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0 04:2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是一本由史铁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一):我与名为地坛实为人生的光阴故事

  

约摸每个90后,都曾在语文课本读过节选 我与地坛,至少我所在的年代如此。

在最狂妄的年纪,怎么就双腿残疾了呢?每日每夜在地坛的每个角落,哪个不起眼的草地,史铁生度过了多少个了无希冀的日子,而她那可怜的母亲也在后头踽踽独行,怕她这个儿子出了什么事。若上天再仁慈一些,能让她妈妈见证他最后发表文章,如果再略微有那么一点点时间,让她看到独立自强,不再痴坐于地坛并能找到一个伴他同行相知相遇的儿子,我无法再设想这样的画面,因为越是残酷的现实才能让人想到越美好的画面。史铁生写到母亲的艰苦劳作,煞费苦心的场景,也让我想到我的家人,也是那么的朴素又艰苦,却也给了我该有的幸福。

还有书中对于生死的探讨,“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竟然无法找到死去的真正理由,何不继续活着去试试这世上,万一巧了能碰上几件让你欢欣甚觉有意思的事。

  《我与地坛》读后感(二):罪孽与福祉

  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家可能熟悉,语文课本中有他的文章。大家可能也知道,史铁生是个残疾人,21岁以后,他双腿瘫痪。在轮椅上度过余生。

  今天给大家推荐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

  轮椅限制了史铁生的生活半径,所以他常去的地方,就是离家不远的地坛。

  怕是没有什么打击比21岁失去双腿对一个青年人打击更大了。他常常几个小时专心致志的思考,活的意义。

  在地坛的15年,他亲眼看到中年情侣不觉中变成了老人;热爱歌唱的小伙子和他告别去追逐生活,前途未卜;老年饮(酒)者执着的去捕那种罕见的鸟,并未如愿;作者对那美丽的人儿爱而不能求;他还与那位被命运捉弄的跑者,互相勉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当然还有那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不只这个小姑娘,不只作者与书中的这些人,怕是所有人都幸又不幸吧。命运的救赎之路在智慧与悟性。寻不到那智慧与悟性的众生,度化了佛。

  而众生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欲望。佛的本质是不是也是欲望呢?欲望带给你恐慌,也赋予你人性。恐慌与人性同生同灭。

  他不只是在怀念“我”与地坛,而是在思考人与世界。

  作者超越了幸与不幸,众生与佛,生与死。在心痛与温暖,平静与永恒。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三):读《我与地坛》后有感

  这是我寒假看的第四本书,却是第一本开始看的。一开始接触到史铁生的作品,就是课本《合欢树》了吧,在这本书中也看到了。然而,看了四五篇以后,我的内心疑惑慢慢变深,为何这部散文集里面有很多篇都涉及到自身的残疾呢?并非我对其不尊重,我只是觉得,如果将近每一篇都会提到,是否也略有矫情的意味?这两天去看了高中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是真正的文学入门导师),正好也提到此,他说他认为我应该站在作家的角度去思考,他只是把残疾看成了自己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也把它当作一种背景板…细细想来,也很有道理。

  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抒发感情以及心理描写得都很细致,除了两三篇大家都熟知的文章以外,我挺喜欢其中的一篇《“忘了”与“别忘了”》,可以说不仅站在残疾人的角度,更站在了世人的角度,把现实场景批判的十分到位。另外我很喜欢的就是里面的记忆与印象,寓意也很深刻。里面提到的写作的零度的概念,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许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灵魂眺望吧,不过有些人想的多有些人想的少,有些人想的完善一点罢了。写作,不要把他当成教学方式,更不是竞争、哗众取宠的工具,是自己内心多思考,如果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带来多的思考、共鸣那更好,如果不能,至少也是对自己目前状态的一种反映或是“正在旅途中”的呈现。

  不过可惜的是,我对于这本书中的诗歌,并没有很深的研究,只是概览。总的来说,作者还是很伟大的,不过不仅仅是站在他是残疾人的角度,他的内心比现世很多人要健全的多。

  以上都是一枚读书爱好者个人观点,感谢豆瓣这个平台,让我可以记录下这一阶段看完书后的内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四):有分量的文字

  小时候对收音机特别着迷,从读手工书构想着自己做一台矿石收音机,到缠着爸妈买第一台小收音机,每天睡前起床前必听,那时候就是很喜欢这种简单又很神秘的感觉,电波穿透很远很远的距离,到达每一个收音机和守候它的耳朵那里,太有趣了。胡扯远了,第一次了解史铁生先生就是在一档夜读美文的广播节目里,那一期读的是《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一下就被震撼了,觉得是顶好的故事(同时期我还听小喇叭哈哈哈),然后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我们课本上也学到了《秋天的怀念》,了解到了先生的事迹,愈发尊敬。可惜之后上高中了却没有利用机会多读他的作品,当时偶然机会翻到了《务虚笔记》,没看两页就放下了,对我来说比较艰深,不懂那些议论与感慨,以后也再也没有读了。

  近来心情低落,就捧着这本书到阳台慢慢地读。这个合集里史先生的文章比较好懂,收录的大多是回忆他各种人生时期的经历与感悟。奇怪的是,我与史先生处在截然不同的时代与年龄,却总是能在他的很多文字里读到自己,有时候大段平静的叙述之后的三两似总结议论的句子,会让我心一动,感叹这正是我所感我所想,一时分不清是我在看书或是书在写我。

  史先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对生死的思考,死亡在他这样于死亡之门几进几出的勇士笔下,一点点褪去神秘和恐怖,终于只剩下本真的模样。“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是史先生最欣赏的生死态度,也是他以为再好不过的墓志铭。那几天我脑子里有着各种疯狂与奇怪的想法,在读了几段这样的句子后,一切渐渐平息。那些绝不是鸡汤,也许是一位游荡于天地之间自由灵魂的喃喃低语,等待你在某一个同样思绪越过人世的时刻,遇到它,读懂它。

  然而终究我们都仍停留在人世,史先生所写的那些与至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仍常常令我感到心一阵阵地疼痛。那些愧疚、无奈、感动,分不清对错的情感,我边读边用笔重重地画下一道道线,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透过书告诉史先生,我也感受到了它们有多么沉重。那些句子我很难读第二遍,心情承受不了,有时候它们也像是一种警策,提醒我去好好审视自己的情感与表达,趁我爱的人都在身边,好好地去爱他们。

  谢谢史先生,谢谢生活。

  《我与地坛》读后感(五):当时回忆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种散文集,便也只能是静下心才能看得进去。以前读到的散文,大抵都是囫囵吞枣,狼吞虎因,是无耐心去细细咀嚼。有时候,躁动让我至觉得他们们的文字矫揉造作,何以成为名篇直到今天,才明白这种文章是要定心或是悲伤时阅读。 那样才能体会到独具的匠心,打开新天地,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那那必定是美妙的,就如同棉花糖一样,在热量与唾液的的反应下,散发浓浓的甜味。各种文字巧妙地组合,那是艺术,而我就在无人时静静看着这些艺术。 第一次体会到语言的美妙,我我才明白,看这些文章的前提是你自己愿意。史铁生的文字如星辰般柔和,却带着夜晚的郁气。常见的字眼经过他的笔生成了不平凡的句子。仿佛带有深意,又觉得好像什么意思也没有。 只有作者知道他自己在写什么,我只能主观地揣测,默默地消化这些文字。现在很多人说着这都是过度解读,在我看来,原因只有一个,那那就是别有见解的人非要强加在那些没有见解的人身上。从某种角度说来,没有见解地读书倒是有也有好处。他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看,看到纯碎的文字,只是单纯的文字这样一来,他便能在一个高度审视。唯一的缺点嘛,就是缺乏思考。 史铁生的散文里不止一次灾提到“死亡”,从文字里我能感到那突如其来的悲痛。猝不及防地,没有准备地,失去了双腿,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一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而《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那是他的精神世界,那那个小公园静静的静静的,他在那里思考、彷徨、游离,在生命之外。而他的母亲也为他精神上受到折磨。那来自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即即使是痛不欲生,她依旧放他单独ー人去地坛旁。她便是怕他想不开的,可她旧选择尊重孩子。 这是一个明智的母亲,没有束缚没有牢笼,她并没有每天在他耳畔叨扰,说些什么所谓的“希望”“活下去”,她只是独自地忍受着担心孩子的痛苦,为此不止一次去悄悄看过他。在地坛。我还记得史铁生后来醒悟的话“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倒是这样的,太苦太苦了。 但是谁又不苦呢,人生下来便是要尝苦的。顺硬便带有酸甜辣的调味剂。苦总是多于其他的。 但都要活着嘛。每个人都会尝到苦的。便是要活着的。 这只是对于一小部分的感受。

  《我与地坛》读后感(六):史铁生终于是一个真实的人

  《我与地坛》不像是我读其他的作品,甚至是王小波的杂文集,有时候都让我觉得想快点跳过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之前在读《沉默的大多数》时,我没有像现在这样每天都要读读书。那时后读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现在每天都读一读,我的速度也因此变快了。所以读书和写文章有点类似,绝大多数人不是靠什么爱好和灵感,更多的应该是每天连续的坚持。

  《我与地坛》里描绘了很多事情和现象,比如“乌合之众”、死亡、友情、爱情等。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史铁生的真实,他将自己和盘托出,道出自己的懦弱,曾经的谄媚,和自己的悔恨。他终于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审视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和现在人的生活,如果你不够智慧,那么这个审视的过程很可能是充满仇恨的,是偏激的,是愤怒的。但是史铁生是讲故事的心态,平静地剖析自己的过往。我想他写这些文章最主要还是跟自己对话,想讲故事给自己听。

  真实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一个真实的人。勇气和智慧都很难得,更何况同时拥有这两者呢。很有勇气而没有智慧,很可能会一意孤行;有智慧而没有勇气,很可能会沉默懦弱。

  史铁生的勇气不必多说,毕竟一生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跟那么多人相聚离别,只要还坚强地活下去,自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而他那难得的智慧,主要是来自于其同理心对于人性的体察。在《黄土地情歌》一文中他写道:写到这儿我怀疑了很久,反省了很久---也许是我错了?我老了?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历史是不同的,这是代沟的永恒保障。沟不是坏东西,有山有水就有沟,地球上如果都是那么平展展的,虽然希望那都是良田但事实那很可能都是沙漠。。。世上的紧张空气多数处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这是史铁生关于当时的年轻人和他年轻时所流行的歌曲,以及两代人的恋爱方式不同所引发的讨论。刚开始史铁生觉得他年轻时的歌曲才是“心灵的作为”,而不是“喉咙的市集”。后来,他坦言,他怀疑了很久,反省了自己。最后觉得年轻人想唱什么歌就唱什么歌,别人不必瞎操心。“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在《我与地坛》中还可以看到史铁生对于自己的反思,是带有同理心的,是平静的,所以才彰显智慧。

  写文章、讲故事真是一件治愈心灵的事,把事情一件件地写出来,就可能一件件的放下,然后思忖一会,继续轻装上阵。“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我们带着这个事实,继续努力。

  2018.03.21

  《我与地坛》读后感(七):《我与地坛》摘录

  高中语文课本里学习了史铁生老师的《我与地坛》,现在重新读起,还是湿了眼眶。感叹人生无常,感动于伟大的母爱,感慨史铁生老师对人生的思考。想写些文字,但是无法用词藻去形容我内心的触动,便找了些摘录。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零的烟斗。 

  《我与地坛》读后感(八):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是一位在我脑海里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家,但是我在此之前只和他接触过三次,第一次是小学,有一篇课文是他写的,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合欢树,文章很短,是他怀念自己离世的母亲写下的,这篇文章是收录在我与地坛里的。第二次是在高中,有一篇阅读题像列账单一样把史铁生与病魔抗争的历史罗列出来,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不好,好像因为史铁生是残疾人而敬重他,不是因为他作品写得好而歌颂他。第三次,才算是直接接触史铁生,我读了他的几篇文章,算是和他直接对话了,这几篇同样出自我与地坛,都是讲小时候和他奶奶的故事,小时候我是和姥姥住在一起的,大家都有温暖的童年,所以我和他这几篇文章有了共鸣,而且他的语言特别朴实平淡,很打动人。从此我就很想买我与地坛这本书,在前两周,我终于如愿以偿读了我与地坛。看完以后我很好奇,史铁生在别人嘴里,别人的文章里总是像海伦凯勒,霍金这些名人一样,因为身上的残疾被拿来做励志坚强的典范,而我真正读了他的作品以后,发现他的语言毫不做作,也不拿自己如何与病魔做斗争来说事儿,整部散文集几乎都是讲其他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这本书读完以后,我反而更敬佩他。下面我就详细说一说我与地坛。 北京作为皇城,有驰名国内外的祭祀圣地——天坛,天坛也是去北京游玩的必到之地,有天坛就有地坛,可惜地坛不够争气,根本不出名,里面全是杂草和破碎的砖瓦。地坛这个名字今天之所以能入了我们大家的耳朵里,完全是因为离史铁生的家非常近。史铁生瘫痪后回到家里,天天盼着自己的腿第二天就能奇迹般的好起来,可是这个疾病实在太严重了,让他永远也离不开轮椅。于是他每天推着轮椅去地坛,他并非去寻死,而是他觉得在地坛这个静谧的公园里好似能让他从一个世界逃到了另一个世界,或者说他希望在地坛公园里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他的母亲鼓励他说出去走走也挺好的,但是晚上的时候就害怕了,以为他是去寻死,于是几乎每晚都跑来地坛寻找他,喊史铁生的名字,瘫痪起初,史铁生脾气坏到了极点,总是发脾气,用拳头使劲儿敲自己没有知觉的双腿,自然,母亲来找他,一开始他也是逃避的,躲起来,故意让母亲找不到他,后来他的母亲四十九岁的时候去世了,地坛也再也没有人喊过史铁生这个名字。 除了自己和母亲,史铁生还在地坛见过很多人,同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地坛走走的普通人,有每天都来园子里散步的老夫妇,有独自喝酒的老人,练歌的小伙子,还有仅仅是上下班路过这里的女工程师。但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女孩,她非常活泼可爱,总是和哥哥一起玩,两个人渐渐长大,后来就都不出现在公园里了,史铁生想他们应该是上学了吧。直到有一天园子里有一伙人欺负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史铁生驾着轮椅去给小姑娘解围,这时哥哥出现了,赶跑了那群人。这时候,史铁生认出了这是当年在一起玩的两个孩子,同时他也知道了原来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从小时候就是智力有缺陷,小时候天真烂漫的玩耍让他从来也没有看出来。 上帝把漂亮和智力缺陷同时给了一个小姑娘,上帝把截瘫带给了史铁生,上帝让英年早逝降临在他的母亲身上,史铁生用笔记录下了这些让人心碎的故事。史铁生从截瘫开始,几乎每天都会在地坛度过人生的几个小时,他熟悉了公园里的每一块碎砖碎瓦,每一棵发黄的枯草,同时他也是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透析了太多健全的人都无法想通的事。史铁生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也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的话,眼前的一切就不再那么可怕。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遭受苦难的人爬起来之后必将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而我们作为健全的人,更应该从踏实中寻找答案。

  《我与地坛》读后感(九):命运奈我何

  人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当你身处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之时却浑然不知,而面对苦难却总盲目乐观,认为坏事已经到了头,却不知命运的的玩笑有多么残忍,苦难只会一个比一个猛烈,毫不手软。

  初中的时候看见“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并没有什么触动,现在重读却幡然领悟了。

  我与地坛

  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

  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

  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可是我还知道,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我二十一岁那一年

  如今来想,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

  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有十二间病室,除去1号2号,其余十间我都住过。当然,绝不为此骄傲。即便多么骄傲的人,据我所见,一躺上病床也都谦恭。1号和2号是病危室,是一步登天的地方,上帝认为我住那儿为时尚早。

  如今来想,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

  记忆与印象1

  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儿一点儿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我与地坛》读后感(十):我的“地坛”

  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学习了史铁生的文字,还清晰记得在《语文》课本上,一篇《我与地坛》的节选。配了一张图,是彩色素描画之类的,依稀记得画面上有坐在轮椅上的年轻男人,他的母亲似乎是半蹲在男子膝盖位置。这个故事,给一个十岁上下不谙世事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悲伤和沉重的故事。作者讲述的事,如果真的发生到我的身上,我会怎么样呢,我不敢想。那时,史铁生先生还在人世间耕耘笔尖。

  几年前的一天,读到新闻,知道史先生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心中怅然了许久,史先生写了他的亲身经历,因此读者跟看小说、看电影完全不同了,仿佛作者变成一个你认识的长者,你知道了他的遭际,得知去世的消息,情感就不同了。此后的很多年间,也没有再读史先生。

  不久前,不知道在哪里看到《我与地铁》,这个标题,倏的一下,那些与这篇文章,以及这位作者的许多记忆都涌上心头了,那些沉重的记忆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变得浅淡,反而因为时间,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孩童渐渐经历生活中那些无力感与钝重感,有了丧失的经历,也有了难忘的孤独时刻。让我一想起,就坚定地感到,史先生的文字,现在来读,可能不仅仅是沉重,应该要收获更多。于是,买到了这本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新版《我与地坛》,这是一本散文集,除了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外,还收录了许多先生关于记忆与回忆的文章,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都是实写。于是,我从其间,史先生的成长轨迹也变得有些轮廓了,而不仅仅将不幸的病痛看成这位作家的全部创作表征。

  先生写他与地坛,其实并不一定是“地坛”这个地点,他又说现在他已经搬到离地坛很远的地方了,再回去地坛,也与那时不同了。“地坛”,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出现了呀,让我想想,在那过去了二十几年间,位于我高中的操场和城市中心地带,那些行人罕至的阡陌小巷,就是我的“地坛”啊。高中别的男生都喜欢打球,可我偏偏没有中意的体育项目,我被孤立了,而那时的我不想承认也是不敢承认。那个偌大的操场是我的“地坛”,可以拿一本书,在整个体育课期间,吹着风看书,也可以一圈又一圈的跑步,或者就是简单的坐在操场边的石阶上,看操场里的人,他们在笑,或是低声谈话。

  曾经因为学业的不如意,在放学后,刻意绕开回家途中的大路,而是绕到市中心的一大片的平房小巷,耳朵里听着暴躁的摇滚乐,间或抽两口自己偷偷买的烟。不知道在想什么,总之可以不用那么早回家。这里就是我的“地坛”啊。

  还记得那时高中苦闷的一周后,周末,不想约朋友,只想一个人,骑了车子,去城市南边的一座高山上登山,那些明晃晃的太阳就在头上罩着,身旁走过笑着、蹦着的人,但自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也不想高兴,高兴什么,高兴似乎是一种低级的情绪,我不需要。就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那么爬,有时候会想想这周看了什么书,有时候,又什么都没有想。那座城市南边的高山,就是自己的“地坛”啊。

  在此后的许多年间,我的“地坛”消失了,后面的日子变得喧嚣热烈起来,没有被孤立,也不经历烦闷,如果有,也就那么一小会,那都算不上烦闷。又到了后面,我的“地坛”又回来了。在那座南方城市,我的大学旁边的小山,这是一座著名的小山,许多英灵在这里安息。在筹备考取研究生那一年,天天在图书馆的五楼面对那座民国时代的绿瓦红墙的图书馆,两眼看白纸黑字,看的发昏,下午逃也似的,就从学校哪那条小径缓缓上山,或者爬到山顶,或者只是到山坡,山不高,极其静谧,几百上千年的大树屹立期间,更显得森森,到了山顶,我常常会站在相同的一个地方,那里恰好是两棵大树之间的空隙,从那里可以窥见整个城市,我常常就站在那里凝望许久,罡风吹过,四季消弭。这座小山就是我的“地坛”啊。

  我有幸,在那些生命中的时刻,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地坛”。史铁生先生说他在地坛中也许就只是那么坐着,有太阳,有风,看虫子打架,看行人来来去去,以至都熟悉了那些脸庞,如果没有经历过生命中那些孤独时刻,又怎么会体会到“地坛”的况味呢。“地坛”从表面看来,是灰色的,是孤寂的,是冷冰冰的,是秋风萧瑟的;但如果真的曾经身在其中过,就知道这只是表面上看来,因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地坛”,是独立于尘世的、是跳脱的、是饱满而鲜艳的,是将所有那些肤浅的、短暂的、易碎的全部灌注到一个窄而深的隧道里,一个极其安全又柔暖的空间就这样诞生了,成为生命的出口。

  再读史先生,“病痛与不幸”我只看作先生的一种生命维度,知道生命的广阔性是超过我们想象的。不幸与病痛成为先生进入到一个许多人得未曾有的一个空间,当然也有许多人曾触碰过它,但试图将其展现一二,还需要深沉的灵魂、机敏的悟性与畅炼的文字。感谢史先生,让我获得寻觅隐藏在枯枝烂木、杂草丛无的的记忆之径,顺着这条路,我生命中的那些“地坛”跃然脑间,成为自我成长的一次有益审视。

  回忆,偶尔会质疑其发生的真实性,当然这种念头令人惊悚,而如果能找到一条合适的通道进而自当下印证那些生命中的勾连与结点时,可也就确认无疑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