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8 02:5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20元,页数: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精选点评:

  ●如果能早点接触本书,该有多好,还好,不算晚,虽然已经毕业了,但有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虽说是给青年,但实则人人皆可读,通读皆能受益。

  ●年少时读不懂,现在读又悔之晚矣,实乃人生悖论。最喜“谈十字街头”一章。

  ●良师

  ●通透 明静 真诚 深刻 有了孟实先生 谁还用心理医生 文字是明灯

  ●相见恨晚,希望朱先生下次多谈谈如何发家致富哈哈哈哈哈

  ●朱光潜其实是要教会读者如何活得美丽-所有要多读好书;要静也要动;要脚踏实地;要敢于特立独行;要尊重多样性;要随心而行;要直面情绪;要能放下;要认识到人生因残缺而美。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生存”。但换个活法不容易。

  ●我很佩服朱老先生,这是第一次看这本书,但绝对不是最后一遍

  ●【当当】之前在网易蜗牛上的读的,收了这本书以后再读一遍。

  ●有些书要常读,这社会几年前、现在,都没什么变化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无题

  有两点感触:

  一 、很难想象这些书信是一个不到30岁的青年人写出来教导当代青年人的。因为如果不看背景故事的话以为这是一个深谙世故的老者。我很佩服他可以在这样的年龄就懂得了这样一些道理,并且还这样关切的不厌其烦的讲出来让他人理解并且从中受益。

  二、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我在网上买这本书的时候绝大部分封面都要提及教育部推荐青少年用书之类的字样。原来当代的青年人和过去的青年人很多毛病都是类似的,并不会因为时代不同而不同。同样的会浮躁,急功近利。正因为我们当今青年身上的问题和过去没什么不同。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的教导即使如今过了几十年也依旧适用。

  心里对自己默念,绝不闲愁,脚踏实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12封信讲了什么

  1. 《谈读书》人要读书;人要想尽办法找时间读书,要读好书不要浪费时间,要掌握读书的方法;

  2. 《谈动》人要运动,运动排泄烦恼;

  3. 《谈静》人要求静,要乱中求静,体会生活的美,镇定的人,自己开心,别人看着也开心;

  4.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君子求诸己。少运动,多务实;少说该做什么,多做好手上的事情;

  5. 《谈十字街头》不盲从传统,也不盲从时尚,独立思考

  6. 《谈多元宇宙》人生有『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恋爱的宇宙』,不以一个宇宙中的价值观评价其他的宇宙

  7. 《谈升学与选课》先博览群学,再深入专精

  8. 《谈作文》文章在改在练习

  9. 《谈情与理》,规则需要基于事实而不是愿望指定;理智在生活中的支配极少,抑制感情是反本性,依据理智指定的规则倘若违反了人的情感,则很难实施,比如问理的孝。

  10. 《谈摆脱》人的悲剧来自于摆脱不了

  11.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效率并不意味着更好

  12. 《谈人生与我》既做参与者,也做旁观者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良师益友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读书、谈生命之于动和静、谈当时学生和学生运动、谈人在十字路口等等。目前读到先生谈人处于世应辨清不同的宇宙,莫要以不同宇宙的标准去约束另外宇宙的事物。什么事不同的宇宙呢?即人处世的不同境界,有道德宇宙、艺术宇宙、恋爱宇宙、科学宇宙。 先生在信中说:“在「恋爱宇宙」里,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从生物学观点看,生殖对于种族有为重大的利益,而对于个体则为重大的牺牲,所以性欲本能在诸本能中最为强烈。我们可以说人应该生产,应该绵延种族,所以应该恋爱,但是这番话人站在「道德宇宙」中说的,在「恋爱宇宙」中,恋爱不是这样机械的东西,它是至上的,神圣的,含有无穷奥秘的。在恋爱状态中,两人脉搏的一起一落,两人心灵的一往一复,都恰能忻合无间。在这境界中,如果身价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等规念渗入一分,则恋爱真纯的程度,便须减少一分。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之外,不复另有宇宙......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 先生好像一直坐在熙熙攘攘十字路口,人们来去匆匆,为财,为权,为名,为功,大都不曾注意到和煦的阳光洒在这位慈祥的老先生那里,我之幸停下脚步,看着他乐呵呵的对我笑,想,这怪老头儿怎么安逸的坐在那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四):书信往往自带信任的魔力

  

打小会写字涂鸦以来,写信给外地求学或工作的姐姐们就是我的童年噩梦,特别是对着她们的文笔流畅、情感生动的来信的时候。起初是母亲在旁边一边纳鞋底一边口述回信的内容,我老老实实地复制成文,遇到不会的字先查查字典,至于文笔是否通顺、字迹是否难看那是顾不上的;慢慢的,复制口语之外,也会在字里行间夹带一些个人情感或对一些家庭琐碎事件的看法,偶尔在信的末端写上一句“姐姐我想你了”就觉得已经很能表达了;末了自己先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地回封信,念给母亲审核时还要据理力争一番...现在想想,学生时代被父母锤出来的写信能力,也间接地锻炼了写作和思考的能力,儿时自鸣得意的作文却不曾想如今也成为吃饭的家伙。

写信虽也是作文,但毕竟不同于作文,写信有固定的对象,有共同的记忆密码、情感寄托,加之时间为发酵,使得书写者和听读者跨越空间和时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做文章受到的规则和束缚要大得多,需要顾及的棱角边界也很多,甚至文章出炉的目的也很多,对文章的操作运营方式也五花八门。这么想来,文章本身倒是其次了。因此,这十二封信才更显得情真意切,与其说是写给年轻人的敦敦教诲,不如说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一次梳理、解析,以期更多的年轻朋友们少走些弯路、歧路,因此信里信外少了一些见外,多了一些情谊;少了一些必要包装,多了一些坦率赤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五):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这是阅读的第二本朱老的书,与前一册《谈美》一样,这本书中也有很多觉得艰涩不理解的内容,但同样的,受到的启发也令人愉悦。

  《谈读书》中朱老对于年轻人要养成读书习惯的见解不能更赞同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曾经课堂里课本的内容是我阅读的全部,也因此对中国古诗文,外国名著等充满了厌恶,但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导师的督促下, 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或者说至少愿意花时间打开书本阅读),这个举动打开了我人生新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

  《谈动》与《谈静》并非是相对的两种解决方案,而是完全不同的两文,《谈动》中通过劳其筋骨来达到放松压力的目的,而《谈静》则阐述了“品”的重要性。

  《谈升学与选课》可能是我感触最深的一封信了,乍看题目平淡无奇,似乎是在指点学生择校就业,但阅读后便后发现此文不仅是对学生择校泽系迷惘时的指导,更是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评与指点,建国以来,我国为了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采取了前苏联的专业培训模式,学生在高考时填报学校科系,通过四年乃至七年时间在该领域形成建树,成为“专业性型”人才,而这种初衷似乎背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而且也未达到预期。正如朱老所说,“博大精深”,只有“博大”而后才能“精深”,专业的科目需要扎实的基础积累,学科间交叉互通而非独立,在没有积累足够的相关知识时,一位学生不可能再某一领域达到巅峰造极之地位,观之目前全球人才培养,国外普遍采取“通识模式教育”,即大学四年不分科,到了研究生阶段再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使得学生厚积薄发,能够触类旁通。真的很有感触,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能够在若干年后有所改变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