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年代野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年代野说》经典读后感10篇

  《年代野说》是一本由卢鑫著作,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代野说》读后感(一):在暴雨里

  ~ 意起于思前 有意方可思~

  没有一刻的等待 是多余的

  只要是还有一口气在了

  就会去大声的叫喊 嘿 我是人

  我会给你大山的模样

  包括我的虔诚

  包括所有的风韵

  生命的步调总是骤乱

  如同你永远不会明白生活真实

  不是渴求锦衣漫步

  是不要想麻木的、放纵而还是放纵的

  所有人看见都觉得辛苦

  我看却是乐得一份清闲

  只为触碰你留下的色彩

  只为追求暗夜里呼啸的风声

  很温柔 很静谧

  可怕的不是那些环境的汹涌

  是顺从的模样

  而我还是不愿意顺从的罢!

  只不过还是要走一个过场

  完成一个必然的经历

  你有你的慈悲

  我去继续我的生活

  我不会被这个世界嘲笑

  因为我选择先嘲笑自己

  所以 是选择了未来

  变得僵硬

  大家看我是个疯子

  会说你是个疯子

  其实,我想我为什么会是一个疯子

  我只是想跟你们谈一谈

  谈谈我还是我

  还是我不是我

  做了那么多改变

  是为了固守的不变

  不管你愿不愿意聊聊

  我记得我说过就好

  至少我告诉过你

  河里不仅有鱼 还清的发亮

  不是你现在看到的这般啊

  让你三天前的饭回了味

  我不用自己的悲喜与你交换

  两个苹果的故事只是说说而已

  生命之间还是那么的相生相克

  没有谁是谁的谁

  今夜拍死了好几只蚊子

  手下多了一些杀戮

  或许是 我也曾被杀虐

  所以 我现在有这个权利

  《年代野说》读后感(二):说诗歌 ——读“休思”

  你有漫天狂沙 自是漫步烈阳

  你说她不是你生命的延续

  她却是点亮了你生命的烛火

  你不是个无关紧要的老父亲

  她却是你前世的情人

  今生便是来还你的债 偿你的情

  你在夜里吹着野风

  我说野风再大不及那些野心

  野风若是吹拂不是你的尘埃

  那那些个梦境又安放何处?

  夜里的时候 不要月亮

  若是心累 就关闭眼睛

  若是欢愉 就静对黑暗

  不为物喜 不为己悲 只是注视顺带关怀

  我们都在不停的轮回

  在一个时空 或许不在一个时空

  可能只是一个点的会面

  便是值得珍惜时光

  你还是在那个黑夜里

  亏得这无形的压力 使得你不能动弹

  你却还是要说话 倔强

  纵然这天地的空气已然浑浊

  可你却是不愿安静的沉迷

  正如你在句子里的陈述

  带着一点告别的情绪

  我只看见呼啸的狂风

  没有飞鸟留下的脚印

  只是漫天漫地的狂沙

  尽管我的兜里没有一毛钱

  可是我还是得继续这操蛋的人生

  你发现付出不一定有成果

  开始嘲笑这个颠倒的人生

  我们用哭去诠释微笑

  就像轮子不是用来走路

  只是作为华丽的摆设

  你的人生 没有那么多的浪费

  就像你的声音

  只为赞美着妙然的生灵

  你在桥头苦苦的等待

  希望不是丁香的味道

  而是一场丁香的相遇

  所以 我记得我的初衷

  就像你一直呼唤的太阳

  总会带给你希望和温暖

  所以我想沉睡在一个灵动的时间

  那就是要逃离这个速度的世界

  安然睡在父亲的怀里

  偿还你的所有情意

  不用去苛责他们

  他们有自己的信仰

  无论对与错的轮回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进行抗议

  可我还是觉得一丝欣喜

  我有最忠实的朝圣

  会有最忠实的向往

  尽管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喜乐与悲伤

  但是他们还有孩子 还有一个希望

  不要一个贪婪的心

  没有失去无所谓得到

  我们今生注定是沧桑

  哭着来

  请笑着走过

  虽然黑夜有点漫长

  可你还不是有一簇火苗

  如果你是把黑夜当成黑夜

  那你只能沉入永远的黑夜

  坚持你的色彩吧

  不要变成黑白 脱下你的皮囊

  世界虽然很大

  但我却不敢走得太远

  我是怕迷失了我的步伐

  所以 我一直都是愿意的

  愿意怀抱这一团火

  照亮我的身体

  燃烧那些尘埃

  《年代野说》读后感(三):求不求 得不得 ——念之于心头

  “求思”~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思想在所有的山谷回荡

  想求得一个小小的飞翔

  生来都是各自的模样

  我们还是固执的成长在自己的脚印里

  点亮灯火

  你说我们不是孤独的动物

  但是孤独的动物又怎知道自己是个孤独的存在?

  我不奢望被放在高山

  被虫子仰望

  只想要站在山谷

  感受风吹过耳旁

  每个人都在路上不断的行走

  看不见自己的眼睛

  因为眼睛的视野不在我身

  我需要一个光亮

  光亮里有对外面的映射

  没有人知道路边的乞儿在唱着什么

  路人走在路上 默然跟着默然

  唱得那么小心 唱得那么揪心

  我不知道

  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力量

  永远是不能抗拒的

  但是你又不是一个石头

  你还会有一个种子

  种子会发芽 会结出果实

  会让你感受到 秋日的喜悦

  所以不是没有希望

  但是请你不要拒绝

  你若是向天呐喊

  求一个 得一个

  像一个疯子一样狂笑

  那总会是有一个回音的

  所以 你不知道你的潜力

  所以 不要否定你的存在

  一个浪漫 你是一个旁白

  无谓得 无谓失

  所有的忘记都是铭记

  就像我发现

  我可能不是我呀

  我的影子里住着另外一个人

  他在呐喊

  放了我出来罢

  我倒是想着 要不一起活在太阳下?

  但是

  你若是逃了出来

  我岂不是又困入了影子?

  求而不得 得之不求

  不过是一个小尘埃 小花朵 小种子

  所以 迁就就好

  我不去评价应该什么颜色最好

  你应该什么打扮最好

  你有你的方式

  我有我的大海

  于是

  我跋涉在路上

  看见风吹过荒草

  一股急躁的枯萎

  灭了这些烟火

  《年代野说》读后感(四):江汉神女,此心所向。

  最初收到这本书,看了看目录、序诗,我直接跳到了跋。对于每一辑的标题,都有一个思字,起初我猜测应该是引用的某典籍,搞笑的是去百度我竟然没搜出来(笨!),所以我就一直以为是诗人自己臆想出来滴,未曾深究。

  某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再问度娘,《诗经 国风 周南 汉广》,恍然大悟!以前还写过此诗的批注,默默地翻出压箱底的《诗经》,不读书,太久了!

  仔细品读汉广,这本书的条条框框便出来了,休思、求思、泳思、方思。诗中,江汉神女,可见而不可求。然而我说,这个骑士勇气可嘉,弃掉四个“不可”,偏偏求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此路迢迢,夜夜与青灯相伴,但他未曾止步,皆因“此心所向”。

  至此,我认为这本诗集我已经读懂了大半。就好像认识一个人,是从全貌到每一个骨骼、每一寸肌肤的过程。初次见面,观全貌能够大致判断此人是否可交,然后在以后的相处中,发现细节中的美与不足。每一首诗,就是诗集的骨骼与肌肤,诗人的精神风貌,正是诗集的灵魂。这是一个乖张不羁又深情的灵魂,所以他的骨骼清奇、肌肤滚烫。

  目前,每一辑都有读,泳思、方思居多。已读的里面,构思方面,更爱《枯木》、《我今晚想吃面条》、《爱情曲2009》《爆炸性新闻》,乖张有趣、意味深长情感方面,很多很多,譬如《诗歌说》、《亲爱的,睡前吃个橘子好吗?》、《渭河边》、《坐夜》、《月亮地》、《叫声》等等,情感真挚,每一首都有血有肉,令人动容;社会哲学方面,《白马,香瓜》、《证明》、《我对世界从未无辜过》,尤其最后一首,看后让人感到莫名害怕、难以忘却,可谓经典

  我比较“挑食”也比较懒,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对我来说很难。每天根据喜好翻看,喜欢的多看几遍,读不懂的匆匆浏览或者留着改天再看,到最后也全都过目一遍。就好像人有美丑,客观地讲,这本诗集也有作品良莠不齐、不够精炼的现象,但原汁原味的文字正是见证了诗人的成长与创作功底,我们大可将挑剔变成祝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献给孤独创作之人,省略号可自由发挥。

  《年代野说》读后感(五):赠卢鑫

  就像樱花落地,

  我们谈论着生活与诗。

  你从遥远的天边走来,

  几年没见,温馨依旧。

  倾斜的日光在湖里打转,

  睡莲初生,游鱼暗访。

  我们诉说热切的爱与梦想

  一如当时,形容千般。

  如同海棠摇风,

  我们谈论着生命与真。

  你的声音一点没变,

  千日不闻,温如前。

  远去的小三轮留下一段清韵,

  粉红花落,轻氛飞扬。

  我们倾听蜜蜂婉转的征程,

  闭目凝神,意通万有。

  你不愿为生活苟且,

  昂首向天,极目杳茫,

  要用笔打开宇宙门窗。

  我们谈论花与世界,云和太阳;

  谈论平夷与高远,伟大和渺小。

  我们谈论龙驹的故事,

  以及夫子曲肱而枕的味道。

  2016.3.11

  《年代野说》读后感(六):永思

  懂得奔跑的人

  在没有人烟的荒野里

  是一个十足的疯子

  就像前方有一根红线

  需要去触碰 所以不停步

  嘲笑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嘲笑了自己的身影

  那些习惯成了自然

  自然总是带着一点可怕

  我是这圆的中点吗?

  是这大雨里指挥的风筝吗?

  好像什么都不是

  可能是蒲公英 被吹散的样子

  我去用眼睛看这身旁

  习惯性的睁大眼珠 圆滚滚

  看见你是蔼蔼的雪

  是冬日的歌

  是门前的鱼 跳动向水里

  满足着自己的渴求

  渴求就像一阵风

  越吹越嘹亮

  那些被我无视的黑暗

  却是比过了那些彩色的斑点

  我用尽全力折腾这个人生

  他却是暗自偷笑 你个傻逼

  我只是想告诉他

  不过都是寂寞的存在

  何必相互嫌弃?

  看见热气球在飘

  也想变成他的样子

  所以使劲往肚子里塞着空气

  于是终于像个球一样 呵 可以飘了起来

  一跳一蹦 一蹦一跳

  却不想脚底有一颗钉子

  立马萎缩得不成样子

  可是日子不是还得继续

  继续缝合裂痕 继续蹦蹦跳跳

  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一个瓦尔登湖

  平静也是淡然的面对

  没什么是不可跨越的

  就算是潜伏已久的业障

  所以 永续 安宁

  所以 永续 永思

  《年代野说》读后感(七):不辨有无,清明如尘

  此时正是午睡时间,图书馆里人不多,一眼望去,书代替主人占守堡垒。我不困,只是这会儿闲暇,突然想给你写这第二封信。

  最近在认真读你推荐的《中国思想史》,笔记也在大本子上写了二十多页,你可能也会向其他聪明人一样嘲笑我读书愚笨,领会旨意便可,何必做个抄书的工匠。然这只是大学里养成的习惯,到现在大概写了五个笔记本,主要为了方便时时翻阅,再者一些当时没能理解地方,后来再看有恍然大悟和重新发现的惊喜,于是便保持了这样的方式。对比之前看王以培老师的几本书,发现他们对历史的看法有相似之处。记录下来的是精英的历史,他们是戏台上的角儿,而一众未能在台上呐喊的便成了背景和陪衬,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淡漠,历史经人为选择,那些散落或沉默的角落,无人关照。无奈之处,往往才是历史。而真实,或许就像王以培老师笔下的《烟村》,你有心便得见。它矗立在那里,需要我们逆流而上,穿过所有赞美或流言,站立在她面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手去触摸,而非隔着千万个人对她形容的词汇隔空拥抱,尽量缩小由于语言欺骗性造成的隔膜。

  “我坐在椅子上,为深以为被遗忘和囚锁,而感到羞愧”,你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并不需要外人认同或拒绝的确认。大部分时候,除开历史与时空的湮没,我们自己也在帮助完成这种湮没,包括种种随众的意念、盲目膜拜、妄自菲薄的自我遗弃。“我们很轻,从门槛到门槛,每个个体都与别的个体难以割舍”,如同一片雪花或杨絮,小而轻,只有连成一片才能漫天飞舞,离开那样的一团团、一簇簇,便没有了飞舞的理由吗?只是肉眼无法辨识,便以为倔强的尘土,亦因为遗忘而停止脚步。当雪来的时候,有的人停下来就那么冻僵,而有的人凭借微弱的炉火和指示继续前行。当我们以为世界被冻僵了,那也只是因为站在世界里面,我们的眼睛蒙上了风霜,跳出那只行李箱,世界可能是另一番景象。雪来的时候,假如世界是正在被冻僵,“你的睡梦却让她们束手无策”,心灵中那缕炉火,燃烧得比世界还要长久,美比历史还真实。在你的诗中,那些匆匆行人,站街的女人,孤独的精神患者,庄稼汉,脚手架上以米开朗琪罗描画穹顶姿态站立的建筑工,他们的声音,幸被你有心记下。你和他们,你与我,我们的相遇,都是一滴水碰到一滴水,影子折叠影子。如果问我在你的诗中读到了什么,我不会说是另一种历史,遗忘或湮没,我只读到一团正在跳动的炉火映现的画面,慈悲如铁不可分割的组合。

  在傍晚欲昏的天色里走路,我在心里写道:“晚霞,从炉边升起,烧成灰烬,又落在你脚边。明天还是一样升起又落下,只问今天这一片,你可愿采撷?”这一瞬间发生与消逝的,只存留于与时空一起消逝的心灵,但我知道你行走得认真而缓慢,好蹲下来听一朵花的絮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就只能像路遥在《人生》中借高加林之口说的“用锄头在大地写下无数诗篇”,那些细如须发的皱纹,我们以为不过是树木的年轮,只是几道疤痕,中间多少沉淀与思考,都以为不曾有,或轻如鸿毛,而你总是用眼睛发现了它们。

  “无总被有虚构”,读了《中国思想史》才明白你说的这句话,或者也只是一知半解,暂说说我的理解。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敢于和习惯于去怀疑和思考现存事物的合理性和依据,是谁、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步步将一种构想变成了共识?思想是一个不断被确立挑战推翻又建立的过程,正是一代代人的追问促使它发展下去。任何制度的建立,背后一定有一个怎么想的蓝图和构想,当这种构想和设计,成为一种普遍共识的天然合理性,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并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和权威。人就这样自己为自己制造了枷锁,当时间久远到模糊了先民的足迹,我们会忘了现有的天经地义,最初是怎么来的。于是一意孤行的水,接二连三的石头,浑身是胆的人影,向天发问,试图找出那个无。无总被有虚构,这样的虚构中也包含了有被无的掩盖。可是当“无”一旦被说出来,依照文字与现象的指事关系,“无”已经被打破惊扰,若闭口不言,或者可以心领神会,但个人领略又有差异,如同中国人观念中的“无”与佛教本土的“无”就相差许多。如此,虚构的内容,恐怕又不一样了。

  最近将签名改成了“不辨有无,清明如尘”,不再执着某一方,顺意于不有不无的状态,清明或污浊是为一体,是否更能不役于形或物。我曾怀疑,如果佛说一切皆为虚相是真实,那么追寻解脱也是一种执着,有执着便不得解脱。我不曾信佛,只将其视作一种学说。当个人的领悟与思考,成为一种宗教并为人不加思索地膜拜时,我们便很难平等地与最初的那个人交流对话,在此之上只知合掌颔首礼拜,而无平等领悟之心,不过使谬误更加谬误。理解的前提必是平等,就像慧能背着柴禾从寺庙外经过,偶然听到那么一两句真言而开悟,他的不识文字反而使他保持了最独立的思考。又想起鲁迅,一个最崇尚自由独立思考,反对膜拜的人,却被奉上神坛,恐怕是种悲哀。所以我也只将所有伟大的思考,当做一个人不得不如此的发声,如此而已。从前看丹布朗系列书,颇赞同他在《天使与魔鬼》里的表达,科学与宗教,说到底都是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一种解释和看法,只是看的方式不同。

  而对你的尊敬,是视你为走在前面的人,我愿花费许多个日落,花费无以计量的缄默,花费许多次蹲下来听花的絮语,像你一样走在路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年代野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