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2018-5图书,本书定价:17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精选点评:
●有好几篇重复了 但是我好快乐 我每天靠汪老续命
●看过汪曾祺先生谈吃,谈起大学同窗的故事依然妙趣横生。难得有人写西南联大,写动荡岁月能有如此苦中作乐的趣味。只是本书有个别篇章有些重复。闲时翻开看看蛮好。
●喜欢汪曾祺的散文,但是以后一定会避开这个出版社了
●内容有点重复了。
●老汪西南联大写作的散文部分。多年后再回望,回忆里最鲜明的部分就是那些反复谈、反复说的轶事和片段了。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1980后老汪写作的整个基调都是回忆,然后我们透过这些回忆,构筑一个怀旧的集体记忆,终究是回不去的黄金时代了。观察许多篇,老头儿每篇散文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意味深长的,比如那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先生真是一个散人啊!可以说是纪实,也可以说是流水账,但这流水账若要翻成外文可是相当需要功底。对那时的人与物不太了解,所以没什么共鸣
●汪老文字节奏真好 松快怡人 书里竟也提了一句《未央歌》 我什么时候能读到啊
●汪老真是个有趣的人~!像一个和你讲故事的大伯坐在你对面捧着两瓣橘子和你唠他的年少时。
●他们每个人笔下的那段岁月 都那么有趣。
●汪老笔下战乱的生活也变得有趣,那时的灵魂是自由的,所以学者比现在更辈出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一):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是汪曾祺老先生回顾母校的散文集,收藏27篇文章,质朴、亲和的文字,于如水的记忆里重温西南联大的金色岁月。
西南联大建立之初,部分学生由北平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步行足足三千五百里至昆明。汪老先生走的是海路,坐船经香港到越南,再转火车走滇越铁路入昆明,还闹了一场疟疾。汪老先生说,这么多学子不远千里来联大,是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又自嘲自己是寻找潇洒,听闻北大学风自由,可以吊儿郎当,便也来了。西南联大的学风如何,从国文课的选文可见一斑。《大一国文》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文化重点选的是《世说新语》,竹林七贤、魏晋风流。在需要躲避轰炸机的日常之下,联大师生不仅潜心治学,且能守着一份洒脱与率真。
汪先生既是求知之人,亦是好食之人。他在散文集里写了很多校外的,关于吃的事情。茶馆是昆明一大特色。联大的男生几乎没有不泡茶馆的,对于昆明大大小小的茶馆,汪老都如数家珍,怕是一家一家这么泡过去的,就像现在的人钟爱一家一家打卡网红餐厅吧。至于吃食,老先生兴之所至,挥笔一首打油诗,把他爱的昆明白酒、饵块、汽锅鸡、牛杂、菌菇等等人间至味一网打尽。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汪老把味蕾的欢快都融进落笔时的激动里去了。
小小一本书,回忆了好些人、好些事。师长啊,同窗啊,社友啊,这些事诉说起来,当时多是淡定从容,倒是岁月长久,站在人生的这端顾首几十年前的过往,难免感怀沧桑。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二):人间有趣
动荡的时代,战火纷飞,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生存是首要问题。
日军对昆明威胁性地连番轰炸。西南联大的人要保命,就要躲炸弹。他们不叫“逃”不叫“躲”,他们斟酌出了“跑警报”。
老鼠屎,米粒,石头子,还有各种东西混在一起的饭,他们叫做“八宝饭”。
他们在一起举办戏剧园会,高吟浅唱,曲和琴鸣,欣赏昆剧和京戏。
在躲炸弹的深坑上有着这样的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下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他们去泡茶馆,茶馆内“莫谈国事”。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
他也称其为“儒道合一”,说白了,不在乎。
我敬佩这种精神。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人物真是生动而有趣啊。
一有警报不逃跑就洗头发的女同学,嗜爱莲子不顾弹片的男同学。高烧39度还在聊文学的林徽因。那些性格各异的教授。沈从文教授对美的追求,金岳霖教授只提问穿红衣服的学生,直言不讳的唐立庵教授......还有“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那句评语。
汪曾祺先生说“西南联大的每一位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写写”。
西南联大自由的学术环境,兢兢业业的人,他们是纯粹的,无论是对学识,还是对祖国。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汽锅鸡”“牛肝菌”“玫瑰生酒”“撩青”.......他真的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谢谢汪曾祺先生,让我知道,这人间值得且有趣。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三):散文写作中的“老年病”
汪曾祺的作品我之前读得很少,只知在现代作家中,他算是个大师级人物。不过读他的散文,比较失望,原因有三:
第一,他的有些作品,过于啰嗦絮叨,比如开首两篇《翠湖心影》和《泡茶馆》。据说汪先生写吃的很在行,也很有趣味,但至少在这本书中,我并没有发觉。
第二,他的许多作品(限于本书),内容重复过多。比如《西南联大中文系》中的许多教授故事,在《新校舍》中又重复出现了,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他表示有些事情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没有写进,需要再写一写,但我读了,发现其实上一篇中,该有的都有了;至于《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也几乎克隆了他五年前的习作《我的老师沈从文》。另外,他的那些老朋友的轶事,不知咋的,都纷纷在不同的文章中重复出现了——难道这是老年人写作的特点?
第三,他的有些作品,“作文”痕迹过于显著,比如他写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就带着浓重的“回忆腔”,似乎是专门给报纸杂志写的,而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回忆腔”的重要特征,是多用写作的技巧,并且是过分的、老调的技巧。其实,他不用技巧的那些文字,如《跑警报》《新校舍》,倒是新鲜有趣,但这样的文字并不多。
小丁(丁慈矿)兄是专门编过汪曾祺读本的,听了我的抱怨,表示比汪过分的作家多的是,比如张中行,并且汪的长项是小说的创作。我没读过汪的小说,但愿他日阅读,能带来好的感受。小丁还不忘鼓励我:“汪复出已是六十岁,张复出开始写《负暄琐话》已是七十多岁,况且他们都是中文系出身。兄是外文系出身,出道亦早,不会步后尘的。”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四):我读到的西南联大
大概是因为自己的高中前身是西南联大附中,所以与联大有关的书,向来比较有兴趣读一读。但因为共鸣太多,比起书评,这次不如说是写了篇碎碎念。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过《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后来有一天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神神秘秘地递给我这本书,说她借给我看,我兴奋地告诉她我已经买了(现在想想应该借来的)。直到如今也很是为这种朋友般的师生情谊感怀。读书因高考搁置,直到大学坐火车去上海报到的路上方读完,后来一直搁在书架上,不时瞥一眼,好像就能想起那极为宝贵的三年,想起当时的简单、认真、充满好奇,警醒自己在物欲横流中保持一点自己所珍爱和渴望的清醒,警醒自己不要懒惰,不可丧失兴趣,也不要放弃自由。
在我读书期间,附中的学风是极为自由的,大概确实是受曾经的联大的影响,高中生活就已经像是在大学之中了。附中的校训,是“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这所学校确乎是很人文的,追逐分数在所难免,但那之余的收获,受用一生。所以在读汪曾祺这本与联大有关的书时,每每看到其中关于课堂的描写,就会自然而然联想起过去。
汪曾祺的描写一直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他笔下的人物并不高高在上,也没被埋在历史尘烟中,而是仿佛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周围一般,而读者就和他们一同上课、一同躲空袭、一同闲散时喝茶、散步……学问之趣与生活之妙无不相映。
另一方面,汪吃货一如既往会详细地记录当地的食物,这对身在异乡的本地人来说,简直是一记暴击,许多地方都是留着口水边想家边看完的。西南联大旧址离家很近,书中也多次提到家里所在的那条街,提到一些如今已经消失的茶馆、饭馆……而我在心里描摹我记忆中的家,如今依旧有开了许多年的咖啡馆、酒吧,有许许多多人路过休息或是读书。我记得周围大大小小的书店,记得簇集分布的大中小学,仿佛一直以来都有某种看不见的学术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
联大旧址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内,当年的校舍还保留着一两栋。低矮的土房,拥挤的书桌,战争年代中无比简陋的环境,却孕育了一批新中国最优秀的学者。从汪曾祺的文字中能看出,这些大家大多是十分简单的。因为简单,才能对学问保持赤忱;因为简单,无论怎样的生活都能热爱,也才能苦中作乐,保持自己的秉性。
昨天刚刚被导师训了一顿,说我们如今拥有那么好的条件,却一点也不上进勤劳。尽管是老生常谈了,但道理却正是那个道理。在还能简简单单做学问的时候,没有理由不倾力尽力。我想,这就是我自己的平静,这就是能让我内心富足的东西。西南联大的学风,并不是神化,而只是最简单的严谨求实和思维的自由而已。
报考大学的时候,家里人开玩笑说,要是西南联大还在昆明就好了,我也就不必离家那么远,还可以在家里喝茶吃菌子,晚上去翠湖赏赏月,拿起书和放下书的时候,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读后感(五):先辈的力量
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断断续续看完的。 因为每年都会去云南出差,对那边的饮食印象很好,所以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边看边记了下笔记。就按照笔记的印象来写。 1. 书中书云南的男的很懒。对,从那个年代一直到现代都是这样的。男的好像完全不用干活似的。都靠女的干活来养活。过了这么多年,女的依然如此,即使比男的能干,在整体社会层面,人们依然把女的当成弱者,当成依附者,女的理所应当维持家庭,也应该把重心应该放在家庭。即使工作再好再强也是如此。所以这个社会,不管是以往还是现在,整体都对男的太过宽容,对女的太过严苛了。 我现在去到云南,在外面依然也看的都是女的带孩子,因为他们那边依然有背篓背孩子的习惯,所以放眼望去都是女的背着沉沉的背篓,没有见过哪个男的背过。孩子加背篓也有几十斤啊。 2. 让我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就是跑警报。1939年,1940年,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候一天两次。刚才还特意查了一下:“从1938年9月到1944年,昆明共发出警报232次,日军飞机入侵昆明上空142次,多达1099架,一共投下了三千多枚炸弹,炸死炸伤普通民众近四千人”。 3. 4. 5. 作者还仔细分析了为什么不叫:逃警报,躲警报,得出跑 这一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我们这一代的人或者往后很多代的人,从来没有这种体验,不知道警报响起大家纷纷逃亡是什么景象。我们只在每年的918响警报。但是那不过是历史的回音而已,警报停下来后,我们不过回归日常的生活。可是战时的警报,是生死攸关的啊。但是就有的人特别淡定,在警报响起,他人都跑了唯独他不跑,留在那里煮莲子汤喝。还有做买卖的人挑了胆子到郊外,边躲边做生意。还有借此谈恋爱的。哈哈。读起来觉得这些人都太有意思了。做的事情也有意思。但是后来的人很难想象得到当时人们的境况,很难去体会那种困境。但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丝毫没有被这种困境所压垮,反而不断的在灾难当中去寻找生机,去对抗时代附加在题目身上的苦难。所以人真的需要经常性的回望历史,这样一方面会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当下的困境并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去看看,他人在面临大的历史悲剧时是如何自处的。然后去做个类比,会发现当下的困境是多么的不足为人道啊。 6. 作者笔下的老师,也各有风采。有不善言辞的沈从文,多才多艺的华罗庚先生。当时的教育并没有教导人们,学理科的就不必理会文科的东西,甚至理科的老师和学生的文科比文科生还好。地理学家赵九章的书法也很好。但是对照我们现在的教育,真是有点割裂了。希望慢慢的能把文理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两个领域都设置一些。 7. 学生们的生活,也有部分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啊,有钱的时候阔气的下馆子,没钱的时候就吃米线。哈哈。云南辣椒还叫红,真有意思。 8. 还有云南境内吃菌菇的习惯。菌菇中有一个叫 撩青的,名字起的颇有意思。哈哈 我对云南也是有点类似对广州广东一样的情感。 一个呢,是这边的饮食有些奇特的组合很吸引我。我吃过用薄荷炒的新鲜牛肉丝,这在别处都没有的。我们家里夏天做凉菜的时候也会拿薄荷凉拌,但是从来没有拿它超过。吃完,从喉咙管里面依然冒出丝丝麻麻的感觉,哈哈。 另一个菜,是用玉米粒和咸鸭蛋黄一起吃。鸭蛋黄自然很好吃啊,但是和玉米的组合,我也从来没想过。玉米甜,鲜;鸭蛋黄沙沙的;也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组合。 还有一个菜呢,是土豆。土豆这边叫洋芋。一个一般馆子里面都有的菜是,土豆切细丝,用面粉还是什么裹在一起,组合成一张饼(不知道是怎么粘合在一起的),炸的焦焦脆脆的很好吃。 当然,还有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米线、卷粉和饵块了。在蒙自吃过菊花米线,听起来很风雅,哈哈。主要是这边米线的汤煮得很清淡,却很香,不知道是拿什么做的底料。而且他们米线里面喜欢加韭菜段--放进滚烫的汤里面,一会韭菜的身段就软了,吃起来没有太多辛辣味了,反而香香的。 但是说了那么多吃的。 我其实对作者笔下的人更充满的敬佩。他们所拥有的精神气,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看到我们闪闪发光的先辈们在困境中葆有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无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