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5 00:4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1000字

  《后宫·如懿传.2》是一本由流潋紫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一):宫门深深 · 深几许

  从如懿传1到现在的如懿传2好像已经过了一个月有余。其实刚刚拿到书的时候还有些担心,自己对如懿1的剧情已经有些模糊,但是才没看了几页,记忆仿佛就全都回来了。当时看完如懿1时候的激动心情仍然历历在目。

  第二部的一开端就延续了第一部留下的一个巨大的悬疑,也呼应了第一部开头的部分,皇宫都沉浸在沉痛的心情中。皇帝登基后第一胎居然是个怪胎鬼胎,对皇帝,对这个皇宫都是深深的打击,也为正本书之后的剧情展开,埋了层层铺垫。只是这宫闱之中,没有巧合,没有运气,所有的所有不过都只是精心策划下的凑巧。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二):说不完的后宫,看不完的故事

  作为《甄嬛传》的续篇,流潋紫潜心五年后的巨著《后宫如懿传》在2017年4月再版。我想也是因为电视剧《如懿传》正在拍摄的缘故吧,朋友送了我一本《后宫如懿传贰》,我在不知道这本书还有壹的情况下花两个晚上时间的把这本书读完了。虽然小说这本书可读性非常高,作为一整套书中的一本,看完此书有一种故事未完的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故事并没有完结。

  在《后宫如懿传贰》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乾陵年间在紫禁城后宫里的那些故事。也许是看了太多宫廷剧,一提到后宫就会想到心机和算计,一个又一个不简单的人,每个人都在布局和进局中游走,后宫从来就不是一个讲良心和道德的地方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三):宫斗开始

  故事接续了《如懿传一》的玫贵人产子部分。让我再一次进入了后宫那个尔虞我诈,栽赃陷害的宫斗之中。心绪也被如懿的命运所牵动!如懿一其实只是在总序交代各个人物的性格、背景、以及她们之前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后面的情节发展进行铺垫,这一本即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宫斗行动。

  我觉得后宫的世界其实就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浓缩版,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如同真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如懿初衷应该和大多数的人都一样的吧,本是只盼望着谨守本分,只要和自己相爱的夫君开开心心长长久久生活下去就好,虽然那时的男人都三妻四妾,这份爱会被分割掉好多。但是命运迫使她根本无法过这种安静恬淡的生活,这种愿望都变成了奢望。夫君一朝变为皇帝,她也只能跟着进入皇宫,变成了后宫的嫔妃,从此原本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升级成了明争暗斗,如懿原本是只是恪守礼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事事周全,步步忍让想着可以太太平平过自己的日子也就好了。但是哪里有那么简单,你不害别人,又怎能保证别人不会算计你呢?自古皇宫中的孩子难留住,难养大,其他的贵人都陆续的怀上龙胎,但是这些孩子都成为后宫争斗的牺牲品!而种种的证据却把矛头指向了如懿,分明是有人栽赃陷害的咯,不把她逼入绝境不罢休啊!谁呢?皇后?贵妃?真是为着她捏一把汗啊。

  而更雪上加霜是一直在她身边的贴身侍女竟然也会落井下石一起加入了陷害她的行列!那可是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啊,被这样的人出卖心里的震惊和伤痛可想而知。接下来就进入了最悲惨的境地——冷宫,如懿的内心真的够强大,够坚强,即便在这样的绝境中都还是顽强的生活了下来。不为了别的只为了留着性命熬到可能会出现转机的那天,她要出去!她要报仇!只要能再次出去重获自由,绝对不可以再做回原来那个只愿隐忍的娴妃了吧!随着这些生命的历练,透过文字看到了一个人蜕变的过程!扪心自问自己的性格中也有太多懦弱的成分,看着书中的如懿,还是很励志的!那些细密的心思,对周围情况的感知力,说话的分寸……这些都是要经过了一道道坎儿才会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啊。还好靠着毅力和一些手段成功恢复了娴妃身份,并且也惩治了卖主升级的阿箬。故事还未完结,期待下一部!!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四):风雨飘摇,一页扁舟

  仿佛耳边还回荡着姚贝娜为《甄嬛传》献声的《红颜劫》,想着老年甄嬛看破红尘恍然入梦的场景。

  那部片子让多少不知宫斗的阿姨妈妈都认识了流潋紫这个奇女子,细腻的笔触,渊博的知识,厚重的历史,微妙的心思。

  能在几百年后写出几百年前帝王儿女的爱恨情仇,长长的篇幅还有更多的脑补,穿梭在岁月的轮廓里,去体怀过去闺阁女子的爱恨情仇。

  如懿是个什么样的女猪脚?那些年在甄嬛面前低眉顺眼的青樱,可能想要的很多,可能想要的不多。

  无奈幼时进宫,傲娇任性,屡屡受挫。

  似乎也学习了一些阴谋诡计,心底但也还保留一些单纯。

  难道不知道最最无情帝王家么?难道梦想不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么?

  内心的想法和那雪后梅林中怀着真心无声祈求的甄嬛并无二致,然而在那些年,后宫三千,住不下的三宫六院,所想所盼无异于痴人说梦,想要的夫妻恩爱、举案齐眉更是天方夜谭。

  乾隆的珍重和爱,更像是空气中的一阵凉风。

  给了仍有渴望的如懿一些催化自己的养分,总是那么容易相信容易去托付真心,以为这一次真的能白头偕老。

  将绝望的人从冷宫带到后位,一步步一招招。

  过招,和身边各路货色,一言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然而命运的造化带来诸多嫌隙,疏离,冷漠还是不信任,终究背离而去渐行渐远。

  短发废后,不念旧情,叹一声世间男子皆薄情寡义,笑笑,带走一些只属于青樱的记忆,维以不永伤。

  那年少时的小小人儿,金兰姐妹手拉手走进深宫大院。

  有过费心体谅,有过勾心斗角。争夺帝王宠爱中,有些人变了,有些人如初。

  黑化不一定代表这个人变坏了,只是人都是多面的,换个更舒服的角度栖居罢了。

  宫廷女子,终究是一艘小船,没有高大的风帆,经不住太大风浪的裙摆。

  只想找一处港湾,给她温暖胸怀,免她无枝可依。她曾这样期待,这样盼望。

  然而,一切只能是想想而已。叹口气,还有那无力摆脱的飘摇命运,兜兜转转无法靠岸。

  宫斗还要继续,宫斗才刚刚开始。岁月的漩涡里,年华流逝,心境变迁,无关爱恨,只有风月。

  故事还在继续,期待3。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五):做好自己

  作者流潋紫大家并不陌生,她的成名作《甄嬛传》可谓大红大紫。此次拜读她的《甄嬛传》续篇《如懿传2》,那细腻温婉的文笔和勾心斗角的情节自不必说,延续了《甄缳传》的一贯风格,而更吸引我着墨点评的却是她书中带给我的一感一泣。

  所谓一感就是同感。书中有些人物的对白即便放在当下都有很强的现实意涵。比如:“不管别人问与不问,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便是了。因为你是为自己活着,为自己争气的,不只是为了旁人。不过,自己用心之余,还能讨别人喜欢,自然是更好的”。这是如懿对大阿哥永璜做人的谆谆教导,也体现了如懿在明争暗斗,攻于心计的后宫,始终不变的处事原则,那就是:做好自己!如懿受到皇上恩宠时也是荣辱不惊,为人低调,做好自己。只是客观上她的得宠招徕了小人慧贵妃和皇后的羡慕嫉妒恨,以及一心想攀高枝的侍女阿箬的背叛与构陷。即便如懿被诬陷打入冷宫,她依旧不改初衷“做好自己”。打入冷宫的嫔妃大都不是死就是疯,基本没有好好活下来的。而如懿不仅能活下来,还能起死回生,凤凰涅盘,靠的就是她的为人处事。我们身边虽然有恩将仇报的恶人,也会有知恩图报的善人。假如没有海兰的里应外合、没有惢心的忠心耿耿、没有云彻的出手相助、没有江太医的精心治疗,如懿不可能有走出冷宫,重见天日的一天。所以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能讨到别人喜欢当然是皆大欢喜。假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也理应选择做好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顺应小人。

  所谓一泣就是哭泣。书中让我为之而泣的桥段是冷宫遭遇不明大火,几年未见的皇上突然出现在如懿面前,面对一个听信谗言下令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打入冷宫受罪的男人,面对一个怀疑有诈却为保后宫所谓一时太平不惜让爱的女人蒙受不白之冤的男人,如懿的心情可谓爱恨交织,百感交集。如懿这一泣泣出了明白,我这一泣也泣出了同感。这也正好佐证了前面“做好自己”是何等重要!靠山山倒,靠水水干,我们只有靠自己,做好自己,才能赢得人生的主动权,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哪怕是爱的人身上都是不智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想法,尤其事与愿违时,我们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懿传2》反映的是后宫的尔虞我诈,然而仔细想想后宫和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又有什么两样呢?无论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哪个阶层,各色人等,可谓一应俱全。也如书中所说:人无全然善恶之分,但各人却有各人的善与恶。既然不能左右别人的善恶,我们就只能做好自己,做一个像如懿那样智慧、隐忍、坚强与淡定的人!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六):如懿并不如意

  后宫争斗小说并不陌生,故事情节上大抵雷同,无非都是勾勒出后宫里妃嫔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争斗以及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印象最深的当属《甄嬛传》,继它之后,最令我期待的便是《如懿传》,只因它们同是流潋紫的作品,文笔极其细腻,词华丽雍容,描述蕴含深厚知识,情节跌宕起伏。本周,期待很久的《后宫如懿传2》终于到手了,趁周末的时光,花了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第一反映便想到了这个标题:如懿并不如意。 在后宫之中,天天上演着恩宠枯荣、起起落落。妃嫔的命运,如同悬崖边的稻草,再聪明的打算,再阴险的算计,倚望的都不过是圣意阴晴。 如懿,寓意“美好安静”的乌拉那拉青樱,景仁宫皇后的侄女,寓意“美好安静” ,得意时不敢自傲,囹圄中有他一句“如懿,你放心”——纵使帝王之爱从来身不由己,她心足矣。 然而,是非从来不肯饶她。 妃子接二连三孕产不利,贴身侍女倒戈,种种证据皆指向如懿,当初紧握她手让她“放心”的人已不愿多看她一眼,而后是无尽萧瑟的冷宫,即使从冷宫中重见天日,但也无法心无痕了吧。 很多人说,这样的古代后宫争斗剧,尽显人性中丑陋阴暗的一面,明明是自己泯灭了良知去做一些害人害己的龌龊之事,还要以各种措辞来给自己开脱辩白。可是我觉得,在污浊不堪、争斗不止的现实社会里,总会有那么一股脱俗于尘世,愉悦于人心的相惜、相知、相爱存在,犹如黑暗里给人一盏照亮前方的灯。 有时,这样的小说看多了,难免会情绪低落,沉迷其中,有时甚至会想,如果我是她,生在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那时男人妻妾成群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忍受与那么多女人共有一个丈夫,能斗得过那些心狠手辣的女人吗? 《如懿传》中那么多的局,只是谁 在谁的局中,谁又清楚?皇后和慧贵妃借玫贵人、怡贵人连续孕中小产,并策反如懿身边的陪嫁阿箬欲置如懿于死地;皇帝贬如懿入冷宫,给如懿留一线生机;皇帝留阿箬于近身,掩人耳目;如懿身陷冷宫一次又一次被逼到绝境;海兰为了如懿博宠,并借纯嫔之手致二阿哥永琏早夭;皇后早年赐如懿和慧贵妃玉镯,实则绝二人子嗣;如懿和海兰兵行险招,涅槃重生,除掉阿箬;太后劝慰玫贵人,点拨如懿,敲打皇后,培养叶赫那拉氏,意在制衡。 当你身处其中时,你能破局而出么? 如果是我,估计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吧!幸好我们生活在现代。虽然如懿并不如意,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愿,在自己美好、静谧的生活中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执着!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七):局中局--如懿重生

  还记得当年反复看《甄嬛传》,不是因为演员有多好看,而是真的喜欢宫廷剧,或者说是喜欢古装剧吧。也是在看完《甄嬛传》之后,看了小说《如懿传》,那时刚出了第一本,讲述了四阿哥的侧福晋青樱的一小段人生,更期盼了后续的故事。《甄嬛传》的最后一集写到,封青樱为娴妃,《如懿传》第一本就是扩写了青樱改名及封妃的经历。

  这次阅读了《如懿传》第二本,故事是从玫贵人生下一个死婴开始的,宫廷剧本身的主线大多是后宫女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为了皇嗣,不惜牺牲身边人。《如懿传2》的主线仍然是设局,一个局未完接上了另一个局,一个坑还未跳出,就落入了另一个坑。后宫的那些女人,皇后、贵妃、娴妃、海兰、太后,都是设局人,也是落局人,不得不说,皇帝的心思不能猜,正所谓龙心难测,而不是女人多么可怕,后宫的女人,也不就是为了一时荣宠,独享天恩嘛,却又不得不为家族为父兄稳固地位而牺牲。

  作为故事主角的如懿,在故事中,肯定篇幅最大,也就是如此,她设的局,以及她被设的局,也就成为了整本书的脉搏了。故事中如懿借贵妃蒙羞,铲除了总领太监王钦;皇后贵妃借玫贵人、怡贵人的小产,想让原本如懿的陪嫁阿箬(慎贵人)诬陷如懿置她于死地;后来如懿被陷于冷宫,不甘心,协助了海兰争宠怀孕,除去了阿箬;又设计“借刀杀人”致二阿哥永琏早夭;如懿与贵妃一心求子,却不知皇后早年赐的玉镯,实则绝二人子嗣。

  既然后宫都是以荣宠和皇嗣为主线的,《如懿传2》也延续第一本的以皇嗣故事为主导的方式,皇嗣生养是后宫女人的主要任务。然而后宫女子多,恩宠雨露均沾,想有孕已是不易,想生下来更是不易,生下来能长大,更是难上加难。

  后宫是如此的凶险,青樱就是这样陷入尴尬的境地。作为乌拉那拉氏的她,放弃了自己名字,改名“如懿”,本只是为了“美好安静”,却还是逃不过一个个连环夺命计,将她击得避无可避,如果不反抗,等来的只有灭亡。

  《如懿传2》中,如懿的大起大落,进了冷宫,又熬出了头回了宫,都说冷宫难熬,故事中的她隐忍了那么久,不就是为了回归的那天嘛。

  因为这本小说已经拍摄成为了电视剧,我也在看了节目预告后,阅读了本书,很有代入感,演员的一颦一笑,都可以想象一下。

  虽然整本《如懿传2》中,如懿始终是娴妃身份,不得不说,这个作为未来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的女人,手段还是很厉害的,历史上的乌拉那拉氏皇后,最后的结局其实并不好,但是还是让历史记住了她。

  故事的结局,只是讲述了五阿哥的出生,如懿的一生还很漫长,后续的《如懿传》一定会更精彩。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八):一念之间 盛衰荣辱

  一念之间 盛衰荣辱

  海兰因为在王府如懿的帮扶,再经过红箩碳的事,如懿以身相护,并借机将海兰调到自己宫中,果不其然,海兰自此便对如懿死心塌地。王钦死了,皇后在皇帝身边特别重要的一个棋子没有了,如懿扶持了李玉,应当是为以后帝后离心,或者如懿遇难,李玉助力做伏笔。阿箬原本就是重利的性格,毕竟如懿不许她穿着招摇,也能被她认定是防她在皇帝面前出头,以恶毒之心揣测别人,黑化也是肯定的了。这些都是我读之前的一些简单猜测,果不其然了。

  当年红箩碳一事,皇帝在人前也是无视如懿的遭遇的,但那时如懿还是了解皇帝的心思的。毕竟,一个没有家族依靠的妃子,在人前的呵护无疑是推她进火坑。即便如懿普攻没有被封贵妃,没有一座好的宫殿,与王府中待遇天差地别,但那时如懿对他是信任的。正是应了那句“两心未必时时相同,只要彼此不相疑就好”。但是第二部中,玫贵人的畸胎、怡贵人的死胎,实在是杀伤力太大了。皇后的位子就跟计划生育时候的计生办一样,只要坐上了就得帮皇帝计划生育。想想也是,毕竟是皇帝所有女人中位份最大的,能坐上皇后宝座的,必定也是大家族出身,怎么忍得了妾侍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争夺天下唯一的宝座。但是景仁宫皇后杀孽太重,有个甄嬛把她拉下后位,富查氏皇后最终也定是被如懿拉下后位了。

  皇后与慧贵妃拉拢黑化阿箬陷害如懿,皇帝在这样的“人证物证、铁证如山”的情况下,皇帝不愿相信也只能相信。其实我觉得皇帝不是“只能相信”,而是不得不相信。皇帝不可能不痛恨杀了自己两个孩子的人,皇后的各种行为注定了在这一句富察琅华一定插了一脚,但是皇后与慧贵妃,两个都是权臣能臣之家,皇帝就算是安抚她们家族,也暂时不能动。但是既然如懿从冷宫出来,不管怎样发展,这么大的罪证,不会轻易抹去,皇帝一定会发落真正的凶手,除非凶手先死了。

  皇帝也说过,他首先是前朝的君主,然后才是后宫的君主。这是一个明君必备素养,却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好丈夫。但皇上的悲剧也是注定的。他不像先帝,没有把一个爱着自己的人当成替身,在一开始的感情中,他们是互相倾心的,是信任的。一开始还能给予更多陪伴,但渐渐的,权臣之女、小国之女、先帝给的秀女、甚至皇后给的侍婢,他不得不收。其中大部分人想要从他身上得到一个孩子,然后母凭子贵。他最爱如懿什么都不求。可是没有人是无欲无求的,如懿求的就是一个信任。但这确实最难的。众多妃嫔无数伎俩,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最终夫妻离心的悲剧。

  如懿一步步走在黑化的路上不断“招兵买马”,皇后用一串手串灭了她有子的可能。但在这之前她已经在海兰和纯妃身后,杀了皇后的孩子。海兰由于一开始在王府就不受宠,她是不信帝王情爱的,她抓住了她的信仰,如懿。而且,海兰已经为了帮助如懿利用纯妃甚至是自己的亲骨肉,如果这个角色最终死了,我会难过死的。

  不得不说,皇太后不愧是斗到最后的甄嬛,如懿没有家族依靠,必定得依附太后,慧贵妃脑子不够用,一心当皇后的枪,皇后为了巩固二皇子和自己的地位,不得不打压宫中各处的百花争艳。甄嬛才能作壁上观,渔翁得利。果然,所有的修为,都是历练出来的。

  最让我心痛的地方是皇帝将如懿打入冷宫的原因竟然是为了保得她的性命。即便是最最心灵相通的人,也不能猜对对方的全部心思。如懿这样心悦一个人,甚至不要福晋之位也可以的人,不信任才是划伤她最重的一刀。裂痕已生,怎得圆满。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九):诗情画懿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是《后宫•如懿传2》作者流潋紫的座右铭,她生于诗书簪缨之地——浙江湖州,以一部文采斐然、机关算尽的《后宫•甄嬛传》名动网络,被誉为“后宫小说巅峰之作”,并亲自担纲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编剧,一举造就她国内类型小说名家、知名新生代编剧的地位。她精诗词、历史,好武侠、言情,颇为深厚的古典文学积淀使她的小说语言典雅婉约、柔美细腻;笔下人物性格鲜明丰满;作品每每充满复杂的矛盾冲突,情节跌宕、悬念丛生。她的文字有种浑然天成的霸气,正如中宫之于六宫粉黛,之前的《后宫•甄嬛传》中就已尽显无疑。现在的《后宫•如懿传2》让我们看到一个更臻成熟的她,后宫小说第一人舍她其谁。她笔下的女子,从甄嬛到如懿,从华妃到慧贵妃,无论正面还是反面角色,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令人过目难忘。在宫斗题材的小说粗制滥造的今日,能得此作品,实乃读者之大幸。

  坊间都认可《后宫•如懿传2》为后宫小说始祖、全国热播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续篇,流潋紫再造古典完美主义巅峰!一部后宫女人的生存史诗,一个由帝王恩宠所牵系的权谋旋涡。宫墙深深,壁影朱红,娇媚颦笑间,是什么在如汐暗涌。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完全可以被当成一部正剧来看待,其中对后宫内权谋争斗的描写、对封建皇权下扭曲人性的刻画,乃至每一个宫廷细节的考究入微,都令人叹为惊止。它也是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作品,权谋较量波诡云谲,情感波澜大起大落,翻开第一页就难以控制想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而它绝不是一部普通的宫廷言情小说,它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巧妙结合,字句间渗透着作者深厚的古代文学积淀以及对人性最深刻的思考,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厚度远远超越了同类作品。它让每个后宫女子都有了鲜活的生命,让我们跟随着剧中人的命运或歌或哭。

  后宫——这堂皇瑰丽的深宫大殿内,曾成全也葬送了多少美丽。这后宫之中,上演过太多恩宠枯荣、起起落落。妃嫔的命运,如同悬崖边的稻草,再聪明的打算,再阴险的算计,倚望的都不过是圣意阴晴。她是如懿,曾经的乌拉那拉青樱,景仁宫皇后的侄女。敏感的身份让她比旁人多了几分隐忍自持。得意时不敢自傲,囹圄中有他一句“如懿,你放心”——纵使帝王之爱从来身不由己,她心足矣。然而,是非从来不肯饶她。妃子接二连三孕产不利,贴身侍女倒戈,种种证据皆指向如懿:

  “四周静得有些骇人,偶尔穿过庭院的风声,像不知名的怪物隐匿在黑暗中发出的低沉的嘶鸣。所有的人都怔在了原地。心头的震撼如惊涛骇浪,冲得如懿微微踉跄一步,下意识地捂住了自己微张的嘴,将那几乎要喷涌而出的惊呼死死扼住。襁褓中的孩子,四肢瘦小却腹大如斗,整个腹部泛着诡异的青蓝色。更为可怕的是,孩子的身上,竟长着一男一女两副特征。皇帝吓得双手一颤,几乎是本能地把孩子推了出去。幸而王钦牢牢接住了,他也是一脸惧怕,双手哆嗦着不知该如何处理手中的孩子。皇后一时也看清了,惊得低呼一声,花容失色,大为惊惧,紧紧攥住了皇帝龙袍的袖子。如懿不知道自己的脸色是否亦如皇后一般难看,她只觉得自己的心突突地用力跳着,仿佛承受不住眼前所见似的。她与皇室羁绊多年,虽也知道后宫孕育子嗣往往艰难,孩子多有夭折,可是大清开国百年,从未有过这样的骇事!”

  这么一段惊心动魄的画面,呈现在文字中,又是那么引人入胜。从此一个细节,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如懿若被人这样精心设计,又如何还有转圜机会?当初紧握她手让她“放心”的人已不愿多看她一眼,等待她的将是无尽萧瑟的冷宫。是巧合,抑或另有内情?是认命,抑或绝地反击?如懿,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中自保周全?这些个疑问,正是吸引我们眼球的原因所在。如懿,则是中国千百年来后宫女子的缩影,她的美丽与哀愁,映衬着那深深宫墙内起伏跌宕的爱恨情仇,让人不胜欷歔。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十):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历史上,她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佐领那尔布之女,满洲正黄旗。雍正在位时把她赐给弘历当侧福晋,弘历即位后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为娴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皇后富察氏死后,中宫之位悬缺。乾隆十三年七月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被正式册立为新皇后。

  乾隆三十年正月,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途中被送返京师,并被收回所有册封(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虽未废后却也被打入冷宫,精神与肉体俱受尽折磨。次年七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乾隆同时传旨,命丧葬仪式下降一级,即等同于皇贵妃的制度举行,并葬入裕陵妃园寝。

  《如懿传》中,她本名唤作青樱,是景仁宫皇后乌拉那拉氏的侄女。乌拉那拉氏的家族背景曾为她带来无上荣耀。新帝登基,随着自己的姑母早已被雍正关在景仁宫,“永世不得相见”,形同废黜,这个曾经让她地位尊贵、旁人艳羡的乌拉那拉氏出身,也成了她一生抹不掉的污点。后宫及朝廷内权势变化,让她身份尴尬,如芒在背。

  因着姑母同太后的敌对关系,甫入宫便受到太后敌视。为求自保,迫于无奈抛弃自己的原名青樱,向太后求了新的名字“如懿”,取美好安静之意。

  原本凭着她在潜邸中侧福晋第一人的地位,入宫后理应是贵妃却只封了娴妃,而之前名分在她之下、明争暗斗许久的高浠月却成了慧贵妃。她处处受尽打压,一时处于失势状态。敏感的身份让她比旁人多了几分隐忍自持。得意时不敢自傲,日子过得如履薄冰。虽然敛尽锋芒、处处隐忍退让,明枪暗箭却仍然来势凶猛。

  玫嫔和怡嫔接二连三孕产不利,贴身侍女阿箬临阵倒戈,谋害皇嗣的种种证据皆指向如懿。当初紧握她的手让她“放心”的皇帝即便不信她会那么狠毒,却也迫于要给前朝后宫一个交代,将她废弃,打入无尽萧瑟的冷宫。

  三年的冷宫岁月,她经历了父亲的死不瞑目和不得相见,以及宿敌欲斩草除根的多次狠辣谋害。少时骄傲任性,入宫后屡受磋磨使得她越发隐忍、沉着。加上年岁增长,身上的桀骜与娇纵慢慢退去,人也愈加沉稳,变得慧心兰性,更习得在后宫生存的谋略与手段。通过和海兰的里应外合,终于逃离冷苑,恢复名位。

  偌大的紫禁城,金瓦红墙围起了四方的天。宫墙之内,或者背负着家族荣辱兴衰,或者只为能够活命,人人都可以变得可恨又可怜。后宫之中,有太多的恩宠枯荣,有太多的起起落落。妃嫔的命运,如同悬崖边的稻草,再聪明的打算,再阴险的算计,倚望的都不过是圣意阴晴。即便皇帝疑心如懿的冤屈,但比起朝局和后宫的安稳,她依然是可以被牺牲的那一个。即便贵为皇帝,富有天下,也有重重掣肘与无奈,为了多方打算,也只能牺牲如懿以求平衡。人人在情爱中挣扎却得不到救赎,无人不悲哀,无人不可怜。

  皇宫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挤得头破血流,一心想坐上那把座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或者封后封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里面的人谁又能真正地随心所欲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迫不得已和形势所逼,又不由地感叹:愿下一世生在百姓家。

  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后宫·如懿传.2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