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独白》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岛屿独白》读后感(一):蒋勋:一段独白,一场人生
读《岛屿独白》
作者:姽婳小术
《岛屿独白》读后感(二):蒋勋:《岛屿独白》是我最爱的一个“孩子”
“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迁。”
——蒋勋
《岛屿独白》读后感(三):灵魂中的浅吟低唱
更多地时候,蒋勋老师是以画家身份享誉台湾的,他是知名的画家,他又是美术艺术的传播者,但是翻翻蒋勋老师的著作出版年表,才发现原来他还是著作颇丰的学者,在研究美学、研究红学方面都有诸多建树。同时他又是不折不扣的诗人和作家,写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
陆陆续续看过蒋勋老师的《因为孤独的缘故》《孤独六讲》,听朋友说这本《岛屿独白》即将再版的消息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当拿到这本书时,更是有小小的激动。
《岛屿独白》读后感(四):别忘了自己还有权力站在高处撒野
蒋勋《岛屿独白》-宠物
为什么读完会有难忍的焦躁情绪?
如果要问人类的进步体现在哪里?科技的进步,生活的优质,管理者所营造的城市文明。在大多数人眼中,物质条件的优越意味着人类的进步。城市人一直在求变中生存,于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微妙的距离感。文明人带着一种矫情的幽雅,经营着自己的浅社交圈。
蒋勋将视角从深陷其中的人类中抽离出来,用狗的视角来看待城市文明和城市人,孤独成为一座城市的通病。
这是个悲剧么?
城市人沦为城市发展的宠物,为了顺应人类的进步,我们学会了隐藏、谄媚、温顺,这般宠物的技能。城市的宠物伦理代替了很多岛屿旧有的人性价值,这是无疑是一个悲剧。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作为局外人看不懂,作为当事人分不清,只是别忘记我们还有权力站在高处撒野,看到与众不同的日出日落……
《岛屿独白》读后感(五):越过山丘,才发现有自己在等候
夏日炎炎的北京,7月中上旬都热到了纪录之高,到下旬才因日日有雨,凉爽了,而到了8月初几天,那种熟悉的闷热又重来,却骇然发现,快立秋了,2017年的夏季就要过去了?
在炎热与凉爽、又回到闷热的循环里,惊觉立秋到了眼前,这样的节奏中,我每天睡前读一段蒋勋先生所著的《岛屿独白》,每天清晨或夜晚在操场快走五公里,听一段蒋勋先生说《孤独六讲》的音频。
夏季的大汗淋漓,有一种独特的快感,运动之后更加的通透,神清气爽,感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很享受自己身体外在的健康,那么精神世界呢?是不是可以安然地面对自己,合情合理地面对他人?
《岛屿独白》读后感(六):亲爱的伊卡
故事中常常出现这个人的名字:伊卡 还有他的黑狗。
伊卡在神话中带着父亲给他用蜡粘成的翅膀,义无反顾地飞向太阳,最后翅膀分崩离析,伊卡像一只被折断翅膀的鸟一样坠落。作者大概是把伊卡洛斯比作年轻的自己吧,比作20年前孤独却享受孤独的自己。看起来伊卡失去了翅膀,在下坠的过程中等待死亡,但是你又能说他后悔吗?他已经触摸了太阳,我只能说他孤独,因为世界上只有他触摸过太阳。
作者表面上写了岛屿的故事,用各种怪诞的意象来映射这个岛屿的腐败、不公正。这本书确实有着表现台湾现状的意思,但主要还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怪诞和奇异的理想找了个容器罢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杜鹃》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小的时候看盲人摸象的故事时,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我不是瞎子,另一方面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故事用十分浅显明了的情节语言直击我们每个人共有的缺陷时,我们往往会对它嗤之以鼻。可我们确实是个“瞎子”,只对我们所看到感受到的那些片面浅显的东西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世界。看到别人与自己看法不同时,又忍不住想要和他争吵,说自己眼中的世界才是世界。可是作者又甘心做一个“瞎子”,才能逃避自己判断的眼光对自己生活的妨碍,才能让自己盲目于结果,清醒于过程。
这本书里故事太多,讲的内容也很多。说实话,我看懂的故事就那么一两个,其他的真的有点一头雾水。但是一个人的孤独若那么容易被人所理解,那就不是孤独,无病呻吟罢了。
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写于2015年5月12日,正好是三年前的今天。我想这也是一种缘分。可是它12号就已经被写完了,若是它13号才被写完,那就好了,因为13号是我的生日。
我也是个孤独者,任何人都是孤独者。但是别让孤独给了你自由的同时却又捆住了你的手脚,那有了自由又能如何?
我看完了这本书,我想要挣扎,想要无尽的自由。
“前去背叛吧,伊卡!”
《岛屿独白》读后感(七):聆听蒋勋与岛屿的交流
《岛屿独白》是写给孤独者的书,是蒋勋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曾获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书中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
喜欢蒋勋是从听他的声音开始的,听过他讲《孤独六讲》,听过他的《蒋勋说宋词》、《蒋勋讲唐诗》,还有他的《细说红楼》,这些美学讲座将我带入了另一种天地,学会从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欣赏、感悟美的存在,在尘世繁华中感受文字作者内心的坚强、失意、彷徨、欣慰……他的声音浑厚却有种温暖的力量。
捧起这本《岛屿独白),不知不觉就随着蒋勋的文字仿佛置身于孤独的岛屿,聆听蒋勋与一整座岛屿的梦想,感受在孤独中生发的土地、城市与人的力量。每个章句晕糊不清的边缘,仿佛刊载着对一个凋零世代末路的怅惘,对各起峥嵘的新兴城市的悒愤,对棋布在生活中忘却角落的怜视,对煎熬者疲惫的肢体与灵魂的慰藉……
这本书的格式比较新奇,都是一篇文章加一篇独白的方式存在。每一篇独白似乎是对自己前一篇文章的剖析、注解,又像是附文说明,成了不可缺少的此书的一部分。看过文章再看独白似乎更能理解蒋勋心底的声音,他的信仰,他的感动,他的主张。二者相辅相成,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蒋勋说,若干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约束,没有被理性蒙骗。想到漫山遍野的芒草花,在秋后的岛屿四处蔓延,不禁热泪盈眶。可是,我们又给自己留下多少青春感动的文字,年少轻狂时的印迹呢?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人、一句话,都会让蒋勋感触出一篇文章,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一双慧眼,缺少感悟的心灵吧。
蒋勋的描述大多像一幅幅图画,将深藏在事件表面底层的欲言又止,逐渐成形,逐渐酝酿出下一个世代的徬徨,使读者从文学甚至文化中去发掘孤独的内涵。
喜欢蒋勋的文字,喜欢这本书,喜欢偶尔的孤独,喜欢孤独中的独白。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不妨读读蒋勋的文字。
《岛屿独白》读后感(八):诗意的自言自语——评《岛屿独白》
《岛屿独白》是蒋勋先生二十多年前为报纸副刊撰写的专栏,语言清丽优美,内容大体以对岛屿生活的方方面的观察为主——与其说观察,不如说是触景生情,生出林林总总思绪万千。每篇文章之后还有如今再版蒋蒋勋先生的再一次的独白,比照前后心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岛屿独白》这本蒋先生的散文集,从装帧到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表里如一的。装帧是冷静的、空白的。文字是孤独的、寂静的,和有距离感的,是诗意的自言自语。
在这些散文里,蒋先生把他对这个岛屿社会的观察娓娓道来——是的,更像是观察,而不是体验。文字与现实像隔着一层纱,有一种疏离感。从这个社会里抽离开,没有参与感地文字,置身事外地讲述着光陆怪离的众生相。一篇篇文章,没有和读者的交流感,没有对话,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所以叫“独白”。
这样的书读起来是孤独的,因为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在岛屿四处的旅程中,作者更多的是与自己内心进行交流。或者我们可以说他并没有打算与谁交谈,他只是想抒发心中的情愫,只是想把内心的感受流落在文字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有一个引子的,或者是一个歌者的死,或者是流浪狗,或者是岛屿青年的成人礼。像是观察者看到了一些事情,然后任由思绪飘散开来。这些飘荡的着的思绪又轻柔地降落在纸面上,落成了这一段段诗意的文字。这些一个个细微末节的事情,诉诸笔段,像一块块拼图,拼成了那个时代的映象。包括人们对普通市民的态度、对政客的态度、对社会舆论的态度,和社会里的贫富差异、在社会动荡里普通民众对未来的迷茫和怅惘。
蒋先生的文字美丽地像是艺术品,充满了象征和比喻,你要时时刻刻紧随着作者的思绪去游荡,去疏离但不冷漠地看着这个世界。现实和思绪的边界模糊不清,一段段文字时而像是在讲述一件小事,时而像是只是内心思绪的漫无边际的游走。有一种微妙的高冷的艺术感,像是一个珍贵的瓷器,纹路美丽,触手冰凉。
年轻的时候都难免会有孤寂之感,蒋勋先生的《岛屿独白》是一个孤独的旅者,在观察了周遭的世界之后,充满诗意的自言自语。读来颇有美感,也能感到被疏离的孤独——或者说可以营造的疏离感。在这样浮躁的一个世界里,读这样一本书,不得不说是一种让心灵宁静沉稳的享受。
《岛屿独白》读后感(九):蹲下来陪他做一颗蘑菇
最近工作很忙,只有到了凌晨才能挤出一丁点时间来翻书。这段睡前的阅读时光,我都能听到楼宇间传来周杰伦《告白气球》的单曲循环。音乐声非常小,以至于我在窗前找了好几个晚上,都没找到是哪户人家在播放。
坐享其成的听着自己最爱的歌,手里捧着的是蒋勋老师的《岛屿独白》。独白,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告白吧。“岛屿”最开始是1996年发布在报纸副刊上的专栏,“独白”是2015年蒋老重新对过去文字的审视和整理。
1996年的台湾经历着什么?李登辉再任总统,大陆差点就收复台湾......这是我头一回为了阅读一本书查看历史。当时的岛屿言论还没有今日这么自由,民众生活在政治家的游戏局里,像蒋老师这样有文学底蕴的人急迫地想要用文字表达态度。但又不能做得很自白,于是就有了这似小说又似诗歌的专栏文字。我想,当时的读者中应该会有读懂他的人吧。他们之间通过文字心照不宣的拥抱着,鼓舞彼此。
而此刻才看到书的我,只能从独白中去还原当时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想象在我6岁那年。海峡的对岸,有一个孤独的笔者。他用文字做一颗蘑菇,寻找能够蹲下来陪他的读者,他们不相信任何的对话。《芒草花》的独白:“二十年后,有一天重读自己写下的荒谬的字句,庆幸自己没有被逻辑拘束,没有被理性蒙骗......”人最怕走了很远的路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怕在中途被别人左右改了方向,能够一直坚定走自己的路乃人生之大幸呀。就像发生在今天的萨德事件,我是百度后方知那是什么。而韩方的普通百姓,对于我们突如其来的抵制也是错愕的。看到网络上关于“限韩令”的骂战,有人一腔热血立马转发,连一秒的思考都没有。有人选择沉默,不知道是中立还是有话而不敢言......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的彷徨无奈。不管是哪一方,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选择,一切都起于被动的开始。
电影《一念无明》里,躁郁症的阿东遭到邻居排斥,隔壁的小男孩也被母亲呵责不准靠近“危险的人”。阿东躲在床上哭了几天,不吃不睡,小男孩趴在床头隔着墙给阿东读《小王子》。再冷漠的周遭,还是会有温暖的人靠近,我们要等,也要用心去发现。
大到一座岛屿,小的一座城市,我们爱它却无力彼此亲近。唯有找到一定的媒介,来帮助我们寻觅相同的人,然后跟这个环境发生关系产生链接。每当夜深人静时,在我住的城中村里,寻找周杰伦的歌声,遥远又逼仄。
《岛屿独白》读后感(十):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看完蒋勋的《孤独三书》啦(《孤独六讲》、《因为孤独的缘故》、《岛屿独白》)
最喜欢《孤独六讲》。《因为孤独的缘故》不大看得明白。
《岛屿独白》像是蒋勋先生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书中的伊卡就像是代表台湾岛原始部落的族民,书中的“你”与伊卡之间的对话就像是现代城市文明与原始部落文明的比较与思考。
在看里面的一篇文章《岛屿南端》的时候,想起了之前看的台湾电影《念念》,文章和电影都把台湾海景描绘得富有生机、天然的美。“澄澈透明的蓝色,使人觉得可以愉悦到发小的蓝色的天空和海洋。”
这本书里最喜欢的是《枫香》,让我想起芥川龙之介的《河童》。通过夸张等手法来写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社会现象,犀利地指出问题,令人深思。
刚开始看这本书,不太能明白,书中说是“超现实主义”,我也不大懂。但越往后看越能一点点明白,其实大抵是蒋勋先生对于台湾岛上的城市经济发展、政治现象、台湾原住民与前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假想。
关于城市文明对环境的改变,对人情的改变,对政治等等方面的改变,在书中均有体现。书是1995~1996年完成的。二十年后的大陆,城市文明进程里的曾有过的问题没有减轻,而是继续发展壮大着。
高楼林立的城市,顶着灰色的天,夹杂着治不好的臭水沟,行色匆匆的人们心里想的是要如何努力去升职与赚钱,在各样的场合与人联结,喊着一切为了家人,而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放在前面,什么放在后面;什么算是得到,什么算是失去。
“没有人相信,为了建造一座城市,会把河流两岸和丘陵上的树几乎都砍光了。最初是为了盖房子,供人居住,后来似乎是为了开马路,使更多的车子可以比车子可以笔直的行驶,于是,树都被砍掉了。当城市中的人发现没有树之后,空气似乎很快,开始怀念有树的景象,便又努力保护着那仅剩的几棵树。”——《枫香》
“在岛屿进入最寒凉的季节的时候,有一些苍老的眼泪垂挂在各个孤独公寓的痴呆老人脸上。我们误会了,我们以为眼泪是哀伤心事的表征,事实上,也许,那些眼泪知识经历了生活的艰难之后的一种无以言语的麻木吧。
其实是一个下班的媳妇,匆匆忙忙跑进公寓,在黑暗中发现了开着的电视,发现了歪斜在沙发上的老人,脸上垂挂着眼泪鼻涕,这下班的妇人,替老人擦揩干净,她随即说:‘爸,晚上公司尾牙,我们都不在家喽!’
电视荧光幕上正放映着有关岛屿如何繁荣与团结的宣传影片。”——《老去》
“女儿因此和母亲摊牌,要求母亲当晚带着她的公鸡回东部去。‘那是给你补身体的啊——’母亲骤缩着委屈的脸,公鸡仍然趾高气扬,努力要高声啼叫,却被握住了颈脖,无奈挣扎着。”——《公鸡》
不要和人有联结,要和大自然联结。
“栖身于朋友中的人,注定要孤独”——北岛 《雨中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