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是一本由汪曾祺 / (编辑 )季红真、刘伟 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0元,页数:48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一):首印6000套,莫待无花空折枝
《汪曾祺全集》是我期待已久的书,各大网店最低价860元,买吧,太贵。想等活动,又怕断货。思量再三,还是买了。值。作为汪迷,以往的选本都不太解渴。就是原来那套《全集》也是遗憾多多,更不要说其它的本子了。不过,汪老的《自选集》不错,就是成书太早,很多晚年的作品没有收进去。另外,我比较喜欢他的戏剧作品,不好找,所以说《全集》必须买。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二):扣的一星是给书的校对。
期待多时的汪老的这套全集终于狠心收藏(主要是价格高的离谱,比鲁迅全集的定价都高的多,幸亏有书香节,在当当终于下单)了,书的内容没的说。但是号称“历时八年,精编精校",定价超高的这套书,错别字竟然时有发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对于书籍有洁癖的我来说,无疑是在一碗好饭中不时吃出石子甚至苍蝇来。
人民文学确实不是原来的人民文学了!!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三):愿悲悯总可被现世化解为舌齿余香
汪曾祺的东西,初看是圆润温软,再看是叹惋苍凉,最后是宽容饶恕。
饿死的老人,偏要从小孩子的眼睛里去写,卖女儿的生意人,偏要要和画画的文人做朋友,被侮辱的穷苦的小情侣,偏要留个一线生机。
他们所有人都好不了,他们是没有快乐结局的,但汪曾祺偏要留一点光。他几乎总是用温柔的、怜爱的、不忍的方式,为这些人物轻轻地晕染上一点生的希望。
我猜他未必相信这点希望,但这也许是某种创作的源头。悲悯。
汪活成了个吃痴,真好。
愿悲悯总可被现世化解为舌齿余香。
这也是救赎的一种吧。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四):可可爱爱,汪曾祺。
这套全集真的很好,根据品类以及年限编入。
随着时间的顺序也可以发现汪老的变化,早期的小说相当隐晦,依旧是淡淡的叙述,让人有一种看了好像什么都没看的感觉,但是后来的小说都很可爱;散文是淡,但也美。
本以为戏剧那册会不喜欢,但是看了才发现精精彩彩,相当喜欢。随着文字,仿佛有一出戏剧在眼前上演的幻觉。
信件的那册读起来内心很奇怪,像在偷窥他人的私人信件(汪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几乎隔一两天就给夫人写信,很可爱)
喜欢汪曾祺的人一定会喜欢这套全集,但是唯一的遗憾是竟然连诗集信件都收集了,出版社是否可以考虑收集汪老的字画?哈哈。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
实在是,可可爱爱,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五):古风爱情说说: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2、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3、酌酒独饮空凭祭,一盏相思人入画。凭栏望江听流水,何人伴我数落花?
4、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5、缤纷且浮华,不过情非得已。
6、破冢蝶飞不过瞬间,惬梦中红颜浮生却变。
7、我要怎样才能躲掉,命运的心血来潮。
8、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9、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10、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再问我是否还在等。
12、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六):《汪曾祺全集》第十卷
《汪曾祺全集》第10卷里的文章大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序言,二是读后感,三是讲稿。他写序言,不凭空赞美,不说没根据的话,而喜欢言之有物,不溢美,不隐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写读后感,多是读经典,偶尔也谈及自己的文字,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文字是满意的,有一丝自得隐藏在这些读后感里。比如他说自己的小说,一般人认为最好的是《受戒》《异秉》,但他却认为是一篇只一千多字的《职业》。他的讲稿,既只讲自己所知,却又旁征博引,广采众收,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看似“宕”得颇远,但认真思索,却有内在的线彼此牵连,“老幼相携,顾盼生情”,读得越慢,越能体会其深意。这,也是汪曾祺文字平淡里寓典雅、整体显得很书卷的重要原因。这些文章的文字风格与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一样,平淡随意。每文都有他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而这些见解与主张却又差不多是一致的:人与人性、人道。他总是能从平淡的文字里发现闪光的地方,在随意的地方总结出有启示意义的内容。这,既因为他本人是作家,也因为他经历丰富对人世人性颇有心得,还因为他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随便读一篇,多多少少都有点收获,而且是“汪式”的收获。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七):《汪曾祺全集》第八卷
《大劈棺》创作于1989年,应该是汪曾祺独立完成的作品。《大劈棺》与旧剧《劈棺惊梦》的内容多有相同,应该是在些基础上改编的作品。《劈棺惊梦》别名《庄周试妻》,源于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大劈棺》的内容比《劈棺惊梦》更简略,也更精干,更集中于“试妻”这个主题。共八场:扇坟、撕扇、幻化、吊孝、怀春、成亲、劈棺、尾声。《大劈棺》的故事很简单:庄周看到扇坟少妇急于再嫁,便想试一试自己的妻子田氏对自己是否忠诚,于是假死,并幻化出一个风流倜傥的楚王孙前来吊孝;田氏对楚王孙一见钟情,怀春不已,自己做媒将自己嫁与楚王孙民;成亲之时,楚王孙突然重病,仆人说需要人脑才能救活,田氏劈棺欲取脑,庄周复活,故事结束。在第一声扇坟故事开始前,有三段观音的唱词:“开辟鸿濛,万物滋生,或为圣贤,或为蝼蚁,受气成形,偶然而已,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霎时间九烈三贞,霎时间七情六欲。暮楚朝秦,人各有志。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蝴蝶梦为庄生,庄生梦为蝴蝶。是梦是真,疑非疑是。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结束处,亦有合唱与观音的唱词相应相和:“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或为圣贤,或为蝼蚁,赋气成形,偶然而已,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与《劈棺惊梦》庄周复活、田氏羞愧自杀不同,《大劈棺》里,庄周复活,田氏亦获得自由。在汪曾祺笔下,庄周之“试”,试出了田氏对世俗生活、夫妻恩爱的渴望,试出了庄周理论的空茫与虚无。庄周,再也不是《劈棺惊梦》里的智者、达人,而是自找没趣却又幡然醒悟的常人。应该说,汪曾祺的《大劈棺》跳出了《劈棺惊梦》的封建伦理,有对生活、生命、人性更深入的揭示,视野更为宽阔,意境更为深远。对于“试”,记不清是谁说过(大意):用虚假的信息去测试人性的忠诚度等等,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无法得到准确、正确的答案。所以,汪曾祺会在《大劈棺》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别人,认识社会,才能找到自己在环境里的位置,准确地进行人生定位,成为自在自如、不为世俗利碌等等控制的人。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八):思无邪
三维评分:
趣味:7
美感:8
智慧:7
点评: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短篇小说很见功力。作品的内容和文风也都很像沈从文,内容上都在写“旧社会”,写各种人和事,栩栩如生;写旧日生活中的美好之处,熠熠生辉。汪曾祺说:“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对我来说,对旧社会怎样想象概括都可以,对新生活还未达到这种自由的地步。比如,社会主义新人,如果你看到了,可以随心所欲挥洒自如,怎样写都行;可惜在我的生活里接触到这样的人不多。”这当然是曲笔,有难言之隐。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长出,极为真实,真实到让人感觉这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的回忆散文。文风上,汪曾祺遵循沈从文的教导,“贴着人物来写”,文风朴实无华,情感真挚,遣词造句都符合小说的意境和人物的个性。整体上遵循现实主义,但也吸纳了现代主义的技巧。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一系列小说脍炙人口,非常精彩。《受戒》写情窦初开的小和尚和小女孩,非常美。阅读感受和《边城》很像:“思无邪”。仅摘录一段:
《受戒》:“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这一段是以明海这个初出家门的小孩子的眼看到的花花世界,兴奋而混乱,新鲜而真实,妙极!其实这用到了一些意识流的技法。
小说之外的各种回忆散文也很有意思,只是后来很多内容都被反复写了多遍。
角木蛟(本人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更多书评和作品请访问我的豆瓣主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149039960/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九):读汪全集0452完
读汪全集0452完
《沙岭子》(1990《作家》3)
汪: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车站。四年中我看到它无数次了,它总是那样。四年不见一点变化。
抟扶摇按:这个引导句写得好。后面老长一段写这个小车站,读了以后不由得你不相信阿汪看他“无数次”。而实际上不可能,阿汪不会在属于车站的范围里过夜,因为不属于车站的工作人员。而惟其如此,我们才觉得阿汪在沙岭子扎的多实在。
汪:不知道什么道理,这里的干部工人都把葡萄写成“芍(中间无点)芍”。两个字一样,为什么会读出两个字音呢?
抟扶摇按:阿汪真是书呆子。1)他没看到这样的写法,我看到过;2)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葡萄”里面太复杂,乡下人,包括城里人如上海市区水果店售货员,还有低中级理工科技人员,他们似乎都没耐心学会那“句”字框里的笔画,或者是即便这笔画兰属于胸也懒得一一划出来。我见过“葡”字里边写“卜”的,这样算是区分了两个省写字的发音。不过不写上“卜”也没有关系。约定俗成,不言而喻,大家见惯了,心领神会,就知道“甭管字形细节了,知道这就是‘葡萄’然后pu2 tao音就行了。”阿汪连这一点都想不通。
汪:重回沙岭子,我似乎有些感触,又似乎没有。这不是我所记忆、我所怀念的沙岭子,也不是我所希望的沙岭子。
抟扶摇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在农场4年半,和阿汪右派下放期差不多,比阿汪在沙岭子时间长。阿汪居然对沙岭子这样情深意长,我更不用说了。1977年,我是在连队放假时候拿到录取通知书,然后永久拜拜农场了。到暑假,那不过是离开了几个月,我回访农场,所有的人对我都不生分。别的排里的人以为我还在农场里,就问我好长时间没见到你,是不是外出政治学习了?排里人当然知道我走了,但还是过去那样看待我。我说要耙田游田,做好插秧的水田,这是技术活,我上大学之前老做。老同事排长就让我去玩了。第二年暑假我再回访,人头一个没有变,我说要耙田游田,却给千方百计阻拦住了,哦我强烈地感到这里有阶层分别,而且是他们要竭力维护这个分别。我于是觉得没劲了,马马虎虎过两天就早早走了。我认为我早走了,他们也早安心了。这就是阿汪说的那种情怀吧?那里熟悉,却又坚决阻挡我进入。这就是社会阶层的隔阂。阿汪写到这里是很动人的。
《愿他多多实验这种招数》(1990《文学评论家》3)
汪:有时也耍一点花招。比如把形容词当做名词来使用……
抟扶摇按:阿汪举了例子,我不抄了。我是很欣赏这样的用法的,但是我说不要滥。阿汪也说偶一为之未尝不可。我和阿汪是心相通的。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十):一个作家实验性写作的八年(读小说卷1有感)
汪曾祺全集买了有一段时间了,最近下决心要读完十二卷。在这个寒冷的天气里,坐在取暖器旁,坚持读完了第1卷,之所以用“坚持”一词,好像不是自愿,又好像做什么痛苦的事情的感觉,其实,并非汪集不好读,而实在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
首先,第一卷收录的是1940-1948年汪曾祺写的小说,年代实在是久远了,一些语言的用法已经随时间改变了,导致阅读时一些句子有些别扭,因为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其次,汪曾祺在第1卷里可谓实验性的用了许多写作技巧,人称混用,常常第二人称写着写着,作者作为“我”又出现文章中。第三,纯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有一些门槛的,看惯了微信微博,在这个视频当道的年代,要阅读80年前的文章,是需要一些耐心的。
第一册起始于《钓》,这篇文章写的很美,而且有很强的韵律性,读来朗朗上口,汪曾祺在这篇文章里浪漫性的写了一个“画画的”文人在死后送给自己妻子一幅画,画落水后升为一轮明月,整篇文章很美,汪曾祺写钓鱼也写的很美,很清高。我很喜欢这篇,整本书读完,这一篇也有很深的印象。
随后的1941年,汪曾祺写了8篇小说,我最喜欢《复仇》,一袭长袍,腰携一把宝剑,谨遵母亲教诲,誓死要手刃敌人,给父报仇的。古寺,庭院,传来的“当当”声,独自在庭院里舞出剑花。美且带有一种凌厉的风骨,叫人很喜欢。
第一册中还有一篇让人难忘的作品就是《鸡鸭名家》,陆长庚和余老五,一鸡一鸭,都有绝佳的本领,两人相映成趣。《鸡鸭名家》写的很绵长,篇幅长韵味也厚,由父亲写起,慢慢展开。读的时候嫌长,读完后韵味无穷,好像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陆长庚和余老五这样技艺精湛的手艺人。
汪曾祺的语言是美的,意境也是美的,他的文章宛若叫我们走在昆明的大小街道上,徜徉在街边店铺里。从20岁开始写作,到28岁这一年,汪曾祺的写作风格也逐渐在形成,实验性的写作也开始变得流畅和通俗易懂。在前期,他喜欢写店铺茶馆里的人来人往(如:灯下),到后期,他开始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一些手艺人身上,(如:鸡鸭名家、戴车匠、锁匠之死)
通读完第一册的感觉,越往后读,越觉得通顺,流畅。作为作家的汪曾祺,在写作的最早期就有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并且敢于尝试多种风格。初读第一册,有时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有些篇目实验性太强),但坚持读完全书,掩卷长叹,原来写出清新纯净风格《受戒》的作者,早期的写作风格是这样的多变。
第一册,作为洋洋洒洒的十二卷的开始,实话说,有点难读,但作为作者写作生涯的起点还是值得一读的。汪曾祺作为一个独特的作家,他的写作绝不仅仅是后来像白开水(应该说像糖水)似的《受戒》那么简单,他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坚持笔耕不辍,不然也不会有十二卷。他60岁后期的写作更像是对写作的一种升华。
从单纯喜欢《受戒》到真正通读全书十二卷,是有一种改变的,也只有读完了十二卷,才会了解一个作家写作的蜕变。
(第一卷中最喜欢的三篇是《钓》《复仇》《鸡鸭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