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8 02:2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锦集

  《一个人的世界史》是一本由余世存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一):尴尬无比

  现在是个人都能写历史了,既然不是当事人或者当代人,也没做过调研,连个参考文献都没有,就敢称“史”。尴尬的无比。只是些“逸事”而已。

  尴尬无比的段子集合,基本没任何价值,学不到知识找不到快乐,没任何启发,书还装订的那么好,暴殄天物啊 暴殄天物啊~~~

  如果我是作者,我肯定羞愧无比。这本书还有各种野生媒体大老背书,呵呵呵。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二):不一样的历史

  文:薇薇爱阅读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三):浅显还是浅薄

  前天晚上心情很差,在书店翻了这本书,觉得很通俗,每个小段落都有些意思,后来赶上要关门了 我就想买了回去看看。回去看了好多段我确信,这本书更适合发成微博,而不是粘合在一起出本书。每个段落之间都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就是把一些作者知道的并且认为是有趣的轶事语录给堆积起来,然后排版印刷而已。

  不知道是作者写的浅显还是我的理解浅薄,但现在就想说这是一本看两眼觉得有点儿意思,多看几眼觉得很讨厌的书……16oct16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四):碎片

  余世存的上一本是《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这本是《一个人的世界史:话语如何改变我们的精神世界1900—2000》。

  作者以33种维度,碎片罗列了世界名人轶事语录,是否确有出处不得而知。一小段一小段地读下来,也颇有呼应自我观点之处,例如:罗素没有当面指出他人的学术错误,维根斯坦指责他是“一种缺德的世故”;再例如:居里夫人说过“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如果看得太重,将一事无成”。

  作者说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个人感觉还是要对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各路英豪有些泛泛的印象再读才好。书中涉及一战、冷战、斯大林时代背景的部分,我就看得比较迷糊,还是积累不够。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五):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些感动过、挑战过我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也仍有益于世道人心。

  “”我不揣冒昧地把那些触动过我的人物话语整理结集,推荐给读者朋友。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那些感动过、挑战过我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也仍有益于世道人心。我相信回想这些切近的域外人物,可以获得“世界之中国”应有的广阔而个人的视野,可以积累我们正当有效的世界关怀。”——《一个人的世界史》后记 余世存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六):片段中的历史

  对于书名,理解为“历史人物的一句话”更为贴切。当年读作者的《非常道》时,还觉得碎片化的集录方式不是严肃的写作也非严肃的阅读。

  如今已习惯了碎片时间里的碎片阅读,作者用历史碎片勾勒出的过往时空,既显得梦幻又引人思考。本书为旧版新印,分饮食、男女、人生、风格等33个专题,收录西方名人对特定问题的语录,时间上无序可循,主题上互不关联、逻辑上毫无章法。本书汇集的语录风格迥异,有的是至理金句,有的是粗鄙白话,大杂烩式的摆布犹如漆黑幕布上投出的点点光斑,不是完整的历史图景,却折射出历史给人类思想刻下的点点印记。在作者看来,世界史的认知应当立足于个体的人,而非某种观念塑造的历史。

  尽管这一史观并不严谨也难以满足历史叙事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对精神世界的探究,文字之中还是能勾起沉思甚至是共鸣,闲暇时读读蛮有趣味。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七):实体书版的名人段子野史集

  作者在后记里说在如今的互联网世界,大家接触到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因此我们同时还需要在影视、新闻之外,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和文史共识。然而比较讽刺的是,这本书本身就是碎片化的言论和故事合集,而不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首先我是被书名《一个人的世界史》吸引的,原以为本书是那种像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一个人的故事来侧面反映历史的作品。然而事实不是,这只是一本段子集,包含名人版鸡汤、名人野史、名人言论等内容,作者将这些分为33个主题。大体上每个分类内容还算符合主题,但也不乏有凑数之感,所以本书在书名上确实有误导之嫌。

  关于内容,因为大多属于段子或野史,所以读者其实也很难分清楚这浩瀚的碎片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后人杜撰的。就像如今网络上很火的鲁迅,他在21世纪发表的名言警句大概比他活着的一生发表的都还要多,令很多吃瓜群众很难分清究竟哪些才是鲁迅真的说过的。

  如果单纯从谈资或文史常识来说,这部书大概还是有些价值,就是给你日常装逼提供一些干货,通过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些文史界的典故,让你显得博学多才。不过近四百页的段子,能记住多少,就考验个人的记忆力了。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八):一个时代的世界史 一个人的世界史

  唔,开篇之前,先说下,我会分两个部分来写这篇书评。

  1、我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

  2、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想。

  现在来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书。

  我是一个会为了封皮就去买一本书的人。

  这应该也是所谓的“颜控”吧。

  我会选择读这本书,在没有看到各种介绍和编辑推荐之前,一看到封面,我就选择要读了。

  封面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绅士,整个身体包纳着这个世界,换而言之,也就切题了,一个人的世界史。腰封的介绍就更是说到了此书的精髓之处,本书的集结撰写,都是作者二十多年的读书思考所写成的一本书。

  把塑料封皮拆开,因为是精装书,就更是对此书的好感增加了几个度。很有幸的成为了随机附赠百年世界政治、人文地图中的一员。

  附赠地图之 百年政治地图 图片。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九):世界版《舌华录》

  余世存先生的《非常道》从文体上或许是源自《世说新语》和《舌华录》。

  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以其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续作、仿作者历代不绝。降至明代,继何良俊《何氏语林》、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焦竑《玉堂丛语》等著述后,又问世了专记清言俊语的《舌华录》。明代曹臣《舌华录》,乃是根据汉至明代99种子史文集和当时见闻,博采古今人士警言隽语,厘分9卷18门。书名“舌华”,盖取佛经“舌本莲花”之意;亦即潘之恒序语所谓:“舌根于心,言发为华”。

  对于当代中国阅读来说,《非常道》可谓是碎片化浅阅读的开创者,当年甫一出版,即洛阳纸贵。本书作为《非常道》的续篇,与《非常道》的不同是将目光放之于现代世界。这些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话语,为读者构筑成一幅拼图或马赛克式的世界现代史图景。将中国放置于这个一个文明浩荡的现代世界,如同是一面环绕四周镜子,或许更能看清楚当下中国的方方面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之前以《非常道Ⅱ》出版过,此次为修订版。书名亦更新为《一个人的世界史》。都这部书,我只能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了,许多外国人我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我为他们所说的话而感动。

  应该承认,这样的书很适合生活匆匆的现代中国人,随手翻两页,甚至只看一句半句话,就足够了。人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其实不一定正经危坐才可以读书。这就是一本随处可读的书,适合每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十):昨日的世界 - 对20世纪的回眸

  茨威格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那本书就是《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华夏自古有修史立传的传统,为的是以史为鉴,警醒后人,至于有没有起到作用,则要另说。人类的进步,相比人性的改善,技术上的突破相对不知容易千万倍,所以才有了“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倒退”的论断。

  仿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20世纪都是一段奇特的时光,两次大战把欧亚两大陆打的稀巴烂,却又被人们重新修建的焕然一新,越发光彩。各种思潮的此起彼伏,政局动荡,群魔乱舞,英豪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忙的是不亦乐乎。

  如今回望,昨日的世界似乎像是今日世界的倒影,绚烂异常。今日的世界,依旧肆无忌惮的喧嚣躁动,只是没有多少人记得昨日的往事,人们都着急的往前追,从两条腿变换成四个轮子,马车换成了火车飞机,失去的不只是路两边的风景,还有回望的勇气和兴致。

  余先生的《一个人的世界史》,以个人的角度,从饮食、人生等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20世纪众多领域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轶事,细细道来,通过这些断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20世纪精英阶层的性格、气质与视野。说是“一家之言”也罢,正如本书序二中所说,“任何阅读都是一次演绎或再创造,每一种演绎都是对原义的误读或部分的背叛”。我相信书中所列的绝大部分都是作者阅读得来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义也在于此。

  通过这些一个个简短的话语或是故事,像拼图般一一拼接起来,一个个清晰的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饱满丰富。相比之下,后工业背景下的现代人,仿佛一点也不现代。消费、浮躁和趋同,构成了现代人的气质。

  回到《一个人的世界史》这本书来说,这本书也更符合现今的阅读趋势,是一部闲时消遣的碎片化阅读物。它不是小说,没有什么情节发展,亦不是评论,没有什么个人观点,有的只是话语和故事按章节主旨的简单罗列,至于能不能当史书来读,应当是见仁见智。细细想来,它就仿佛是一个人心中的世界史,琐碎杂乱,但又经过简单归类梳理。

  也许正像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所引用莎翁《辛柏林》中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人的世界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