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魂灵》是一本由果戈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魂灵》精选点评:
●死魂灵后半卷的缺失让整个阅读过程显得不够完美。 同时代的俄罗斯人的性格和关系,果戈理大段大段不做掩饰的文字在那个时代可能会更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只是,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陀对人性细致入微的观察。
●太难读了……俄国文学…………
●太难过了,我以为双城记已经很晦涩难懂了,这本书再次让我认识到我的浅薄。太难了,我觉得我和这本书缘分不大。
●以前初中的时候老师推荐我去读的。一直拖到现在才完成。感觉读了不顺,有点硬。第二部不行。画蛇添足了。
●这些讽刺的言语,那些被讽刺的面孔,就算是至今都能派上用场。
●为看俄罗斯文学讲稿而复习
●不仅有一种久违的爽快感,还有一点点如芒在背的不适,因为有时候能从乞乞科夫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饿啊
●或者可以说是乞乞科夫的救赎史吧。 果戈里好喜欢突然来一段满是描述的形容语段啊,有的地方看着真是好笑好玩。
●作为一个老餮(吃货已经不能形容我了),看到描写俄餐的片段禁不住口水直流
《死魂灵》读后感(一):一些阅读小感想。ps,此书真的逗(笑哭)
●看第一章,感觉乞乞科夫和辛德勒挺像。 ●翻译不错。 ●玛尼洛夫:空想不行动,其实很天真,但是总是奉承谈甜话(不知他是不是习惯了而意识不到) ●我觉得女地主纳斯塔西亚·彼得罗夫那挺好的呀,有点可爱
《死魂灵》读后感(二):已死的和活着的魂灵
我的水平大概还不到可以给世界名著打四星的地步,不过真的很精彩的作品。
苏俄作家真的都很有意思,你看着他们在书里把自己的同胞讽刺贬低的一无是处,可就是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这片寒冷土地和粗犷同胞的深沉毫无保留的热爱。
果戈理大概用完了一生的讽刺技能写出了这么多地主,当时的社会典型大概都被他概括了吧。乞乞科夫真是个有意思的角色,你可以说他无耻,精通官场里那一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规则,薅国家的羊毛,毫不利人专门为己,但是被命运两次拍死在沙滩上之后还能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划的人,也是个狠角色。充斥全书的精致的描写,燕尾服,樾橘色细闪的衣料,轻便折篷马车,进退有度的寒暄,在第一部末尾揭示乞乞科夫出身之前,简直想不到他出身如此寒酸的家庭。
莫名有点想到红与黑,但我相信果戈理对乞乞科夫至少在一些方面是不厌恶的,通篇读下来很难感到这个人物的猥琐卑鄙,甚至刚开始读上半部的时候一度误以为这是个正派人。
最后,果戈理笔下的俄罗斯真美啊。
《死魂灵》读后感(三):知道了为何当初一群作家抱着一堆残缺的文稿也要翻译出来
一个第二部残缺不全的小说,却读出了作者对俄罗斯的忧虑,对普通人悲剧人生的缘由进行深入探讨。乞乞科夫的悲剧不是由他个人造成的,是由俄罗斯的潜规则造成的。他本是一个企图逆天改命,向往美好的人。只因父亲的坏榜样,周遭的堕落,让他的道德麻木不仁,走上了利用规则漏洞发家致富的道路。但是比起孱弱的贵族,他有贵族多么缺乏的进取精神啊。 “我们的国土已在日益沦亡,敌人不是20种外族语言的入侵,而是我们自身;在合法的统治之外,已经形成了另外一股统治力量,它比任何一种合法势力都强大得多。它制定出自己的条件,给一切都标上了价格,甚至使这些价格达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地步……”
除了公爵最后的对这种“潜规则”的宣战,还有摩拉佐夫的基督徒一样的精神。这种精神,最后教化了乞乞科夫。 在这本书里读到了《红与黑》于连的那种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无法获得上层权力的无力感。读到了《少年》里,失去少年时期无法摆脱的漂泊感。仿佛看到《被侮辱被损害》里,那个青年爬到干草垛上,跌落雪中,半睡半醒昏昏沉沉时经历的那些真真假假。
原来,果戈里他也曾经伟大地思索过。
《死魂灵》读后感(四):一些简单的感受
…因为短评字数抄了只是发书评。所以就是瞎写写。
贯穿全书的是对俄罗斯民族自身的探求。对人物的描写以及对英法德的不屑,是这段时期寻找自身反思西化后果的产物。最后的马车实为点睛之笔。
第一部是精髓。讽刺,幽默中暗含着的苦涩,白描,人物的塑造,对于民间景物的刻画印象深刻。作者,人物与读者的交流笔法真实可感。明明白白摆着就是要讽刺得淋漓尽致,不带一丝疑惑去抨击封建地主的自私自利,农奴境地的可怜,以及商人的狡诈。不愧是果戈里啊——这样的感受。(在此有着不同看法的是,作者本人不是反对官方者,所以对这些评价还挺在意的。实际上果戈里本人对于俄国的描写都是在马车上进行的,难免会有虚构存在。但这才是他的魅力。)
然后就是残存的第二部。宗教的探求,救赎的探讨,这些其实已经背弃了人们对第一部的固有印象,相反,这才是真正的果戈里——被神学拯救又被神学毁灭的人。唉,在尼一的统治之下,在第三厅的监视之下——还有什么自由思想呢。 有些对于劳动的描述看得热血沸腾,这点倒是激起了斗志,这也许也是第二部的一个方向:劝导人们追求善意与对邪恶与堕落的拯救罢。 最后引用纳博科夫的一句:乞乞科夫并没有在位于传说中湖边冷衫围绕的木头小教堂里虔诚的孤独终老,而是回复到了他的本质元素——来自卑微地狱的小小的蓝色火焰。
另外,尽量不要在看死魂灵之前去看纳博科夫……导致我从开头到结尾都以为死魂灵是个关于神话的故事(。)最后一看……原来乞乞科夫不是魔鬼的仆人而是真实的人啊。这里也许是受到了那时刚看完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影响。
《死魂灵》读后感(五):死魂灵,灵魂死
死魂灵,魂灵其实是农奴之意。 果戈里的这部作品堪称俄国文学跨时代的作品,他用尖酸刻薄的文笔斥透了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1840年左右的时候,西方国家大都先后完成或者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而此时的俄国任然坚持着百年来的农奴封建制度,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沙俄落寞了:日益腐败的官僚、逐渐破败的地主、已然流离的农奴……这是俄罗斯这片广袤土地发出的悲泣。 乞乞科夫,一个靠四处行骗来谋取暴利的商人,来到偏远的N城。通过他的巧言令色,乞乞科夫迅速成为了该城上流社会的宠儿。他通过买地主们的死魂灵来买空卖空,希冀谋取暴利,但最终却自食其果……在果戈里的笔下,N市的官僚地主极尽谄媚之能—用原话说就是“已经甜的腻出来了”—来讨好检察长、警察局长、省长一等众人,而我们的乞乞科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那个暗流汹涌的时代里,人皆为利往,由于死魂灵非但不能给地主提供可压榨的利益,而且还要让地主依旧支付人头税,所以乞乞科夫的出现让地主如遇救星。无论是乐天慷慨的玛尼洛夫,或者是无趣死板的科罗博奇卡……都只是金钱的奴隶罢了。他们如牛,啃食着俄罗斯的牧草,而乞乞科夫就是附在他们身上的血蛭。地主不断从牧草般的农奴那里压榨,血蛭也不断从水牛身上吸吮鲜血,这就是19世纪的沙俄,一个垂败的帝国。 不可否认《死魂灵》作为一部跨时代的作品它的意义之大,但第二部的残篇仍然让这部巨著蒙上了些许尘埃。第二部无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从剧情人物连贯来讲都逊色于第一部,进展速度之快让人始料未及。特别是最后又绕回了宗教济世的理念,让人还是不免感到一点遗憾。 也许,这样的《死魂灵》才是不失本味的“死魂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