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好问题》是一本由知乎快闪课堂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一个好问题》读后感(一):《这是一个好问题》:论如何把答案从书本装进大脑里!
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是很多知乎答题的大神惯用的万能开头。当然,身为知乎的资深提问用户,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申请了知乎账号,偶尔也会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搜索问题或者看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解答。 当然知乎的用处不止于此,我同桌在知乎上收集了很多句子,用来发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账号上发动态用。 当然你也能够在知乎上学到很多做菜的技巧,以及很多不错的书单,如果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的话,你还能在知乎上看一些新鲜有趣的小说集。 今天之所以聊知乎这个APP,是因为最近读了《这是一个好问题:启发年轻人创意和灵感的25堂课》这本书,这本书的封面简单有趣,封面上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可以从侧面看出这本书主要以提问和解答案为主。 而提问和解答只是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写这本书的原因也出现在了书名的副标题中:启发年轻人创意和灵感,而书中的25堂课也由25个问题和解答组成。 在这25个问题中又被分为新知、文化、职场、生活这4大类,每一类别中都包含着和他们相同属性的问题。 当然很多小伙伴会疑惑,我的手机里已经有知乎的APP了,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更加便捷! 相对于知乎这款APP,这本《这是一个好问题》更加的快速方便。举个例子: 对于如何装饰自己的小窝,很多非专业人士都表示很困惑,就会去知乎搜索,步骤无非是打开知乎这款APP,然后搜索如何装饰自己的卧室?或者是如何用200元让自己的卧室看起来更加漂亮之类的问题,然后再利用选择和排除法找出适合自己的答案。 而你打开这本书,就会看到如何打造舒适家居这个问题,书中已经为你罗列好了优质答案,你不用再费力的去搜索和筛选,就能看到一些优质的回答,然后在优质回答中找出适合自己的风格,相对于在APP上的挑选,省去了很多的时间。 当然对于书本上的答案还是有一些限制的,就是书本上仅仅只有和25个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点,超出这25个问题之外的,仍然需要你去知乎等相关类型的APP上搜索或者咨询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士。如果你对这本书里的一些疑问感到好奇,或者这些话题中也包含着你思考了很久的问题,那么不妨自己找书来读一下。
《这是一个好问题》读后感(二):值得快思慢想的好问答集
在快知识时代,快思,慢想。
看到这句话,我看到这句话里的悖论,快知识时代里,到底是快思还是慢想,思和想到底有什么区别?思想一词能分得出思和想吗?当然从字谜上看,还是有很大出入比如,田在心上,一张口一颗心,四张口一颗心,甜心,留下一片心,画中残月伴三星,都可以是思。而想,心相连,二木有心,双木非林心相随等是想字。《这是一个好问题》是一本充满类似趣味性的生活百科知识。由四大核心模块组成:令人好奇的“新知”、让人着迷的“文化”,和年轻人密切相关的“职场”,看似日常却又奇妙的“生活”,内容涵盖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管理、健康、旅行等诸多领域。
比如“新知”里精选了5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经济学、法律知识、上海建筑、羊城地铁。
“文化”一章里5个话题:看懂中国画、李清照、古人吃饭、专业短片、音乐。“职场”则关于创意、服装、人工智能、坏压力、升职、内容算法。“生活”朋友圈照片、拍文艺照、快门、体重和减肥、京都、印度、家居、日常用药、选餐厅、点菜、判断食物好不好吃、亲密关系等。看起来都是年轻人最关心的各方面问题。
这些话题的背后都有一个知乎大神作答,因为这些核心用户的存在,围聚于此的活跃用户带给知乎千万条问题,上亿条回答。于是自然将线上问答搬到线下,变成一场场九十分钟的“快闪课堂”,比如书中的25堂课。快闪课堂的主旨是让提问回答和交流更加面对面,更立体地分享知识和共同学习。这种形式的交流弥补了互联网上人际关系的割裂,让人与人的连接带上更多温情和可能。人与人的沟通,从线上到线下,也带来更多了解和接近现实交际的可能。如果无法参加快闪课堂,那么阅读这本《这是一个好问题》这是个很棒的补充。25位作者倾情书写25篇深入浅出的专业领域知识,从不同的视角带我们观察司空见惯的寻常答案,也让我们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这本书既可以当作生活的百科全书,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又不是完全的简要问答式。
我们平时用知乎,几乎都是搜索或顺着推送的链接一层层深入,但是《这是一个好问题》不然,是由专业领域的人士就某一问题展开的多方面论述,稍稍有点像小论文的模样,所以,快闪课堂的知识从线下搬到书本间时,就带着点天然的知识性。通过这本书,可以涨知识,可以看到好玩的答案,有趣的点拨,可诚意的经验分享,重要的是这些答案经过千捶百炼也很靠谱。你完全可以择其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也可以怀抱一颗好奇心,寻找大神的身影。总之,346页厚实的内容,不会让人失望。
回到开头,思和想可以分开吗?思和想在考虑和动脑筋上有相同的意思,思还有想念、挂念、想法的意思。而想,则有回忆、怀念、惦记的意思。字源上,思是心上有田;而想是心上有目伴着木,所以有所思,有所想;心有所思,念有所想;见有所思,思有所想。快思,也可以理解为快点下决心。而慢想,则是将抵达决定彼岸的路拆成更多小目标,细细思量每一小步。——也许是我钻了牛角尖了。不过《这是一个好问题》可以是个好问题,也可以找到不少启发和好答案。
《这是一个好问题》读后感(三):《这是一个好问题》:生活的问题和有趣的回答,构成这本有用的书
《这是一个好问题》
作为知乎老用户,经常会在灵感枯竭的时候上去逛逛,总能发现新收获,找到新命题,从而解决工作的难题,和生活的烦恼。
没想到知乎除了在线上做活动,也在线下做了快闪课堂,把精彩的提问和用户的回答汇集成书,就是我现在阅读的这本《这是一个好问题》。
本书分为四个核心模块:新知、文化、职场和生活,涵盖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管理、健康和旅行等诸多领域,有热点也有冷知识,有趣又实用,带我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觉被戳中了心扉,的确是感觉自己参加工作之后,哪怕工资的确因为跳槽有所增长,却还是觉得自己的钱越来越少,人越来越穷……
而作者从多个方面阐述为什么我们感觉自己变穷了,多问几层为什么,你会发现问题能在通货膨胀上找到暂时的答案,同时在本章节中提到多累积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拘泥于现在是否用得上,保持好奇心,将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改变,机会来临时,才不至于感到无从下手。
同时书中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故事,给我们讲述经济学的知识和观点,让我从从未曾设想的角度思考,王朝的更迭,战争和气候的关系,我们民族性格和农耕文明的关系,种种知识,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经济学,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个世界仿佛更有趣了。
比如书中提到气候变化与文明兴衰,在研究中可以得知,每一次朝代更迭,都与气候变迁相对应。当平均气温上升时,王朝进入兴盛阶段。当平均气温下降时,王朝进入衰落阶段。古代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气温升高利于生产,所以国泰民安,气温降低不利生产,所以饿殍遍野,内外动荡,自然也造就了历史。
同时书中提到我们的民族性格也是自然条件与历史时代赋予的恩赐,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意愿的差异,说到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也需要感谢我们所身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历史时代,所有这一切都是自有因果,所以在看待别国,比如印度,需要有更宽容的态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不仅是这些有趣的知识,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我们年轻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租房,比如升职,比如怎样把压力变成动力,怎样选择一家餐厅,如何点菜,等等,涵盖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从哪个章节看,都会有特别新奇的体验,非常适合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
end。
《这是一个好问题》读后感(四):《这是一个好问题》,提供一个好方法。
知乎的001号员工,也就是创始人周源,曾经提过自己的团队为什么要给知乎起这么个名字,当初他们的选择其实有一些纯粹提问型的名字,比如:问事儿,提问题,大声问等,这些名字让他们觉得不太切合他们心中的理想,他们的理想不仅仅是提供一个问的渠道,他们还想得到回馈。 最后他们选择了知乎这个名字。 “知乎”这个名字感觉中,是有人在问你,你懂了吗?有一点儿除了给你提供解决思路的方法,还很惦记着:我提供了思路之后,你是否能够使用这一条思路的一种售后服务。 知乎从2011年建立之后,一直秉承着同样的理念。知乎快闪课堂编辑的《这是一个好问题》,我想他最想得到的答案也是你听懂了之后,解决了你的问题。 这本书里面有启发年轻人创意和灵感的25堂课。 我想只要从其中的一堂课中,你能得到一个受益终身或者能够受益的启发,知乎快闪课堂就已经很满意了。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知乎副总裁张荣乐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这本小说在读者的心中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那么这本书能不能达到他的预期呢? 作为一位读者,我的回答是:有。《这是一个好问题》,而我从中得到了一个好方法。 每个人的阅读角度不一样,从同样的书中能得到不同的感觉。 这本书从新知、文化、职场、生活个方面提出了25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非常高大上,可以引发读者对某个行业的深刻思索,比如文化领域的“后唱片时代,音乐里到底丢失了什么?”“经济学为什么有意思?”有的问题则非常的扎心:“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越来越穷?”“我们是否要担忧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担心的问题吗?有的则非常实用:“发朋友圈是什么样的照片受欢迎?”“如何选择一家餐厅,如何点菜以及如何判断食物好不好吃?”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必须解决的小问题吗?他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情绪。 这些问题的选择颇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感觉,不惧黄河长江这样的巨擘问题之大之深,也不怕一滴水类的小问题,角度找好了一滴水也能光彩照人。有些人关心的是粮食和蔬菜可否解决全球的经济危机,有人关心的却是,这粮食和蔬菜如何拍起来更好看。谁的问题又比谁的问题高大到哪里呢?只要这问题曾经困扰了读者,只要这问题的答案,可以改变读者的生活,就是好问题。 在这本书里面我觉得对我特别有用的《创意对我们有用吗?》这一篇。 我不是一个创意的工作者,但是我觉得这一篇对日常工作、生活很有帮助。我昨天读的这篇文章,然后今天把我的一个PPT完全改变了一个思路,还是同样的内容,只是转换了一个角度,然后这个PPT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创意无处不在,看你能不能够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