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16 01:09: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100字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是一本由(美国)理查德·罗兹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0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精选点评:

  ●怎样能一次杀10万人。

  ●看得略略沉闷,看到一半放弃了。

  ●各种科学和名人八卦

  ●若人类能由续存200年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走向玻尔的开放社会则善莫大焉。中子连续发射引发链式反应,石墨层减速中子

  ●标记几日之后传来了Ronneberg去世的消息

  ●典型的耶鲁风格的作品,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有强烈的使命感的著作

  ●如论文般的语言风格,严谨的传记内容

  ●终于看完了!从第一章开始就喜欢这本书,以原子物理的发展为线索串联起不计其数的人物的视角,对群像的把握游刃有余;时间现场频繁出现的广角镜头和对整个社会的全景描写也显示出了作者的笔力,视角开阔,规模宏大。这两方面加在一起,让这本书能把人拉进去。然而它叙述的人文内涵又越来越深,随着原子弹的制造历程逐渐暴露出来,读到这样的段落时无法选择任何一方站住自己的立场,既为工程的进展而庆幸,又为其破坏力而惶恐,在不计其数的反复之后放下书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

  ●1988普利策奖

  ●还行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一):原子弹秘史

  原子弹的研制是影响人类历史的最重大事件之一。本书着眼于大量的历史细节,描述了原子弹研制的过程,以及与原子弹研制相关的20世纪上半叶原子物理学的一系列进展。作者以爱因斯坦、玻尔、齐拉、费米、奥本海默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不但栩栩如生地描述他们的生平和科学活动,而且从社会的、政治的角度、全面反映了原子弹研制的时代背景,科学和政治的相互作用。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二):原子弹,其实并非本书的主题

  如果你只对原子弹项目本身感兴趣,不妨跳过第一篇,直接从第二篇(或从第一篇第9章“大爆裂”)读起。

  但这样的代价是,无法获悉核物理的早期发展史之全貌,也无从梳理各位圈中人士的师生关系,学术渊源与哲学底蕴。

  归根结底,本书记载的不是狭义的原子弹工程,而是关注于核物理的发展史,关注于核物理学家们的政治伦理与哲学心路。即便进入洛斯阿拉莫斯篇章后,原子弹的工程技术内容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比如没有明确解释为何只进行“三位一体”内爆钚弹试验,而不作炮击式铀弹试验;但却把铀弹首先用于实战),远不及波尔和丘吉尔等人对核军备竞赛的忧虑与政治对策。

  另外,译文总体上“洋味十足”,放眼望去全是英文长句和遣词,专业词汇的翻译很难说十分准确,读到疑惑迷茫之处,最好上维基谷歌查询核对,以免被译者误导。

  也期待兼备中文文采的真正的核物理行家,来重译本书。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三):人类的大工程,科学史的巨著

  作者理查德罗兹记者出身,这部科学史却写得详尽严谨,对物理学的理解堪称透彻,不愧是耶鲁高材生。这部宏大的史书人事资料详尽,叙事逻辑清晰,文笔朴实无华,既是一部科技史,又是一部人物传记,同时又是一部层级较高的科普巨著。说是巨著,是因为内容实在是翔实有加,佩服作者对跨度近一个世纪的相关资料搜集的如此详尽,包括科技的、政治的、教育的、宗教的、人文的、军事的,应有尽有。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置一册于书柜,这段历史的所有人物事件就都能随手翻出。原子弹的确是人类历史最大的工程之一,从中可以感受到科学的巨大能量,而且这个工程的进展速度也是惊人的。如此庞大的工程,从组织体系、分工协作、人才战、基础条件支持、政治斗争、政府支持力度、动员、困难克服、外围等等方面可以说都是典范式的教材。卢瑟福、齐拉、费米、居里、玻尔、爱因斯坦、特勒、科南特、布什、史汀生、奥本海默、劳伦斯、贝尔纳斯、康普顿、李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任何一位都具备一颗或数颗原子弹的能量。其实,阅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些人名里出现几个中国人的名字该有多好啊!但愿下一个世纪科学史册上有多多的中国人名字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科技进步!这是一部大部头,牵涉专业知识较多,要想完全读懂需要至少理工科本科学历学过普通物理,而且最好对一战二战历史有所了解,否则你可能会看不下去。翻译没有问题,校对印刷排版什么的也都挑不出毛病。“若把人类成就和人间 迷惘看做一部传奇,科学发现就是伟大的诗史”-----奥本海默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四):书写原子弹秘密历史的另一种线索

  在广岛通信医院院长蜂谷道彦的笔下,1945年8月6日清晨的广岛是“温暖而美好”的:“黎明过去,无云的天空中反射着阳光,与我的花园中的阴影形成舒适的对比”。但是这样的“温暖而美好”却在并不多久之后成了永远的记忆。那天之后的广岛变成了一片废墟,然后是长崎。我在《原子弹秘史》一书中读到亲历者们有关那场人间惨剧的回忆时,文字激发的想象将那些燃烧的瞬间凝固成一张张老照片呈现眼前,灼热的、炙烤的,让人恍如置身其中,最终,我放弃了继续读下去的努力而跳过了那些段落……

  提到原子弹,通常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曼哈顿工程”,相应地,一部“原子弹秘史”似乎顺理成章地可以被理解为“曼哈顿工程内幕”。我就是以这样一种预期翻开了这部厚达千余页的大书,而当阖上它时我发现,它所给我的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诚如评论所云,此书是“至今对‘曼哈顿工程’最完整的记述”,不过它最吸引我的东西却不在于此。书写历史,不同的线索标示着不同的书写姿式,相比于书写的内容,这种有别于其他的线索与姿式似乎更有讨论的必要。

  “伦敦,一个灰暗而又压抑的早晨,南安普敦大街穿过百花里大英博物馆对面的罗素广场,利奥•齐拉焦急地等待红灯变成绿灯。……齐拉后来讲起那天的情形,从没提起过那天早晨他想去哪儿。他可能没有任何目的地;他常常一边走一边思考。……红灯转绿灯,齐拉跨出街沿。就在他横穿大街时,时间在他面前裂开一道口子,他看到了一条未来的路,看到死神将走进这个世界,看到我们的所有悲哀、种种事物的幽灵即将来临。”

  这是此书的第一幕场景:1933年9月12日的早晨,一个雨后的早晨。那一天的《泰晤士报》刊载了物理学家卢瑟福爵士的演讲内容,卢瑟福在演讲中称“所有寻找这种原子转化能源的人都不过是在谈论着‘镜花水月’”。但是齐拉,这位来自匈牙利的理论物理学家却不这么认为。索尔韦会议齐拉并未收到邀请,但这并不妨碍他与当时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们思考相同的问题。于是他就这样一边思考原子能的释放一边穿过大街。对于这位匈牙利青年来说,科学的问题似乎还在其次,更令他关切的其实还是拯救世界。是的,释放出原子核能拯救世界。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齐拉也显然看到了美好之外的另一些东西。他在那天之后的某一天曾写道:“科学家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武器,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避免进一步的战争,那么这些武器可能毁掉我们现今的文明。”

  全书的第一章,作者以利奥•齐拉开启全篇;而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这个名字还将一再出现,成为全书的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在有关原子弹历史的书写中,齐拉的名字显然并不像奥本海默、爱因斯坦乃至他们之前的物理学家以及化学家们那样引人注目——甚至很少会被提及,仅就这一点而言,此书在有关原子弹历史的诸多文本中已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因此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尤金•维格纳在评论此书时曾说,作者“对利奥•齐拉贡献的重要性的认识,给我印象尤深”。不过,作者此举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齐拉贡献的重新阐释与评价。照我的理解,作者以齐拉作为其中一个线索加以铺展,其象征意义是明显的;或者换句话来说,正是通过齐拉的思考与工作,作者为其书写方式与态度定下了基调。

  以上述视角加以考量就会发现,阅读这样一部原子弹秘史其实可以为我们揭开下述问题的答案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那些美好的初衷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无法预期、无法控制的结果。

  在书写原子弹历史的大背景下,书中所呈现的一些小事件也很值得玩味。比如哈伯与毒气战。当哈恩向哈伯提到毒气战是违背海牙协定的一种战争方式时,哈伯说法国已经使用了它,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这意味着战争能够早点结束,这就是一种拯救无数生命的方法”。但在同为化学家的哈伯夫人看来,化学曾开启过生命的远景,但是毒气工作使得这一学科变得腐朽和堕落,它不仅是对科学的曲解,而且是野蛮的象征。于是在哈伯出门去监督毒气进攻的当晚,哈伯夫人以自杀表达了她的绝望。伴随着战争的深入,再一次地,我们会看到,一个也许是美好的初衷——早日结束战争以拯救无数生命——如何一步步走向无法预期、无法控制的结果。

  当所有的故事像老照片一样渐渐褪去颜色,有一些昔日的画面又会慢慢重现:还是1933年9月12日那个雨后的早晨,匈牙利青年利奥•齐拉一边思考着一边穿过大街。

  “‘此刻我没有想出将怎样找到这样一种元素,或者需要做什么样的实验,但这一想法总萦绕在我心头。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实现原子核链式反应、以工业规模释放原子能、制造原子弹,都应该是可能的。’

  “利奥•齐拉走上了街沿。在他身后,绿灯变成了红灯。”

  关于科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科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之关系,无论是从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抑或其他种种角度已经有许多讨论,原子弹是这种讨论中最绕不过去的一个案例。此书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文本,通过它,我们将会看到结果与初衷之间的巨大背离,看到面对重大决策时科学家们的个人选择与群体应对,看到科学与政治、科学家与政治的对话与冲突;还有红灯与绿灯曾经亮起在一些重要的十字路口,而这往往只有在时过境迁之后才能看得更清楚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原子弹秘史(上下册)》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