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不会好好睡》是一本由[英]盖伊·勒施齐纳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子不会好好睡》读后感(一):旋转木马
“正常的睡眠需求也有一个范围。它取决于你的基因,还有睡眠质量。恰当的睡眠时长,是指睡够这些小时,你醒来后就会感到有精神、白日里也不觉困倦,但每晚都在固定的时间想去睡觉,且能轻松入睡。如果你能长期达到这些标准,如果你能在闹钟响起前醒来,且周末有空时也不用补觉,那么你的睡眠时间就属正常。” 科学发展至今,起码我们粗浅地认识到睡眠对身心健康是何等重要——必要的浪费。 作者在14章中分别论述了不同的睡眠障碍,穿插着病患故事,诊疗过程以及睡眠医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夹杂一些专业科普。 对我而言,我总是做梦(严格来说是能够记住自己做了什么梦),经常是噩梦,所需睡眠也似乎比别人多——这让我些许焦虑自己的睡眠质量是不是太差以至于需要睡更多时间。 所以当了解到什么是正常的睡眠,和更为严重的睡眠障碍时,我开始庆幸自己就算存在睡眠问题或者障碍,也属于轻型的,我也曾将睡眠视为累赘,但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就改观了。同时,关于做噩梦这一点,书中提到“REM睡眠或许提供了一种机制,它单单巩固这些记忆,并将它们和情绪背景拆开,换句话说就是降低和经历相连的情绪的强度。……由此可见,REM睡眠也许是一种心理治疗,使我们能卸下一些经历的情绪包袱。”我开始不排斥噩梦,这是我的大脑在自我修复,尝试降低不好的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
我想起两天前我做的一个梦,前任结婚,当我看到他结婚对象比我漂亮时我略生气和不甘。但转眼我见到了现任,他在俯身刷牙,而我将头靠在他背上撒娇。我有勇气告别过去,珍惜当下。也许人要经历两重世界,现实与梦境,虽然后者我不太具有控制力,但我业已不会再无尽地苦恼下去。
《脑子不会好好睡》读后感(二):旋转木马
“正常的睡眠需求也有一个范围。它取决于你的基因,还有睡眠质量。恰当的睡眠时长,是指睡够这些小时,你醒来后就会感到有精神、白日里也不觉困倦,但每晚都在固定的时间想去睡觉,且能轻松入睡。如果你能长期达到这些标准,如果你能在闹钟响起前醒来,且周末有空时也不用补觉,那么你的睡眠时间就属正常。” 科学发展至今,起码我们粗浅地认识到睡眠对身心健康是何等重要——必要的浪费。 作者在14章中分别论述了不同的睡眠障碍,穿插着病患故事,诊疗过程以及睡眠医学的发展历史,同时夹杂一些专业科普。 对我而言,我总是做梦(严格来说是能够记住自己做了什么梦),经常是噩梦,所需睡眠也似乎比别人多——这让我些许焦虑自己的睡眠质量是不是太差以至于需要睡更多时间。 所以当了解到什么是正常的睡眠,和更为严重的睡眠障碍时,我开始庆幸自己就算存在睡眠问题或者障碍,也属于轻型的,我也曾将睡眠视为累赘,但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就改观了。同时,关于做噩梦这一点,书中提到“REM睡眠或许提供了一种机制,它单单巩固这些记忆,并将它们和情绪背景拆开,换句话说就是降低和经历相连的情绪的强度。……由此可见,REM睡眠也许是一种心理治疗,使我们能卸下一些经历的情绪包袱。”我开始不排斥噩梦,这是我的大脑在自我修复,尝试降低不好的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
我想起两天前我做的一个梦,前任结婚,当我看到他结婚对象比我漂亮时我略生气和不甘。但转眼我见到了现任,他在俯身刷牙,而我将头靠在他背上撒娇。我有勇气告别过去,珍惜当下。也许人要经历两重世界,现实与梦境,虽然后者我不太具有控制力,但我业已不会再无尽地苦恼下去。
《脑子不会好好睡》读后感(三):《脑子不会好好睡》:不只是关于睡眠,还是关于科学
大概从初二开始,我发现自己睡眠变得不太好,每天早晨醒来后总是晕晕沉沉的,没有以前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这种情况在高中达到顶峰,并且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闭眼就做梦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以做梦为乐——我总记得自己的梦境,有时候甚至会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些日子里,也许我把做梦当成了一种规避现实的手段。
因此,我对睡眠,对做梦总抱有好奇。
但很明显,这本书并没有解答我的任何疑惑,但不妨碍这本书很有趣,或者说很有意思。
总的来说,对这本书,除了积累很多关于睡眠的谈资和知识外,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对科学的认知。
看完书的第一反应就是作者非常严谨的态度——书中大量充斥着“可能”“不确定”以及“我不知道”。
我不是在嘲笑或者讽刺作者,而是发自肺腑地觉得真的很严谨、很科学——科学就是可证伪的,不断地预设、验证、推翻重来,这是科学应有的态度和手段。
同样的,对于大脑这个身体器官,我们确实所知甚少,但光凭经验来判定症状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作者所排斥的。作为一名医生,作者很正常的会进行预判和预设,但对于最终的结果,作者是经过验证的,即使最终的结果仍不能给予百分百的肯定,但对于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大脑和梦境这种东西,在科学尚未昌明的时代,总与巫术、宗教等混杂在一起,而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种混杂仍然占据着不少人的认知——何况对于大脑与梦境的很多现象我们仍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而大家又总需要一个答案的时候。但答案和科学一样,并不总会是对的,它也要经历一个证伪的阶段,而巫术、宗教不需要证伪,它们总是对的,因此更能被人所接受。
再次,我们对于睡眠不好更多求助于非大脑原因的治疗药物,而不是对大脑、环境、情绪、记忆等进行综合分析(就目前的神经医学而言,病因并不是单独的病因,而是综合性的病征),继而采取治疗措施,这是我觉得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书中所述病人的原因——因为从病因分析与判断上就走了另一条路,甚至是迷信之路。
最后,这本书作为一个略科普的书,不好的地方是,叙事比较紊乱,虽然每个篇章都以一个病例为主线,但在实际叙述中总是穿插大量的推论,这些推论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但如果能让线索更清晰、更明确,推论更浅薄(可能对作者而言已经够浅薄了)更通俗一点,对我这种人可能会更友好。
《脑子不会好好睡》读后感(四):“每晚都在梦中喊前女友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我们都同意,睡眠很重要,失眠、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也困扰着许许多多的人。这里我先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则病例:
有一位玛利亚女士,40岁的医疗工作者,连续两年天天困倦不堪,总觉得累。而总觉得累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呢: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抑郁状态、癌症、贫血、自身免疫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即便是医疗行业的她,也是多方问诊两年无果,最后还是偶然一次在候诊大厅看到一则科普短片,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表现往往是,打鼾——于是才去睡眠专科求助。别小看打鼾和总觉得累,它一晚上中断睡眠几百次,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体内激素、包括肾上腺素、胰岛素、瘦素等的状况,对身体抗氧化、清除心血管、脑淋巴管中的废物都有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患糖尿病、心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也会提高。——“累”是身体给我们的重要信号,我们要时刻注意,及时去积极应对。
这则病例反映了睡眠诊断方面的困难:人能想到的思路往往有限,盲区很多,但问题的可能范围又很大,就好像战略游戏开地图,一开始,未知的方向总是大大多过已知。
临床上,睡眠问题有时在精神科处理,有时交给本书作者这样的神经内科医生,但无论怎样,它基本上是个内科问题。内科问题就意味着,它很难去切开看看,切掉治治。因此,内科问题的诊断,往往需要凭借知识储备,通过询问、检查等基本上非侵入性的手段多方搜罗信息,以此来抽丝剥茧,逼近真相,非常像侦破过程。
而睡眠方面的信息搜罗,又有额外的限制。医生一般重视患者的主诉,但在睡眠问题上,患者经常并不知道自己睡着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也要依赖家属的描述。我们通常都相信,患者及家属希望早日康复,因此态度很合作,会尽可能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但毕竟这些都是主观信息,尽可能也不等于足够。更有甚者,偶然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而不据实相告。
比如本书还有位70来岁的罗伯特大爷,他的现任女朋友琳达把他拉到医院,控诉他“每晚都在梦中喊前女友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还威胁杀琳达全家等等。罗伯特是很诧异的,因为他醒着时候都不记得那个号码,也不是那样的凶徒。作者也指出了这番陈述本身的一些疑点:1.这个年纪的人,在典型的梦呓障碍中,说不出清晰可辨的话;2.说梦话的患者醒后,往往会记得一些梦境。但这两点和罗伯特的情况都对不上。
作者于是给罗伯特做了睡眠监测,发现他确实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问题,但却没有说梦话。为什么没有说梦话?理论上也有多种可能:比如1.一次的医学观察不足以发现问题;2.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表现;3.当然就是他没有说梦话的问题。
为了让情况更明朗,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作者建议罗伯特在家使用通气面罩——这东西对前面讲的玛利亚女士就非常管用。两个月后的复诊中,罗伯特表示,虽然睡眠质量确有改善,但他也发现了怪事:他为了听到自己睡觉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买了个声感录音机,有声音时才会启动录音。一天女朋友琳达大吼着把他摇醒说他又在说可怕的梦话,但他后来听录音,里面完全没有他自己的梦话,只有他的鼾声和女朋友的叫喊。这下,问题的焦点就转移到了琳达身上。她是在说谎吗?为什么?这背后的可能性仍然有很多,比如她有精神问题,而这问题可能是妄想,也可能是“代理人孟豪森综合征”——专在亲属身上捏造病症好去就医的问题;还可能不是精神问题,而是出于某种目的故意迫害罗伯特……这些远超出我们日常设想的可能性,也佐证了人类的参差多态。
从以上种种描述中,我们能感到,睡眠问题,或说各种医疗和健康问题,在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之余,都颇具复杂性。所以,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关心“每天应该睡几小时”“几点睡最好”这些,但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答案。反而可能,越是斩钉截铁地说,几点睡、睡多久、怎么睡一定更好,或者某种具体的饮食策略、生活方式一定更健康,这样的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毕竟各人、各例都有自己的特殊之处,而且本来医学、营养学一类的领域,也少有多年颠扑不破的结论。这个意义上,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当下的结论更重要。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专研睡眠问题,他在本书中为读者从十几个方面介绍了二十余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讲述的睡眠知识和内科思路中有所收获,也能从其中的病例故事里得到健康乃至人生方面的启发。
(by EG)
《脑子不会好好睡》读后感(五):睡不着的你,真的不需要了解一下吗?
日前,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发布了一则关于睡眠障碍的微博,引起诸多网友的热议。资料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超过3/4的人晚上11点以后入睡,近1/3的人凌晨1点以后入睡。过去一年,人们的整体入睡时间延迟2到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却增长43%。长期失眠严重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但很多人对睡眠仍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简单地认为睡得好就是睡够8小时、打呼噜是睡眠质量好的体现、多设几个闹钟反复叫早以免耽误起床、睡不好服用褪黑素就可以等等。
图片源于网络
我本人也遭受着睡眠障碍所带来的困扰,经历过一种不管当天多困多累,不论躺着的时候内心烦躁或是平静,都难以入睡,甚至迷糊到几近天明的无助无奈的感受。
图片源于网络
为解决睡眠障碍,针对性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更深入地了解产生睡眠障碍的来龙去脉,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有关睡眠的那些事儿,进而探究其中存在的缓解睡眠质量问题的某种可能。
《脑子不会好好睡》这本书中的研究和经历来自于英国神经科主任医师及睡眠问题专家盖伊·勒施齐纳的介绍。作者有着多年从事睡眠科临床医学的经验,擅长失眠、梦游、发作性睡病等多种疑难睡眠障碍的诊治。在过去几年里,他每年都要接待几百名睡眠障碍患者。
说到睡眠障碍的情形,很多人首先也只是想到了失眠。有些人自我感觉睡得很好,却又随时都感到身体精疲力尽,总感觉病恹恹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与自己的睡眠质量有着莫大的关联。盖伊在书中介绍了异相睡眠、梦游、打鼾、发作性睡病、恶鬼压床、睡眠进食等等不同情形的睡眠障碍症状,以及这些病症在睡眠医学领域中的解读。
从本书的故事当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睡眠障碍如何影响患者及身边人的生活,影响他们和伴侣及孩子的关系,以及他们和自已的关系。
我们的脑子是如何调节睡眠的?我们睡眠的各个方面又是如何受到控制的?为什么人在缺觉时会感到能力下降?你是否真的有了解过梦游这种奇怪的行为?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你可以在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睡眠是生物、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深入交汇。有些人从小就有睡眠障碍,关键在于很多人不知道这些问题是如何逐渐发生的,一开始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甚至有些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患上了无法治疗的深度嗜睡。
睡眠障碍对患者本人及身边的人都是痛苦的经历,这些患者还会因此受到许多误解,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自己的心态。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带来行为障碍和焦虑情绪。产生睡眠障碍并导致昼夜节律钟的长期紊乱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患某些癌症的风险更高。有些患者很难接受睡眠障碍是一种慢性障碍,因为这很可能要意味着以后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带着这种疫病度过余生。
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睡眠在人的生命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引发睡眠障碍的诱因、它们的症状和病理、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的一些常用疗法,以及长期治疗后的效果。
在拿破仑的传记中提及拿破仑的睡眠时有这样一句话:“他有一种可贵的能力,随时随地都能睡,睡想多久睡多久。”有些读者在看到这一句时可能都要泪目了,这真是许多人求而不得的东西。
睡眠在维持我们身心健康、行为能力、认知能力乃至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脑子不会好好睡》这本书通过研究和分析睡眠障碍的病理,以及对这些病症研究的有关历史,讲述其他患者的遭遇,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到脑如何影响睡眠而睡眠又如何影响脑。它并不是一本马上能治好睡眠障碍的法宝,但它富有启发,能让人们对睡眠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能提前引起大家对睡眠质量的足够重视。
“睡眠占据了人生1/3的时间”,我们常这样形容睡眠对生命重要意义。睡眠的重要性正不断深入人心,但睡眠背后还存在许多未解的奥秘。生命不息,我们都需要更好的睡眠,人类对人脑和睡眠的研究也仍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