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哪知道,在李亨眼中,李璘这条船根本就是一条“贼船”。很快,李璘被杀,军队被摧毁,李白也被投入潯阳(今属江西九江)监狱。一度据说要判他死罪,但最终死罪免过、活罪难逃,朝廷下令将他流放夜郎(今属贵州桐梓)。这是李白一生最黑暗的时刻。杜甫《不见》诗中有两句,说的应该就是李白当时的境遇:“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大家都说这人该杀,只有我觉得他实在是个人才。
李白从浔阳出发,一路向西,进入三峡,来到白帝城,迎来了转机。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内发生严重的旱灾,朝廷发布赦免令,将死刑减为流放,流放减为免刑。接到赦免令,李白欣喜若狂,喜不自胜,挥笔写下《早发白帝城》。这一年,李白已年近花甲,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生活状况真是一团糟,政治前途更是黯淡无光,但在白帝城接到赦免令的一刻,阳光忽然照耀在李白的身上。从这首诗里,我们没有看到绝望与痛苦,只看到了两个字——青春。
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早上我离开白帝城的时候,彩霞满天。其实,这一天到底是晴天还是阴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白自己内心感觉彩霞满天。李白擅长描摹客观景物,但更喜欢写自己心中的景物:几十米的瀑布,在他笔下就有三千尺;十几米深的桃花潭,在他笔下就有千尺之深。这次也是一样,对李白而言,白帝城的赦免令,就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就是他的新希望,阳光人生,从此开始。
“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江陵。因为是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距离一天就到。这一次,李白讲了实情,没有夸张。不过在这一刻,别说是千里江陵,就是万里江陵,李白也会觉得一日便可抵达。显然,“一日还”表达的不是实际速度,而是主观愿望与心情,就算船没有到江陵,可是心早已经到了,这是浪漫的手法,更是暮年壮士的生命活力。
“两岸猿声啼不住”,“猿声”,据《水经注·江水》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孟浩然《登万岁楼》诗云:“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可见三峡两岸之上,常常有群猿攀援鸣叫,声音凄恻,令人断肠。这一句既是实写猿声啼不住,也是比喻路途坎坷,世道艰难。
但“猿声啼不住”毕竟不是三峡的主流,世道艰难也不是人生的主流,不管山有多高,川有多深,轻舟也总有一天要走出万重山峦。这一刻,李白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成为那个刚刚离开蜀地的少年。他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极目远望,高山和大江层层叠叠、浩浩荡荡,渐渐融入广袤辽阔的原野,明月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的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诗人迈出天府之国,走出雄伟的夔门,一望天下无边无际,所有的理想和阳光都在他的面前展开。如今虽已迟暮,年近花甲,但对李白来讲,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依然可以像当年那样再次走出夔门,走向整个世界。
我问自己,当自己六十岁时,能否写出这样的青春之歌?为什么年届花甲、疾病缠身、颠沛流离的李白能够写出《早发白帝城》这样的青春之歌呢?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心中有理想,世界有阳光。
选自《康震古诗词8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