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菜根谭》:习惯沉默少言 守住内心清静
日期:2018-12-12 16:07:44 作者:赵大山 来源:腾讯儒学 阅读:

《菜根谭》:习惯沉默少言 守住内心清静

  《菜根谭》曰:“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燥。”

  大意是说,在低处才知道向上攀爬的危险性;处在黑暗地方才会发觉明亮光线如何耀眼;能够守住内心清静才会发现四处逐利的辛苦习惯沉默少言就会觉出多嘴多舌的聒噪

  这段话,说出了居卑、处晦、守静、养默的妙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身居高位,这是世俗中人趋之若鹜目标。但《菜根谭》却偏偏告诉你,人要善于处于低微之处。道理在哪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莫过于水了,水不追求高位却偏偏向下,居于众人所厌恶卑微之处,却能滋润万物,让万物蓬勃生长,水的这种特性接近于道啊。为什么“几于道”而不是“道”呢?道无形而水有形罢了。

  水“几于道”,并不是因为水甘居卑微而近于道,而是因为水善于滋万物而不争功而近于道。做人也应该如此,应该学习水的品格心眼向下,服务社会,不求功劳反而社会会认可你,抬举你。

  一味向上,为了功名不计后果,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即使获得了高位也是非常的危险。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又何似在人间呢?居卑不是叫你不要高位,而是叫你身居高位的话也要谦下。

  说到处晦,有晦才有明,有明才有晦,这是以分别心言之。如果合而言之,哪有什么明,哪有什么晦呢?对于得道的人来说,并无明晦之别。老子说:“其上不缴,其下不昧。”

  在上面的并不明亮,在下面的并不昏昧。也就是说,在上位的并不高贵,在下位的并不卑贱。高贵与卑贱,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罢了。

  世俗之人追逐显耀,但处在镁光灯之下,反而失去很多自在,因为你不得不表现出众期待样子。一旦名不符实,被人揭发,以前有多么出名,以后就有多么狼狈

  有一位世界着名足球明星,他接受记者采访曾经无奈的说:“我多么想象普通人一样,和家人一起安安静静的过一个下午。”

  盛名之下,处处有狗仔队,处处有追星的粉丝,几乎没有私人空间。过于耀眼的生活,得到了很多,失去的也不少。何必羡慕那些前呼后拥显贵呢?他们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亦不可得。

  静,在我看来,就是无欲,少欲。

  孟子曾经说:“养心莫甚于寡欲。”一个人欲望很少,即使内心有迷失部分,也是很少的;一个人欲望很多,即使内心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无欲、寡欲才能静。欲望越盛,心越难静下来,越是向外追逐。但如果过分追逐外物的话,心被外物所主宰,也就被外物所役使了。

  人追逐外物的本来目的,是想为自己幸福生活服务,到头来整个身心却被外物所奴役,焦虑浮躁抑郁等等心理问题就如影随行了。

  为什么要养默呢?《易经》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少言寡语的人给人稳重之感,反而会受到众人的欣赏,所以说吉;多嘴多舌的人,给人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浮躁、好播弄是非的印象,令人敬而远之;甚至祸从口出,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

  话多话少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看时机

  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就抢着说,这是急躁;该说话的时候又不说,这是错失良机;不看别人的脸色便轻率的说话,这叫睁眼瞎。

  而且,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和什么人说,都要把握分寸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聪明人既不失去朋友,也不说错话。

  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居卑、处晦、守静、养默,会提升一个人修养高度,使人心宁静,获得非凡的活力快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菜根谭》:习惯沉默少言 守住内心清静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