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与社交焦虑症》是一本由【美】林恩•亨德森(Lynne Henderson)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精选点评:
●一个人是否自信,从他平时得到别人夸奖之后,他的回答是肯定自己还是否定自己,抑或是接受但不觉完美等各种形式的回答上就可以看出来。由于是平常的聊天所以回答的时候也是比较随意的,因而是真实想法的自然表达。这本书思想见解上有启发性,行为上有指导作用。对我来讲开卷有益,所以五分好评。
●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推荐给心理咨询师和那些想研究社交焦虑的人
●此书视角不同,对我毫无帮助
●emm...谅我能力有限,无法评分(实在读不下去了,越看越觉得自己社焦
●读到一大半有点读不下去了,更像是一本针对咨询师的指导手册。如果是已经在跟着 CBT 疗法体验过的来访者看看还行。在无相关体验的情况下,读着毫无想象力。千篇一律又重复,择日时机成熟有缘再读吧。
●垃圾,医疗保险下的产物
●挺好的CBT训练方案!对喜欢鸡汤或者玄学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失望吧。 其实不枯燥,但是很严谨,把整个治疗过程讲解很详细了~
●读了一点,做了测试,原来我不是社交焦虑,而且属于非常正常的(相对于社交退缩的“正常”),那就不继续读了哈哈哈。挺实用的。
●闪光点:把社会适应训练类比成体育锻炼,认为性格是流动可塑的。正文大部分是咨询师手册,有点好奇真有一天要走进咨询室,会不会很容易出戏:“噢,他刚刚对我说的话是CBT疗法的第三步。”
●以前总是以为自己有比较严重社交恐惧,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社交恐惧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虽然没有刻意去做里面要求的练习,也感觉社交焦虑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一):虽然操作性强,但最大的问题却是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二):社交技能训练13周
1自我表露
自我意识 分享孤独感 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可以与他人分享的东西
2信任
建立和维持信任感 获得他人信任,信任他人 有意识找那些具有支持性,包容性态度的人进行互动深化信任发展 信任很难建立却十分容易摧毁 建立信任对任何人来讲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了解自己对他人的期望引导着他们对他人的信任行为和表现 选择值得信任的交流对象的重要性 在交往中不去信任那些充满敌意胜负心过强的人
3提升自己的交流技巧
4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5非言语情绪表达
6有益的倾听和回复
7解决人际冲突
8愤怒,压力和情绪管理
9肯定自己
10处理他人的批评
11未完成的工作
12后侧和评估
13最后的个体访谈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三):抓取负性思维日常练习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原理就是通过矫正一个人的认知来安顿情绪和改善行为的。所谓知情意,知是认知思维,情是情绪情感,意是意志行为。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想法导致了喜怒哀惧的情绪和攻击逃避等相应行为。
对于有社交焦虑症的或者有社交障碍的群体来说,这本书诠释了认知行为疗法对这类群体的实用性框架,和大多数讲CBT的理论书差不多没什么新意。但这个框架是很好的,用起来也是有效的。多做家庭作业日常练习。
日常能够激起我们内心焦虑不安的社交情景中,我们不管当时还是事后记录,我们在那个情景中引起情绪体验的内在第一瞬间自动想法是什么,把那一念抽取出来探讨其合理性,就是抓取日常暴露的社交情景症状的负性想法,记录焦虑症状给分,对自动化想法相信程度是多少,进行质疑,用证据驳斥想法,用比较中肯的想法取代之,降低社交情景的焦虑等级。
重复几周练习,把对自己有焦虑体验的情景时冒出的自动想法抽取出来。无非就是几种,归类认知错误,驳斥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达到认知重塑的目的。
佛学四圣谛讲苦集灭道,在这个作业中苦就是认清症状,集就是确知病因是认知有误,灭就是就是知道可以改变错误认知,道就是治病之药——重建认知,进而改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四):最系统全面的社交焦虑治疗方法
这是我读过的对害羞与社交焦虑具帮助性的书籍了,简直没有之一。五星力荐。这本书的一大宗旨是,认为社交能力是像体育锻炼一样,是需要终身训练,也能终身提高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社交焦虑呢?按照作者的说法,无非是训练不足罢了,就像跑步,为何跑不快呢?无非是自己经常犯懒,不去锻炼罢了。
这本书的治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交焦虑的治疗,第二部分则是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焦虑的三大恶性循环是本书的理论核心,所以一定要非常熟悉。书里有太多关于对治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疗法了,但最需要掌握的,还是认知治疗——认知扭曲、归因扭曲、自我概念扭曲、对他人的负性观念,这是全书治疗社交焦虑的核心所在与终极武器。吃透了这四大扭曲方式,懂得如何扭转这四大扭曲,就可以应用在自己身上,从而能在暴露消退疗法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治疗社交焦虑的最有效方法是暴露疗法,动动嘴皮的认知疗法对社交焦虑可是不管用的,所以,四大认知扭曲的矫正,其意义,也在于在暴露疗法中作为应对措施,否则,恐惧感过大,无法达到暴露的目的,就无法有效治疗社交焦虑。至于书中的评估部分,也不能等闲视之,没有评估,你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
第二部分是社交技能的训练,我觉得是对几本介绍社交技能的好书的实践版,如《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交往的艺术》、《建立社交自信》、《肯定自己》、《如何有效地批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可以一边读第二部分,一边读作者介绍要看的书,如果真去训练,真的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比如《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里面教的四种谈话风格,就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人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让人看不下去,我反而认为事无巨细的日志写作风格是这本书的优点。作者作为一名治疗社交焦虑长达几十年的治疗师,对于社交焦虑的治疗,在书里可以说是毫无保留。我建议想要自我治疗的读者,可以想像作者在对自己进行贴心地治疗,这样,你就会觉得她的写作风格是亲切的了。
还有一个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要一天读一点,不能一下子就读完。我读书算快的了,按照平常阅读速度,一两天就读完了,但我舍不得这么做。治疗社交焦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常情况需要十三周,加上社交训练,更是长达二十六周。我一天读一点,读了一个月才读完,我还嫌读太快了。所以,一定要一天只读一点。
《害羞与社交焦虑症》读后感(五):菲利普 • 津巴多作序推荐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人们要想在当下社会立足,就需要娴熟的社交技能,这样才能和他人建立联系并成为朋友,为自己编织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还有研究表明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能够使个体长寿。社会支持是社交的黏合剂,能够让人们的身心免受疾病烦扰。然而,同样是在当下这个时代,随着社交孤立和社会冷漠的频繁出现、虚拟网络世界不断挤压现实生活和现实交往的生存空间,以及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越来越频繁,我们发现,要像以前那样建立牢固的社会关系、编织自己的社交网络已变得十分困难。
最近的人口学调查结果显示,独居、不婚、少育、不育及频繁迁移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容忽视的显著趋势,与此趋势齐头并进的则是大众的共同活动越来越少。例如,人们宁愿自己孤身一人打保龄球也不愿参加团队或与伙伴们组队。年轻人宁愿宅在家里看《老友记》也不愿出门多交朋友或与老友加深友谊。“沙发土豆”(couch potatoes)(指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的人数倍增,他们消极地将自己的生活全部投入到不真实的“真实”当中,电视成为了他们人际关系的替代品。青少年整日沉溺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不能自拔,在竞争、暴力至上的游戏世界中,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友善之心不断被冷漠和残忍所吞噬。现实交往被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室所取代,人们用电影满足幻想,用电视填补空闲。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人们体验到的害羞情绪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社交孤立行为造成的。要了解这一趋势产生的原因,我想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掌握用于人际交往的语言的?又是怎么掌握如此多的对日常交往至关重要的非言语行为的?
对这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就是,人们并没有掌握那些用于人际交往的隐性技能。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会感到手足无措、尴尬难耐。就像学习母语一样,要会说,则先要听,然后大声练习并得到正确的反馈,掌握“社交语言”同样也是如此。要想与他人交往,我们必须先仔细观察他人是怎样做的。他人会给我们示范正确和错误的社交方法,我们先仔细观察,并铭记在心。之后,再将从他人身上学到的社交方法付诸实践,并虚心接收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反复地不断练习,才能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个体,就像刚踏上异乡土地的旅人。他们不懂当地的语言,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因此,即使像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这么容易的事情,他们做起来也会显得十分笨拙、幼稚。这对不善社交的人同样如此,除了基因和社会环境这些影响害羞的一般因素外,人们的害羞感往往还来自社交尴尬和社交技能的不娴熟。不知道在社交情境中如何行事和表现,是许多人感到害羞和忧虑的原因。而在面对让他们感到不适的情景时,不善社交的人通常简单地选择回避。在这些人中,有些人知道该怎样做,但是长期的独处和回避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社交技巧,因此他们最终也选择了回避。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是,现代社会挤压了人们的时间,人们感到越来越忙,能够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就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牺牲他们所谓的“不重要”的时间,如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与邻居、友人共度的休闲时刻以及参加公共活动的时间。对于这些人来讲,这种牺牲就意味着之前的社交技能无用武之地了,而能够锻炼、练习和打磨自己社交技能的情景也被他们无情地抛弃了。
幸好,有林恩 • 亨德森的社会适应模型(social fitness model)来帮助人们疗方法来应对青少年和成人的害羞问题。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我们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而且,通过将团体治疗和个体治疗结合起来,能获得持久、稳定的治疗效果。另外,我们也在同样坐落于帕洛阿尔托市的害羞研究院(The Shyness Institute)进行关于治疗害羞的教育和研究。不论是害羞诊所的临床实践,还是害羞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我们在害羞治疗及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都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我们很难改变社会,但是作为心理学家,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人们注意并警惕现代社会对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在帮助人们减少甚至最终战胜害羞和社交焦虑上,本书介绍的方法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菲利普 • 津巴多博士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