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堂那五年》是一本由[美] 约翰·施利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一):转角遇到奇迹:人生路上温柔的智慧光
一个是从浮华大城市归来,满心彷徨的31岁年轻人,一个是故乡小镇87岁的陶瓷艺术家,优雅睿智的奥古斯丁修女。故事从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年轻人推开那家小小的陶瓷店门开始,从此之后,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天堂一样的时光。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二):精神使者
2017年阅读完毕的第一本书。能够遇到这样的一位长者,真的是一个福分。用感恩的心,接受生命里的每一次悲伤,用感恩的心迎接每一天,并为每天做一个自己的承诺。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使者,需要和更多的人建立连接,来感受真实的生活、多样的生活。我想这正是我当下需要去做的。
阅读时,会让自己抽身当下的生活之外,用爱和连接来审视自己的生命过往。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三):上帝有他的时间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这本书都会告诉答案。
通过修女和约翰的聊天,我们会明白所有的事情都会朝我们期待的方向改变。如果还没有得到回应,那是因为上帝和我们的时间不一样,但事情总会往好的方向进行。
这是一本非常治愈的书,修女睿智的回答总能让约翰有所收获,对于读者的我来说,就好像在与一个学者在交流,慢慢的品读,一定会豁然开朗的。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四):读《我在天堂那五年》有感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约翰·施利姆与87岁的陶瓷艺术家奥古斯丁修女相处的那五年,隐约告诉了我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宁静和接受。
在这嘈杂的尘世中,我们似乎忘却了简朴。
简朴能够释放你的思想和心灵,能够帮助你看到那些一直在你眼前却被忽视的事物。
学会感恩,感恩身边的出现;拥抱改变,它是你人生前进的踏脚石;将悲伤当作礼物,时间会证明一切……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五):任何人都想有个自己的这么一个天堂所在吧
对于日渐焦躁的社会,约翰是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天堂所在。而这处奥古斯丁修女的支撑起来的天堂,靠的是奥古斯丁修女的乐观,豁达,和对万物的感恩于不求回报。而这正是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所需要的。即使没有见到奥古斯丁修女,但是从与约翰的相处的回忆,也另人受教很多。只是可能是因为美式的有没或者美国的相处方式的不同吧,感觉后来约翰给奥古斯丁修女上电视,感觉心里不舒服,可能觉得奥古斯丁修女应该多休息,安静的在自己的陶瓷店安静的做瓷器,累了抱着小猫布利岑在背靠阳光的座椅上休息,这幅神圣的画面一直浮现在我脑海。任何人都想有个自己的这么一个天堂所在吧。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六):我在地狱的那些年
很温暖的一本书,就像一条小溪慢慢的流过你的心里,滋润心底早已干涸的心田
作者很幸运在他被遗失在地狱的那一年遇见了她,指引他走向天堂的人生导师,她就像一束光,照进你黑暗的生命里,慢慢的,悄悄的驱赶你身边的阴霾
而现在挣扎在地狱的我们,或许未必那么幸运遇见人生的导师,治愈心里的伤害。太多的人,在那些难熬的时候选择了放弃,放弃自己,放弃家人。有时候他放弃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全部希望。
很多年以后,我才发现,让自己走出来最好的方式 那便是多看看书,很多时候书里的一句话,便能解开你心里多年的结。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导师。
和自己过不去的是自己,不是别人。你挑战的是你自己,不是别人。所以朋友不要害怕,不要放弃,上帝有他自己的时间,他会在最好的时候迎接最美的你。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七):我猜,这就是生活本身
“人们如今对陶瓷没多大兴趣了”修女解释说“但是我仍旧很喜欢,在上面画些动物也是我最喜欢做的。”
“当打开窑炉看到一切都完成的那一刻,一定十分令人激动”我说。
“是的,是这样”修女回答“但我打开的时候,既有喜乐也有悲伤,每次打开,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有时烧制出来的与想象中一样,甚至更加好看,而有时有些东西却碎了,无法弥补,不管怎样,这些都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上帝是老板,你知道的”
“我猜,这就是生活本身。”
——《我在天堂那五年》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八):凡人的执念
如果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绝对不会买这本书。我必须说网上营销带有致命的欺骗性,我依稀记得豆瓣书关于这本书的推销页面,好宁静的小镇,好悠闲的姿态……可是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这些感受都随之消散了。其实我是爱上了营销页面的建筑,好吧!这是我的致命缺点。对这本书的喜欢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这种虚幻让我不遗余力地买到这本书,然后这个经历告诉我,这都是一个凡人的执念,对一本书的执念!我看到豆瓣书评的高分,不免质疑,你们真的都这么喜欢这本书吗?
买这本书的过程还有个插曲。一个我比我执念还重的人,在参加了豆瓣书的活动未被选中的情况下居然发来豆油说他有一本书在我这里,哈哈啊哈,我一头雾水,这是多么的无理的一个人。我居然都没有看到主办方选中我获奖的消息。我有种预感他根本都不会读这本书的。
我根本没有读出书中的治愈感,毫无共鸣!我其实是对自己执念的否定,而不能算是书评,或者只能算是读后感而已!还有就是对豆瓣对这本书奇高分数的质疑!好吧,好吧,我就是不喜欢这本书。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九):信仰的力量
她说,你需要一直专注于前面的道路。耐心和其他美德的操练有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简朴也是我们需要经过时间培育的,就像修剪一座花园一样。
每一次你没有得到你注定会得到的工作,或者每一次你将愤怒、恐惧和困惑转化为感恩,你就除掉了上你裹足不前的又一道束缚。你释放了自己,前进了一步,去寻找更大,更真实的使命。
奥古斯丁修女微笔着说道: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处新的起点需要很长的时间,沿路有很多的拒绝和失望,但最终你会感激这段旅途本身。
如果我们坚持的话,最终会找到我们寻找的东西,或者它们会找到我们。
微笑是和平的开始。
还有那些我在人生路上匆匆相遇的人,他们给我留下了积极的影响。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是一件礼物。
生命是多么的宝贵,又是多么快地逝去。每一刻都很重要,不是吗?
你前面还有许多奇妙的工作。在你的生命中,你会做许多精彩的事,许多你从未想到过的事。这个世界将会因着你所做的事,因着你心中的同情而变得更加美好。
《我在天堂那五年》读后感(十):安静、简朴、虔诚的修女生活
最近看了舞台剧《音乐之声》的中文版,女主角是一个年轻快乐的修女。而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修女。即使是在作者约翰所教书的大学,大部分学生也没有见过真正的修女。
公元二世纪,修道院兴起,专注于灵修生活,大部分提倡专心读书,以便让修士和修女们理解教义。修女的生活中,安静、简朴、奉献是明显的标签。但是修女并没有完全和社会脱离,而是定期从修道院出来,参与到社会奉献工作中。最著名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特蕾莎修女,她把自己变成最穷的人,在87岁去世的时候,几乎没有遗产。她相信唯有如此,被照顾的人才不会感到尊严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