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野说》是一本由卢鑫著作,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代野说》读后感(一):我只有如此细密、心生赞赏的精神谢意
“要做梦。不做梦的人是不幸的,他们永远见不到光……亲爱的读者,这本小书来到你手中,满心谦卑。你可以笑,不喜欢它,读完楔子就不看了,你可以嘲讽它……并无两样,无失无得……它不过是外省文学贫瘠花园里的又一朵花……橱窗里放上几天,随即消失在漠不关心的汪洋。如果你读了它,它让你愉悦,也是一样。我只有如此细密、心生赞赏的精神谢意……这是无限诚挚的。现在,去这本书里走走吧。”
关于一部作品,洛尔迦早已这样说过。
他的《印象与风景》,二十岁由父亲资助出版;我的《年代野说》,二十四岁由朋友们“众人拾柴”资助出版。他从此走进文学之路;我也从此走进文学之路。
我愿意像先知这样,拥有如此细密、心生赞赏的精神谢意,对待我的首部作品。如果你偶然打开了这本小集子,那么,谢谢你,朋友。
《年代野说》读后感(二):赠卢鑫
就像樱花落地,
我们谈论着生活与诗。
你从遥远的天边走来,
几年没见,温馨依旧。
倾斜的日光在湖里打转,
睡莲初生,游鱼暗访。
我们诉说热切的爱与梦想,
一如当时,形容千般。
如同海棠摇风,
我们谈论着生命与真。
你的声音一点没变,
千日不闻,温润如前。
远去的小三轮留下一段清韵,
粉红花落,轻氛飞扬。
我们倾听蜜蜂婉转的征程,
闭目凝神,意通万有。
你不愿为生活苟且,
昂首向天,极目杳茫,
要用笔打开宇宙门窗。
我们谈论花与世界,云和太阳;
谈论平夷与高远,伟大和渺小。
我们谈论龙驹的故事,
以及夫子曲肱而枕的味道。
2016.3.11
《年代野说》读后感(三):我只有如此细密、心生赞赏的精神谢意……
“要做梦。不做梦的人是不幸的,他们永远见不到光……亲爱的读者,这本小书来到你手中,满心谦卑。你可以笑,不喜欢它,读完楔子就不看了,你可以嘲讽它……并无两样,无失无得……它不过是外省文学贫瘠花园里的又一朵花……橱窗里放上几天,随即消失在漠不关心的汪洋。如果你读了它,它让你愉悦,也是一样。我只有如此细密、心生赞赏的精神谢意……这是无限诚挚的。现在,去这本书里走走吧。”
关于一部作品,洛尔迦早已这样说过。
他的《印象与风景》,二十岁由父亲资助出版;我的《年代野说》,二十四岁由朋友们“众人拾柴”资助出版。他从此走进文学之路;我也从此走进文学之路。
我愿意像先知这样,拥有如此细密、心生赞赏的精神谢意,对待我的首部作品。如果你偶然打开这本小集子,那么,这是你的时间了,朋友。
《年代野说》读后感(四):永思
懂得奔跑的人
在没有人烟的荒野里
是一个十足的疯子
就像前方有一根红线
需要去触碰 所以不停步
嘲笑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嘲笑了自己的身影
那些习惯成了自然
自然总是带着一点可怕
我是这圆的中点吗?
是这大雨里指挥的风筝吗?
好像什么都不是
可能是蒲公英 被吹散的样子
我去用眼睛看这身旁
习惯性的睁大眼珠 圆滚滚
看见你是蔼蔼的雪
是冬日的歌
是门前的鱼 跳动向水里
满足着自己的渴求
渴求就像一阵风
越吹越嘹亮
那些被我无视的黑暗
却是比过了那些彩色的斑点
我用尽全力折腾这个人生
他却是暗自偷笑 你个傻逼
我只是想告诉他
不过都是寂寞的存在
何必相互嫌弃?
看见热气球在飘
也想变成他的样子
所以使劲往肚子里塞着空气
于是终于像个球一样 呵 可以飘了起来
一跳一蹦 一蹦一跳
却不想脚底有一颗钉子
立马萎缩得不成样子
可是日子不是还得继续
继续缝合裂痕 继续蹦蹦跳跳
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一个瓦尔登湖
平静也是淡然的面对
没什么是不可跨越的
就算是潜伏已久的业障
所以 永续 安宁
所以 永续 永思
《年代野说》读后感(五):在暴雨里
~ 意起于思前 有意方可思~
没有一刻的等待 是多余的
只要是还有一口气在了
就会去大声的叫喊 嘿 我是人
我会给你大山的模样
包括我的虔诚
包括所有的风韵
生命的步调总是骤乱
如同你永远不会明白生活的真实
不是渴求锦衣漫步
是不要想麻木的、放纵而还是放纵的
所有人看见都觉得辛苦
我看却是乐得一份清闲
只为触碰你留下的色彩
只为追求暗夜里呼啸的风声
很温柔 很静谧
可怕的不是那些环境的汹涌
是顺从的模样
而我还是不愿意顺从的罢!
只不过还是要走一个过场
完成一个必然的经历
你有你的慈悲
我去继续我的生活
我不会被这个世界嘲笑
因为我选择先嘲笑自己
所以 是选择了未来
变得僵硬
大家看我是个疯子
会说你是个疯子
其实,我想我为什么会是一个疯子
我只是想跟你们谈一谈
谈谈我还是我
还是我不是我
做了那么多改变
是为了固守的不变
不管你愿不愿意聊聊
我记得我说过就好
至少我告诉过你
河里不仅有鱼 还清的发亮
不是你现在看到的这般啊
让你三天前的饭回了味
我不用自己的悲喜与你交换
两个苹果的故事只是说说而已
生命之间还是那么的相生相克
没有谁是谁的谁
今夜拍死了好几只蚊子
手下多了一些杀戮
或许是 我也曾被杀虐
所以 我现在有这个权利?
《年代野说》读后感(六):求不求 得不得 ——念之于心头
“求思”~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思想在所有的山谷回荡
想求得一个小小的飞翔
生来都是各自的模样
我们还是固执的成长在自己的脚印里
点亮灯火
你说我们不是孤独的动物
但是孤独的动物又怎知道自己是个孤独的存在?
我不奢望被放在高山
被虫子仰望
只想要站在山谷
感受风吹过耳旁
每个人都在路上不断的行走
看不见自己的眼睛
因为眼睛的视野不在我身
我需要一个光亮
光亮里有对外面的映射
没有人知道路边的乞儿在唱着什么
路人走在路上 默然跟着默然
唱得那么小心 唱得那么揪心
我不知道
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力量
永远是不能抗拒的
但是你又不是一个石头
你还会有一个种子
种子会发芽 会结出果实
会让你感受到 秋日的喜悦
所以不是没有希望
但是请你不要拒绝
你若是向天呐喊
求一个 得一个
像一个疯子一样狂笑
那总会是有一个回音的
所以 你不知道你的潜力
所以 不要否定你的存在
一个浪漫 你是一个旁白
无谓得 无谓失
所有的忘记都是铭记
就像我发现
我可能不是我呀
我的影子里住着另外一个人
他在呐喊
放了我出来罢
我倒是想着 要不一起活在太阳下?
但是
你若是逃了出来
我岂不是又困入了影子?
求而不得 得之不求
不过是一个小尘埃 小花朵 小种子
所以 迁就就好
我不去评价应该什么颜色最好
你应该什么打扮最好
你有你的方式
我有我的大海
于是
我跋涉在路上
看见风吹过荒草
一股急躁的枯萎
灭了这些烟火
《年代野说》读后感(七):江汉神女,此心所向。
最初收到这本书,看了看目录、序诗,我直接跳到了跋。对于每一辑的标题,都有一个思字,起初我猜测应该是引用的某典籍,搞笑的是去百度我竟然没搜出来(笨!),所以我就一直以为是诗人自己臆想出来滴,未曾深究。
某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再问度娘,《诗经 国风 周南 汉广》,恍然大悟!以前还写过此诗的批注,默默地翻出压箱底的《诗经》,不读书,太久了!
仔细品读汉广,这本书的条条框框便出来了,休思、求思、泳思、方思。诗中,江汉神女,可见而不可求。然而我说,这个骑士勇气可嘉,弃掉四个“不可”,偏偏求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此路迢迢,夜夜与青灯相伴,但他未曾止步,皆因“此心所向”。
至此,我认为这本诗集我已经读懂了大半。就好像认识一个人,是从全貌到每一个骨骼、每一寸肌肤的过程。初次见面,观全貌能够大致判断此人是否可交,然后在以后的相处中,发现细节中的美与不足。每一首诗,就是诗集的骨骼与肌肤,诗人的精神风貌,正是诗集的灵魂。这是一个乖张不羁又深情的灵魂,所以他的骨骼清奇、肌肤滚烫。
目前,每一辑都有读,泳思、方思居多。已读的里面,构思方面,更爱《枯木》、《我今晚想吃面条》、《爱情曲2009》《爆炸性新闻》,乖张有趣、意味深长;情感方面,很多很多,譬如《诗歌说》、《亲爱的,睡前吃个橘子好吗?》、《渭河边》、《坐夜》、《月亮地》、《叫声》等等,情感真挚,每一首都有血有肉,令人动容;社会哲学方面,《白马,香瓜》、《证明》、《我对世界从未无辜过》,尤其最后一首,看后让人感到莫名害怕、难以忘却,可谓经典!
我比较“挑食”也比较懒,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对我来说很难。每天根据喜好翻看,喜欢的多看几遍,读不懂的匆匆浏览或者留着改天再看,到最后也全都过目一遍。就好像人有美丑,客观地讲,这本诗集也有作品良莠不齐、不够精炼的现象,但原汁原味的文字正是见证了诗人的成长与创作功底,我们大可将挑剔变成祝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献给孤独创作之人,省略号可自由发挥。
《年代野说》读后感(八):细腻
细腻的笔触,柔软的一颗心,才能写出如此简单美好的诗, “求思”~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思想在所有的山谷回荡
想求得一个小小的飞翔
生来都是各自的模样
我们还是固执的成长在自己的脚印里
点亮灯火
你说我们不是孤独的动物
但是孤独的动物又怎知道自己是个孤独的存在?
我不奢望被放在高山
被虫子仰望
只想要站在山谷
感受风吹过耳旁
每个人都在路上不断的行走
看不见自己的眼睛
因为眼睛的视野不在我身
我需要一个光亮
光亮里有对外面的映射
没有人知道路边的乞儿在唱着什么
路人走在路上 默然跟着默然
唱得那么小心 唱得那么揪心
我不知道
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力量
永远是不能抗拒的
但是你又不是一个石头
你还会有一个种子
种子会发芽 会结出果实
会让你感受到 秋日的喜悦
所以不是没有希望
但是请你不要拒绝
你若是向天呐喊
求一个 得一个
像一个疯子一样狂笑
那总会是有一个回音的
所以 你不知道你的潜力
所以 不要否定你的存在
一个浪漫 你是一个旁白
无谓得 无谓失
所有的忘记都是铭记
就像我发现
我可能不是我呀
我的影子里住着另外一个人
他在呐喊
放了我出来罢
我倒是想着 要不一起活在太阳下?
但是
你若是逃了出来
我岂不是又困入了影子?
求而不得 得之不求
不过是一个小尘埃 小花朵 小种子
所以 迁就就好
我不去评价应该什么颜色最好
你应该什么打扮最好
你有你的方式
我有我的大海
于是
我跋涉在路上
看见风吹过荒草
一股急躁的枯萎
灭了这些烟火
《年代野说》读后感(九):说诗歌 ——读“休思”
你有漫天狂沙 自是漫步烈阳
你说她不是你生命的延续
她却是点亮了你生命的烛火
你不是个无关紧要的老父亲
她却是你前世的情人
今生便是来还你的债 偿你的情
你在夜里吹着野风
我说野风再大不及那些野心
野风若是吹拂不是你的尘埃
那那些个梦境又安放何处?
夜里的时候 不要月亮
若是心累 就关闭眼睛
若是欢愉 就静对黑暗
不为物喜 不为己悲 只是注视顺带关怀
我们都在不停的轮回
在一个时空 或许不在一个时空
可能只是一个点的会面
便是值得珍惜的时光吧
你还是在那个黑夜里
亏得这无形的压力 使得你不能动弹
你却还是要说话 倔强
纵然这天地的空气已然浑浊
可你却是不愿安静的沉迷
正如你在句子里的陈述
带着一点告别的情绪
我只看见呼啸的狂风
没有飞鸟留下的脚印
只是漫天漫地的狂沙
尽管我的兜里没有一毛钱
可是我还是得继续这操蛋的人生
你发现付出不一定有成果
开始嘲笑这个颠倒的人生
我们用哭去诠释微笑
就像轮子不是用来走路
只是作为华丽的摆设
你的人生 没有那么多的浪费
就像你的声音
只为赞美着妙然的生灵
你在桥头苦苦的等待
希望不是丁香的味道
而是一场丁香的相遇
所以 我记得我的初衷
就像你一直呼唤的太阳
总会带给你希望和温暖
所以我想沉睡在一个灵动的时间
那就是要逃离这个速度的世界
安然睡在父亲的怀里
偿还你的所有情意
不用去苛责他们
他们有自己的信仰
无论对与错的轮回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进行抗议
可我还是觉得一丝欣喜
我有最忠实的朝圣
会有最忠实的向往
尽管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喜乐与悲伤
但是他们还有孩子 还有一个希望
不要一个贪婪的心
没有失去 也无所谓得到
我们今生注定是沧桑
哭着来
请笑着走过
虽然黑夜有点漫长
可你还不是有一簇火苗
如果你是把黑夜当成黑夜
那你只能沉入永远的黑夜
坚持你的色彩吧
不要变成黑白 脱下你的皮囊
世界虽然很大
但我却不敢走得太远
我是怕迷失了我的步伐
所以 我一直都是愿意的
愿意怀抱这一团火
照亮我的身体
燃烧那些尘埃
《年代野说》读后感(十):革命孤独——再读《年代野说》
有人说这是一个诗歌衰落的年代
没错,从文本形态上看,诗歌确实不如唐诗宋词时节,也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
但诗歌的本质是创造,是深度的情感体验和细微的细节体悟并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与之拟合与之呼应与之建立可被感知的联系。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观念里,任何认真的从事有创造性的事物的人都是广义的诗人。因此,在这个建国70周年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巨大飞跃的今天,市场经济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的今天,社会总体创造力爆发得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更为强烈,诗意和诗歌各种形式的体现也更加纷繁。
跳脱出分行文字,好的散文是诗,好的小说是诗;跳脱出文字本身,好的电影是诗,好的电视剧是诗,好的音乐更是诗;跳脱出文艺本身,好的数学是诗,好的法律制度是诗,好的政治管理军事谋略也是诗。诗就是真诚的富有洞见的创造,不管是狭义的写诗的人还是导演音乐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都是在用生命给这个千年未曾断绝的文化体系在新的语境下认真书写崭新篇章的诗人。
既然诗人和创作人可以划等号,那么诗篇和作品也正好对应。而创作者本身的气度,格局,胸怀,洞见则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作品中。因此会有“文如其人”,甚至于“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种更极端一点的说法的出现。考虑到创作者三观和格局的相对稳定以及有迹可循的转变,就有了“知人论世”和“创作者一生都在创作几乎类似的作品,每一个作者成熟后完整的作品都和其他完整的作品有着全息的呼应”等观点。“全息”本是一个物理概念,但应用在人文作品分析上自有它的精道之处。所谓见微知著,窥斑见豹,也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妙处自在不言中。
《年代野说》就是这样一部创作者心智和情感基本成熟后的第一部出版作品。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已经体现出了某种成熟的文字风格和情感倾向。相对遣字造句,我认为谋篇布局更能显示一个创作者更深层次的东西:《诗经*汉广》有言: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作者一书四辑“休思”、“求思”、“泳思”、“方思”辑辑意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逆而逆之。巍巍中华,悠悠青史,似此之心者不可胜计。由此作者不经意间接通了绵延千载的抗争之火,不服输,不认命,对广袤未知和难言强大发起了征伐和冲锋。
书名是《年代野说》。作者在后记中解释:美比历史更真实。在处处存疑的历史中,不动声色的叙述立场下,真真假假的游戏让人腻烦,不断变换的光线让人目炫,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相让人失望而且气闷。站在人本的立场下的对美的追求和追问既是最好的妥协又是最好的反抗。
而作者的抗争并不表现出极端的形态。“万千条大河里一意孤行的水多了去了”,“并不是每一粒微尘都能被风吹散,而我并不是最后一个懂风的人”。作者对自己的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和终极意义上的谦虚。这就是格局。从《白马,香瓜》中的暴力孤独到《新时代的怨妇说》中对伪学者的讽刺和《川军》里对互为镜像的阶级兄弟的平视眼光,都显现出这部作品情感投射的广博(当然笔者认为这部分作品的艺术浓度值得商榷)。
至于写作立场、表达态度与限度、话语方式及主客体对象等内容,《序诗》和《诗歌说》中已经表达得很到位。而这对一个创作者来讲是某种终极意义的东西,是他面对世界面对表达对象的和潜在读者的心之所安。尾诗《我对这个世界从未无辜过》,更加深刻的表达出觉醒的孤独和孤独后的无奈以及对自己的反省和期许。我个人认为《无辜》这篇是本书最具艺术高度的作品。诗中将吃剩的猪肉喂给第二天即将被杀的猪的表达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回味无穷。寒心彻脑,过目难忘。或许作者拿此篇压轴就是一种对觉醒的决绝对作品的激赏以及对自我的期许。
从洛梦到杀猪匠到爬山虎骑士到白猿,纯粹的孤独一如既往。而这并不是躲进婚姻或世俗生活亦或几个红颜知己就能够相与慰藉的。不管是山路还是水路,“只要你的娇躯胆敢投入老子的怀抱,我定是你一生的依靠”,“请度我你嘴上的泥,度我你一世的孤飞”。对爱情的纯粹和执着始终如一。
插入一句,“杀猪匠”的来源莫不是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而爬山虎骑士又和堂吉诃德式的荒诞与孤绝何来二致?至于白猿,我不清楚,我只晓得中华文化中另一个经典的猿猴形象——不管叫他弼马温还是齐天大圣还是斗战胜佛还是泼猴子妖猴美猴王都行。
《年代野说》又在眼前流过一遍。此刻有《国际歌》在耳边响起,没错,就是那首“因特英雄奈尔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