彩。精进,必须把厨房和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具体的食物,与物对话,才能实践出真知。

  无论芋头,萝卜,叶子菜等,都是有生命的活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或在霜重的年头,或在干旱的年头顽强坚韧地活下来的生命力。长势不好的萝卜,自有其原因。通过对原因善意的理解,会发现我们的饮食生活增加了深度。精进,是萝卜和菜叶教给我的。

“尘世之乐趣甚多,首先是吟咏风花雪月,以其为风雅之道。就中色欲之乐,世间之情趣莫过于此。此外,亦有人得诸艺或种种手艺,以此为乐。此中有创新料理者,招同好交流,彻夜谈论,不舍其趣也。”

  这种乐趣,也存在精进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今天吃什么呢?去地里看看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