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圣经:创世纪》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1-03-25 04:3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圣经:创世纪》经典观后感集

  《圣经:创世纪》是一部由约翰·休斯顿执导,迈克尔·帕克斯 / Ulla Bergryd / 理查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创世纪》观后感(一):温柔而悲悯的血色

  ·对背景不甚了了,严谨度无从评判,手法亦只能算中规中矩,但至少还带着令人怀恋的旧时代史诗的风骨——那份沉郁的华彩,与《宾虚》、《十诫》等多少是相通的,在现今复兴后的史诗剧身上则绝难再见——即使佳作如《天国王朝》,与昔日相较气质上也显轻浮。 ·更可贵的是对拉斯普京这个人物的塑造,确实有那么些有味道味。

  《圣经:创世纪》观后感(二):北京●学习圣经

  圣经共66卷,1189章,30000多节,约935000多字,其中包含历史、诗歌、故事、预言、格言、传记、书信、寓言、比喻、辩论、游记、律法、礼仪、戏剧、哲学、地质、神学、文学、医学、科学、商业、天文、地理、军事、生理、数学、物理、环保、道德律、优生学、心理学、考古学、劳工权益、信息科技、谜语等包罗万有的内容。

  加wx:cott919793

  《圣经:创世纪》观后感(三):依稀看到神兽的背影

  美国人拍的美国版的圣经,亚当夏娃当然是金发碧眼白人。1966年拍的电影,那时候美国作为移民社会,种族还比较单纯。当然观众看了也不会产生我这样的问题。

  问题是,导演恐怕也没想到如今美国成了“全球化”的黑白两道大哥,或者至少,在美国社会内部——尤其东西两岸——的族裔成分会那么混杂,这样,亚当夏娃的模样就让成分一下子复杂起来的观众不怎么福气了。恐怕发明圣经旧约的犹太人更不服气。幸好我并不信那教,既不信犹太人版的,也不信欧美版的,省了那份心力。

  诺亚方舟收罗两个一对动物的场景比较有意思。当疑似草泥马的神兽也神兜兜甩着屁股进船时,对我来说已是这部电影的高潮。

  场面宏大,不过一开头十分钟旁白就是个败笔。另外,为了达到世界初创时期的某种不知什么效果,亚当夏娃的每个动作都像在放慢镜头——看完他们这一段,我终于暂时念叨当今好莱坞放鞭炮般的快镜头的好来。如果不是在吃饭,把我钉在座位上,我早就离开电视前。

  《圣经:创世纪》观后感(四):可譯為《創世大業》

  理由你懂的……

  拍了Genesis前22章,到亞伯拉罕獻兒子那為止。通篇宏大到有些空洞的教條之中(十分鈡過去了還在緩慢朗讀創世紀,亞當的影子都沒見着!),唯導演John Huston親自出馬演的章節《諾亞與快樂的方舟動物園》(名字我掰的)突然變成喜劇片,配樂突然變成老式的滑稽電影那種,諾亞突然變成樂天的美國大叔(<-口音一點兒不掩飾),大量時間給了動物,包括羊駝在内的大小動物幾十种輪番上陣,諾亞全家忙飼養orz 大量動物排隊上船的鏡頭太神奇,怎麽訓練的喲!只有北極熊等兩三种猛獸我看出來是用特效帖到前景上的。特別好玩的是其中有只什麽鳥,走呵走啊地突然回頭啄了摟在一起走的兩只黑猩猩一口,然後嗖嗖嗖地快步開溜了。這毫無意義的搞笑鏡頭就堂而皇之地被留在史詩中了嗎?!

  除此以外總體十分規矩,似乎唯恐犯什麽文本錯誤所以角色沒作任何自我發揮,除佔1/3片長的亞伯拉罕部份有較像樣的角色刻畫外,其他都像課本劇。諾亞之前的部份更有意表現人物的原始和遲鈍,本來很期待的該隱亞伯是一筆帶過,基本上只見到Richard Harris哥哥穿著兜襠布露著健美身材在荒野上跌打滾爬……

  但外景和特攝效果精良、氣魄不凡,不知在哪兒取的,有人們想像中開天闢地之初的風采,貼切度不輸給後來的魔戒電影版。巴別塔活脫脫從油畫里出來的,導演的人海戰術成效可觀。

  上帝不現身,只以旁白起作用,有大象無形的意思,也不會由於“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理由而落人話柄。這片關於超自然者的呈現我都覺得相當不錯,優美而神秘——伊甸園的蛇是隱沒在樹枝上的一個尼金斯基式的渾身穿花紋的男人,模模糊糊有張臉同夏娃說話,滑下樹枝后以大蛇的姿態遊走。唯一人形的神使是O'Toole演的天使(<-可見是公認的美人哩),三個向Sarah許諾兒子,兩個去毀滅索多瑪和蛾摩拉。當然不是金燦燦有翅膀那種啦,而是融入環境的以披肩頭巾遮臉的中東牧人姿,給予明暗分明的佈光,黑影遮臉,輪流抬起頭來時每位天使都顯出同一張臉,氣氛特陰森。我覺得《基督最後誘惑》有掌握這套技巧。

  聽說該大片企劃階段打算找費裡尼、維斯康蒂、奧遜威爾斯什麽的一堆大師各執導一章,結果諸大師意見分歧太大,最後改由Huston一手包辦了。我估摸費裡尼該分配到索多瑪蛾摩拉,他可以綽綽有餘地排出一小時的邪惡場面集體舞orz 本片中的兩城也頗有點費裡尼色彩,美工很像他電影的風格,不過尺度頗安全,很遠景,只有個隱射的人獸……

  就電影水平而言可打四星以上,但就我的喜好來說只能三星了。

  《圣经:创世纪》观后感(五):导演说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创世纪》是其首篇,几乎所有的文艺形式都有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在绘画中,有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组画”;在雕塑中,有吉贝尔蒂(1378~1455)的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浮雕(又称“天堂之门”);在诗歌中,有塔索(1544~1595)的长诗《造物》,弥尔顿(1608~1674)的史诗《失乐园》。此外还有许多以“诺亚方舟”、“亚伯拉罕献祭”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以《圣经》为题材的电影也有很多,但是除动画片外,表现“创世纪”的影片,目前只有著名导演休斯顿的这一部。尽管如此,影评家还是称影片《创世纪》为一部堪与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组画”相媲美的经典作品。

  不论从文学艺术还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说,《创世纪》都是《圣经》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这部影片根据该篇的第1到第22节改编。影片主要描绘犹太教和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世界的上古历史,包括天地万物的创造,人们的犯罪和堕落,大洪水和诺亚方舟以及以色列的起源和亚伯拉罕的生平。

  该片大部分外景在《圣经》中记载的“创世纪”的故事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和中东等地拍摄。《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和其他地方就在此地或者附近,巴别塔在此建造,以色列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也都在此生活过。影片从很多侧面反映出上古时代中东地区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化。

  《圣经·创世纪》讲耶和华神的创造和他的计划的初步实施。其中包括天地万物的创造,人类、婚姻家庭、艺术科学的起源,特别是罪的起源、救赎的起源、中保的起源和选民的起源等。影片《创世纪》的改编既忠实于《圣经》原著,又不是对原著作逐字逐句的电影视听翻译;而是在原作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全电影化的处理。与原著的叙述方式基本一致,影片的戏剧结构是史诗性的,也是单线发展的。它的时间从亘古到青铜器时代,持续数千年;它的空间从天空到大地,从诺亚方舟内部到示拿平原,再到埃及和迦南各地,绵延数万里。他的人物从上帝、天使到亚当、夏娃,从列宗列祖到诸国百姓,数以千计。它也没有贯穿始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但是休斯顿在顺序式叙述的同时,一方面以神的创造、立法和救恩为主导线贯穿全片;另一方面又精选几个更富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加以渲染刻画,并充分调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从而把“创世纪”的宏伟画卷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展现出来。

  众所周知,《圣经》中对天地万物创造的描写,既不同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又不同与进化论和“大爆炸”等假设,而是直陈上帝创造一切、控制一切。例如,原著第一章讲神创造天地万物,基本按照“神说要有什么,然后有什么,神看什么是好的,于是就怎样”这样一种形式,具有“经文”的特色。影片则把这些一律变成画外音,然后以电影特有的光影、色彩、音响和音乐等手段展示神的大能。与此同时,创作者通过影像的虚与实、物体的动与静、动势的张与弛、物体的大与小、镜头的远与近、段落的长与短、变换的快与慢等方面的交替和变化,造成鲜明而又强烈的节奏和视听效果。影片开始时银幕上一片黑暗,然后微光闪烁,后景中出现一团光亮,再向四周蔓延。在表现神将水分为上下而造天、地和海的段落中,影片先表现微红的水面咆哮奔腾,水柱通天,在山后面扶摇直上,然后叠化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流:有的直冲云霄,有的从天而降,有的惊涛扑岸,有的形成漩涡……似乎在任何创造论中,水都是生命的源泉。接下去,我们透过迷濛的水雾,惊喜地看到早期生物的蠕动。神创造日月星辰的段落十分壮观:在淡淡的玫瑰红的雾霭中,叠化出翻滚的云海,一轮红日从后景中的云海里喷薄升起;然后渐渐叠化出一弯新月,颇有诗意。随后,我们看到蓝色大海中戏游的鱼类和蔚蓝天空中飞翔的群鸟。雄浑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生机盎然的万千气象,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段落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休斯顿借鉴了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组画”和吉贝尔蒂雕塑中的艺术手法,表现亚当在泥土中渐渐成型,最后伸出左手慢慢站起,环顾四周。飞翔的云彩不断从他身上划过,与此同时,响起了优美的歌声,似乎在庆祝人类的诞生。

  夏娃和亚当在魔鬼撒旦的引诱下偷吃禁果的段落是影片的第二个高潮。影片多次用特写镜头表现闪烁的“智慧果”,夏娃和亚当摘“智慧果”的手以及他们偷吃禁果时又惊又喜的面部表情。当他们被逐出伊甸园时,昔日的阳光明媚变成电闪雷鸣。飓风裹挟着他们单薄的身躯,闪电不时勾勒出他们孤单的身影。与此同时,后景中的丛林中,不断闪现出明亮的光束。这些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人类“失乐园”前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大洪水和诺亚方舟是影片的第三个高潮。休斯顿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个段落中,既以严肃的笔触表现了神的愤怒和救恩,又用诙谐的细节描述了诺亚全家和各种动物在方舟中的生活情景。在最后一个高潮段落中,影片以沉重的笔触表现亚伯拉罕所面对的现实:把爱子献给自己信仰的上帝。这个段落的场景开始时以灰色为主,表现主人公难以摆脱的痛苦。当他赢得了上帝信任并得到祝福时,色彩变得越来越明朗。最后,大远景表现他们在飞鸟的伴随下,走向遥远的天边,去开创以色列的明天。

  耶和华神是“创世纪”的主人公,但影片中自始至终并未出现他的视觉形象。影片的魅力在于通过画面形象(被创造和被控制的天地万物)和画外音(神的创造过程和神的指令)展示耶和华神的威力以及无处不在和无处不有。此外,创作者经常用俯拍甚至垂直俯拍镜头表现神的主观视点,并通过反应镜头表现人物与画外神的交流。

  休斯顿(1906~1987)是世界著名电影大师,曾当过拳击运动员,担任过新闻记者,当过作家、舞台演员、电影编剧、演员,还专门到法国学过绘画。因此他的影片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观赏和娱乐性。在他拍摄的40余部影片中,《马耳他之鹰》(1941)被列为经典之作;《马德雷山脉的宝藏》曾获第20届(1947)奥斯卡最佳导演金像奖;《非洲皇后号》和《胜利大逃亡》都曾轰动全球。休斯顿认为宗教展示的世界是奇妙的,人类本身既需要从自然界得到安慰,又要受那位至高无上的神的支配。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部《创世纪》中,他集中体现出自己的世界观、宗教观和艺术观,也反映出他对绘画和其他视觉艺术的挚爱。他本人除担任导演和画外音解说外,还扮演主人公诺亚,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此外,乔治·斯各特(《简·爱》中罗彻斯特和《巴顿将军》中主人公的扮演者)成功地刻画出亚伯拉罕这位以色列先祖执著严厉而又亲切和蔼的艺术形象,为影片增辉不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圣经:创世纪》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