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原子》是一本由[美]科特·施塔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一):翻译得不好
多好的题材,结果让翻译给糟蹋了,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就是放一起显得混乱,颠三倒四、条理不清的,理解起来特别费劲,以为可能是作者行文的问题,特地找来英文原版看,结果是翻译的问题,原文读着挺顺畅的,译文各种关联词语的不当使用,反而让文章晦涩难懂,唉……
另外,连讲数学的《无尽的宇宙》都有配图,这个讲原子、质子、电子、分子、生命、地球、宇宙的书,怎么能没有插图?原著没有,那中文编辑要不要考虑加一些呢,毕竟科普书,受众广泛,有适当的配图会更方便理解。我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一直都必须想象力在线才能勉强读懂,好累。
挺好的题材和内容,可惜了。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人想看第二遍的科普读物。
你就是星辰大海!看了以后让你更清楚认识你自己!通过最基本的几种元素的介绍,让你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你和世界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你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重要与渺小。内容并不枯燥,让你看了真有诗意的感觉翻译个人感觉也很好,不是纯学术性的翻译,是一种有诗意的翻译。个人正在看第2遍,可能会有新的感受,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续借了两次。还有这段话是用讯飞输入法语音输入的,打字实在太累了,科技让人类更美好,但是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宇宙与世界的永恒面前,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还有一切都是永垂不朽,一切也都转瞬即逝,珍惜你与你现在的生活,因为世事无常,时间永恒。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三):浪漫的布朗运动
了解真实的宇宙远比坚持幻觉更好,不管后者让人多么舒心惬意。——卡尔·萨根 通过原子的角度来揭穿人类社会孤立于自然的假象,也是提醒着我们,在这个原子构建的疆域里,物质只会被回收或重构,而不会真正地被创造或毁灭。 真正被“创造”出来的我们也是源于138亿年前的那次毁灭,宇宙大爆炸诞生了氢原子,第一代恒星被点燃。 我们如恒星杀手——铁原子,能为虎添翼创造文明,也能为虎作伥毁灭文明。 当我们去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时,应当要牢记,至少在这个地球上,并不存在什么地方是我们可以将它们永远“扔掉”的。我们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并且被它深刻地影响着。 原子可以构成最伟大的生命,包括你和我。原子也可以制造出炸弹和毒药。 我们感谢弗里茨·哈伯开发了以氮为原料制造肥料的工艺,为20世纪几十亿人能吃饱肚子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他同样用氮制造了炸药,在20世纪里,战争和灾难造成了超过1亿人死亡。 他是科学天才也是战争魔鬼,一个人既可以是撒旦也可以是圣人,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融合这种两面性。 我们的原子性质让我们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至于我们行为的伦理含义,阿尔多·李奥帕德对这个问题给了一些明智的建议:“如果一件事是为了保持生物圈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美观性,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作为一本“科普书”,科特·施塔格诠释出了精确的科学,揭露了神秘的宇宙,并将这一切与趣味的艺术连结在一起引起共振,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浪漫的布朗运动。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四):我是本书译者,欢迎批评指正
2015年的春天,“未读”系列的边老师找到我说,给你看本好书——Your Atomic Self, 不知道有没有兴趣翻译。
在此之前,虽说经常也会翻些科普小文章和专利,但翻译书这样的事,还是没敢想的,一则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工程,二则作为译者来说也不是个讨喜的工作——翻好了,那是原作的水平高,翻不好,作为译者难辞其咎。
不过只是翻了几个片段,我就接下了这个任务,怎么说呢,要是不能在这本书的译者栏挂上自己的名字,简直是终生遗憾。
也许译者是为数不多可以钻进原作者内心的人,因为很多句子,读者可以不去究其深意,译者却不能,有的时候,一句话需要反复斟酌,花上几天的时间查看前后文,再找来相关文献才能确定作者的本意;译者又是为数不多可以感受原作者风韵的人,原作者的幽默和博学,透过几个口头禅或者典故展现,待到翻译之后,因为文化的差异似乎就索然无味了;译者还是为数不多可以随着原作者同喜同悲的人,在我翻到最后一章讲到“热寂论”的时候,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陌生的我,竟对此有些伤感,但随即又在作者的指引下感到释然。
今年5月,译文三校其稿,终于付梓,“未读”丛书几乎动用了绿色通道,用最短的时间,将这本书出版上市,当我收到样书时,居然感受到十几年都未曾有过的小激动,心情跟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似的。16万余字,200多个夜晚,30多个译注词条,如今汇集在了一起,我相信这是最美的结果。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本译作,搭上这本好书实属荣幸,但水平其实还是有限,也希望能够看到读者朋友们的批评,将来也能拿出更好的作品。
多谢诸位!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五):Atom!
(摘录+整理)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犁的土都是星辰,随风四处飘散,而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当你吃下食物时,其他生物的肉体会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当你受伤时,在一串曾经引爆最华丽爆炸的古老原子中,流淌的是垂死恒星的碎片,当你排泄时,你将闪电与火山的原子散播到了全球循环之中,虽然听起来令人不悦,但不管你何时微笑,你牙齿的光泽中都暗藏着冷战时期太平洋两岸核放射的余晖。
你不仅由原子构成,你就是原子,本书是一份关于你个人的原子探险指南,让你学习用最基础基础的科学元素去诠释生命。
氧原子,长得像一个泡泡,当然它是一个小到看不见的泡泡,也就是说它是空的,每个成年人大约携带两千亿亿亿颗氧原子,如果把原子核放大到树莓那么大,那么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离它的距离是183米,而被电子包围的球体中,数百万立方英尺的空间都是空无一物的,这就是科学家为什么会认为你身体中的物质几乎都是虚无的,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重,但你其实就是块泡沫,但我们刚才所谈到的原子核,却是非常重的,如果你一根脚趾头里面全部是原子核的话,那么这根脚趾头就会有接近10亿吨重了。
如果两个氧原子靠的足够近,它们的外壳就会交融,各自的电子会同时围绕两个原子核转动,这种共享电子的方式可以产生千万种不同的化合物,它们产生肌肉,产生荷尔蒙,也产生头发丝。更多的原子通过这种方式衔接的时候,分子就形成了,所以一个分子不是一小个物质,而是一小撮或者一小堆物质,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清楚了我们是什么,我们其实就是原子世界的一部分,活着的时候是,死了之后也是,老实说,把自己想象成一堆原子,是比较困难的,这本书可以带着你尝试性的浏览一下这个令人讶异的事实,也许你会因此而触动或改变,也许你会变得更好。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六):最珍贵的......
——读《诗意的原子》
这个世界上,除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之外,还有很多让我既着迷又费解的事情,比如:为什么水都会流动,又能结冰,还可以蒸腾成美丽的云朵;为什么铁都会锈蚀,又能弯曲拉伸,还可以制作成锋利的刀刃;为什么别的东西,如果叫一个名字,大致都会拥有相同的属性,而有一个叫做人的东西,有的忠厚诚恳,有的却狡猾奸诈,有的热情似火,有的却沉静如冰。
《诗意的原子》选取了氧、氢、铁、碳、钠、氮、钙、磷八种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元素,讲解它们原子的构成,来源,交换,在微观层面上解释了我们的复杂性。或许,我们难以想象组成我们的原子比整个宇宙的星系还要多出几千倍;我们也无法明白一个氧原子从肺到手指的旅程对于它来说就像是我们穿越了太阳系,而且还是超光速的;我们可能不了解我们之间,我们和宇宙之间的关系是这么紧密,远古的恒星造就了我们,我们又在改变着宇宙。
失眠的夜里,我常常天马行空地幻想,每一个原子都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中间空无一物,电子在外运行构成了原子的疆域,但是原子的轨迹却是不可预测的。那我们的形体,也应该是不可预测的啰!当看到婀娜曼妙的身姿,嗅到沁人心脾的香味,触摸到柔嫩光洁的肌肤,是什么把这令人动心的沉醉传递呢?我觉得原子可能是一个个小精灵,它们经历试炼,感受氢和氧的热情,洞悉碳和氮的多彩,体验铁和钙的坚硬,品尝钠和磷的滋味,可总觉得还是不够。于是,它们想是不是组成一个人更加有趣,可以品味酸甜苦辣,可以经历爱恨情仇,人间舞台因此搭建,上演一幕幕悲喜剧!
数以亿万的原子组成了我和你,我和你就是数以亿万的原子。我欢呼,它们也欢呼;你忧愁,它们也忧愁。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和这个世界交流,“咕咚咕咚”一杯水变成了我们在操场上挥洒的汗珠和“呼哧呼哧”的粗气,又进入香樟树的叶子,落到下面的泥土里。从小到大,我们身体中无数的原子被替换,小时候的我已不复存在,可为什么我还是那个我呢?我还是不是那个我了呢?这或许这又是个无解的话题,然而不管怎样,我都愿意努力的生活,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你也是......
2019年3月4日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七):献给生命的原子之旅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犁的土都是星尘,随风四处飘散; 而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宇宙”。
我们总是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生命,上帝的视角教会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去解读个体事件,而不至于让主体的我们受困于其中。却不妨将视角缩小,从微观的角度开启一次全新的旅程。
当我们跟随书中的八种原子开始它们的个体之旅时,另一个微小却又广阔的世界在我的眼前铺陈开来。而从这个角度去审视生命,一切似乎与众不同却又殊途同归。很难想象我们身体里的氢原子来自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而呼吸中的氧原子诞生于远古恒星的爆炸,它甚至比氢原子年轻几百万甚至几十亿岁;来自恒星爆炸始作甬者之铁,催生了太阳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却也在人体的血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去感受我与宇宙之合一似乎并没有那么难。
而这些原子同样是我们个体生命的基石,维系生命至关重要的氧和氢,都与外部环境存在着交换;而构成骨骼的钙和磷,曾寄居于风化的山石和生生不息的森林之中;肉体中的氮也曾漂浮在空气中;起链接作用的碳同样曾停留在原始的无垠海洋甚至是细小的蜘蛛网上;就连你每一滴汗水和泪水中的钠都曾经历过海枯石烂的结晶之旅。
我们不曾认真思索过这肉身之背后还有如此久远和不可思议的演变,而它们的汇聚似乎更像是一种奇迹,我们理应尊重和爱护这无数原子的聚合体。而万物与我本就同根同源,哪能有不爱惜之理。我们从这里读到了生命的无常,读到了生命的轮回,也读到了关于生命更多的敬畏。
诚然,这肉身之聚合像是一个奇迹,而这肉体却并非永恒,但“对于这些原子来说,你的死并不会让它们终结,只不过是让它们从几十亿年前就开启的史诗般传奇又翻过新的一页”。一个生命的终结,正是构成这个生命体之原子开始环球之旅的起点,它们最终在无数的生物中得以新的繁衍生息。
这样看来,你似乎并不会消亡,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这似乎让我们不那么畏惧死亡,却更想要脚踏实地的去过这一世的生命。而于时间无涯的荒野,每一个生命体都不过是渺渺的路过,放诸现实世界无数欲望牵扯的追逐似乎也不那么急迫了。于有限的生命中去探求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变得更加重要。
又或者,于你而言,在有限之生命中,什么才是你最想握住抑或最想抵达之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行走的王小错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八):生命无常,原子永恒
这一段都在读未读的书,《诗意的原子》是其中之一。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儿难懂,慢慢就会好起来,直到欲罢不能。
整体上说,这是本科普类的书,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语言生动风趣,举例朴实简单易懂,内容涵盖甚广,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从宇宙观的角度,交织时间的维度,以宏观的立体的又形象的笔触把世间万象解构成了各式原子,并用其中的八种(如氧、氢、铁、碳、钠、氮、钙和磷)把人类和宇宙万物相连结。
既然是科普的书,就有科学的一面,如书中提到的通过对同位素的追踪与测量来揭示人类饮食的时空变化,如坚守阵地挖掘化石的科学家,如一些关于哈伯、爱因斯坦的一些故事等等,体现着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细致。
但科学也揭示温情。乳齿象象牙中,氧同位素的丰度不仅记载着气候变化,也记录了母象生育小象的时间。象牙环层最薄之处证明她正将体内营养物质贡献给其她生命,每一次怀孕、哺育历时四年。人类其实也一样,母亲在怀孕期间,头发中氮15含量会显著降低,营养源源不断输入胎儿体内,可从新生儿和婴儿的手指甲中找到同位素证据。
除了科学事实之外,还有一些新的观点。比如说生态平衡,作者认为不平衡才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正常迹象。人类生产化肥要开采磷矿,而真菌的生长也是在开采磷矿。若从原子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生命的元素不同循环而已。
不知灵魂(能量)是否真的会永恒,但生命肯定是有终点的。也许从原子看来,所有生命最终都得“尘归尘,土归土”,非生命状态才是常态。任何物质都不会永恒,只是原子永恒。套用《自私的基因》的观点,也许所有的生命形式都不会是原子存在的百态而已。
感谢作者,更得感谢译者。曾经翻译过两本书,深知译者的不易,目前写书中,更知作者的不易。平常的一个词语、一句 话、一个段落,也许读者眼睛一瞟而过,却不知道是创作的人死了几多脑细胞的结晶。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九):听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
理查德·道金斯在谈到科学和感性时,以水晶作比:“水晶不会随着神秘的、充满爱的能量震动,但是从更严格、更有趣的意义上说,它们确实有震动。某些水晶内部带电,当你改变它的物理形状时,电量会产生变化。”
科学的美,不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所赋予的,深入其中,理性的头脑也能品出诗意的内核。美国科普作家科特·施塔格用《诗意的原子》一书带我们领略原子世界的美。但诚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主角不是原子,是我们每个人。
肉眼看不见单个原子,不妨碍它们构成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须臾不离的空气。施塔格将几种常见原子的属性娓娓道来: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们的研究见证人世沧桑、它们的生命亦是我们的生命。从原子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真实发生了:爱因斯坦呼出的一颗碳原子被我们吸入,死亡无法将我们体内的原子一笔勾销,人类如同一座行走的喷泉,每时每刻的细胞代谢都有无数原子即将离开身体:皮屑、头发、指甲……
原子的世界不尽然是诗,但生命的相互联系可以让它变成诗。女人娇嗔,爱我就证明给我看啊。男人不知所措,唯原子如实相告:爱,有证据。科学家发现,乳齿象象牙中,氧同位素的丰度不仅记载着气候变化,也记录了母象生育小象的时间。象牙环层最薄之处证明她正将体内营养物质贡献给其她生命,每一次怀孕、哺育历时四年,消耗身体所做的牺牲留下“不可磨灭的原子印记”,纵使灭绝千年仍历历如诉。人类其实也一样,母亲在妊娠期间,头发中氮15含量会显著降低,营养源源不断输入胎儿体内,可从新生儿手指甲中找到同位素证据。
母亲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付出,孩子是否也由衷深爱自己的母亲呢?倘若我们将地球视作一个巨大的胎盘,作为身处其中的孩子,我们在攫取身体所需的同时,又带给了这片环境什么?须知,从我们体内离开的原子在经历了其它转变后,可能在某天又回到我们抑或我们子孙的身体里,这些过程真的能令人高枕无忧吗?施塔格冷静地向我们解释原子的归宿:“最近出现在你体内的碳原子中,每八个里面就有一个来自于烟囱和排气管”、排入水中的杀虫剂和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可作肥料的氮摇身一变也会变成炸弹。诚然,世界是广阔的,可当原子飞快地扩散、渗透、变化,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有限的世界,根本不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可能性,共享的环境需要共同保护。“当我们去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时,应当要牢记,至少在这个地球上,并不存在什么地方是我们可以将它们永远'扔掉'的。”
施塔格熟悉的萨拉纳克湖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隐居的地方。追随伟人的足迹,在大自然中欣赏原子的诗是幸福的。不过长远来看,听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也比不上安心啜饮身边水、畅怀呼吸新鲜空气来得惬意啊。
——丙申年读科特·施塔格《诗意的原子》
《诗意的原子》读后感(十):给想要减肥的你
世间万物,包括我们自身,都是由一颗颗微小的原子构成的。
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如果我们从原子角度来看待自己,那么这个躯壳每分每秒都在更新,只要生命还在,原子洪流的进出便没有一刻休止。如书中所说,从宏观的尺度“你通常会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界限明确的稳固实体。每天早晨,你都期待可以在镜子中看到一个和原来一样的自己,而人们也都觉得你需要对曾经做过的事情负责。不过从原子角度讲,现在的你在此刻后就不会再存续,而你先前做过的那些事,也不过是一个不在属于你的临时粒子集合所为罢了。”
因为组成你身体的粒子已经不是原来那一批了,所以你不用为自己之前犯过的罪负责,这是一个相当硬核的玩笑。显然,我们不能用微观世界的规则去否定宏观世界的规则,正如不能拿量子力学去否定经典力学。
在本书中,作者以其广博学识和滔滔雄辩为读者编织了一个美妙的幻觉,有那么一刻,我仿佛已经超脱了自己作为个体的渺小存在,而通过原子的交换,与世间万物、整个宇宙同呼吸共命运。
然而,当我们不得不面对“非生命原子如何产生生命”这一未知问题时,这样的幻觉便轻而易举地被打破了。
相对人那短暂的寿命,原子非常古老,并且几乎是不死不灭的。
原子没有思想、没有记忆,它们只是一遍遍地重复分解和组合的过程,直到宇宙寂灭为止。
当某一批粒子的集合形成了生命,便不能再把这个集合等同于组成该集合的全部个体粒子了,在这种情况下,“总体大于个体之和”。
对于人来说,真正珍贵的并不是构成我们身体那些随时会被替换的原子,而是这个粒子集合所产生的唯有一次,不可能再现的生命。而原子的重要性,只在于其是延续生命所必需之物。
尽管如此,偶尔从原子角度思考自身,并没有什么坏处。
从原子角度,我们会发现,躯壳只在作为承载生命的容器时才有意义。活着的时候,我们理应对这个容器善加保养,尽可能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对于死后的尸体却很不必执着。
书中介绍氧、氢、铁、碳、钠、氮、钙、磷这8种元素,涉及化学、宇宙、生物、人体、气候、环境、考古等方方面面,知识点密集而零散,基本上是看个热闹,记是不可能记住的。其中我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一条摘录如下:
瑞典生物学家克斯蒂·斯波尔丁(Kirsty Spalding)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发现,你的脂肪细胞会维持10年左右,这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过去曾有观点长期认为,饥饿只会使脂肪细胞变小而不能将它们剔掉,当节食者适应了饥饿感后,它们又会像杂货袋一样鼓起来。不过如果你能够坚持健康生活足够长的时间,看起来是可以通过去除脂肪细胞帮助你稳定体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