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来了》是一部由BBC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老师来了》精选点评:
●我个人觉得最后的结局可能说明不太了太多问题 教育如何更加有限 如何遵循practical way 是更值得的思考的问题 考试和现实成就 我觉得还是后者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眼光
●之前大学老师让我们课间休息看的,终于快看完了,中国的教育体制感觉需要改变,权威人说话,别人都要听?国外小孩都知道要反抗,这样培养孩子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然后投入市场,很骄傲??????????不过里面的男老师中国男老师还是不错的,在教育理念上
●看的想哭,自己这些年就是这样过来的。这种成绩成功不能代表我们的教育有多好吧?花费的时间长一定会有所成就。但是孩子们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初三的孩子永远不会讲出,你的父母不可能永远是对的,他们可能是恐同者,可能歧视女性。还有自然呀,校外的朋友啊。
●老师说,英国孩子似乎对教育不够重视,当然了,他们社会福利是最坚强的后盾,给了他们不学习的理由。太有道理了 我本身挺不喜欢看纪录片的,但是这一部是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
●中式教育有一个标准,学生们要达到这个标准才是教育的目的。英式教育看重个性化发展,本身出发点便是很大的不同,更深处是国家体制、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巨大不同。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产生都基于国情。当中国有朝一日也像英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时候,人口减少到和英国人口一样,没有学历也能轻松找到工作,没有工作也能享受福利不愁吃穿,中式教育自然而成就会成为英式教育。哪个老师愿意每天顶着巨大的压力,自己的辛苦付出却只能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在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中国,成绩是唯一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法。中式教育,换来了今天中国人在全球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学生再懒散,还是应试考试的教育机制赢了。但是,看到英国九年级的孩子唱歌、自由表达、演讲等信手拈来,也要知道中式教育的弊端。说到底还是价值观不同,中国要创新,英国要强民,教育方式和理念都要互补咯。
●只能说很有启发性,想到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觉得有点后怕。
●应试教育虽然有诸多缺点,但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水平而言,已经是相对公平合适的教育方式了。
●新中国的一位伟人曾说:六亿神州尽尧舜。如果非要给中式教育一个另类的标签,那就是“鞭策每一个人努力”。
《中国老师来了》影评(一):中西差异
5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一所重点初中教授一个月的九年级课程内容。中西文化的碰撞,教育模式的差异在这部纪录片里尽显无遗。 苦口婆心的高强度高压力的中国教师,习惯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的英国中学生。 彼此都有不满和怀疑,但是最终都在这次体验中成长。 英国教育模式提倡的个性化交流和尊重学生情绪感受,中国教育模式提倡的“奋斗式努力”来激发孩子的潜能。 ✔️互相学习,彼此借鉴
《中国老师来了》影评(二):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5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一所重点初中教授一个月的九年级课程内容。中西文化的碰撞,教育模式的差异在这部纪录片里尽显无遗。 苦口婆心的高强度高压力的中国教师,习惯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的英国中学生。 彼此都有不满和怀疑,但是最终都在这次体验中成长。 英国教育模式提倡的个性化交流和尊重学生情绪感受,中国教育模式提倡的“奋斗式努力”来激发孩子的潜能。 ✔️互相学习,彼此借鉴 1.老师:
《中国老师来了》影评(三):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
5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一所重点初中教授一个月的九年级课程内容。中西文化的碰撞,教育模式的差异在这部纪录片里尽显无遗。 苦口婆心的高强度高压力的中国教师,习惯挑战权威、追求自由的英国中学生。 彼此都有不满和怀疑,但是最终都在这次体验中成长。 英国教育模式提倡的个性化交流和尊重学生情绪感受,中国教育模式提倡的“奋斗式努力”来激发孩子的潜能。 ✔️互相学习,彼此借鉴 1.老师:
《中国老师来了》影评(四):英式教育+中式学习时间=
睡前偶然打开bilibili客户端看到的,当晚看了一集,第二天才把剩下的看完,很不错。
且不提哪种教育方式更可取,纪录片最后公布结果时,看到中国老师一副为国争光般的激动,蛮可悲的,明明是为了探寻哪种教育体制更有效啊!这种弃真理于不顾,将个人和她所属集体的荣誉放在首位的教育工作者,未尝不是人类发展的障碍。
她们属于最优秀的教师行列,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优秀的,过人之处应该不是遵循完完整整的中式教育,而她们演绎的却真真切切是真实的中式教育,这种扼杀个性,流水线生产螺丝钉般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分数上取得胜利,大概仅仅是由于用在学习的时间要远比英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多出很多,换句话说,这次胜利拼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的累积。
学生们最后分别时的泪水也更多的是因为真的很苦,那是共患难之后的情谊,是苦尽甘来的澎湃心情。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苦难和成就联系到一起。
《中国老师来了》影评(五):个人感想
我挺赞同那个爱喝茶的男同学乔什在第三集说的一些话的,我能理解大部分学生在不适应中做出的大多老师会认为的不良行为,但他们却都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这种不适应的原因,我觉得他们思想方面还是比较独立的。只不过这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制,这种东西一旦突然变换,短时间内可能适得其反,而感觉中国老师又太过于努力想证明和希望宣扬中式教育,包括可能一开始对英国学生的期待值就跟对中国的优秀学生一样。但这不一定在哪个国家都能适应,感觉教育这个事情要结合很多方面很复杂,各有弊端吧。
不过有这样的一个实践教育碰撞感觉也是一个新鲜的体验。(最终公布中国班和对决的普通班分别科目成绩后,是中国班胜出了,这个时候我发现中国教育相对英国确实是很严厉,即使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人们总是会要求你不断地更努力,做得更好;而英国教育则是会不断地鼓励安慰你,他们不会去跟你比较,不会让人感到有压力,因而在心理方面能感觉到大家都挺快乐挺健康的,但确实抗压能力方面就有点弱。包括后面英国校长在表示优雅地祝福了后也顺带提了“这种教育方式是不是健康的”这个疑问。就在中国班在这一个月的高压状态下适应中式教育和学习来取得最终胜利的结果,过程中有经历崩溃的人,对每个人的接受程度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这个利弊问题确实又得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