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王后》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1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头王后》读后感(一):真正的震撼,在于死神已经笼罩一切的地方,人性作为最后的抵抗力量,冉冉升起。
啊,自由,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了多少罪行。茨威格笔下的法国大革命,博爱消失不见,平等、自由以暴力的方式展现。“只是那时候她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的每一个馈赠,都早早在暗地里标好了价格。”这不是茨威格对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批判,而是哀叹。砸碎洛可可时代的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悲剧——它很不艺术,混杂粗糙的暴力,而且支离破碎,荒唐地缺乏内涵。只有在不幸之中,你才知道,你是谁。玛丽·安托瓦内特既不是保王派的伟大圣女,也不是革命派所说的下贱娼妇,而是一个性格平庸的人,一个昨天、今天、明天都会遇到的不好不坏的人,没有心思去做恶魔,也没志向去当英雄。一个人物和她的命运关系不和,这是悲剧的重要来源。驱动平庸人物为环境所逼,摆脱自我,命运使用的鞭子乃是不幸。从特里亚侬到囚室,从玻璃马车到囚车,从王座到断头台,直到命运最后的时刻,爱上了自己的少女才真正变成了一个女人。真正的震撼,在于死神已经笼罩一切的地方,人性作为最后的抵抗力量,冉冉升起。
《断头王后》读后感(二):只有在苦难中,她才知道自己是谁
在凌晨5点读到安托内瓦在凌晨5点走出死囚室,走上断头台,走完她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三百年倏忽过去,而后人仍然在读她的故事。
如若不是历史的惊涛骇浪袭卷,路易十六和安托这一对充其量只能说是庸君,平凡得同很多君王一样,国外善良而优柔寡断,王后美丽却性喜奢华,如若生在承平年代,史书绝不会多瞥他们一眼。世界历史上比他们更残暴更愚蠢的君主有很多,而不幸到,被自己的国民反对而走上断头台的却只有他们。
然而革命从来都是双刃剑,它推翻罪恶,又从自身中孕育出罪恶,屠龙者终成恶龙,这轮回重复太多遍。
茨威格不愧是一位传记大师,即使对这位来自祖国奥地利的小公主饱含同情,也仍然力求真实克制,对所有来源存疑的材料摒弃不用,对人物的心理动机抽丝剥茧,在庞杂的史料中开拓出一条干净的道路,这道路在波澜壮阔后急转直下,终结在断头台下。在我印象中轻浮而奢靡的安托,在读完这本书后仍然存在,但同时另一个她,勇敢而骄傲的王后形象也在我心中成形。“只有在苦难中,她才知道自己是谁。”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小说,另一本是《双城记》,两本的视角恰好互补,革命者与被推翻的王室,但无论哪一本都强烈地谴责着暴力,谴责那无谓的流血,谴责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将王后送上断头台的人,最终被比他们更激进的革命分子送上断头台,这不是报应,而是必然。
《断头王后》读后感(三):彼时的以自由之名的激烈革命今日已经不见分毫,成为了永久的历史,每个人的一生,在时代中的过分美丽和过分残忍,为人所知或者不为人所知,都是时间洪流中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些存在,前人经历是命运,后人读来就是故
茨威格大师对于人性的描写细致入微,笔下每一处细节都不容错过,共同勾勒描绘出一个由云端坠入地狱:风姿绰约雍容华贵的,纵情娱乐挥霍成性的,又于不幸中幡然清醒,聪明冷静深情流露,高贵壮烈的法兰西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
王后情感丰富,国王犹豫木讷,这对性格截然不同的夫妇却同样的不懂得也不想去明白权利也意味着义务,对民众苦难不管不顾,只管无视或者享受,心安理得的接受命运所有的馈赠,最后也被迫不幸的承受民众和命运加之于他们的苦难。
在革命和战争这些极端环境中,人性中的恶被激发出来,社会陷入一种群体性癫狂,大部分人作为群众的小小组成部分既无法控制局势,也不能抽离。在失控的形势下,不断出现更大的癫狂来结束并赶超现有的癫狂,步伐越来越紧凑的踏上最终的疯狂,仿佛不可阻止,谁也不知何时才会是最后。
“只有在不幸之中,你才知道,你是谁”
在人类跌跌撞撞寻找自由的路上,永远不缺乏牺牲品。群众的力量可以正义亦可以邪恶,这股力量过于强大,之于处在民意处决中的人,就像处在漩涡中心,无力挣脱也逃脱不掉。对于玛丽·安托瓦内特这类人来说,他们是苦难中才能成就的英雄,品质于有些人来说,在平凡生活中就会发光,于这类人则不是,他们需要在特殊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那些埋藏最深的沉睡的品质,命运的苦难使它们剥茧抽丝,骨子里的坚毅,冷静和高贵才开始苏醒。因为只有在那些艰难时刻,命运才会清楚的告诉他自身光荣所在,没有纷杂繁事骚动他的心,内心的坚定也到来。
我想每个人来到世上几十载,必定都有他伟大的时刻,这些时刻,他的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辉。也许世俗上他碌碌无为,也许真正软弱,不过都是一种表现形式,真正人性独特的光辉就藏在这些表象之下,在属于他的时刻到来之时,便会华丽丽的出场。这些人只是在成为真正的自己之前,被摆在了不对的位置,这些位置不论合适不合适,就在那里,成为一个人的命运,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跌宕起伏的经历。
无论在何种时候,宽容和大气,始终是提升生活品质的调味剂,着眼于琐琐碎碎的小情绪,必然会错过很多风景,也局限了自己。生活态度是诚实善良也好,骄傲坚强也好,都是一个人的姿态,真正高贵的人,他的姿态不会被生活摧残而被迫改变。
彼时的以自由之名的激烈革命今日已经不见分毫,成为了永久的历史,每个人的一生,在时代中的过分美丽和过分残忍,为人所知或者不为人所知,都是时间洪流中真真实实的存在。这些存在,前人经历是命运,后人读来就是故事。
《断头王后》读后感(四):安托瓦内特
对于我来说,记住一个外国人的名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无论是看文还是看电视剧,更多的时候都不喜欢去记住人名,中国人还好,但外国人的着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处说的是全名。能让我完全记住的并不多,但读完一本书记住的目前为止也就这么一个,而我,更加喜欢称呼她:王后。想看这本书是源自于“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对这里面的她到底是什么模样?好奇之下,这本书放在了我的书单上,从去年年底一直耽搁到了今年年中,终于决定打算看一下这本书。
安托瓦内特,传说中的断头王后,身处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革命,从来都是大换血的政治,新旧交替,顺应历史的进程。每一场的革命,总会有革命派和保王派,这样的两种对立就像是光和暗,总是伴生出现的。在看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想过革命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似乎,革命的出现是没有任何的苗头,突然之间产生的,而且来势汹汹,强行要打乱这时期的节奏,开辟出一个新的未来。
读完整本书,这个王后留给我的印象几乎都是一个贵族少女身上都会具备的一些特质,比如:单纯、高傲、固执等等。而这样的一个少女却变成了太子妃,在路易十五去世之后,又变成了王后。正如茨威格说的那样,安托瓦内特在走向刑场开始才一点点变成了真正的王后。完成这样的蜕变,是来自于她本身所具有的傲气。
整本书里,还有一种感觉便是西欧的礼仪是如此的繁琐。别的不说,光是路易十五和当时还是奥地利公主的安托瓦内特的婚礼就举办的太过夸张。什么才是婚礼?在一贯的概念里,婚礼应该是简单而又隆重的。这并不矛盾,婚礼是一种仪式,伴随的情感是深沉而又浓郁的,是谓隆重;举办的仪式是需要双方父母认同的,新人欢喜的,是谓简单。而那一场的婚礼,太过于政治化,或许,政治婚姻就应该是这样。没有任何的情感基础,两位懵懂的新人带着两国人们的希望或者是满足两位国王的需求就这么在一起了。如果只是单纯的在一起,婚后相敬如宾,想来也不会有之后的革命了。
写到这里,莫名有一种“国事,家事,天下事”的感触。婚姻的不幸,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长七年之久。七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当然还有人。在路易十五去世之前,三个姑母对安托瓦内特的影响应当是一些的,不然也不至于这个单纯的姑娘会去为难一个夫人。为难的时候有些好玩,就有一种赌气的感觉。刻意的刁难,放不下的高傲,活脱脱就像是一个叛逆期的孩子,不过,此时的她确实还是一个孩子。
伴随路易十五的去世,路易十六变成了国王,安托瓦内特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王后。在这里,不得不说一句欧洲的文化和亚洲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一方可以呼喊出“国王驾崩,国王万岁”的口号,而另一方却做不到。从某种角度看来,路易十五的去世是打开了安托瓦内特的最后一把锁,从此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挡这个女子了。原本国王对王后是具有一个管控的作用,却因为国王自身的原因放弃了管控(具体是什么,猜想是愧疚和自卑的原因在其中作祟)。作为一个被压抑了很久的人,突然之间得到了释放,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害怕无聊,害怕寂寞,会出现这样的情绪绝大多数的原因是来源于感觉不到被在意。而为了避免这两样东西的产生,寻找刺激就成为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安托瓦内特也是这样,寻找刺激,发泄走自己多余的精力,她属于夜晚。
夜晚的时间再漫长,也总会消失,迎接到来的是早上。革命,就这么来了。王后随着革命而觉醒,刺激觉醒的是面对维护王权的压力,而傲气则是催化剂。不低头,不弯腰,无论你说什么,对我来说,都不具备任何意义。开始思考的王后,无疑是美丽的,可惜这美丽的时光太短。就像昙花一现,动人而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