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14 00:0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精选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一本由简媜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5-4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一):向死而生

  

书店里,商场内,有无数种题材的书籍陈列在货架上,教我们育儿的、理财的、美食的……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可却没有一本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疾病,衰老还有。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它笔触幽默,主题深刻,能让你在笑的同时流下泪来。书中妙语连篇,给读者朋友们上了有关生与死的深刻一课。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二):谁在银闪闪地方等你

  简老师妙笔生花,一本关于老年的书籍竟然写的如此风趣幽默,读来毫不费力,且意犹未尽,也是从未有人教导过我们如何应对老病死这方新天地

  重病,是不择手段的苟延残喘还是尊严体面的离去,是让子女迫于孝心的帽子从死神手里拼命拉扯你破败的身子,还是全家人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对于这一生家人情分的告别,在能开口给与子女要求的时候提前要求吧

  后事,由来避讳的字眼,不开口并不就会安然无恙,说出口也不是就一定应验,只是我们都要学会如何优雅的老去,如何优雅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带给旁人压力,积极面对,在能平静商量的时候就提前给子女交代吧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三):台湾散文

  

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一读既知的不同。文中有烟火气十足的佛性、家学、人情、古文字功底。

写这本关于老病的文集的时候,作者大概五十出头,应该还在边缘徘徊,并不是队伍中的人。三十

几万言,从神话到日常,几乎无所不包。看看这些标题就足够有趣:“山海经大药局”“焦虑派养生

恐怖分子”“老年财经生活体验营”“医院浮生录”。

——写失眠“你平躺如一尾新鲜的白鲳,没睡意;侧睡如弓,没消息;趴睡如死蛙,没动静;翻身仰

成大字,又两手交叉胸前如埃及法老王,没作用。难道要我倒吊吗?你想,真的把双脚高举贴墙,

还是无望。”……“老,是贼,偷了明眸、皓齿、乌丝,也窃了你那黑桑葚般溢着果蜜与酒香、飘着

情歌与甜梦的夜,好一匹上等料子的月夜一去不回,回赠给你一丛干牧草,让你牛也似的,嚼到

天蒙蒙亮。”

文中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

看过之后的心得是,若我老年失智,一定要安乐死,不要害人害己。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四):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2016.11.04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我差不多也过了看青春小说的年龄,还是这种成熟作家的书更看的进去,对生活有借鉴意义。好书果然还是需要生活阅历才能够写出来,不是简单的书名、噱头能够包装出来的。

  作者50岁的身体却有着20岁的心态。字里行间就好像一个不谐世事的小女孩皱着鼻子调皮的和你说着话一般,让人看着特别的放松,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本描写“老病死”的书。

  “我应该肚量大一点,要老就自己老,不要老想着拖别人一起老。”处处都是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一直贯穿文章,让你实在无法把这么一个沉重的话题读起来变得悲伤。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本书里的价值观就非常好,如同一个温暖的母亲在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经历,她的人生价值观,50,60年代还保有的那种勤检、谦逊、诚实、感恩的价值观。

  在我们年轻时总有说也说不完的豪气,就好像我看见书里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现在,生命对我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我揪住了生命舍不得放手,我只会叫我自己都觉得可笑。这话叫我念出来只觉得这是豪言壮语啊!我却不知苏格拉底是怎样的心态写下这句话的?亦或是我五六十岁的时候再读这句话,我还能有今天的豪气吗? 书里有让我非常惊喜的部分,例如1、书里会有很多作者看过的好书和好电影,实在是让人非常惊喜,好书就是这样发现的。2、作者作为一个年过不惑之年的人,看尽世事浮沉,对人生有很多感悟实在值得我等小辈学习。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五):您也有一头花白的发了。

  从一本《女儿红》开始,陷入她的文字里。才疏学浅,她的书中很多字不识,边读边查边标注。

  有些文字入心,读到眼眶湿润,不刻意去查她的履历,单纯爱上她的文字和情怀。

  自此,开始收集她的大陆版书籍,摘抄不算,朗读并且录音。屡次做深夜的朗读者,清浅音乐,一篇文字,读来读去,仿佛读的就是自己。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又如何爱上她的文字?

  而简媜啊,我从不愿意在意文字下面的写作年份,固执相信她不过我的同龄。

  直至在一个薄雨的午后,我悠闲在图书馆踱步,在一堆书中看到鲜红的一列,熟悉的名字火光一现。和以往朴素风格不同,如此鲜艳耀目。

  带它回家之后,打开百度图片,输入简嫃,她便是了——我知道,我喜欢的,甚至被笑话为“量子纠缠理论”在你我身上体现,如今,你也到了银发烁烁之际。

  谈生死,总是沉重。

  就像我的职业一样,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沉重。经常在手术室里,看到被麻醉后的人以固定的体位束缚在狭窄的手术床上,他们的家人手上早已签订完一张风险告知书。手术再有经验,有时未必会掌控未知的风险。

  在ICU,在急诊室……有多少生死做不到坦然做不到从容,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甘,那种像简媜父面对死亡说“毫无遗憾”的又有多少。

  我没有全部读下去,我无法想象,这一本无论是厚度只厚,行间距之窄的书会耗尽简媜多少心血(它是我所读她的作品中最厚的一本)……然而,要谈到读后感,究竟是什么呢?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该来的都会来的。人生就是顺其自然吧。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六):遗憾,为了时代而奋笔疾书的她

  我认得简媜的文字,就像美人夜行,灯火阑珊之中,总能一眼望见。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她这次要向自己即将凋零的肉身道谢,要站在恐惧的对立面,谈老与疾病。

  拿到那她新书的一刻,是失望。血红色的封面,和毫不醒目的标题,改变了我对简媜一贯的期待:她理应是温婉,克制,却聪慧玲珑的样子。

  老年书写的话题,应该是命题作文,不然为何她行文如此琐碎而断裂。当年同一届入学的台湾姑娘,做台湾民运和日本殖民时期的电影文学,偶然听说我喜欢简媜,在一次私人的聚会上,低声和我说,“虽然知道你爱她,还是要说,她在台湾颇受批评,因为总是迎合时代潮流。”

  我当时不以为然,渺小个体,迎合时代潮流又有何错。直到前日拿到她出版已久的新书,觉得事出有因,我认识的她,似乎真的写了一本追赶时代潮流的命题书。

  于是又联想起她前些年的《天涯海角》,带着台湾身份的她回福建寻根。《天涯海角》在中国大陆畅销,但我怀疑此书在台湾的反响。我总认为,所有此岸青睐的,都会被彼岸诟病与抛弃。

  翻开书,我开始寻找简媜的影子。那些琐碎的,对于老年凋零的恐惧而提出的真诚意见,根本无法触及我的内心。写死亡与老年者大多数,甚至文学的本质,即是向死而生。然而简媜的光彩,在于她的少女,天马行空,单纯,与信誓旦旦的自由。

“你启动了每一趟入世皆须携带的书写任务,自行填写密令:乘愿而来。”

  这就是她,民胞物与的她,古典与禅味相切的她。

  但若简媜,真的因他人而作此书,似乎可以原谅。当年台大读书的她,已经将充盈的内心全部展现。后来而到的生活,她又为何不基于现实而下笔。

  只是略微觉得遗憾,想心境与笔尖的镜面对等——你所经历的尘土,还是会千里迢迢,在一个诚恳的夜晚,悉数回归。

  而我的简媜,请停留在与我初识《水问》的那个晴空,勿要远走。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七):正视死亡

  “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在台湾,有一个叫简媜的作家写了一部以老病死为主题的书,即《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实质也是让人正视死亡,思考衰老、疾病、死亡这些人类不能逃避的课题。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一本散文集,在这本散文集里,简媜描写日常遇见到寻常老人,讲述阿嬷与母亲的老年生活,列举名人对于衰老与死亡的看法,表达自己对年老、死亡的态度。在简媜的笔下,那些老人身体日渐衰落的无助感、被疾病缠身的无奈感、面对死亡的焦虑感触动人心。简媜把老病死这些中国人最忌讳话题搬上了台面,读起来虽不算沉重,但发人深省,她并没有空谈问题,而是对老年社会进行了研究,如建立康复机构、休闲服务机构等。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坦然面对死亡可以说是每个人的责任,因为就算是一个孩童,他将来也不得不面对老病死。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杨绛先生已过百岁,可惜爱人钱钟书、女儿钱媛均已离她而去,她发出这样的感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一句短短的“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让人心酸,但杨绛老人始终在坚持读书,依旧笔耕不辍,甚至写了《洗澡》的续篇,她的后半生虽然孤独,但思想终究是丰富的,她曾说过自己并不惧怕死亡,正是自己对待衰老与死亡的态度,使杨绛先生能够心静如水的面对人生的一切别离。

  最近,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视频,台湾5个老人平均年龄81岁,一个重听,一个得了癌症,三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经过6个月的准备,他们骑着摩托车环岛13天,111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画面中,这5个老人骑着摩托欢呼的声音,对着大海看日出的欣喜,完全我们忘却了他们的年龄。其实正视死亡并不是老人才有的专利,每个人都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只有正视死亡,明白“人为什么要活着”,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人生,不枉来这人间一回。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八):与鎏银岁月狭路相逢

  简媜在书的序篇这样开头:“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不管发源地何等雄伟,流域多么宽阔且肥沃,终有一天,这河必须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的光影不是欢迎,是辞行。”其文字的风格与功力从一开始就挈住了心中那根弦,文字极尽优雅,表达的主题却多少残酷。人生的旅程可分为“生老病死”四个环节,其中,老、病、死三个关键步骤竟都集中于垂垂暮年,支撑起生命的大部分过程。而我们更愿意去描摹青春的春光般明媚,夏花般绚烂,仿佛那就是一辈子所有的模样,却不常有勇气拿起笔,书写万物衰朽的秋冬岁末。我们以为那是遥远的痛苦的人生,而简媜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温柔而犀利地提醒我们,这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大多数。

  孔子倡导“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理念,用其概括这本书的创作态度,亦恰如其分。虽然描写的是年老后的凋零与幻想,从肉身的衰朽,说到心灵的包袱,再到疾病与死亡的严阵以待,简媜做到了不悲不伤,让人触动,却不至于痛哭。她仿佛真的在认真地勾勒与想象一个“老人共和国”,现实与乌托邦互相交织,超脱于哀叹之上,她笔下的老年生活绝不是不堪的自弃模样,而是谱就了一曲鎏银岁月之歌。“鎏银岁月”是书中某一篇目的标题,它所表达的意境极美,比黄金时代更显深沉,那是一种经由时间沉淀后平和的美,彰显出老年阶段属于自己的容颜、氛围与温度、哀与乐。对于大多数人必经的人生阶段,作者自己也到了后中年时期,即将踏入这个世界,她没有避而远之,而是勇敢地与之狭路相逢,与岁月握手言和。

  身为一个年轻的读者,简媜所着力描摹的人生阶段也许和我们自己还隔着一点距离,但她所描写的老年世界,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自己的渐渐长大,首先必须面对父母的老去,他们的脚步愈来愈慢,他们的依赖愈来愈强。其次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者所描绘的台北之面貌:“闲晃的大多是老人,街,变成老街”,上海有过之而不及,且看那熙熙攘攘的公车,不断回响着“敬老卡”的余音。简媜用了一个篇章来讨论老年所无法避免的“好友”:疾病,不免屡屡提到医院,提到生命的无能为力,更让我感同身受,那是我每天工作的环境,在老年人密集度极高的医院,诚惶诚恐。每天,我们都在和经历着鎏银岁月的人们相逢,或陌生或熟悉,却都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简媜的文字不仅能够帮助同龄人拨开心头的迷雾,亦能为我们指点与他们应有的相处方式。这是宝贵的人生礼物,也是防患于未然的提点。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踏上鎏银的旅程,到那时,希望自己能如常所愿,淡定而从容,或如简媜笔下的那位命运坎坷的阿嬤,在世间留下有关“爱”的财富。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九):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说起台湾文坛,简媜在文学创作上所做出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她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例如散文集《水问》、《红婴仔》、《只缘身在此山中》、《下午茶》、《私房书》等等。1979年,简媜考入台大哲学系,大二时转学中文,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写作生涯。简媜曾表示,“进入台大中文系,我的生命之页自此真正开启。如今想来,仍然庆幸自己能有那样的机会,接触到那么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那么多可以切磋的同学、那么丰富的图书典籍、那么有系统的课程训练……”

  而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一部关注“老病死”这个人类终极命题的作品,读的时候心情格外沉重,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庄严而不可侵犯的事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台湾版序,名字叫做“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它详细阐述了简媜的写作缘起——迫切觉得“老年学”是一门有待各方齐力砌建的学问。作家关心的仍是世间现场里人的特殊困局与突围,生命之无奈与高贵。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生”,处理“生”的问题,但却疏于理会“老病死”,仿佛它们很遥远,永远不可能来到一样。然而,衰老早已蔓延了整个社会。街道上、公园里,坐轮椅的老人越来越多,而婴儿车越来越少,社会曾有过族群裂痕,现在出现的是人口裂痕,从“高龄化社会”即将进入“高龄社会”,甚至可能迈向“超高龄社会”的统计数据,正是简媜所在的台湾的现实处境。我们不得不感慨,“一夕间,人全老了。”

  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准备“老病死”,但这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终极课题。木心先生曾说,“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义”。简媜从生讲到老,进而探讨死亡的意义。第一辑和第二辑分别叫“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和“你属于你今生的包袱”,她向肉身道谢,向阿嬷阿母致愿。来到第三辑,话锋一转,进入到“老人共和国”,接下来是后面章节的病痛与冥界之终点。

  通读全书发现,其实生老病死也不过是弹指间的事,终于能懂穆旦的那句诗,“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根据2015年中国社会老龄人口调查,我国已经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还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个人老了,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的事,更是一整个社会的事。当老龄人口远远超过正常水平,谁又将为老年人的赡养与孤独埋单呢。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谁又在现世里把你守候。

  带我走吧,风。

  我是落叶,我是空。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十):银闪闪的力量

  书很早就读完了,然而下笔写书评却很难。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刚过二十的人,作为一个甚至还没有走上社会的人,是否真的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以前十六七岁想到衰老的时候,简直怕的要躲到天涯海角去,一副“千万别来缠着我”的神态,怕有一天皱纹也爬上我的眼角,怕时间沾染我最好的年华,固执的拒绝成长。    

  身体老了而心却没有老,这可能是衰老给我们最大的惩罚。之前看过一张图片,里面坐着轮椅的老奶奶想象她翩翩起舞的样子,这张图片大多被用来励志,然而我看见的却全是悲哀。心里的想法被身体禁锢,每时每刻都遭受疾病的折磨,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权,这无疑是伤感又无力的。也许有一颗上了年纪的心反而更可以安于现状。

  我的父母也在逐渐老去,每次放假回家,我总是在心里默默伤心,责怪无情的岁月为什么把我最亲爱的两个人变成这样。母亲头上的白发为什么会变得那么多,而父亲也总是抱怨颈椎和腰背不舒服,从前叱咤风云的两个人似乎每见到我一次就会缩小一次。而我却总是成长的太慢,承担不了女儿的责任,无法移去他们肩上的重担,也抵挡不了时间的洪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脸上风霜的痕迹。这种无力感侵蚀着我。我只能尽量多回家,平时多给他们打电话,用心听他们说到的每一件琐事,以此弥补我长久的空缺。 

  奇怪的是,看完这本书,我反而更有力量面对衰老了。书中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优雅面对的态度。作者在书中时而幽默时而直率,毫不留情的揭露衰老以后的“惨状”,却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强大的支撑。追溯源头,大概是因为作者笔下的衰老稀疏平常,她等红绿灯的时候能观察到路边散落的白头发的老人,她自己家里也同样有阅尽人生百态的智慧长者,而她自己也在这条路上缓缓前行。 书中处处有鼓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于是我想,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经历这些,有人陪着的黑暗轻松的多,和那些一路走过的朋友们一起,唱歌谈话,笑别人也笑自己,再大的苦难也会有过去的一天。再者还有无数为我们提供人生经验的前辈,仿佛他们是我的保护伞,有了他们我就可以安全着陆。

  现在想起幼稚的十六岁,自己都觉得可笑,谁能阻挡得了时间呢,该发生的一定躲不过,那倒不如任其自然,仔细品味生命这杯苦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