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8-04 00:4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精选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是一本由[美] Neil Browne / [美] Stuart Kee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一):与世界更好地和解,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答案,只要有一个准确答案,不管是做题目还是完成工作任务,一切似乎都会迎刃而解,然后再等待下一次考验的到来就可以。

  可如果静下心来想想,这样做真的是最优解吗?面对一个新的题目和事物,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而且提出比较有水准,真正独立意义上的问题呢?恐怕不是太多,而是很少很少。

  最近笔者正在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是由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和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图尔特·基利合著,两位教授在书中系统地讲授了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问题,从而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书中首先提到了正确提问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等,而且可以让对话有效进行下去。

  那么,我们要怎样发现问题,正确提问呢?可以从常见谬误来入手,分别是人身攻击、滑坡谬误、妄求完美、移花接木、诉诸公众、诉诸权威、稻草人、虚假的两难困境、一厢情愿、命名解释、晕轮效应、偷梁换柱、窃取论点、概括草率、错误类比、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混淆原因和结果、对共同原因的疏忽和在此之后、由此引起的错误等,只有准确识别出这些谬误,才能有正确提问的可能。

  而要想得出合理的结论,我们还要破解二分式思维的局限,因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明确的黑白、对错,一定要解放思维,只有发现更多可能的结论,更多可能的自由选择,才能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这时,批判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克服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避免思考过快、刻板印象等,同时要打破思维习惯、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等障碍,彻底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可能有人还在犹豫,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些理想,但你在看过《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就会发现,当你面对提问和质疑,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把声高当有理,或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时;而当你能够在对话和辩论中拨开迷雾,识别出对方的逻辑谬误和情感操纵时,世界在你眼中将变得更加有趣、开阔和坚定。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二):提问,寻找问题的真相

  "为什么?"不断地在人们耳朵里响起。

  仿佛不止有十万个“为什么?”。

  倘若有个人不断向你提问“为什么?”你会有什么反应?

  是感到对方的提问烦躁吗?

  那么你是否有向自己提问过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吗?

  每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浮现在人们眼前,若大脑未能有效处理海量涌来的信息,可能无法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句话找出潜在/本质的问题。

  提问正是能够让你的大脑保持慢思考,进入深层次的思考模式。

  提问不仅是将问题抛给对方,问题也呈现出提问者的逻辑思维,并且培养个人的批判性思维。

  该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呢?

  提问有什么效果?

  网络上许多文章会提到“思维”“电子产品”或“人际关系”的内容,这类信息得出的结论也许是“手机导致人们的社交能力变差”或“手机让人的大脑产生混乱”。

  阅读着会根据自身周围发生的事件与之挂钩,从而相信得出的这类结论。

  于是,他们会采用大量的精力去控制手机或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有害行为。

  当你看到得出“手机导致人们的社交能力变差”时,也许你正在默默的点头相信这一结论,或你相信本篇文章上面的内容。

  怎么样?

  看起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段话要告诉我的是什么?”“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他是对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回过头来读一下,你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只是在罗列经常发生的事情(这里的经常发生,也许是指在你所知的范围内),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相信。

  一个提问,就真的能够让我们从原先的相信,变成不相信吗?

  其实并不是。

  提问,不是为了将所有的事情,变成假的,而是为了自身保持理性的大脑,获取真正的信息,从而转换为自身的知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想要能够充满事实地去让别人相信自己说的,或去找事实判断别人得出的结论,这是不可取的措施,当然人们也不会对每一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事情,去寻找事实。

  而一些文章让我们内心默默点头的,肯定是因为你或者周围有类似的事情。

  不管是提问,还是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让我们不被小部分观点带动,保持客观的态度寻求真相。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三):容易上当受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只会接受而不会提问

  最近,杭州保姆纵火案的疑云随着林生斌的人设崩塌而再度被热议。林生斌当年营造深情怀念亡妻和孩子的人设,让众多网友流下同情的泪水之余,更是收割一批粉丝,直播卖货获利无数。

  不得不说,这个男人的手段高超,一时间蒙蔽了大多数人的眼睛。

  可是近期,因为他发微博公布了再婚生女的情况,希望得到大家的祝福,顿时掀起网络骂声一片,大家都觉得被欺骗了,自己认真参与票选出来的深情怀旧男,竟然在妻儿去世没多久就牵起年轻员工的手,产出了爱情结晶。

  这怎么接受得了?于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还是当年支持林生斌的那些网友,找出了他早就和现任妻子有染的种种证据,黑板数字照片、银行转账截图、两人早前出国游玩视频、现任妻子在小贞墓前的微博,很快,能用上的证据都被扒了出来。

  网上有篇文章,题目是《林生斌的人设崩塌,背后是网友“自扇巴掌”的现场》,现在的网友骂得有多凶,曾经就有多少网友同情林生斌。

  从这件事上,让我们反思的,不只是善变的感情和翻车事件的发酵,更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导致的上当受骗。

  网友当时一面倒的选择相信这个靠妻子起家的Tony老师,没有想过多问几个为什么,亲手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人云亦云,没有自己完整的观点。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他人兜售的观点,如何在这些观点中找寻真相,发现并且确定自己的观点,至关重要。

  这就要说到“提问”的重要性。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斯图尔特·基利写的《学会提问》一书,原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是第12版了,被很多人认为是迄今读过的关于批评性思维的书中最好的一本。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贯穿全书,从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到证据的种类、可信度论证等,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甚至被很多大学当作教材使用。

  曾经,养生专家张悟本在电视上大谈特谈生吃茄子能养生,宣扬吃绿豆能治百病。但是,2010年,卫生部首次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身份,并邀请国内知名的中西医专家驳斥其"养生理论"。他本人也因为学历造假等负面新闻,让大家看到了他这个专家的真面目。

  专家们或多或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合情合理的观点,为我们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提供材料。可是,也有一些伪专家并无科学论证的观点,为了利益大肆宣扬他的错误观点,误人子弟。

  这就需要我们靠大脑理性去思考,激发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一书中,有理论概念,还有接地气的丰富案例。给我们列举了常见的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比如广泛阅读书籍,收集资料,就是利用海绵式思维。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比较被动,读到什么内容,就会相信什么。

  而淘金式思维就要求我们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吸收什么和忽略什么,不断提问,互动式参与,看书时学会和作者对话,通过提问来梳理自己的思路,最终形成自己想要的观点。

  看过这本书,我总结起来,海绵式思维就是建立淘金式思维的基础,先海量阅读,有了可淘的“金”,慢慢才能运动淘金式思维来批判性的吸收和学习。

  正如专家的话,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时,可以全面地去看去听,但是后来随着深入地研究,就会运动淘金式思维来判断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该不该信这个专家的话。

  这也就是学会提问的益处所在。

  从学习写议论文,到参加工作后的公文,我们都离不开寻找论题和下结论的过程。可是,什么是一个好论题,好结论呢?

  作者认为,好的论题和结论要具备如下特点。

  书中每一章“思维体操”段落,就是一个检验所学和应用的好工具。作者用几篇小文章,来训练读者回答一个批判性问题,给不喜欢主动思考的人出题,是帮助他们走出舒适圈的一个好方法。

  除此之外,作者还给大家清晰讲解了正确提问的方法,详细论述了证据的效力,比如,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这些证据能被采用吗?效力又是怎样的?

  面对如今网络的发达,很多人的文章都可能被截取片段,当作你的文章中的证据,如作者所说,“电脑没有内置的处理器来评价这些断言。”

  就连在购物网站买东西,看到的评价,都有可能是刷出来的,这些评论日益给人们带来一种关于其可靠性的幻觉,而评论者对自己评论的东西可能没有直接的知识,还带着强烈的个人偏见。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去提问,“这个证据的效力怎么样?”凭借有力的证据,我们才更接近事实,也更能踏实接受某人的观点。

  当我们看到了别人论证中的瑕疵,也在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提出一个主张、定义一件事时,也要多对自己提问,提供强有力的可靠证据和理由,检验假设。这样,才能不让我们的观点贫瘠而脆弱,经不起推敲。

  所以,回过头再看林生斌的翻车事件,以及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我们懂得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事件,突破固着的信念进行论证或评价时,就不会再一厢情愿地迎合这个世界,而是会让事实符合我们的信念,让我们的信念与事实契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四):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作 者 | 林 语

  2386 字

  几周以前,针对“解决问题”的问题,和我的“室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他崇尚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智慧,认为很多事情不需要刻意去解决,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便会过去,事情过去了也就意味着得到了解决。

  我呢,受师父的影响,认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拍案叫绝,更倾向于以“主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问题,探求底层逻辑,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类似的辩论已经不知道打过几个回合了,如你们所料,每一次都以“无果”告终。

  我相信,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同时又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总是很轻易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有些时候抱持着自己的观点,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被对方说服?

  由尼尔·布朗(NeilBrowne)&斯图尔特·基利(StuartKeeley)合著的《学会提问》这本书解开了我的疑惑,堪称批判性思维的入门经典。

  《影响力》一书中提到过“罐头笑声”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在电视节目中“观众应该笑”的地方插入笑声的录音,试图起到引领的作用。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兴起,“罐头笑声”被用到了极致,我们会情不自禁根据“罐头笑声”来判断哪些地方是笑点,即使有的时候并没那么好笑。

  还有一个有趣的试验,当你走在人群中,如果你持续看向某个地方,过不了一会儿,一定会有人也朝着那个方向望过去。

  慢慢的,一个人变成四五个人,再到一小撮人,大家都会朝着那个方向望,却不知道第一个人到底在看什么。

  这就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影响,通常我们对自己无法确定的事情,倾向于听从大众的心理,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正确与否,往往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而且完全是无意识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声音和观点鱼龙混杂,都在释放着它们的影响力,试图获得我们多一票的认同。

  在面对如此高强度信息洪流的冲刷,如何避免随波逐流,保持真正的独立思考,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二使命。

  海绵式思维

  把一块干的海绵放到水中,海绵会充分吸收水分,直到其饱和为止。海绵式思维就有这样的特点,会充分吸收外部信息,很快把头脑“硬盘”装满。

  这种思维有两个显著的优点:

  第一,吸收的外部信息越多,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越多元化,更有助于深度思考。

  第二,这种被动吸收的方式既轻松又快捷,可以让你快速变成一个有知识的人。

  当然,海绵式思维有个严重而又致命的缺陷:

  当我们选择全盘接收作者的观点,也就放弃了筛选和取舍的权力,无法区分哪些信息是可以相信的,而哪些信息是应该摒弃的,很容易人云亦云。

  淘金式思维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

  相对于海绵式思维,你一定愿意自己掌控主动权,自主去选择与取舍。

  当作者向你兜售观点,你不会直接吸收,而是随时与之博弈,在反复推敲与判断后,再有选择性地接收那些可以被接收的观点,这种互动的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维。

  淘金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的过程,披沙炼金,在不断提问与思考中,沉淀有价值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两种思维方式冲突吗?

  其实,它们非但不冲突,反而有很好的互补效果。

  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喜欢读书,但每个人的方法不尽相同。

  有些人会眼睛扫过通篇的文字,逐字逐句去记忆作者的观点;而有些人则是带着问题去读,“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论证的过程合乎逻辑吗?这些论据可信度高吗?”,经过层层提问,最终头脑只会记下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读的是一样的内容,读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生。

  海绵式思维强调知识获取的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和它展开互动。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对什么问题都要提出质疑”,这不就是杠精吗?

  其实不然。

  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耳闻目见的事物,包括倾听、阅读等,经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加以系统评价或做出回应。

  本书中,针对批判性思维,提出三个维度评估技能:

  批判性思维旨在看到事物的全局性,而非只专注事物的对立面,侧重于引发独立思考,而非通过证伪占领智商高地。

  简单来说,批判性思维,可以用来自省,而杠精,只杠别人。

  理查德·保罗教授对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用途。

  弱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

  当我们把焦点局限于捍卫自己,也就意味着可能忽视掉其他普世价值,比如真理,比如道德。

  弱势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就是坚决抵制和驳倒那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证。

  强势批判性思维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强势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会迫使我们放弃初始信念,它有可能会让我们变得对初始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对这些信念进行批判性的检视有时会让我们相信得更坚决。

  这两种思维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的开放或封闭的状态。

  当我们思想开放的时候,我们欢迎别人对我们的信念展开批评,而当我们思想封闭的时候,我们就会坚决维护自己的各种信念,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 我是《奇葩说》的忠实观众,我认为辩论就是对“批判性思维”最好的诠释。

  当双方持有不同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据理力争的时候,你怎么看待这些立论和论据?

  在我看来,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观点无对错,真正的博弈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蔡康永老师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情商,就是能够分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哪些是对的,而哪些是不对的。”

  深以为然。

  人在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

  我认为,是在了解所有的真相以后。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批判,才能够做到面对真实。

  只有真正了解事情原委,才能够做到接纳现实。

  只有真正活得明白的人,才能够做到难得糊涂。

  《学会提问》

  [美]尼尔·布朗(Neil Browne)&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Keeley)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我是林语,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学会提问(原书第12版)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