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06 04:4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100字

  《智慧的开端》是一本由[美]A.W.陶恕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的开端》精选点评:

  ●2018年07本。需要多翻一下

  ●闭上眼睛,让他带领,爱他就不需要,自己看清。

  ●就着亨德尔的“弥赛亚”读完了

  ●上帝的品质,提示给人类时彰显为七重,但在本源之中却只是崇高的独一的表现

  ●认识上帝的必读

  ●我仍然不喜欢纯理论的讲述,像是没有血肉的、无趣的,讲主的这个特性、那个特性。可我和作者弟兄有一个共通点,就是神,所以也不是完全的无趣。又或许是因为翻译的缘故,我体会不到弟兄在主里的血肉,共鸣不多。总结来说,这本书看得懂,却难理解。

  ●你务要追求认识上帝。 这本书是关于神的知识。作者用他自身丰富的经历所形成的对上帝的认识,较为深刻地剖析了神的各样属性及其他,比如三位一体。。并且在谈论一个属性时,都会特别强调其与神完美本质的统一,因为他们是完全存在的。 作者写作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常常说以人的各种有限无法明白神的无限。这是真实的。 作者没有举很多例证,没有引用很多经文,没有教导人很多应用,乃是以他辩证性的思维来表达他对神的认识。读完,会让读者知道,这些完全是神所赐给他的。 这是这本书的一大魅力。

  ●神是光,是爱,是个灵,神的属性如此伟大。

  ●2017.06对上帝若干属性的诠释。总之:务要竭力追求认识上帝。

  ●主要叙述了上帝的一些属性。语言生动不晦涩,叙述强劲有力。引导我们在神话语的启示下,正确的思想上帝,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主。是我们寻求神的路上的一道光。强烈推荐。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一):第172面

  但是神的爱也是个人化的、亲密的事情。上帝爱的不是芸芸众生,他爱的是人。他爱的不是群体大众,而是人。他以一种强烈的爱,爱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

  一共二十三节,论述了至圣者不同的属性。打动人的不在于系统性,反而在于散落于系统间的让人眼亮的片语。适合配合基督教音乐品读。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二):智慧的开端

  第1章 为何我们一定要正确地思想上帝

  第2章 上帝奇妙难测

  在理性黔驴技穷的地方,求你以信心来支持我们,使我们因有了信仰而寻求理解,而不是理解了以后才去相信.

  人认识上帝的唯一途径是圣灵在一颗寻求他的人心里所做的自我揭秘的工作.

  第3章 上帝的属性

  上帝的属性无法数算

  亚他那修信经:“父非被造,也费呗生. 子独由父,非被造,而为父十一生. 圣灵来自父与子,非被造,也非呗生,乃由父、子而发出.”

  第4章 神的三位一体

  一个有信心的人,不是通过思考上帝的话语,通过理性思维而获得信心,他也不会寻求通过哲学或者科学来证明他得信仰.

  第5章 上帝的自有性

  第6章 上帝的自足性

  第7章 上帝的永恒性

  上帝创造者是无法度量是无限的.

  第8章 上帝的无限

  没有任何人的口才描述上帝的伟大

  第9章 上帝的不变性

  变化对于天国的儿女不再是仇敌而是朋友

  第10章 上帝的全知

  第11章 上帝的智慧

  我们有了信仰才能去理解

  第12章 上帝的全能

  第13章 上帝的超越性

  第14章 上帝的全在

  第15章 上帝的信实

  第16章 上帝的良善

  第17章 上帝得公义

  上帝的一个属性永远不会与他的另外一个属性相冲突

  第18章 上帝的怜悯

  第19章 上帝的恩典

  第20章 上帝的爱

  第21 上帝的圣洁

  第22章 上帝的主权

  第23章 公开的秘密

  提及:

  1. 安瑟伦

  2. 奥古斯丁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三):一生的事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出生时就走向了死亡。所以我非常消极时,会去想,为何我要出生呢?不如这世上没有我来的好。不管是美好,还是丑陋;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可以不用去经历。这世上没有我,不会有什么改变,照常运行。

  可我还是出生了。自从真正成为基督徒,我就有了新的生命。这一生命,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以血为代价赎回来的。所以我感恩神将我救赎,所以我的生命有了意义。而这一个意义,一生的追求,就是认识神,并以神为乐——这是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的第一个问题和答案。这也是这本书的作者陶恕藉关于神的认识而表达的非常清晰的真理和劝勉。

  我直接就被本书的引子吸引了。他所陈述的20世纪的信仰状况,不正是现今21世纪的现实吗?我们现在的环境,不说比宗教改革时期更差,但肯定比之前的要令人心寒。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如同一张网,将所有人牵涉其中,也一点点将基督徒的心捆绑起来,信仰成为可有可无的商品,有需要了就拾起来跟神讨价还价,没有需要了就弃置一旁。对众生之父的渴求变得淡漠,认识神变得无足轻重。当然,我不否认,依然有一群人,他们坚守岗位,坚定心志,从不放弃。

  在这种情况下,重拾对神的认识变得至关重要。所以陶恕以他一生对神的追求而得来的认识写了这一本书,企图藉此让众人警醒。我相信,只要愿意分享他的认识的人,就必然能从中更加认识我们这一位父神。这是陶恕所期待达到的效果,也是时代所需要基督徒知晓的。

  陶恕在书中讨论神的三位一体、各样属性,是将我们心中关于神的知识具化为文字,使我们读的时候感叹:“确实是这样。”因为有所认识,有所回应,所以有同样的赞叹。而我们认识的不足和不完全之处,陶恕也尽他所能地指出,时刻强调我们不过是人,要懂得依赖这位天地之主。他的文字,常将我们骄傲的心重新压回神的脚前,明白自己的处境和状况。

  我们是人,无法用受造物的思想来认识这一位创造者,我们只能祈求这位神将他自己启示给我们,满足我们对他的渴慕。神从不吝啬,而且非常乐意将智慧的灵赏赐给我们,使我们得以窥视一二。一旦我们得以瞥见他的荣耀,我们就会像圣经中的以赛亚和保罗一样,对他说:“我是不洁的人。”“主啊,你要我做什么?”这是受造物对创造者的尊崇,这也是我们在神面前的微小。我们自然而然地俯伏于地,甘心情愿地任他差遣。

  我很喜欢这本书。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四):摘录

  1. 因为神圣的旨意所决定的,不是人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而是应该自由地去选择。

  2. 我们的选择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但是选择的后果已经由上帝至高的旨意决定了。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够与上帝讨价还价。

  3. 我们基督徒就是教会,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教会在做的。

  4. 当我们更加认识上帝的时候,那把一切都给了我们的上帝,也会通过我们继续把一切给别人。

  5. 任何对上帝的强而有力的知识,不久就会开始影响我们周围的基督徒群体。

  6. 他们所学到的关于上帝的真理······变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他们的美好盼望,他们的确定期得。

  7. 他听人祷告是因为他的良善,不是因为任何别的理由。

  8. 上帝非常乐意把人不所不配得的好处赐给他们,这就是上帝的恩典。

  9. “上帝是爱”这句话,意味着爱是上帝的一个本质属性。

  10. 我们要躲藏在上帝里面去逃避上帝。在这一切之上,我们要相信上帝在他的儿子里面看我们是完全的,并且他会通过管教和磨炼洁净我们,使我们与他的圣洁有份。

  11. 上帝的属性就是上帝以任向方式所启示出来的一切关于他自身的真实的事情。

  12. 托马斯·特拉赫恩:没有什么比思想更加容易,同时,也没有什么比善用思想更加困难。

  13. 一个属性不是上帝的一部分。它就是上帝存在的方式。

  14. 寻求证明就是承认怀疑,而证明了才信就使信心成为摆设。

  15. 安瑟伦相信信心必须先于理解和理性。

  16. 因为我们是上帝的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有的问题及其容案都是神学性的。

  17. 需要是用在受造者身上的,不是用来描述创造者的。

  18. 运行万有的上帝不需要帮助,也不需要助手。

  19. 上帝是为他自己存在的,而人是为上帝的荣耀而存在的。

  20. 他不需要任何人,但当人有信心的时候,他就能够使用任何人来工作。

  21. 当我们尽一切努力来寻求上帝,讨他喜悦,与他交通时,我们要记得,要改变的是我们,不是他。

  22. 我们不是先寻求理解,以使我们能够有信仰,而是我们已经有了信仰,而后我们才能理解。

  23. 如果对上帝的害怕没有了,对后果的惧怕完全不能阻止一个人犯罪。

  24. 拉瓦尔丁的希尔得伯:(上帝)全然超越,君临万有;全然在下,托住万有;全然在内,充满万有。

  25. 艾伦·福利斯:知道上帝的同在是有福的,但是感觉到他的同在则是至高而完满的幸福。

  26. 我认为可以通过研究证明,在教会历史中,几乎所有危害过教会的异端,它们兴起的原因都是因为相信了一些有关上帝的不真实的事情,或是过分地强调某些真实的事情,以至于掩盖了其他同样真实的事。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五):智慧的开端,经验的终点

  《智慧的开端》是陶恕最后一本书,成书于他离世前两年,不仅贡献了他最精彩的信仰绝唱,也生成了他最醒目的人生标签。

  英文原著名为The Knowledge of the Holy,直译是“关于至圣者的知识”。繁体版引进时,定名《认识至圣者》。简体版无法延用这个书名,便退而求其次,更名为《智慧的开端》。这个名字取意于《箴言》:“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像许多从国外引进的著作一样,较真地对比这几个书名,还是英文原名最直白贴切地说明了该书的内容和功用:向读者介绍有关“至圣者”的知识。

  陶恕是家族移民美国之后的第三代,生于1897年,正好赶上了现代科学观开始在美国民间兴盛起来的时代。科学知识与信仰知识的对立,让宗教底蕴深厚的美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全球性的思想对抗中,美国的基督教阵营虽然受到重创,却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节节败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总能冒出一些极具思维深度的牧者,帮助教会在各种思想狂澜之中找到立锥之地。陶恕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1961年,已经深深浸淫在科学力量之中的美国,志得意满地启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同一年里,陶恕躲在他简陋的书房内,写下了这一本短小轻薄的《智慧的开端》,准备向这个已经对科技上瘾的新世界,再一次介绍关于宇宙至高主宰的古老知识。他毫不客气地宣告:“科学为我们做了很多事,但它却将那深邃无垠、神圣广大的未知之域向我们隐藏了起来,实在是一门非常可怜的学问……为了更好地认识天上至圣者,我献上自己对上帝属性的恭敬研究。”

  向人介绍上帝,也许办法多多;向熟悉上帝的人介绍上帝,办法恐怕不会太多。在基督教摇篮里长大的美国人,对上帝从来不陌生,谁会有兴趣专门花时间去认识一个你从小认识到大的对象?这难不倒陶恕。他把第一章“为何要正确思考上帝”当作全书的一个导读,之后立刻在第二章进入他要谈论的、上帝的第一个属性:God Incomprehensible,直译可作“上帝的不可认知性”(简体版译作“上帝奇妙难测”)。所有的美国人都以为自己跟上帝很熟,陶恕却开篇丢出一个炸弹:上帝的本质,决定了他从来就没有被人真正认识过。“(由于我们人类)只能用那些不是上帝的东西作为原材料,在心里加工,以此来认识上帝。所以,不论我们把上帝想象成什么,他都不是那个东西。我们只能用上帝所造的东西去构想上帝的形象,而上帝所造的东西,绝对不是上帝。”

  既然上帝无法被认识,人就不必费力去认识他了,因为他的不可认知性,已经完全断送了人认识上帝的可能性,不是吗?陶恕对此的答案是“不全是”。按照上帝的本相,他的确超越在人类之外,是不可认知的。但上帝自己有办法,他能够向人类揭示自己的某一部分。人确实无法知道上帝的全貌,但人可以知道上帝选择告诉人的那些部分。这便是“启示”的来源。

  如此,陶恕在讲解上帝的第一个属性时,便残忍地揭示了人与上帝在智力上的鸿沟:你对上帝所了解的一切,都是上帝想让你知道,你才知道的;而关于上帝,还有太多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的。陶恕说:“在那位神圣存在的可畏深渊里,可能隐藏着我们一无所知的属性……上帝隐藏的这些属性,与别人没有关系,只与他自己有关系……(而他没有告诉我们,是因为这些隐藏属性)对我们这些活在地上的人没有直接的意义。”

  与现代教会常常打造的氛围相反,在这本《智慧的开端》里,陶恕刻意拉远了人与上帝之间的距离,制造了一种人与上帝之间的陌生感。在读书过程中,许多读者的心头一直萦绕着这种陌生而遥远的感觉,乃是陶恕有意为之。他不想让人读完这本书后,产生一种“我已经完全知道上帝了”的错觉,而应该萌生一种“我似乎知道了一些,但不知道的地方似乎更多”的态度。

  陶恕所生活的时代,即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已然踏上了经济为王的不归路。日益增强的物质渴求,在人们内心寂静的角落里悄然地运作,把那位慈爱怜悯的家主改造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老管家。为了治愈我们隐藏在敬虔外表之下的病态的个人需求,陶恕要把上帝放回上帝该有的位置上。他要让上帝远离凡间,恢复至高者的本相;他要再一次划定圣俗的疆界,把凯撒的还给凯撒,把上帝的还给上帝。他设计了这本书的所有章节,主要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一位慈爱的父亲张开怀抱等待浪子归来,而是为了再现深深刻在先知以西结脑海中的可畏的画面:“我看到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

  对于自己的写作目的,陶恕丝毫不加掩饰:“不认识至圣者,我们就失去了宗教的敬畏感和上帝的同在感……重新认识上帝的威严,对治疗这些病症大有益处”。秉着这个思路,他继续推着读者一步一步地认识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距离:自存、自足、永恒、无限、不变、全知、全能、超越、全在……

  在这本书里,陶恕仿佛为读者开启了一个只属于上帝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所有自然法则全然失效,一切物理定律都是废纸,百年的科技进步在此沦为笑柄,千年的人类经验只能从零开始,整个庞杂精密的受造世界,在它的主人面前瞬间变成一只单纯的小白兔。在这个空间里,唯一还能有效运作的,是一颗渴慕认识至圣者的心。陶恕说:“让理性恭恭敬敬地跪在门外,让爱心与信心走进上帝奥秘的内室。”

  对人类经验而言,造物主的空间必定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在其中汲取智慧,很多时候必须依靠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这本书也夹杂着许多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推导,让不好这一口的人读得颇为辛苦。其实,陶恕在这方面倒没有故意为难人。他已经尽量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也略去了基督教哲学在上帝论领域的许多烧脑的话题。(如果他存心把问题搞复杂,这本书会比现在难读十倍。)陶恕只是知道,想认识造物主的本相,必须尝试一点智力上的突破,学习一点基督教哲学思维。

  一个良好的哲学头脑,能够成为心灵的堡垒,保护人不受一切社会思潮的操控,认准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良好的基督教哲学头脑,能够成为信仰的堡垒,帮助人应对整个受造世界的侵扰,进驻上帝奥妙的内室。正是因此,许多基督教灵修大师,同时都是基督教哲学大师,陶恕便是如此。对这一类的人来说,哲学经验与灵修经验彼此相通,共同滋养着一份鲜活的生命。这一类的人,害怕自己的生命质量受到物欲的毒害,如果找不到兼顾物质与灵命的途径,他们宁肯推开物质的拥抱,躲进心灵的内室。每当权力与物质的游戏占据了一个国家的心灵,这些心性敏感的信徒甚至会想方设法躲开这个社会。走上君主集权的古代以色列,催生了旷野先知;君士坦丁大帝所打造的新罗马,诞生了沙漠教父;哪怕是按照教会意志所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仍然产生了数不清的苦修传统。在20世纪上半叶,在科技与经济比翼双飞的美国,在当时全世界第二富有的大都市芝加哥,在繁华的市中心建堂的南城宣道会,声望如日中天的主任牧师陶恕拒绝涨薪,拒绝买车,用他的方式过着一种遗世独立的生活。他没有买到地上的豪宅,只打开了一扇天上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他窥见了受造世界之上的世界。当他想要用眼前这本书,与我们分享这份经验的时候,他不打算把造物主从那个世界领下来,而是想把我们这些受造物领上去。他想让我们在地上有限的年日里,就稍稍见识到无限世界的风景。

  翻开这本书,步入那个无限的世界,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经验都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在上帝的恢宏本相面前,越是敞开自己,已有的信仰观念越会受到检视,习惯的灵修体验越会受到矫正。这个过程注定不会愉快。书虽不厚,却常可能令人萌生望之却步的念头。再加上本就疲累的生活,到了最后,能不能坚持读完都是一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围绕着上帝的、略显艰深的小书,倒是成了一把衡量我们内心兴趣的标尺:看看是上帝会让我们遗忘生活,还是生活会让我们遗忘上帝。

  上帝智慧的开端,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终点。然而,也只有在经验死去的地方,信心才有机会重生。陶恕在这本书里,常常看准时宜、满怀关爱地安慰我们:“我们受造物有深深的顽疾,但上帝有无限的灵药。”(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智慧的开端》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