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是一本由沈书枝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一):你看,燕子一直在飞呢
文/沈筼筜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二):刚读完,写留个简评
讲父母以及几个姐妹间的故事。我和作者相差7岁,但作为八九十年代从东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很多场景看着很熟悉。我能回忆起和爸爸一起割稻的日子,我仿佛闻到了乡间田埂的气息。我也能感受饥肠辘辘的小学生涯,还有初高中住校的时光。
但是仅仅停留在童年回忆上,没能深入叙述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五姐妹在那个时代的农村,世俗人情的东西写得并不多,或许作者已经不能那么准确地去书写早已模糊的记忆了,颇为遗憾。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三):从沈书枝家的故事中得到的启迪
书枝的妈妈勤劳能干,爸爸虽然脾气有时不好,爱喝酒,但是他爸爸有理想有目标,给两个大女儿都读了卫校,培养两个小女儿读书,不仅干许多农活,还会烧菜给女儿吃,在这本书中给我启发最多的是父亲,其次是母亲,母亲真的很能干。书枝和有鹿在南陵一中上高中时太努力了,缺少睡眠,书枝也认识到学习效率没有县城的同学高,这也会给高中生一些启发的,要保证睡眠,姐妹俩很励志,这种励志不亚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这本书适合在县城高中读书的乡村里的孩子们看,是很励志的。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四):_
书的内容就还行吧,没有特别打动我的点,不过像“冬天镇日无事”,“ 学陶渊明时他讲陶渊明如何隐逸,我连陶渊明也一并认为是贾政一样的人物讨厌。” 这种话读着很奇怪,不通顺,不知道是出版社没有校阅好还是作者本身是这种风格,读起来磕磕绊绊,非常难受,仿佛回到了高中语文做语法改错的时候。不知道是该拉黑作者还是出版社。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五):消逝的过往
看此书,被带出好多年少的记忆,那些课间和同学一起跳橡皮筋、踢毽子的日子,那些省着一毛、两毛,在校门口买零食的日子,那些听磁带一遍遍陷入莫名情绪的日子,以及高三阶段疯狂刷题,痛并快乐着的日子竟是这般相似,这么多年,这些记忆早已尘封,琐碎得让人忘了,习惯了不去回想,不曾想一旦回忆起,竟是温暖和有趣的, 那些当时觉得苦涩的人和事,何曾还能再让自己不适,同样的,书中的童年是清苦的,但在沈书枝的笔下看不到哀怨,淡淡的文笔,云淡风轻的讲述着过往,好像在听一曲《悲伤的天使》,行云流水中隐含着悲悯,而深埋在心底的叹息,或许早已随着时间飘远了!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六):随感
12.6万
5/26-5/28
阅读的过程是愉悦的,结束之后看着封面就觉得要哭出来了
除了《你一生的故事》和王力先生的那本常识书之外,都已经看完了。《你一生的故事》因为完全不合我阅读习惯,实在看不下去,王力先生的书,基本已经学过。所以所以,这次全然的是在跟某一个久远的世界说再见了,即使我的船长已经回国。
Captain刚把书送给我的时候,我说,“这么多,我大概要看到明年吧”她说,“怎么会,我两三天就看完一本了”,然后两个人讨论了闲书和专业书的时间分配。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我养的那只晚出昼归的燕子,终于也在那样一个大雨倾盆的夏夜之后不再回来。那到底飞去了哪里,Captain的国家,也不在很北的地方,它也不会去找她。
我也不会去找她,即使她在天安门,在国博,在圆明园,在我的月亮岛。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七):一些过去的想法
看完双子,我哭了。虽然家里是独生子女,但从小有个大我三岁的哥哥一直陪着我,上学放学,校内校外。真的很怀念童年,想我的哥哥。
在一个就是看到后面作者的高中经历,我是个懦夫,从最开始就是。就像书里说的拉锯那样,被迫妥协,也不敢跟家里反抗,没有主见,学了理。
到后来自己拼出了一条川大中文系自招的路,也过了考核,高考却意外崩盘。当时的我一度借希望于预科,认真的写了前三个志愿,之后的随便一报。也许这就是命运无常吧,教我走上了我随便报的那个学校,随便报的那个专业。通知书下来后,一度消沉,连复课的勇气也没有。唉,我真的很瞧不起自己。那么向往,却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勇气。
最后就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她向往苏大中文系。看到作者报考苏大的时候,我正在上高数课,眼中的泪再也噙不住了,索性伏桌大哭。她今年高考,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圆了这个梦。我知道我这样有些自私,自己做不到的却要别人去做。但我真的希望,希望她能走得顺一些,不要像我一样就好。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八):动人的回忆
书枝是豆瓣红人。“红”总有“红”的理由——她的记忆感超乎常人,对细节的把握超乎常人,调遣文字的能力超乎常人。因由文字的柔性与性格的坚韧,《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颇受读者的青睐。
开篇是《姐姐》——那时候我还在北漂,听她说过这个题目(要么就是某次出差,听她聊起手头正在写的作品),很想拜读——头一句话爽脆利落,为全书定下基调:“关于幼年的记忆影影绰绰存在一些。”继续读下去,我只能说,这是我喜欢的叙事的腔调。不一会儿来了一句:“我们的房间里两张床,一横一竖,大姐和二姐睡横,三姐、我和妹妹睡竖。”——这五姐妹难不成都是练平衡木出身,功夫了得啊。如果让我来写,估计会写成:“大姐和二姐睡横的那张,三姐、我和妹妹睡的竖的那张。”高下立判,妍丑毕现。唉,还是继续读书好。
书枝的文字简净,细腻,绵密,不管有没有农村生活经验,都会产生共鸣,因为那些深深浅浅的细节背后有时光的情意,像春天的太阳,温热,但不灼人。这种共鸣会引诱读者打开记忆的闸门——哦,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涂上两笔,算是东施效颦,呵呵。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九):燕子归来,惟愿飞抵你心——做书背后的故事
■ 一本书,是经过多少双手传递的心意啊
我在书店漫无目的地逛着,随手拿起一本书。我已经记不清在接触出版行业之前,看到一本新书时最先想到什么,或者说关注什么。可能只是因为某位作者、某个话题而迫不及待地翻看内容。但现在再拿起一本书,我几乎是本能反应般地先看它的封面工艺、书名、文案,内文用纸、排版,想着这本书最终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在我面前,是经过了多少次推到重来的过程,多少人可能因为一个配色、一个字而辗转反侧。
总之,一本书是经过了多少双手传递的心意啊!在我做完《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之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做书的整个过程中,我努力记下每次或纠结或喜悦的点滴,希望在这只“燕子”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时,对所有给予我信任和帮助的人表达谢意。
插画:有鹿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感(十):读《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仿佛是一部缓慢的叙事电影,又像是跟踪多年拍摄的纪录片。文字老道,情感克制,静水深流,唯独不像84年的女孩子写出来的书。
84年的沈书枝,少年时插秧、打稻、放牛,彼时的特殊经历,给了她长大后不同于城市孩子的成熟心境吧。
物质匮乏,心灵因为未尝试过多欲望,反倒显得富足,安之若素。玩姐姐护校输液透明胶管编的金鱼;读难得得到的《平凡的世界》;偷吃很少见的葱油饼干;偶去南京中山陵和绣球公园玩......雪泥鸿爪,却报之以歌。
幼年时的懵懂无知,少年时的躁动不安,青春期的忧伤压抑......即便局促,成长时该有的情感也一样不少的如期而至……为什么感动呢?是因为瞧见她在贫寒琐碎的生活间隙,还能看到坡顶圆墙上的月亮。
燕子最后都飞去了哪里?当走过的岁月变成散文诗,纵然曾经赴汤蹈火,也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