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戏剧四种》是一本由[挪]易卜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卜生戏剧四种》精选点评: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
●走的出玩偶之家,走不出这玩偶世界
●很少买精装版,这次买到的精装版的纸张是很舒服的感觉。玩偶之家之前已经读过,很喜欢群鬼和人民公敌。
●这本纸质书手感太好了,回归第一次欣赏易卜生的少年时代。重读经典。还是喜欢《群鬼》、《人民公敌》的力量。当然,易卜生的戏剧结构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戏剧人。致敬!
●伟大的文学总能挣脱时代的桎梏,超越时间留下永恒的光辉。近140年过去了,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是如此熟悉,从未改变。戏里发生的,这里仍在发生;戏里未曾发生的,这里更加卑劣。公共卫生,言论压制,人民公敌,一切简直就像为某时某地量身定制。一百年前在五四运动中被奉为思想指南的,一百年后却又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个领导下,被审查被停演被噤声。历史是一个轮回,它所批判的,又在一个世纪之后批判它,魔幻现实主义莫过于此。一个屈辱的行为艺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就是利维坦。 但说实话即使读过译序对斯多克芒政治立场的辩护,我仍认为其言论多含超人主义与精英主义,而这又与易卜生后期对尼采的反对背道而驰。角色与作者不能划等号,但也必然会部分反映作者的内心。而由此产生的同前三篇一样的矛盾感,可能就取决于个人理解了吧。
●陆陆续续读完了。四部剧选得好极了!好一幅众生相。好一场追寻自由和真理。每一部都太精彩了!
●易卜生笔下的一百年多年前的社会境况和心理感受放在当今也不失实。最喜欢《群鬼》,五个人物都多少被宿命戏弄,着实可怜。尤其最后那句欧士华说的“妈妈,把太阳给我。”震撼到我。
●轻质纸让易卜生失去了灵魂
●易卜生写得太好了,是读来使人震撼的好,但他也太天真了
●怪不得《人民公敌》被禁演了。好的作品是能跨越时间的限制的。书里的人名改成张三李四,地名改成上海北京,就是当代浮世绘。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一):易卜生戏剧四种
《社会支柱》里的博尼克表面上正人君子,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实际却是一个虚伪自私,利益至上的人,还因此差点失去自己的儿子。最后博尼克幡然醒悟,真理和自由才是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海尔茂虽然嘴上说着,如果发生了危险的事情会拼了命去救娜拉,但是当事情真正发生时,他却一昧地责怪娜拉,在他的眼里,娜拉是他的私有财产,是他的孩子,是一个取悦他的工具,还好娜拉及时止损,不爱了就勇敢的离开。
《群鬼》混乱的家庭问题,有情人竟是亲兄妹。
《人民公敌》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所谓的“多数派真理”有时候并不是正确的,心思不正的掌权者和大多数随大流的群众组成的多数派,将怀有真理和自由的少数派视为人民公敌,这种坚持真理,与愚蠢大众作斗争,即使身败名裂也在所不惜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与《社会支柱》里的博克斯自私的形象不同,斯多克芒医生毫无私心一心为了社会,却是这种结局,读来觉得讽刺至极。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二):所谓社会支柱
《社会支柱》写得太好了,短短的四幕就把人物性格、社会背景讲的清清楚楚。即使是出场寥寥的三个小商人鲁米尔、维纪兰和桑斯达,每个人不多的发言也都非常有个人特色。
至于被洗心革面的博尼克赞誉为“社会支柱”的女人们,如楼纳、马赛和棣娜,则不仅显示出了清醒认知和反抗精神,前两者更是充满了智慧和爱心--不管是对落难的弱者还是曾经的爱人。当然,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 但是楼纳和马赛绝对值得并应该追求美好的爱情,她们的一生还应该有很多精彩。
非常好笑的一个角色应该是罗冷博士,仿佛头上总是带有圣父的光环,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不过是一个虚伪肤浅、自以为是的伪君子罢了。阅读时我对此人的感觉是:槽点太多,简直不知从何吐起,不过即使是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呢。
唯一我觉得不太成功的角色反而是男主人公博尼克先生,他的思想转变和忏悔来的有些过于仓促。他对自己儿子的态度的转变倒还有章可循;但是一个刚刚还在策划让可能毁坏自己名誉地位的人丧身大海的冷血自私的资本家,突然就敢于冒着极大的风险(部分的)承认错误,不免有强行happy ending之感。不过,这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吧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三):读后感
1、戏剧写作方法
这本书中易卜生戏剧的写法:在极少的场景变换里极少的人物在极短的时间内(四五天)把某件事情过去的渊源以及现在的发展展现出来。
2、对道德的审视
可以看出,易卜生很讨厌冠冕堂皇的道德对人的压制,礼教可以吃人,比如阿尔文太太为了维护丈夫和自己婚姻的体面而忍气吞声。
易卜生比较主张去正视自己的感受、面对实然而非应然,例如娜拉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审视道德的正当性。我想起《飘》里的斯佳丽,她敢于无视道德、敢于去挑战社会对女人服丧不得跳舞的规定、她敢于抛头露面地做木头生意。这个社会里,像娜拉、像斯佳丽这种不盲从道德的人越多,才越有变革的可能性。
3、对官僚、媒体运作的描写
《人民公敌》就像《纸牌屋》一样,让我加深对官僚、媒体的运作的了解。单纯的斯多克芒医生怎么可能是市长和报社人员的对手呢?他只认真理,一点都不懂得威逼利诱。但是很多事情上不只是涉及科学和真理,还关涉到政治(权势)和经济(利益),而且往往后者的说服力更强。
4、困惑
《社会支柱》中博尼克最后竟然良心不安坦白交代了、他的太太和当地居民竟然毫无别扭地接受了,我觉得这部分没有处理得很好;真的有《群鬼》中的那种病吗?还是说,这这种病是一种象征?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四):整个社会就是外头刷得雪白的坟墓
序言中提到易卜生戏剧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和内部腐败的对比。“一座外头刷得雪白、里头藏着死人的坟墓”,易卜生两次用到这个比喻,第二次出现在《人民公敌》,浴场其实象征着整个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觉得这种象征又不止于社会,而是更广泛地表现出一种人性。剧作中的一些人物所言所为和他们的深层目的是不一致的。表面俨然一位正人君子,口里说着不少好话,但真正的意图却是利益和欲望,他们在外头总是以一副模范人物的面孔示人,但背地里却干尽了各种罪恶的事。抑制人性,用所谓“道德”、“义务”和“秩序”甚至“宗教”来掩盖不合理的事情,来绑架其他人,尤其是女性。他们表面上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去反对革命和新鲜的东西,其实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伪善、用自己的“道德”要求他人是剧中很多人物的特点。如《玩偶之家》的丈夫,《群鬼》的曼德牧师,《人民公敌》的“结实的多数派”。与其说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倒不如说是人类的共性。我们总是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找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 《社会支柱》中那些资本家通过压迫工人为自己赚取利益,他们做的所谓公益事业仅仅是为了名声。《群鬼》里阿尔文夫人用荒淫无度的阿尔文的遗产修建孤儿院,曼德牧师为了所谓讨好权势不买保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善”终究被大火毁灭。正如陶渊明一首诗:“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剧本的讽刺性还在于剧中那些人正儿八经地讨论或指责着别人的不道德时,隐藏在背后的作者和故事保持距离的读者却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可笑的正是他们自己。 《社会支柱》的大团圆结局削弱了剧本的批判能力。《玩偶之家》太经典了,娜拉出走是妇女解放的第一步,但出走之后怎么办是更需要全社会思考的问题。《群鬼》中对比所说的资本社会的问题,更让人不爽的是所谓“义务”和表面的“行善”。《人民公敌》:当人们都只为自己的利益打小算盘时,坚持真理的人注定孤立无援,甚至还会沦落为“人民公敌”。
《易卜生戏剧四种》读后感(五):易卜生戏剧四种
这本书收录了《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这四出易卜生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主题基本集中在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民众的无知以及对于女性的隐性歧视。 《社会支柱》中的主角博尼克,是民众眼中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实际上却是为了金钱和地位背叛女友、栽赃他人的伪君子。为了保住地位,让别人为他的错误承担后果,一个虚伪的极端积极主义者。虽然在最后主角良心发现忏悔罪过,但转折过于生硬使结局过于单薄缺乏说服力。 《玩偶之家》则是描写了对于女性的隐性歧视。男主角把妻子当做宠物,当她能扮演好一个丈夫所期待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的时候,家庭一片宁静祥和。而发现妻子为了治疗自己的疾病向自己的对头借钱时,丈夫就认为其不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将其贬得一文不值,将其之前的付出全盘否定。妻子最后参透丈夫只不过是喜爱自己扮演的角色而执意离开的时候,又声泪俱下痛苦不堪。几次转折将丈夫把妻子当成附属品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群鬼》与《雷雨》情节十分相似(曹禺本人也表示有借鉴,但个人看过认为相似度过高,并且《雷雨》表现力比《群鬼》差很多)。剧中角色都是自诩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之人,背后却有无数不堪入目的往事,而这些人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来维护这虚假的道德先生形象。表面正人君子,实为--群鬼。 《人民公敌》我认为是与《社会支柱》相呼应的一出戏剧。《人民公敌》中努力揭露真相却被民众暴力对待的斯多克芒医生,与《社会支柱》中背叛女友栽赃妻弟却被奉为社会支柱的博尼克形成鲜明对比。并且这两出戏剧最后都是靠主角个人的选择来结束,并未给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问题找到很好的出路。 这四出戏剧人物刻画入微,戏剧冲突集中典型,能直接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些作品的诞生与易卜生波折的童年生活也息息相关,他所写的人物与环境就是其生活的环境的缩影。个人都很喜欢,准备有机会看看易卜生的其他戏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