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7-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精选点评:
●这本书原名叫《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原名更贴切点。
●可以理解很多时侯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怎么造成的
●很多理论都在本科时的心理学课程中学到过,大部分的观点我也赞成。但是最后一章有关爱情的描述,这个格局也实在太小了。作为生活在佛洛依德同时期甚至更后的年代,这个格局?难怪无法超越佛洛依德了!
●按照作者的说法,每个人都应该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的话,学会合作学会尽力理解宽容那些非正常的事和人的话,这个社会终会成为和而大同的社会。这是太过太过理想化的社会,我想我可能只能做到理解而依然不赞同,并不是我理解你你就可以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这是不对的。况且要实现教化所有人未免太难,每个人都不是圣母,都有私心,或许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是要理解他们才能开始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第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颗邪恶的种子,无非是出芽与否,长的好坏与否罢了。
●要奉献要合作,要一夫一妻,要了解别人的过去,要正确对待自卑,要注意家庭教育
●初为父母的人可以看看
●作者大概是儒家的 特别入世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读心理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发现自己以前从未察觉到的毛病,有一种跳出身体看待自己的感觉。内容还是更切合原名《生活对你的意义》,虽然不能全部认同,但是有好几章还是蛮有意义的,影响深刻。
●看完直接自闭。阿尔弗雷德三观太正了,不适合我,很多观点也已经不适合当下。这版本校对也有很多小毛病。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神一样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神一样的人”,原来自己想飞升是很正常的想法。但也幡然醒悟自己因为自卑和追求某些优越感而做了多少显摆的蠢事。这本书还提醒了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我,和经验不足的学生在一起不要有愚蠢的优越感,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合作与对环境的兴趣。好好与每个人相处,好好与周围的一切相处,这并不是不重要的事。计划会再看一遍。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改变,从正视自己的问题开始
在我遇到的人中,95%以上都有心理问题,包括我自己。 《自卑与超越》所表述的个体心理学揭示了自卑和优越的一体两面、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人格的塑造等。 童年时期是我们形成性格的关键时期,早期的遭遇造成了我们的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早期记忆和梦不是毫无意义,人生观的初次形成是在5岁之前,潜移默化的东西我们往往毫无察觉,而它却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人生,甚至有些人因此走向犯罪。
俗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它不是说好的性格一定有好的命运,而是不好的性格大概率不幸。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得知为什么相爱的人性格互补,为什么捧杀是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为什么明知一种行为没有好处而却不断去做,为什么自卑的人喜欢欺骗自己等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闲言碎语
今年读完的第45本书,不懂心理学,出于想寻求某些问题的答案,才打开这本不知道多少年前就买下来的书。不得不说,译文准确,原著充满真知灼见。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每个人的共性,某种程度上也是文明的源泉。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只有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认识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类增进福祉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才是从自卑走向超越的正途。书中丰富的例证多严谨而有说服力,不过我也有几个不同的观点,如作者认为意义是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而我认为人自己的存在和自我实现也是意义的体现;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关爱和合作,非常具有世界主义精神,但我觉得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快乐,又不打扰别人,这就是非常有意义了。而作者指出人类的所有问题可归结为职业,交际和两性,实在太过狭窄,很明显人类的问题还有更多。最后附上对书中几个观点的摘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生而为人,必有自卑。
这本书里的谈及的个体心理学,全本都在重复说明,生而为人,需要关注的三个点:
1、与他人的交际关系
2、职业
3、与异性的关系。
此书用很流水的方式列举了很多作者作为心理学专家遇到的人、儿童、病例。将自卑感提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且大部分人的所有举动、追求,都是由自卑感引发而追求优越性的过程。而在这追求优越性的过程中,有人变得更优秀,有人变得走入歧途。
自卑感确实是一个很强大的提示,借由此书,我更认真地审判、剖析自我,并放大到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伴侣的相处模式。这确实是一个很有用处的说法。
此外,此书中还有大量有关如此培养孩子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在四五岁的时候奠定了他们未来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的看法,并以此继续发展成各种模样。
而判断一个孩子、一个成人是否优秀、正常,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强弱。合作能力越强,那这个人变得优秀,对社会有贡献则是必然的,反之则变成无用之人,犯罪分子、社会败类。
我觉得这些道理非常有用,但我还是只想给三星。
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知道原版是如此,但翻译过来,过于流水账了,就像一个唠叨的老人一直在碎碎念,不停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观点,还占了很大的篇幅。我敢说如果删掉,或者简化那些重复的句子,这本书可以去掉一半的厚度。
另外,此书中让我得到最大的益处是有关自卑感、以及判断一个人合作能力的观点,我认为放到我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用处的,让我意识到为什么人是这样的,他为什么这样表现,有利于我未来继续用更精准的眼光去揣测、判断别人。
但大体内容还是过于浅显了,甚至有些句子我都觉得过于武断,心里只会想到,他是怎么基于这个句子就判定现实一定是如此的。挺多例子,不再赘述。
总之,这书不错,但也没那么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自卑与超越》我的读后序言
人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弱点,有的人胆怯,有的人傲慢,而有一种心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必定感受或者体会到过,它隐藏在每个人的性格之中,特定的时候便跳出来干扰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自卑”。
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作者说:“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是的,要超越自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战胜了它,于是走向了正常的生活;有的人屈服于它,于是迈向了人生的深渊。
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很多自闭症和忧郁症患者的性格中,自卑都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自卑心理,越来越成为人们走向自我封闭的主要因素。
那些自我认知觉得非常自卑的人,由于一些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慢慢变得自我保护和排斥他人,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十分满足于这个现状;他们拒绝与别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这样做。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问题吧:你是否曾有过因为身高不高,而故意与别人走路时昂首挺胸呢?你是否在别人指出你的错误的时候,而故意找各种理由来掩盖呢?你是否在观众面前演讲时因为不自信,而故意提高声调或者夸张手势呢?如果你有的话,恭喜你,已经找到了自己有一点自卑的证据。
这种自卑正是因为我们某些地方的不足,而刻意地去掩盖这些弱点,我们想要去超越自卑,可是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往往在我们刻意掩盖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这种自卑感和想要超越的迫切感展现给了别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自卑感本身不是可耻的,人类本身就自带着这个属性。我们在安全上的自卑,使我们建造了房子,穿上了衣服,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武器,这难道不是自卑的体现吗?
所以说,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我们是否有自卑的心理,而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以及处理它。
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他们不是设法克服解决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陶醉或者麻痹自己。而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问题依然存在,但是自卑感越积越多,最终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这就像一个很胖的人,他觉得自己很胖,十分自卑,但是他不是去减肥使自己瘦下来,反而是找一些比自己更胖的人,让自己在自己眼中显得更加瘦一些。于是,他一直用这种方式来麻痹自己,但他的自卑感原封不动,并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你有耐心已经读到了这里的话,我相信你已经对自卑这种心理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那么你一定会喜欢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或许你内心也充满了疑虑:我自己是否十分自卑呢?我该怎样去避免过度自卑呢?如果我觉得自己很自卑,那么我该怎样去克服和超越呢?
带着大家的这些问题,我将引领大家一起来品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