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是一本由斯·茨威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4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精选点评:
●她这一生不过是被命运掌控的浮萍,历史必然的走向把她当作了最大的靶子。她生来高贵,又不喜权术,骄奢淫逸是她认知里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在大众眼中已然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了。她错在无知但不该为这段历史负责,她和路易都不过是政治的牺牲品,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早就轮不到他们来做决定了。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听完了后半部。MA在出逃失败之后不断“坠落”的命运(特别是路易十六上断头台之后)——太令人发指了。同时也令人肃然起敬。“只有在不幸之中,你才知道你是谁”。PS 茨威格写蛤鸣心理的老道不亚于写女人><
●翻译太糟糕了......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其实想给五星,改天来写短评
●真的爱茨威格
●茨威格是真的同情这位同为奥地利人的王后吧,他也偏爱那些被命运打击、从而超越了平庸生命的悲剧性人物。相比之下,他对路易十六是真的看不起。
●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高傲与尊严永恒
●苍天啊!苍天啊!这个翻译的能不能去好好学学插入语和定语要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拆分?简直是毁了茨威格!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读后感(一):【阅读中】
--有继承权的公主怎么都喜欢一无所有的帅哥(๑´ㅂ`๑)。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第二次自主选择婚姻,放弃和其他王室在位者或继承者联姻,嫁给了英格兰王子。
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莎,在第一位未婚夫彼得二世早夭后,选择了洛林公爵弗兰茨。
--奥地利女皇工作的劲头简直是性专版朱元璋
--歌德出场了,还是个年轻的大学生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读后感(二):时代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她不是一个十恶不赦应该上断头台的女人,她只是时代洪流的牺牲品,一个太过年轻还不懂得命运馈赠的礼物都需要格外珍之重之。 一个平庸但不失宽厚的国王和一个轻浮但不失良善的王后,在政治平稳时期,也许可以成就一对仁慈的统治者。奈何,遇到了一个大变革、大动荡,需要灵巧的政治手腕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方能驾驭的时代。 于是,时代的洪流促成了个体的悲剧。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读后感(三):法兰西的断头王后
看完茨威格的象棋后,发现了他还给玛丽王后写过传!花了两天时间看完,翻译很好,完全不让人觉得有翻译腔,就像看思路清楚的中文书一样。很喜欢这本书快结尾的时候的观点,我们无需美化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性格和她年轻时的放纵奢侈,也不必对她在大难临头当前的自尊过分吹捧。她的伟大并非她天性所致,而是命运将她钦定为法兰西王后,让她在法国大革命的激流中锤炼后,在大富大贵和流落监狱无人问津之间流转后,终于让她意识到自己作为王后所肩负的使命,代表着法兰西与奥地利王室的尊严。 同时这本书尊重事实,娓娓道来,很多以前看各类杂文小说的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杜撰不攻自破。因为是人物传记,尤其是一个宫廷中的王后传记,作者为了猜测她内心的情绪波动,为了解释她的所作所为,着实花了不少笔墨,因此读来也会有些拖沓感,但仍然让人手不释卷。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读后感(四):法兰西的断头王后
看完茨威格的象棋后,发现了他还给玛丽王后写过传!花了两天时间看完,翻译很好,完全不让人觉得有翻译腔,就像看思路清楚的中文书一样。很喜欢这本书快结尾的时候的观点,我们无需美化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性格和她年轻时的放纵奢侈,也不必对她在大难临头当前的自尊过分吹捧。她的伟大并非她天性所致,而是命运将她钦定为法兰西王后,让她在法国大革命的激流中锤炼后,在大富大贵和流落监狱无人问津之间流转后,终于让她意识到自己作为王后所肩负的使命,代表着法兰西与奥地利王室的尊严。 同时这本书尊重事实,娓娓道来,很多以前看各类杂文小说的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杜撰不攻自破。因为是人物传记,尤其是一个宫廷中的王后传记,作者为了猜测她内心的情绪波动,为了解释她的所作所为,着实花了不少笔墨,因此读来也会有些拖沓感,但仍然让人手不释卷。
《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传》读后感(五):事后诸葛亮茨威格深深同情安托瓦内特
要读味道正宗一点的,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张玉书译的,40万字,好几百页。
或者轻松一点,读希望出版社李芳译的《断头王后 : 玛丽王后的最后岁月》;这个版本删减了很多,有些译法跟张玉书版不一样,仅有13万字,精简了很多,但基本不影响阅读。这个版本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插图,和解释性的备注,有了视觉辅助,了解更为直观,同时还省了很多找背景资料的麻烦。其实这个版本挺好的。 茨威格无疑是深深同情安托瓦内特的。 我个人是非常讨厌茨威格事后诸葛亮式的点评和暗示,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女王在女儿出嫁时的祷告,皇帝哥哥出访时的预感等等。 但茨威格处理很很文艺很情绪化很宿命,完美的契合了人与命运、时代抗衡的无力感,而且他通过这种手法,处处埋线,层层引导,不能说这种方法有多高明,但的确有用,牵引着读者共情和共鸣,走向他最后的结论。 安托瓦内特当然有责任,罪不致死。波旁王朝的陨落,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就已经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