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汪曾祺全集(1)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09 01:0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汪曾祺全集(1)的读后感大全

  《汪曾祺全集(1)》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全集(1)》精选点评:

  ●美极美极!

  ●“宝剑在冷落里自然生锈的,骨头在世纪的内外也一定要腐烂或是变成了化石。不许再往下问了,你看北斗星已经高挂在窗子上了。” 当年有人说汪老是八十年代里冒出来的“三十年代作家”,似有贬义,但是这样的“三十年代”句子真的只是矫情吗?那可未必。

  ●生活的,真善美的。

  ●存了这一套的PDF,慢慢读。真的太喜欢了。

  ●启发

  ●好喜欢炕小鸡炕小鸭那一篇!

  ●真是静。看得人整个地静下来。

  ●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因为某小盆友推重自己又感觉这几年确实在书面语言上碰到了瓶颈,所以特意把感觉作者在语言上最为用心的小说卷找出来看了,然后看的时候偶然在票圈刷到三导ms也爱看这位,顿时更欣慰了一点= = 以平生阅历为散文式小说,胜在语言的讲究和审美格调的传统而独特——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无疑尤为独特。从文字到内容大都自然生动,喜怒哀乐都不脱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格调,乡野怪谈之中还有天成的名士气,所以对胃口的话会很对胃口。这本里面最喜欢的是骑兵列传、岁寒三友、晚饭后的故事,恰好也涵盖了作者创作素材的三个主要来源:江南故乡风物、华北下放经历、京城戏班见闻。另外发现老爷子真是吃货,几乎每篇小说里食物都有或供点缀或作题眼的戏份,看饿了。。

  ●值得玩味

  《汪曾祺全集(1)》读后感(一):朴实之美

  每晚睡前读一篇汪曾祺的文章,觉得一天的压力都被释放掉了。汪老的散文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和人生哲学,却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抚平内心的躁动和焦虑。在这两本全集中,我认为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左邻右舍,家长里短;2.小商小贩,奇人异士;3.文革回忆,众生百态;4.聊斋新义,天马行空。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写得各有特色:在家长里短中体味到平淡是真,在奇人异士中找到江湖儿女,在文革回忆中看到人性美丑,在聊斋新义中寻找真理真知。我想,这种文字就是洗尽铅华之后留下的朴实之美吧。

  《汪曾祺全集(1)》读后感(二):汪曾祺初起

  这套《汪曾祺全集》的第一本,附录里有作者一些有关自己写作生涯的介绍和回忆。四十年代开始写起,一直到半个世纪后仍然笔耕不辍。 高中的时候从《多年父子成兄弟》知道了汪曾祺,后来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他的散文,谈吃食的居多,文笔平和质朴。这风格在他早年的散文里已经初见端倪,小说却是另一种风格,尤其是四十年代初的几篇,也有机巧痕迹和少年强说愁的感觉。而且老头时不时还喜欢用括号,有的简直就是绝妙的吐槽。 再说回吃的东西,汪老头真不愧为吃货。《老鲁》写个校卫,能提到油炸豆壳虫,还要写出柏树的香味。可是有一篇里提到的“炒假螃蟹”在网上竟然找不到什么信息,也是觉得挺遗憾。后来机缘巧合知道,这道菜应该就是主材炒鸡蛋,古时宫廷太监避讳才有了假螃蟹的叫法,可能也是能调出螃蟹的味道吧。 不知道北师大的这套全集划分标准是什么,有些作者在昆明时写的像是散文的东西也分到小说卷了。一整套目前只看过第一本,也不知全书几时能看完。

  《汪曾祺全集(1)》读后感(三):最喜欢的作家是还汪曾祺

  少年时壮怀激烈 以为自己是悲歌慷慨之士

  成年后稍一触碰坚硬的社会 立马知道 我也就是个小桥流水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货

  生活中我绝对当不了主角 能力不够 性格上也不喜

  卡夫卡的阴暗绝望 对社会的疏离也是对我的脾性的

  鲁迅的刻薄 促狭 对人生的绝望的希望也是能深味的

  但最喜欢的作家是还汪曾祺

  读汪老的书总是这样,随便从哪一页,哪一句读起,就读进去了.不知不觉已经读了好几十页,好几个故事,惊觉时间过得真快.

  有事情忙,也放得下,但心里总有些悬念.再次展卷如逢故人,一种熟悉而温暖的感觉泛上来.

  读后很平静,很充盈,看人看物都带上了几分温度,觉得这生活这人生毕竟还是有美好.

  这就是汪曾祺叙述的魅力.他有一支的妙笔.

  寻寻常常的事,平平凡凡的人,简简单单的食物,经他一描述,一点染,就那么活灵活现,有滋有味.

  《汪曾祺全集(1)》读后感(四):跟着汪曾祺读书

  之前读沈从文别集,读到一半读不下去。而汪曾祺全集,小说散文都读了。虽是师徒,但个人风格,内容还是有好大差别。汪曾祺出生在书香门第,更有文人气,令我所喜。他成长在高邮,在西南联大上学,而工作主要在北京。自己恰也长在江南,大学阶段在北京度过,个人经历有更多的相似性,所以更加气味相投。

  汪曾祺讲到他的写作所受的影响,中国的是归有光,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主要是阿佐林,契诃夫。阿佐林我是第一次听说,就找到散文集《西班牙》来读,戴望舒,徐霞村所译,一个没落的古国,文字意境都很好。只是阿佐林译成中文的作品太少。契诃夫,语文课本中碰到时毫无感觉。之后看了他的话剧《樱桃园》,很是喜欢。也找来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来读,小说很精彩,但译笔一般,只读了几篇。在网上看到评论,契诃夫与汪曾祺的共同点是重情绪。汪曾祺的小说中环境描写到位后,就进入了其中的氛围,而契诃夫有更多心理描写。读废名的作品时,感觉自己有特强的摇篮情节,喜欢作者写一些小时候的回忆,最喜欢《柚子》这篇。归有光的作品,情真意切,大学时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写家人,还写婢女,最近没来得及重读。

  《汪曾祺全集(1)》读后感(五):花木扶疏的角落

  这本书买了很久,一直想看,却始终闲置角落,直到今年才算囫囵看完全书。

  汪曾祺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开始小说创作,《邂逅集》中的作品多在1949年前已面世。1949年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基本陷于停滞,只在六十年代初为了应景,写了几篇描述农村建设的小说。汪曾祺的小说真正形成规模,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受戒》等作品最终确立了汪曾祺的小说家地位。

  看汪曾祺四十年代的作品,尽管沈从文夸奖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也只好当作老师对学生的提携。汪曾祺当时文笔颇稚嫩,看得出受到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有一些不伦不类,略似意识流的手法。又试图抒发一些迷惘、沉沦的情绪,恰是青春期的陈词滥调。但即便如此,汪曾祺还是在早期作品中显示出了未来某些作品的特质,例如《庙与僧》的故事里显然就是《受戒》的雏形,《老鲁》、早期《戴车匠》故事的人物和后期《异秉》、《大淖记事》中的某些人物在气质上一脉相承。

  1979年后的汪曾祺不但在技法上纯熟了,更重要的是仿佛做了多年厨艺的老师傅,找到了最佳的搭配调味方式与恰当的火候。说汪曾祺是“京派”绝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分类,汪曾祺最美的笔触留在江南水乡的芦荡与荷田间,屋瓦白墙掩映下,那些布衣小民、平凡而美丽的女子,才是汪曾祺投射出最美的风景,哪有“京味”的影子。

  之前对西方现代文学生硬的模仿痕迹一扫而光,汪曾祺先生用娓娓的抒情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不是《沙家浜》似的激昂,不是“伤痕文学”时代常见的痛楚和无奈,是小桥流水人家瓜棚豆架下的闲话。经历了文革的沉浮,看惯戏台上的出将入相,晚年的汪曾祺刻意和时代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并非回避现实,《黄油烙饼》、《皮凤三楦房子》,小说里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但汪曾祺的笔下没有峻急、宏大的叙事,永远罩着诗意,即使悲伤和哀痛也是诗意的。这种诗意不是辞藻的堆砌,在细腻、婉然的细节描述中,对人物、风土看似轻描淡写的勾勒中处处渗透而出。今人评论汪曾祺的文字是士大夫的文字,和现代主义犀利的解构、多元化的表述和纷乱的技巧相比,汪曾祺的抒情是古典而略显通俗的。好在汪曾祺的通俗并非庸俗,他为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留下了一角花木扶疏的角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汪曾祺全集(1)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