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极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09 01:0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极洲经典读后感有感

  《南极洲》是一本由[澳] 大卫·戴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极洲》精选点评:

  ●南极洲发现,探索以及各国争夺南极洲主权的历史,广度有余,细节不足,可读性并不高。

  ●所谓南极史,就是人类发现和争夺南极的历史。《南极洲》介绍了人类探险家如何经受极寒、海冰、极夜和缺乏食物等死亡考验,最终发现南极大陆、甚至登上南极点的故事。地球上最后一片荒芜净土从此被人类征服。本书更为精彩之处,在于深刻分析了南极被发现之后,各个国家是如何明争暗斗、殖民瓜分南极大陆的;以及人类的贪婪和争抢,最终又如何改变了南极?

  ●南极洲从发现到开发的斗争史

  ●强烈建议不要看这本书,越看越墨迹,作者连个地图都不附,完全堆砌式自嗨。

  ●南极洲得发现者据说是俄国航海家别林斯高普,南极洲据说是通往十大消失文明之一的地球空心 得入口处,和亚特兰地斯都属于消失的史前文明,据说南极洲蕴藏着超自然能量,能造成时空倒转 。以后是太空的制霸争夺时代或领先权,南极的位置建立基站有利于本国太空的运营。

  ●人类的登陆到动物的灭顶之灾

  ●此书翻译通畅,写作详实,不可多得。

  ●中文副标题完全是译者或编辑自行脑补的误导!作者的落脚点是南极的政治地理、主权之争,既没有“英雄”视角、也没有“科学”成份,全书讲述的就是这150年来的南极主权之争。老牌帝国主义的外交策略与算计十分务实。

  ●将南极洲两百余年的历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

  ●字典里,道貌岸然的旁边应该放张裸猿照片

  《南极洲》读后感(一):地图!地图!

  如果这本书能够再版,强烈要求出版社配一张详细的地图。

  现有的书所附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南极洲全图》,缺少许多重要内容,无法对应书中地名,看得人一头雾水。

  比如欺骗岛是重要的起降基地,在哪个方位都不知道,如何猜想博德等飞行家的考察路线?

  又如法国主张的阿德利地,究竟在何方,我翻到结尾也没发现究竟在玛丽·伯德地还是威尔克斯地。

  《南极洲》读后感(二):乏味且没有地图

  读到100多页,读晕了,放弃

  看了一些其他的换换脑子,再读,可能也要放弃了

  因为,没有地图,没有地图,没有地图

  如此重要,原版叫做A Biography的一本书,居然没有任何的地图,

  中文版后面加了一份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图,有些不伦不类,十分怪异

  上网找来原版,原版居然也没有地图,一张都没有

  想来编辑也是煞费苦心,所以加了一张中文版本的自有地图

  外国的读者也有一样的感觉

This book needed maps. I had an extremely difficult time keeping track of who was exploring where on what route at what time.

  不过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大可能

  《南极洲》读后感(三):最后的无主之地

  1642年,当澳大利亚还是“新荷兰”,当新西兰还叫“斯塔滕地”。

  1773年1月17日,库克船长率领“果敢”号、“探险”号,成为人类第一次进入南极圈的探险者。但因为没给他们带来发现新大陆的希望(开疆拓土),他们便放弃了这场毫无意义的行动。

  十九世纪上半叶,这里成了海豹猎捕的天堂,豹油、豹皮,是人类贪婪的客观对象。美国总统开始介入,支持雷诺兹将国旗插上了南极。英国、法国、德国也相继开始竞争。65可怜的小企鹅被宰杀吃了,我很好奇它的味道。104页,人们在1903年还吃它们。这时捕鲸已经用于制造炸油和治疗心脏病必需的硝酸甘油。

  直到1934年,南极还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无主之地。”(244页)所以国家还是殖民地思维,反正用经济利益做交换,美国虽然侵犯新西兰的主权,但一承诺会带动对方的经济,对方就不吱声了。

  400页让人惊讶的照片:人们用企鹅的尸体做保龄球瓶。445页,苏联从1961年起在这里捕捞磷虾,都是耗竭型的思维。

  综述,此书翻译通畅,写作详实,不可多得。

  《南极洲》读后感(四):人造卫星约等于洲际弹道导弹

  得到听书:

  首先,国际上占领一块地方遵循的惯例是“先占原则”,而南极因为自身特殊的气候,让这个原则失效了。而各国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证明自己的权益,所以最终就形成了关于领土问题争论不休的局面。

  其次,苏联的搅局,让南极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紧张。签订《南极条约》,不仅可以避免战争,还能通过科学研究和科考信息的自由交换,来保证南极地区维持长时间的和平状态。这告诉我们,外部因素的入局,可能会让维系现状的条件消失殆尽。而面对这样新的情况,唯有跳出历史的框架,用创新的视角来看才更有可能解决问题。

  最后,《南极条约》的签订,带来了法律和科学上的正面影响,但因为它的签订是妥协的结果,也就带来了两个风险。一个是,冻结的主权争端问题,可能随时会被打破;另一个是,《南极条约》本身并不是公平的产物,这个条约并不牢固。这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看到正面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它的负面。

  分析国际上的战争和争端,我们会发现它往往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这就像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既受到我们自身行为的影响,也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如果能够同时分析正反内外多种因素,把次要的干扰条件排除在外,将真实的事情抽象成一个模型,才能更好地做到理性分析,看清事情真相。

  南极条约

  第一条 - 南极应只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措施均予禁止;

  第二条 - 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合作应继续;

  第三条 - 在科考信息及科考人员上实现自由交换;

  第四条 - 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禁止新的领土要求;

  第五条 - 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或处理放射性物质;

  第六条 - 规定适用该条约的范围为南纬60°以南的所有陆地和冰架;

  第七条 - 缔约国观察员可自由视察南极一切地区,包括一切驻所、装置和设备及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各缔约国须对即将在南极开展的活动向其他各缔约方提前通知;

  第八条 - 缔约国对各自派出的观察员和科学家行使管辖权;

  第九条 - 在涉及南极的重要问题上,缔约各方应协商一致;

  第十条 - 努力阻止国家和个人做出违反《南极条约》的行为;

  第十一条 - 各缔约国对本条约产生的争议应和平解决;

  第十二、十三、十四条 - 有关修改条约、接纳新成员、翻译版本等杂项。

  《南极洲》读后感(五):南极

  《南极洲》的作者大卫·戴是著名的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所谓南极史,就是人类发现和争夺南极的历史。《南极洲》介绍了人类探险家如何经受极寒、海冰、极夜和缺乏食物等死亡考验,最终发现南极大陆、甚至登上南极点的故事。地球上最后一片荒芜净土从此被人类征服。本书更为精彩之处,在于深刻分析了南极被发现之后,各个国家是如何明争暗斗、殖民瓜分南极大陆的;以及人类的贪婪和争抢,最终又如何改变了南极? 第一,南极是怎么被发现的?探险家为此展开了什么样的竞赛? 1、库克船长(英国):南极探险史上第一人,1773年带领船队成为第一批进入南极圈的探险者。 2、别林斯高晋(沙俄):1820年成为发现南极大陆第一人,然而这“第一人”称号,却戏剧性地在130年后才被承认。 3、斯科特(英国)vs 阿蒙森(挪威):这两人在1912年展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竞赛——登上南极点。最终以英雄的悲剧之死收场。从此人类征服了地球上最难达到的地点。 4、理查德·伯德(美国):1929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越南极点,并从上空拍摄大量南极大陆影像。人类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自己对南极大陆的掌控能力。 人类探险南极的动力,不仅仅是好奇心,更是因为在南极附近发现了海豹、鲸鱼等动物,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各国争夺南极的源动力。 第二,南极到底是谁的? 1、《南极条约》规定: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在此之前,各国宣称“占有”南极的依据有四个: A. 谁最先发现; B. 举行仪式宣告占有,比如插国旗、宣读誓言、命名地块; C. 掌握详细的勘测和地理信息; D. 实际占领,如建设基地、派人长期驻扎。 归根结底,争夺南极的主动权,取决于国家实力。 2、1959年,由于争夺南极的国家相持不下,作为妥协的结果,《南极条约》诞生,成为人类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范本。其核心内容为三条:主权冻结;和平利用;科学合作。不过,虽然条约表面上中止了南极土地争夺,但各国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第三,人类如何改变了南极? 库克船长虽然没有发现南极大陆,但他记录并出版了南大洋丰富的野生动物,从此全世界的捕猎者都知道了这里有海豹、鲸鱼和企鹅等。 1、最早遭遇大屠杀的,是海豹。其油脂十分值钱。人类登陆南极陆地后短短十几年内,过度捕猎致使很多海湾的海豹数量锐减。 2、鲸的灾难。20世纪初,北极海域的鲸被捕到濒临灭绝后,南极成为捕鲸者的新乐园。某些种类的鲸一度濒临灭绝,鲸被用于提炼鲸油,制作床垫、裙撑以及食用肉类等。 除了动物资源,如今南极还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放射性废物倾倒。如今保护南极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共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极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