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英国主演的一部2008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学校》观后感(一):我也是其中一个
C这个片子记录的很真实,虽然很多地方还透露着一点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好奇心和小偏见(感觉他们对毛主席真的很残念……)但是实在是太有亲切感了。
前两集讲考试教育老是在戳我泪点,自己也是这么长起来的,身处一个环境的时候感觉没这么多,回头来看确实是这样。
我从前也是非要在作文里写上“著名的XXX家XXX曾经说过balabala”的傻逼学生~也为了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高考拼得心力憔悴精神枯竭。长大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很多观念在不经意见种在了脑子里,一天回过头来看才觉得,恩,确实是这样。
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我肯定没勇气再看一遍(不过也是一定要看的),因为这也就是我的生活,我也是其中一个。
《中国学校》观后感(二):泪流满面的我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的初中和高中回忆就像我眼前的镜片一样,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我也是07年毕业的,漫长的中学时代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吴羽菲无疑是一个顶尖的学生,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这样一个类似的同学,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拍出来这样的纪录片,看的时候不知不觉我就进入了他们的故事了,首先,人文的关怀是我们国家现在最缺乏的东西,我们善于拍摄宏大的场景,对伟人的记录不可胜数,但是这个国家是由小人物组成的,是他们让这个国家运转起来,其次,真实,这才是打动观众的最根本的因素,BBC只是一个客观地记录者,这才符合一个纪录片的本性,看到这些场景,几乎能勾起每个人的回忆,在这样一个善于造假的国家里,真实已经是一个很稀有的东西了,最后,让我祝福中国的小朋友们能够快乐的生活,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中国学校》观后感(三):这条路好熟悉 谁不曾走过 讨厌过 又怀念着
偶然地在电脑里发现这部片子,点出来看。
休宁,安徽——这是我爷爷的老家,我9岁去黄山玩的时候还拍过照呢。。。如果当初我老太太没有从安徽休宁坐船出来,就没有我爷爷的追随,没有他和奶奶的相遇,就没有我了
这个地点就这样吸引我看了下去。
小学、初中、高中,这是我们的生活,我看着看着就想哭了:谁没有嘲笑过别人的“橡皮”,为什么没有勇气站出来为别人说一句话?谁不曾系红领巾,然后经常丢掉,又在学校门口小卖部促成生意?谁没有低着头听高中班主任一遍遍叮嘱:要好好努力考大学啊!
不是每个人都是吴雨飞,这就是重点。
但没人都有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足迹,自己的未来。
傻傻地,但很开心~这是我对以前生活的理解吧。“高考以前,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一扇门,很迷茫;大学了,到处都是门,也迷茫了。”
究竟我们是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究竟“好学生”和“坏学生”谁更清楚自己?我想还是靠大家自己去选择吧。
我只知道,我有一些后悔,一些迷茫,你们也有。
大家都是孤单的一代,“共产主义”ZF的温暖好远啊.
我们还是 相互取暖 比较靠谱
《中国学校》观后感(四):豆瓣作为局外人去看待这些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豆瓣这个网站的人们
吴羽菲,2007年安徽理科高考状元。
那天看完之后的第一件事我便去人人网上搜这位同学,按照纪录片里的时间,这位大师姐已经毕业了,是的,人人上有她,不过很久没有登陆过了。
对于片中的多少人物,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豆瓣这个网站,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这里有这些二逼的家伙大言不惭的说着他们,他们不会知道的。
我并非要歧视他们什么的,除了致敬大概我也说不出什么话了,若不是大学悠闲的扯淡岁月,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每年在河南都在重复着多么可怕的高考悲剧。休宁所处的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有谁能列举出哪一所像样的大学吗。片中每一名学生,大概都是值得致敬的。
甚为佩服BBC 的功底,为何如此幸运地拍摄到高考状元的生活呢,也不得不佩服休宁一中的包涵,竟然肯在这么个重要时刻允许BBC 进入拍摄。
我将永远地敬畏我的中学,在高三的阶段,除了学习紧张一些,那份平静是影片中以及所见所闻中没有遇见过的,作为省重点中学,我们有那份自信去跨越这个槛,高考并没有使我们改变很多。
她妈妈帮她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每天给她送饭洗衣服,她非常努力。直到她获悉成绩的一刻,我也替她感到欣慰,毕竟这是你应得的。但我仍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高三的生活状态,显然是战争状态。
我不知道 吴羽菲 后来怎么样了,她将会一如既往的努力我会相信,而我还是昏昏噩噩地准备好再过一年就把自己卖到人才市场吧。
《中国学校》观后感(五):补充一个片外细节。。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有太多的感触。
休宁这个城市和我长大的城市太像了。
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主人翁我都能找到自己当年同学的影子。
一开始看的时候,讲休宁中学的那部分觉得就像是当年看的那个纪录片《高三》。直到播到吴羽菲拿到安徽省07年理科省状元的时候,才突然觉得这样的一个中学,不简单。
于是突然想去校内查吴羽菲这个人。竟然我和她还有一个共同好友。(这一刻,觉得BBC拍的纪录里的主人公,竟然和我的生活产生了交际)。这个共同好友是我初中的同学。同学告诉我吴羽菲今年申请到了MIT的Econ Phd全奖。。(和我们一样07级的,今年本科毕业)
因为想要了解中国教育制度而被选中的纪录片女主人公,现在要踏上美国phd的道路。本来一个好有历史感的纪录片,突然因为这个片外的细节变得更加有噱头。
那么有眼光的BBC,希望你多少年之后再追踪一下,当年采访的那些主人公们都在做些什么。当年实地记录下的受教育者在最后都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那个高一的第一最后成了高考的胜利者么?
好有个性的刘翔同学最后高考怎样?(这个同学太像我高一的一个同学了。。。)
广播站站长最后做了自己想做的播音员么?(北京的辅导老师说她说的不是普通话的时候,我都为她一惊,可以想见她当时多难受)
陈刘惠美等等慈善小学出来的学生们,最终又会有怎样的人生轨迹呢?
强烈推荐此片。。看完就无比想家,看完就无比不想在加拿大待下去了,看完就想回国做点和自己成长20年的环境有点关系的事。
(好敬佩那个慈善小学的校长)
哎,不会写纪录片的影评。只是希望有人能和我一起看,边看边感慨。
《中国学校》观后感(六):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
毋庸置疑的是,之前,我喜欢批评中国教育。这种想法在我早些年的时候会更加强烈。但是,现在我已经能很好的接受中国的教育制度。一是再怎么说,我这么微小的人也不会起任何作用,另外,你想推翻它的话,必须得指出一个可以代替它的制度,并且至少要强于先前的那一个。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学校的时候,尽量少听老师的——至少对于我反观我受到的这十几年的教育是这样。比方,数学老师让你一天做一套卷子这样的话就可以不听。如果你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已经掌握了,只需要一定量的题目来融会贯通和加以巩固就ok了,一天一套,是在浪费时间和宝贵的生命,久而久之,有可能就套住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用的听听就好了,只是,更多的时候,大部分的我们并分不清糟粕,有的时候即使分清了,也会有一种固有的“害怕心理”,不敢做自己。
看《中国学校》的时候,由于下载版本的问题,没有中文字幕,索性也就没再去找,就看了起来。因为是中国的学校,还有一些中文对白,所以,即使没有字幕,看起来也不是很困难。我当时会想,如果我是英国人,当我看到中国学生周而复始的面对着考试的时候所展现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面容,我顿时感觉到“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尽管每个人的形态与最终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那种千篇一律、众志成城的气势,的确让我感觉到“生物多样性”这一自然规律在中国的暂时隐形。
C选取的这几个孩子,又把“生物多样性”显现出来。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生活,除了共同的目标——考上好的大学(高中等)以外,他们还是有梦想的孩子。比如07年安徽状元吴羽菲,她希望毕业后能出国,比如广播站的小女孩希望n年后成为cctv体育频道的主持人,赚大笔的钱,又比如那个叫刘翔的男孩,喜怒哀乐不隐藏,该哭的时候大声哭,该笑的时候大声笑,该唱歌的时候又唱的“肝肠寸断”,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足矣。
我不去追究BBC选取的休宁这个教育上相对比较强的地方,尽管套上“中国学校”这样的帽子的确比较大。我认为单就这个纪录片所反映的来讲,还是相对客观。如果cctv来记录的话,各种“设计”,我不敢想象。
我突然想知道吴羽菲是不是出国了,于是找到了这个:
“吴羽菲被MIT、哈佛、芝加哥、伯克利加州、斯坦福、耶鲁、西北、哥伦比亚等大学录取。”
http://www.xnzx.net/shownews.asp?newsid=683
《中国学校》观后感(七):我们的中国学校
以后如果我的小孩儿或者晚辈问我当年中学时期读书的状况,我就让他去看纪录片《中国学校》。
刚刚看完了BBC拍的五集纪录片《中国学校》,很不错,至少这是可以大概代表中国孩子80后、90后的中学学校生活的。
C去到安徽的休宁县拍了这个片子,休宁县是有名的状元县。纪录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地三所不同的学校以及来自三所学校的几个学生进行拍摄。一所重点中学——休宁中学,一所普通中学——海洋中学,以及一个由慈善机构办的平民学校。纪录片分别展示三所学校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由三所学校一窥中国教育。
而纪录片中让我感到非常亲切的是,休宁学校办的运动会。才发现原来和自己学校的运动会是一样的,鲜花队,各种入场方阵表演,入场的广播稿,全校班级进行广播操比赛等等。 感叹自己也曾经在操场上为同学喊过加油,感叹自己也在跑道上比赛过。这是那些年,一起参加过的运动会阿。
当然里面也有在比较差的海洋中学的杀马特青年,那种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以及他理头发的时候,碰到的同样是杀马特的理发师。这个杀马特有一个小女朋友,给他送饭、洗衣服,说着自己预备和杀马特在20岁订婚,很单纯很幸福恩爱的样子,把生活看得那样简单。也有尖子生,一个肩负所有老师、校领导重望的top student——吴羽菲,最终考得省状元,顺利进入清华。也有一个平民学校的程超,他认为毛主席是最勇敢的人,红领巾是用血做的。也有一个准备中考最后顺利考入休宁中学重点班的男生刘翔,在车上对着镜头撕心裂肺地吼陈奕迅的《十年》,在竞选班长时豪情万丈的演讲着”同学们!如果我做了班长,就要制定一套班规!就好像管理一个国家需要一套法律一样!!当然,像刑法一样,对于违反班规的行为我们也是要有惩罚的!“也有休宁中学重点班的班主任何老师,那个瘦瘦小小,兢兢业业的班主任,他在国庆节放假前对着学生们宣布,国庆回校将取消午睡用于学习,那还是学生们在高一的时候。
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改革会在哪一年。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我们体制下的中国特色教育,真实的记录了我曾经经历过的那样的日子,很感谢BBC。不管怎样,我还是期盼着中国的孩子们有一天可以脱离这种教育,让纪录片中的”中国学校“成为历史,成为过去。
《中国学校》观后感(八):属于每个你的中国学校
《中国学校》讨论的当然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但是最让我感动的却是纪录片当中流露的人性的关怀。片中甘萍五一长假在学校焦急等待爷爷的场面十分动人,这就是最真切的人生。而整个长达300分钟的纪录片就是由这些小故事串联起来的,加之恰如其分的配乐,一口气开下来也并不是很费劲,而最后春节的烟火,留下一派祥和。
中国的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个性的开放,社会不再那么千人一面,但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却很难抓住大时代下的闪光小人物,倒是外国人常常能挖掘出中国大转型社会下点点滴滴的人生。
所以,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经常能想起自己过去的生活,一样的披星戴月、一样的压力山大,身边也经常会有暗中发展的一对对小情侣,也有运动会上永生难忘的坚持与失败。展现出个性之后,不需要说教,有关中国学校的各种情形就会浮现,一个个复杂的人构筑起了这个社会,从他们身上截取的素材也是最真实的。这给国内一直担心审查的人们提供极好的范本,创新突破不一定就要去谈论那些政治,能真心静下来看待生活着的人就已经很好了。
然后就是有关教育的主题,很多人都从这个片子里看到了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从而一次又一次的抨击这个糟糕、失败的体制,但是我想说,即使这个体制很失败、没有创造力,但能发出这些愤青言论的你不也是从这个体制中出来的吗?片中刘翔、吴羽菲、嘉玉杰、宁舍建不也是那么活泼、与众不同吗?
诚然,这个体制是很难培养出极具创新能力的天之骄子,但这不是教育的全部。当前的高考制度至少可以让人了解到奋斗的意义,至少能保证绝大多数的公平,至少能够教育出人世间永恒的一些真情,维护人心底里最纯真的善,也至少可以为欧美一流学府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如果总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归罪于教育体制乃至社会体制的失败是一种极其懒惰的做法。体制是什么?谁能说得清楚。这种归因,得到的只能是虚无飘渺。虽然说不破不立,但是破了还去捅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这样一部在官方监视下拍的纪录片,以休宁为样本,让很多中国人都有共鸣,说明基本抓到了中国学校的特征:一切为了高考的高中,做题做题,但还是会有很多“离经叛道”的孩子;高考是成长的标志,好的分数有利于以后的发展,但也是高考之后,再没有人给你明确的目标;学校是应试的,但除开考试,学校还是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活力,比如运动会,比如为了人大开会而表演的舞蹈;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与此同时可能是孩子身上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仍然有很多贫穷的地方,很多孩子上不了学,但是慈善机构正在起步,而也仅仅是起步而已;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有待商榷的,大环境下与政治、意识形态过多的交融也应该是改革的目标……
就是这样,用镜头记录,让生活着的人说话,其余的,昭然若揭。
《中国学校》观后感(九):一切都没变
一切都没变
——纪录片《中国学校》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中国学校》。起初买这张碟的时候让我联想起《请为我投票》,但看的时候我就觉得似乎与它同《高三》想比更加确切些。不过,高三是我们自己人拍自己人,价值观很明确,而《中国学校》是两个老外拍的,再加上英文解说,味道就有那么一点点不对了。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实活生生的被外人拎出来,呈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
片子涉及的问题很多。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应试教育、人权、价值观……短短5个小时却深刻并且严密的剖析了当代中国学校的残酷现状,的确让人膜拜。不过令我不爽的一点是,为啥非选安徽,还是个县城。要表现应试教育那最典型的就是山东了。而且很多地点很多场景已经不是现在中国的普遍面貌了,怎么看都有点丑化的感觉。不过,片子的导演丝毫没有掺杂自己的观点进去。这是我欣赏的纪录片状态。是好是坏让观众自己评判。不是所有的导演都有此气度的。
虽然纪录片有五集,但我还是非常容易就能想起第一集里面那个“破衣服”的故事。面目可憎的老师让同学们评出全班橡皮保管得最不好的小孩,让这个小孩当众穿上破衣服,不能脱下来。小胖子穿着破衣服,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这是一个福利小学,小孩子都是父母在外地打工,或从小失了父母的孩子。这个小胖子的背景片子没有介绍,看它的衣着和脸蛋,倒也能推测出家里肯定有几分不幸。老师嘉奖表现好的学生,让她亲手给孩子穿上破衣服,好学生喜笑颜开,骄傲荣幸,小胖子一脸沮丧,连声说“不敢了,再也不敢了”。这种从娃娃抓起的耻辱教育已经深入中国人心,不知道现在的小学如何,至少当初我的小学里就有老师因为学生没写作业而罚跪的。委屈,自卑,再加上羞辱,这真是摧毁一个正常人心灵的绝佳武器。
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贯穿纪录片全部的Top student吴雨菲,中文翻译“精英学生”。短头发,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颇有些像我高中班里那个第一名的样子。当然了,我就是被这种top student羞辱了三年过来的。她是老师的希望,学校的寄托,全校甚至全县的眼睛都在看着她,她身上似乎有无限光环。我想如果我完全作为一个客观的观片者来看她,或是我本身就是好学生,我或许不觉得这样很过分,或许不会对她有什么负面的印象。但高中的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差生,还是艺术生,是那种老师根本看都不看一眼的学生。或许是那时候叛逆,那时候我打心眼儿里瞧不起那些“好学生”们。觉得他们不就考得分高点么,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后来证明我错了,我输得很惨。现在我渐渐想明白,只有甘于做应试教育的牺牲者,才能因出色而受瞩目,才能享受更好的待遇,才能从这个破制度中走出,再凌驾与它之上。这样我们才有能力改变它。瞧瞧,多么可悲。
还有那些“出口成章”的小孩子们。什么“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还有什么“我好好学习,将来努力挣钱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之类的,听着就反胃。你想想,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地下跟小伙伴摸爬滚打以后站起来说这么一番话,你害怕不害怕?他们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有人问你,你必须就这样回答。就像“How are you?”“Fine,thank you ,and you?”哎,多么可怕的文化移植啊。
还有那些曾经熟悉的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学们好!领导好!同学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我相信每一个经历过九十年代学校生活的孩子都能记起自己憋红了脸用最大的嗓门喊出这几个字的情景。喊完了心里还是满满的骄傲。想想就觉得好笑。但十几年过去了,仿佛一切都没有变。片子里六一节的时候,一个小朋友,说话结结巴巴还留着长鼻涕,对着摄像机说“我想加入少先队,想带上红领巾,因为少先队员是最先进的团体。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资格当上少先队员”……看着这些仿佛棋子一样被人操控在手心里,被人摆弄着思想的小孩子,想想当年的自己,笑他们的同时也有些悲哀。
天才是怎么被老师教成傻逼的;
文化移植是怎么从娃娃抓起的;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越学越傻;
一切疑问敬请从《中国学校》中寻找答案。
《中国学校》观后感(十):路西法的浪潮
quot;今天,我们要上一课,叫‘爱惜橡皮’。“说着,身着红棉袄的老师唰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楷体大字,颇有喜感。“现在,请每一位同学把橡皮拿到桌面上,只拿橡皮。”
“再请每一组的组长到前面来。接下来,我要你们选出每一组被爱护得最好和最坏的一块橡皮。”那些脸蛋圆鼓鼓、红扑扑的男娃子和女娃子饶有兴味地检查起同学的橡皮,还窃喜地嘻嘻笑着,好像是得到了什么权力和地位。
随后,八块橡皮,四好四坏,被排列在黑板前“展出”。同学们一致选出了“最糟糕的一块橡皮”,上面满是用笔戳出的洞眼儿。
橡皮的主人是个小男孩,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平日习惯被“展出”。他被叫到讲台前,开始接受“教育”。
也许直到此刻他才明白所谓“个人习惯”也是要分好坏、挨批斗的。
老师说,“我们来演一个小品吧,我这儿有件破毛衣。”
一个貌似班长的男娃坐在桌边,一女娃跑来说:谁谁谁把橡皮戳得一个洞一个洞的。
“有什么办法”?“给他穿破毛衣。”“好,我这儿正好有件破毛衣。”
领导状的男娃站在他面前,满脸严肃地说:“你为什么要把橡皮戳成一个洞一个洞的。你觉得橡皮这样好看吗?”
男孩子瘪着嘴,“不,不好看。”
“你把这件破毛衣穿上!”那个秘书状的高个儿女娃强硬地脱了他的外套,又把破毛衣硬套在他头上。
男孩子嘴角抽搐着,都快哭了,领导娃继续问:
“你穿着破毛衣高兴吗!”
“不高兴……”
“那橡皮一个洞一个洞的,它会高兴吗!?”
“不会……”
“快向它认错!”
“我下次不会再把橡皮弄得一个洞一个洞的了……”
“不是和我说,是和同学们说!”
小男孩转向班级,重复了一次。
红棉袄老师满脸微笑,扶着他的肩膀:“好的。那你就把破毛衣穿着吧,去和班级每个同学拉钩,说不会再这样了。”小男孩一个个拉钩承诺,表情几乎空洞迷茫了,他压根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要如此诚恳地向每个人认错和忏悔。
走回座位,一场批斗大会终于了结。小男孩屁股刚沾上凳子就放声大哭。
那一刻他只知道自己受伤了,再也压抑不住。
也许一出门,转眼不会再想起,但这个孩子,已经深深地,被伤害了。
——这是英语课看BBC纪录片《Chinese School》的片段,看得我毛骨悚然。雨亭说,这些事每看到一回都往心里去,人会很难受的。可是无法控制,它每一次都只能往心里去,只能看得鼻子发酸,为孩子所受的“教育”落泪,为他们将来可能都不自知的童年阴影落泪,尚且不提英语老师说的“他们可能扼杀了又一个雕塑家、画家。”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一位好友在小学时曾因打架被开班级批斗大会,刚开始,只有参与打架的孩子互相批斗着,零零散散地数落着对方的罪行。之后事态演变,旁观的不相干的孩子们也开始捏造事实,批斗那些莫须有的罪行,越说越多,浑然不觉自己编了多少谎言。
亭说,上回她们去小学支教,准备了些十分浅显的“人格与情绪"课题,想让孩子们说说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格,成为怎样的人。在上课之前,因为考虑到自己是城市来的,志愿者们都尽力把答案和内容“逆丛林法则化”了。然而当孩子们一二三四五个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其红、正、专的程度让志愿者们差点吐血。
“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把他们变成律师、医生、小偷、强盗……” 行为主义奠基人华生如是说。
尽管他武断地彻底排除了自由意志的作用,不可否认,环境、观念渗入对人潜移默化的改变之大,有太多凿凿实例了,《浪潮》、《狗镇》、《五种沉默》……
这篇日记中的情况不是时代的问题,也不是生物心智进化阶段的问题,也许是永恒的。而这些事还会继续让我难过。我希望能找到办法。
.S.聊天中她提到课上讲的【监狱实验】——津巴多教授当年有名的实验,验证了路西法效应,详情见此链接: http://www.douban.com/note/6216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