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能读几多书》是一本由范福潮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能读几多书》精选点评:
●若叙事的文字再多一些,讲解的内容再少一些,会更好~
●乾坤颠倒,日月昏黄;“红”荒满地,凿壁偷光;破除“四旧”,书友情长;世道弥坚,唯书煌煌。
●一生能读多少书?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作者把作为书的标题,里边是105篇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读的书大部分是汉语经典,包括史记等。国外的书少了点。
●挺有意思。写的是我父辈和我年轻时找书读的感觉。可惜我们都没人如此系统指导过阅读。
●2018年已读023:范氏父子的文脉传承令人欣羡,可遇而不可求,书中记叙了许多读书法门,连带所引述的书目,读完受用无穷。很赞同文末张定浩的一句话:“原来,斯文并非丧于秦火,反倒是丧于日后的弦歌。”
●文本应该不惊人,但父子情深值得多加一星,读书法门又是一颗星,总共四星。父子读书几篇真的好,其他的有一些“应试作文”,不算好。
●国文修养的训练手记,出口成章(诗)如何练成。 对父子大学的记忆很触景。推荐阅读。
●帮爸爸买的书,结果被我半路截留先看了,其中关于父亲的读书文章最动人,听说有专门的一本《父子大学》,如果是那本,我给五颗星。
●父子大学,书海泛舟 真让人羡慕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一):秋水
父亲叫我读《秋水》:“经、史、子、集各有读法,《庄子》更奇,每篇都有不同的读法。最基本的读法有八种:一注音,二解字,三句读,四释意,五连篇,六涵泳,七辩论,八开讲。当年我教读书时,《秋水》一篇,光是注音、解字,就准备了一个礼拜。”
父亲取出一本格纸,让我隔五行抄一行。抄完一页,先把不会念的字用铅笔圈起来,查字典,在生字上注意。再把不懂得字圈起来,在字下解义。一遍下来,注音、解字就完成了。句读之后,在下一行解释句意。另取一张纸,逐段归纳大意,然后概述全篇宗旨,谓之连篇。没有会意,便做批注,如是者三,谓之涵泳。玩索数日,父亲问我:“准备好了嘛?咱俩辩论一番如何?你问三题,我问三题。”辩论后,父亲说:“你可以开讲了。”
此种读法逐字逐句,连篇涵泳。如能按照此种读法,古文功底必定扎实。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二):平凡人的读书圈子
读完颇有感触,对于爱读书、爱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人,在书中可以找到相当多的共鸣。 作者的父亲对他谆谆教诲、要求严格。这是用传统读书人的方式培养的最后一批读书人,可以管窥传统文人或文人圈子。所以我在读的时候会不时的反思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否对,有没有贪多囫囵吞枣,读书是否规划,会不会择书,写东西是否考究过。也深感在老一辈人里面,做文是一种美的研究,而现在不过传达意思的工具。 总以为文革时期等于完全的黑暗,没想到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人生活也是很有意思,人们仍保留那份淳朴、对生活的热爱。也许并不是时代的问题,关于这个,书中有句话很喜欢:原来,斯文并未丧于秦火,反倒是丧于日后的弦歌。“反智”与“革命”,或许只是那个动乱年代的表象,似乎是因为“去古未远”,所以礼虽全失,却尚能求诸野,物质匮乏,却旋即成就一个精神至上的时代。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读任何书,在不愁吃饱的基础上有时间有机会读书,几乎没有禁锢,然而有时候自己放弃了读书,在更多的诱惑下,在节奏更快的生活里,读书渐渐被遗忘,浮躁的社会和浮躁的心使我们再也回不去古人的那种境界了。 我常常也想有一份安静省力的工作,顾着自己一人的吃喝,在保守的心境下读古人的书,无关于个人成就,平庸于自己的世界,这些想法,是不是已经不能实现了。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三):人生智慧
1、《续诗赠书》 父亲的一个朋友廖叔叔嗜读史书,且爱作对联。两人一次饮酒便对上了: 廖叔叔——及时雨送江,任尔地暖天寒,千滴万点,哪管上下左右,东西南北; 父 亲——智多星无用,指点天罡地煞,万马千军,遑论子丑寅卯,春夏秋冬;
2、《曾伯伯》 读书人仰慕虚名,实不可取。古人云:“图虚名而居实祸”,堪称忠言。家有宝藏,坊间淘的秘籍善本,唯恐同道不知,有明珠暗藏之叹,日久心痒难忍,或置于书架炫耀,或四处吹嘘,未恐外人不知。待同道知晓,欲借读几日,又露难舍之态。勉强借出,不出三日,便朝思暮想,若逾期不还,更有抓肝挠心之痛,遂两日一催,三天一讨,交情顿失,斯文扫地。 此种智慧,生活中处处可用。
3、《吴山夜话》 与作者同在山上开垦土地的王老师,其祖父是秀才,父亲是独子,王老师随了父亲的秉性,是个散淡的人,受父亲影响,嗜书成癖,不思学业,不务农商,守着田产,游山玩水,娶了花旦。后父亲病重,家道中落。多份工作,皆因读书误事被辞退。 “我自幼天分极好,机缘也好,一生失败,皆因嗜读闲书所致。俗言开卷有益,其实并非如此,开卷有害之处甚多。如今谋生艰难,少年应以做事为首务,读书次之,书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莫因读书误事……你与我少年时性情相同,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后作者在造纸厂内捡得印有“梅邨自用”的书。后于下雪的冬日,寻找该主人,系王老师收藏之书。十年浩劫,此事令人浩叹! 反观自己,好读闲书,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业务书籍基本未读。王老师所言,当反思!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四):书中关于《史记》部分
1、《史记》做法 西汉时期的阅读、书写条件和今天大为不同,本篇文章从实际作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史记》的写作程序,搞清楚这一点,能够更好的理解《史记》。 (1)准备工作 第一步:查阅史料——竹简长约一尺,宽约半寸,一支能写二十个字,所以读书是个体力活; 第二步:辑录史料——辑录五十万字的史料,就要两万五千支竹简,足有上千斤,还要归类、分卷、装订成上百卷的简册,编目存档,以备写作时参考、引用; 第三步:设计全书的结构——《史记》是一种纪传综合体,它以表为纲,以本纪和世家为经,以列传作为解经之传,又以书归集典章制度,在某些卷有用纪事本末体,太史公独具匠心,灵活运用各种体裁,把不同体裁的功用都发挥到极致,在当时的条件下,《史记》创造了最先进的体例; 第四步:规划篇章——划定篇目后写出各卷的提纲,一是用以确定每卷的时间、史实和人物故事,二是用以核对纪年、国别和史事,不至于在写作时漏写或重复,或写错年代、混淆国别。 (2)撰写次第 或依表之记载来写本纪,或依表之记载来写世家,然后再依本纪或世家来写列传。
2、《史记》读法 作者的父亲回忆,中学一年级暑假时,喜欢诗文的同学组成了一个“文社”,他和喜欢史学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史社”,前者读《文选》,后者读《史记》。作者的父亲坚持日读四万字,把不懂的生字抄下来,正音、解词、注释。同学中,作者父亲读的遍数最多,有些飘飘然。 后教员问:“管仲何年相齐,死于何年”等问题,作者父亲不能答!教员指点道:“明天起,你从十二诸侯年表开始,画一张大表,左边第一列记录公元年份,第二列记周王年号,以后各列依次记十二诸侯年号,第一行,从周共和元年开始,把每年列国发生的大事全部记在表里,编完后,拿给我看看。” 作者父亲:“以前闷头念书,没想过方法,现在略知一二了,做表之前,现以诸侯年表为提纲,以周本纪和诸侯世家为经,按年份横着看,把每年发生的大事抄下来,分国记在格子里,涉及的人物若有列传,就把传文所述之事附在后面,字数多的,注明卷次,以备查证。”
3、庖丁解牛 初读《史记》,你只把它当作一个囫囵的东西,通读两遍后,你把它看作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读第三遍,你就把它看作一百三十个独立的篇章,读第四遍,他就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人物的故事,再读下去,它就变成了一串串优美的句子,再读下去,又变成了一个个字和词汇。犹如庖丁解牛,最初看到的是一只牛,刀法娴熟后,目无全牛,看到的只是一根根筋腱,一块块骨头。等你《史记》读到目无全书,只有字和词的时候,就读透了。朱子说,读书如人吃饭,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才能够吸收营养,也是这意思。
《史记》记事立体,各篇相互印证,若无通览全本书之方法,很容易迷失在众多的人物和事件里面,慢慢丧失对《史记》的阅读兴趣。哎!以前读书时,未能勤读书,不知此种读书方法,现已参加工作,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很难再读《史记》这样纷繁复杂的书了!惜哉!
《一生能读几多书》读后感(五):让读书滋润生命的航船
“书海泛舟记”最初是《南方周末》一个专栏。 2004年至2005年间, 作者范福潮在照顾母亲期间,回忆少年时期跟随父亲读书的经历,用清新的文笔讲述家学传承、父子情深,甫一见报,引起读者热烈反响。2007年,重庆出版社辑成《书海泛舟记》一书。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书海泛舟记》,同时推出新书《父子大学》,亦大受欢迎。2018年,东方出版社将此前两本书和《上海中学生报》“书林童趣”专栏文章重新编排, 出版了集大成的《一生能读几多书》。
一部私人阅读史,映见时代素心人。读这本书,我时时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感动于文化赓续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于共圆读书梦的父子深情,感动于俗世中营造出的一方净土。
书一开头,就能把人震住。 作者问父亲:“万卷书有多少?”范老先生指着书柜说:“没多少。一部《全唐诗》500卷,一套二十五史3782卷,《资治通鉴》294卷,一部小小的《古文观止》还12卷呢。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万卷书其实并不多。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破万卷。至于能不能‘下笔如有神’,那就看其有无天赋了。”再对照书中所附《世界书局高中国文课本》目录(1933年—1934年出版),感觉我们的阅读范围实在太窄,更别提范老先生教孩子的日课、史记读法等,看得让人惊心动魄。这种严格的读书方法,离我们实在太远啦, 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读完此书大有惭愧乃至惶恐之感。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人多有论述,如朱熹的《总论为学之方》和《读书法》,1925年《京报副刊》开展了“青年必读书”讨论 ,1935年一心书店出版《怎样读书》一书,收入胡适、蔡元培、林语堂、朱光潜等名家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一生能读几多书》最让人心折的,除了范老先生渊博的国学知识,更有他坚定执著带着儿子读书的态度,和循循善诱讲究方法的师道。9岁时,作者在父亲下指导下开始读《初学记》,这可不是闷在屋里死读书,而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当书中提到渭滨时,父子俩到了磻溪河姜太公钓鱼处,并游览附近的山川古迹,讲史怀古,引导孩子读“无字书”。在“文革”学校停课期间,教师出身的父亲自己制定了教材和学习计划,在家里墙上贴了“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的条幅,制定了十条“”学规,开启了特殊年代“父子大学”的独特历程。对范老先生而言,作者是他50多岁时的老生子,父亲把读书的种子和希望,寄托到了小儿子的身上。经史子集、书目知识、谩话历史、史记读法、史书作法、文选文体,老先生把毕生所学和教学经验,在有生之年都用到了小儿子身上,实在是呕心沥血的悲壮之举。“一间陋室,几箱旧书,父子相守,言传心教。”这是一次知识的传承,也是一次亲情的对话,父严子顺,薪火相传,父子大学超越时空,“读书继世、忠厚传家”的文化基因融入家族的血脉。和《怎样读书》的内容相比,《一生能读几多书》记载的范老先生教授国文的方法,更系统更完善,融合了私塾和学校教育的优点,传统教育和现代理念相结合,能带给读者深刻启迪。
除了对父亲的描述,书中还提到与家里有交往的几位前辈,也都是对古典文化有着深厚学养、恪守传统道德的读书人,从中可一窥那个时代的风貌。经历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书荒”的读者,对书籍的渴望曾是如此强烈,由读书演绎出的故事,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读到书中“换书”的情节,想起张炜在《我的原野盛宴》中“传书”的描写,“德不孤,必有邻”,好书如火种,在爱书人的手中接力传递。从陕西到天津再到河北,从知青下乡到返城再到参加工作,生活的颠沛流离没有磨灭作者读书的欲望,从小种下的种子,已生根发芽,陶冶成处变不惊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范老先生教的是读书,更教的是做人之道。
当今社会出版业发达,古今中外的书不再难找,网站头天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手中。书得来容易,但普通百姓静下来读书的心境却越来越难寻。世事喧嚣、社会浮躁,范老先生读书可以“安身立命”的教导言犹在耳,但人们的读书的心已散了。心已散,惟见天阶凉如水,哪闻琅琅读书声?
让我们打开这本书,静静品味书香浸润的父子深情。
《一生能读几多书》,范福潮著,东方出版社,2018年1月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