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是一本由James Clear / 詹姆斯.克利爾著作,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3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子習慣》精选点评:
●點破設定目標的迷思—沒改變身分認同!想瘦,卻在達成目標後,重拾舊習,於是又復胖,因為心底只是想瘦,不是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一旦自豪於身分認同,才會為了維持習慣竭盡全力。焦點應當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某種成果。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養成習慣堆疊,提升堅持的可能性。行為改變第一法則,是讓提示顯而易見,例如寫下「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一個空間,一個用途,避免工作休閒無分野,阻礙習慣養成。把抵抗惡習改成獎賞,例如與其一味壓抑買甜食的念頭,不如獎勵自己沒買就存錢。有紀錄追蹤會比沒有更令人滿足,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便會努力延續。概括來說,是建立好習慣的實用書,值得細細咀嚼。
●一本方法论经典!
●9分 #readmoo 老号。全书运用不少心理学小技巧来完善四个问题:1 我要怎么让提示显而易见? 2 我要怎么让习惯有吸引力?3 我要怎么让行动轻而易举?4 我要怎么让奖赏令人满足? 总的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打造自己的「系统」的工具链方法论。有一些格言警句挺深刻,但也有不少感觉作者是为了引用而引用(比如道德经)。
●在鸡汤文之后读上一本理性科普文之后真的倍儿棒了。里面提及习惯回路还有类似掌上机制如何让习惯少点阻力真的开阔视野。读这类文章终于不是那种道理我都懂的评论
●建立在心理學和習慣行為學交叉部分的管理指南。有系統的乾貨去解構、微量化我們看得見的行為背後的潛層意念,以原子視角的方式去構建如何建構習慣系統。前半部分廢話稍有點多,但整體來說是特別好的行為養成指南書。(為了學會繁體書寫的習慣,用繁體做完了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
●今年读过的最好的书之一。
●good tips with scientific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暗合了很多我自己的经验,又开创了很多关于改变习惯,建立反馈系统的新认知,书中的方法是真的可以实践的方法,看完书以后,todolist上又多了好几条
●经典中的经典,强推!
●做一個養成好習慣的人勝過一個懶惰者
《原子習慣》读后感(一):原子习惯
改变信念是最关键的:“我是个xx的人”,想起一句类似的: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 习惯的形成有四个部分:刺激,渴望,过程,奖赏。作者又分好习惯的养成与坏习惯的消解两方面进行阐述。有四个很棒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更易注意到刺激,如何放大我们的渴望,如何让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坚持,如何让奖赏变得更令人满意。这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习惯的基本框架。 对我比较实用的是: 1. 将系列习惯联系起来——after what I want do what I need 2. 创造有助于自己建立习惯的环境(比如获得周围人的支持,物品摆放减小物理阻力) 3. 一个行动存在关键性时刻,比如你穿上运动鞋就可以说明你会去跑步了,而不是要坚持到你开始跑 4. When where do what——清晰化不逃避 观念上对我有些触动的有 1. 不是努力没有回报,可能是时候未到(或方向错了) 2. 确立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通过实际行动使自己逐渐建立这种身份认同 3. 频次比坚持的时长重要 之前觉得自己比较理性,知道一些帮助建立习惯的方法但是没有运用,觉得有的习惯建立不了是因为我觉得这没有那么重要,或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做不了那么多——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这些方法了啊!使用方法就是为了投入更少的成本达到更大的收益
《原子習慣》读后感(二):原子习惯
改变信念是最关键的:“我是个xx的人”,想起一句类似的: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 习惯的形成有四个部分:刺激,渴望,过程,奖赏。作者又分好习惯的养成与坏习惯的消解两方面进行阐述。有四个很棒的问题:如何让我们更易注意到刺激,如何放大我们的渴望,如何让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坚持,如何让奖赏变得更令人满意。这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习惯的基本框架。 对我比较实用的是: 1. 将系列习惯联系起来——after what I want do what I need 2. 创造有助于自己建立习惯的环境(比如获得周围人的支持,物品摆放减小物理阻力) 3. 一个行动存在关键性时刻,比如你穿上运动鞋就可以说明你会去跑步了,而不是要坚持到你开始跑 4. When where do what——清晰化不逃避 观念上对我有些触动的有 1. 不是努力没有回报,可能是时候未到(或方向错了) 2. 确立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通过实际行动使自己逐渐建立这种身份认同 3. 频次比坚持的时长重要 之前觉得自己比较理性,知道一些帮助建立习惯的方法但是没有运用,觉得有的习惯建立不了是因为我觉得这没有那么重要,或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做不了那么多——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这些方法了啊!使用方法就是为了投入更少的成本达到更大的收益
《原子習慣》读后感(三):法则4:让奖赏令人满足
时间不一致性:大脑对报偿的评价随着时间不同而不一致。比起未来,你更看重当下。
开一个存款帐户,以自己想要的某样事物命名,(也许是“皮外套”),然后每跳过一样东西不买,就在那个账户里存进同等金额的钱。
我喜欢将此技巧称为“回形针策略”。……进步令人满足,视觉上的测量——比如移动回形针、发夹或弹珠,则提供了你有所进步的清楚证据。结果,这些东西强化了你的行为,并为任何活动添加了一点点立即的满足感。……测量进步最好的方式,也许是习惯追踪器。……“不要中断连续记录”是个强大的咒语。
复利的首要原则:非必要,别中断。……这就是为什么意兴阑珊的健身,往往是最重要的健身。懒得动的日子与状态不佳的健身,让你维持住先前状态好的日子里积攒下来的复利。仅仅做些简单的动作,深蹲十下、短距离冲刺五回、伏地挺身一次,什么都好——意义都很重大。不要交白卷,不要让亏损侵蚀你的复利。……动力满满的时候去锻炼很容易,但不想做的时候还是去做,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做得比希望的少。
最令人感到满足的感觉之一,就是进步的感觉。
不要中断连续记录,试着让延续执行习惯的记录延续下去。
不要错过两次,如果错过一天,就尽快回归正轨。
《原子習慣》读后感(四):原子习惯
2021年1月21日,这本书看完了,算是最近让我感受颇深的一本书,让习惯愈小且可得,记住四个法则:让提示显而易见,让习惯有吸引力,让行动轻而易举,让奖赏令人满足
先说说自己做的比较好的点:已经坚持维持了好几个习惯,比如遵循一个原则:当我做完这个习惯,就去做下一个习惯,这叫做习惯堆叠,在每天早上保持涂润手霜的习惯之后,加上了涂润唇膏的习惯,这两个习惯堆叠在一起就使得原来一直忘记涂润唇膏的习惯变的轻而易举,随后紧跟着得到了手和唇都很好的奖赏,在此习惯的培养中,记着符合自己的身份认同,就是自己想要成为哪样的人?自己喜欢的想要的那种人他们会怎么做,自己认同的人,包括自己亲密的人,周边有力量的人,优秀集体的人,给自己长久的目标
对于坚持开始的锻炼,就是一种身份认同,自己想要成为一个身材很好的人和一个身体很好的人,这也是因为最近从医院得出来的体会,会更加激励自己从这一身份认同中获益,目前已经坚持了三天了,每个习惯都是一个艰难的开始,但是可以让自己从习惯最简单的步骤开始,比如先可以拉开训练垫,从一个习惯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也许就会想的是:既然已经开始准备了,那就在锻炼一下吧,反正几分钟就完了,而且是符合自己的身份认同的,让自己的目标显而易见,这是一个不断自省和复查的过程,会激励自己不断地开始下一次的训练,并且充满动力,
目前看完这些学习手册还需要改进的习惯是:不管在任何场景的坐姿,都必须是腰部挺直,而且是站姿的时候也需要做到腰部挺直,以保护自己的腰椎,这个习惯长久的目标也是一个身份认同,想象的就是成为那种身材很好的人,成为一个更健康的人,即使这个习惯大脑的反馈很长久,但是记住每一次的习惯保持都会让自己得到立即的反馈,那就是自己成为了一个自己理想中更优秀的人,
另一个习惯是:自己不能再沉溺在手机和抖音中,尤其是保持对抖音的立场,每次想要刷抖音时,都去预测这个习惯的结果,那就是刷完后的空虚感,这是一个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想到这个结果就去克制自己,不断地增加大脑的回馈回路,让刷抖音成为一件不在吸引自己事情,
另外一个习惯就是要坚持写日记,这是一个每天的反思总结的记录,在认真的写下来会加强自我习惯的养成,每天写下自己做得好的事和自己做的不好的事,对自己第二天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和鞭策,要学会鼓励自己,表扬自己,给自己多一点的肯定
反思自我之前觉得很难得习惯,目前读完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就是从每个习惯的最小单元拆分成原子习惯开始培养,每天给自己一个总结,不断地训练自我的心智,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
《原子習慣》读后感(五):《原子习惯》——“无招胜有招,随心不随意”
习惯的形成本不复杂,也无需强行创设习惯。从先天优势中寻找动机,用动机推动行为,行为带来奖赏,奖赏带来的满足感再次刺激动机、推动行为,回路不断的重复就形成了习惯。
《原子习惯》一书将习惯建立的法则分为四步,并逐一详述,且举实例与方法论相结合。法则一为“让提示显而易见”,二为“让习惯有吸引力”,三为“让行动轻而易举”,四为“让奖赏令人满足”,分别对应作者提出的“提示→渴望→回应→奖赏”的回路。综其所述,习惯应符合天生的倾向于能力。此观点与一直以来接触并接受的“习惯是后天养成的”观点差异较大,故读完全书很受触动。之前如无法养成习惯,往往会归因为意志力薄弱或未能坚持所致,读后方觉可能是为之努力或坚持的方向本就不适合自己。
基因即能决定习惯的倾向,先天判定容易成功之事,后天就更易令人得到满足。作者举了菲尔普斯的例子,与长跑运动员相比,身高有差异,但腿长却相等。二者皆有顶尖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天赋,但如果项目互换则可能只能成就平平,只因先天的身材决定了从事不同运动的成败。所以,要针对先天优势和后天性格打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而非受人欢迎的习惯。
能够坚持形成的习惯,并非是从中能获得更多快乐,而是能比别人感受到更少痛苦。正所谓耐得住寂寞、耐得住重复,万千次单调的重复才能磨砺出真正的成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要保持任务的难度恰到好处,最好是比当前能力要求稍高一点,踮起脚尖、小跳一下就能够到,这样得到的奖励虽稍费力却更有意义。有意义的奖赏更容易形成正确的回路,并促进习惯的养成。
结合以上,先天优势能带来强大的渴望,渴望能驱动强大的行为;而坚持不断的行动,则能透露真正的动机。几个来回,优秀的人就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赛道。当然,作者还提出了更鼓舞人心的说法,即杰出的选手可以创造赛道。不过,优秀更容易达到,要成为杰出可能需要更多复合的能力。
其实,习惯的形成本不复杂,也无需强行创设习惯。从先天优势中寻找动机,用动机推动行为,行为带来奖赏,奖赏带来的满足感再次刺激动机、推动行为,回路不断的重复就形成了习惯。其中任意一环,都无需刻意。如果找到了适合的动机、正确的行动方式、恰当的奖赏,一切都会自然发生,习惯也会自然形成。
如果无法顺利形成回路,何妨换个赛道试试?或者创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