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悲剧四种》是一本由[英] 莎士比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15元,页数:6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精选点评:
●莎士比亚跟李白一样啰嗦,婆妈
●比朱生豪译本更忠实原著,注释部分有参考价值。
●只看了奥赛罗><
●~2008.11.4
●斷斷續續讀完。序言啰嗦,正文人名省寫特別不便。雖然是詩體,但沒有孫大雨的某些生硬之筆,口白,但不過分順溜。卞之琳應該更多地是當舞台本而不是案頭劇來譯。這一版好像還真排演過?
●还需再读
●太爱哈姆雷特了,我也好算莎迷了
●朱生豪版本先入为主的基础,总觉得每一句都有些奇怪(悲催了)但是还是很好的。感觉每一句都很精美。ps.感觉比从前读更加熟悉,也更加感受到了莎莎的才华。。就让我对你的爱慢慢成长去吧。兴起了对比其他版本的念头。
●印象中我好像读得太早,很多东西都不理解。哪天得重新看。
●力荐这本书而不是全集,是因为全集太庞大了,呵呵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读后感(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毁灭”去毁灭了丑陋的叔叔克劳迪亚斯;以自己的 “毁灭”深深的把当时丑陋的现实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毁灭”成就了他的祖国——丹麦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毁灭”留下了那振聋发聩的“哈姆雷特命题”。哈姆雷特是个与恶劣世俗同归于尽的悲剧英雄,但他悲壮不悲观! 曾有人这样说过: 其实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对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悲剧也正是通过对一切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揭示,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读后感(二):自觉的灵、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莎士比亚的作品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他的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读后感(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伊丽莎白时代的伟大贡献不仅是一个从此强大的英国,还有天才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以一种令人震惊的强度刻画了人性,创造着性格,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形象。”你可以不知道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些什么,但你不会不知道那个整天自言自语的忧郁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作为莎士比亚塑造的最著名的形象,哈姆雷特已经流进了我们的血液,当我们陷入某种困境,我们所问的问题不会超过他那个问题。总有一些命运会强加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要不和它拼了,要么和它妥协, 我相信我们大多数选择了后者,并由此活了下来,很难说哪种是更具有悲剧色彩,是那个在与自己的命运抗挣中碰得粉碎的哈姆雷特,还是苟且活下来的人们。活下来的人们慢慢品尝生活的锁碎,冗长,乏味,直到帷幕落下。
威尼斯的摩尔人奥赛罗听信了别人的挑唆杀死了自己新婚不久的妻子,真相大白之后用剑割断了自己的脖子,这一切都是因爱生妒而导致的不幸的结局。在杀死自己的妻子之前,奥赛罗的心灵经过了痛苦的挣扎,我想,莎士比亚这个剧本是想表达这样的一个困惑,当你所爱的人不爱你之后,你将怎么办?似乎哪一种选择都是痛苦的,杀死她?其实,这和杀死自己差不多,甚至更痛苦。随便她好了,可是哪个人能忍受自己所爱的人和别人的亲昵?或者,不做出选择,一切交给命运去安排好了,可是,这将是一种更为长久的折磨。并不比前两种选择更容易让人忍受。
不列颠国国王李尔王(卞之琳译作里亚王),打算把他的王国一分为三,分给三个女儿,因他最宠爱的小女儿考黛丽亚没有说讨他欢心的话,李尔王一怒之下,一个子也没分给她,光溜溜地把她远嫁法兰西,李尔王的噩运由此开始。得到李尔王宠爱的两个女儿虐待她,李尔王不堪忍受,逃到了荒原,从此李尔王简直成了不列颠的屈原,整天对着天空问这问那的。李尔王的小女儿考黛丽亚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对自己的不公而恨起他来,为了替自己的父亲出一口恶气,不惜与她的两个姐姐一战,可是正义并不总是战争邪恶的,李尔王和考黛丽亚在战争中被俘,考黛丽亚被绞死,李尔王伤心绝望而死。
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卞之琳译作麦克白斯)因听信了三个女巫对于自己未来的预言,野心迅速膨胀,他的妻子的火上加油更放大了他的野心,狠心地杀死了自己的国王,并登上了王位,从此他就没有再过上一天安生的日子,直到他的头颅被别人割下,这样的事在古今中外发生的太多了,对于那些悲剧中的主角虽然是不幸的,但这些并没有什么可新鲜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三个女巫只是对这个悲剧作出了预言,还是她们本身就是这个悲剧的导演?如果人只是那些超自然力量手中的一个小小道具,那么,连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一声叹息都不必发出的。在我看来麦克白的悲剧更象是那三个女巫的恶作剧,当麦克白捶胸顿足时,那三个女巫一定在抿着嘴偷偷地笑呢。
其实不只在麦克白中,在其他三出悲剧中,也仿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左右着人物的命运,他们的悲剧其实在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关于宿命论,我觉得《圣经》中的《约伯记》提供了更好的例子。约伯在自己不幸的命运前不免埋怨几句,但终于在神的责问前羞愧难当:“我知道你万事能作,你的旨意不能阻挡。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听我,我要说话,求你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我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
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我感觉莎士比亚这个人是一个内心充满激情而又很宿命的人,他的聪明在于,他靠创作释放自己的激情,他靠宿命论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莎士比亚创作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看作带了面具的莎士比亚,而不带面具的莎士比亚除了创作悄无生息地生活着,他老了以后,一点都不关心自己的著作产权,悄然回到了老家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几百年后英国的另外一位天才则与他相反,他就是那位玩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玩进监狱的王尔德,王尔德说他靠自己的本事写作,靠自己的天才过日子,他们的创作一样的成功,但他们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同啊。
那么,是莎士比亚预言了王尔德的命运吗?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读后感(四):疯还是不疯,这还是个问题
近日闲来无事,乱翻卞之林老先生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在谈到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问题时,卞之林说这个问题是莎士比亚研究者的庸人自扰,我觉得也是如此,但我同时觉得,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意义不大,但作为一个我们还活着的人可能面对的问题并非没有一点意义。
《哈姆雷特》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即使没有读过剧本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亲死于他的叔父克罗迪斯的一次谋杀,克罗迪斯顺理成章地成了新国王,并同时拥有了前国王美丽的王后。父亲尸骨未寒,他的母亲就嫁给了别人,哈姆雷特感觉自己和父亲的尊严同时受到了污辱。从他的父亲的幽灵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之后,复仇的怒火在他的胸中燃烧。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一个懦夫或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身上,那一切都会变得简单,但哈姆雷特刚好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男人,于是一切变得复杂和严峻,于是我们听到了那个永恒的追问,生还是死,这还是一个问题。故事的结局是,哈姆雷特几乎是和他的仇人克罗迪斯同时死去,在这以前死去的还有另外四个人,他的备受良心煎熬的母亲,他恋人的父亲及哥哥,及哈姆雷特的恋人,美丽的奥菲莉娅。
如果说,哈姆雷特真的疯了的话,那他的这一次复仇行动,就是一次最大的疯狂。只有真正疯狂的人才会不计一切代价进行一次复仇行动,这种代价不仅是指他的生命,还包括许多无辜者的生命。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按现实的考虑,命运给他安排的结局并不算太坏。他的叔叔继位之后,对她的母亲不错,对他也不错,那位新国王甚至当着他的臣子们许诺,他死以后,哈姆雷特是他的王位的当然继承人。但哈姆雷特感觉到全世界都在欺骗他,他无法生活在一个虚伪的世界里,同时奥菲莉娅对他的爱情的拒绝,也许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让他留念的东西,他宁愿和这个世界一起毁灭。
在此,我想作出另外一种假设,那就是哈姆雷特那次复仇行动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在那次复仇行动中即刻死去,而是被流放到一个小岛上,在那里他接下去还活了很长时间,如果是这样,那么会发生什么?我想会不会这样:岁月慢慢抹去了他心灵的一切痕迹,包括仇恨,屈辱,还有爱情,所有的一切只在他的心灵上只留下一些淡淡的印记。最初的几年,他可能还会不停地追问,从现实的追问到那些终极问题的追问,就象我国的大文豪屈原那样,如果他不象屈原那样投水而死,那么他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恬淡从容,如果他有足够的才华,那么他会成为一个哲学家或文学家,如果没有,他最终将会和小岛上的人们打成一片,而过起普通小老百姓的日子。
在我看来,许多活到象我这个岁数的人,就是那个流放在一个小岛上,过着小日子的哈姆雷特。在年青的时候,我们经历了我们生活中最为严峻的时刻,如今大部分时间过着老老实实的日子,生活不好,也不算太坏,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再象年青时那样疯狂一次呢?我觉得还是有的,但首先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疯还是不疯?而在我们年青时,这个问题也许根本就来不及问,就疯狂了起来,虽然我们大部分人不会有哈姆雷特那样的深仇大恨,但我想那一次的疯狂也许对我们的一生都会发生影响。
疯还是不疯?我来想想,如果我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会面对一些什么。高更在近四十岁时进行了一次疯狂的出走,我相信,我不会因为自己的某种志向未实现而疯狂到如此地步。
那么假设我爱上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有让我发狂的趋势,如果我真的为她发了疯,我将面对下问题:我会伤害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如果我们的恋情暴露,我的生活会变得混乱,因为我和她都将面对这个混乱,我和她都会变得心烦意乱,原先偶然而短暂的相逢,我们会觉得一次次都是在天堂相聚的,现在因为一些小小的误会和步调不一致,会导致我们之间一次次不大不小的争吵,这种争吵会使我隐隐看到等待我们的并不光明的前景。
哈姆雷特在写给奥菲莉娅的情书里写到,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你可以怀疑真理会说谎,但你决不要怀疑我的爱情,不不不,我现在没有信心这样说,我相信她也如此。为了如此没有把握的爱情,我是不是真的该疯狂一次呢?
如果我们的恋情没有暴露,我们只能委曲求全,我们想见的时候不能相见,我们为此倍受相思之苦。我一方面会因为背叛了妻子而受到良心上的遣责,一方面会因为不能给她一个完整的爱而内疚。也许让我们爱下去的原因正是因为那种委曲求全,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相见不易?
那么,我是不是该选择放弃呢?不不不,我知道我放弃之后等待我的是什么。一种生活如果不能让我感到活着的美好和甜蜜,那再过一百年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种生活让我对生命越来越厌倦,而不是越来越热爱,虽然我知道这是一种相对容易过的生活,即使我真的可以在这种生活里衣食无忧,并且能让我在事业上飞蝗腾达,难道这种生活就是我想要的吗?如果我这样无休止的问下去,那最后只能只剩一个问题,那就是:
疯还是不疯?
《哈姆雷特》之中有段戏中戏,那就是哈姆雷特看见《哈姆雷特》在上演,对于我,许多戏根本不用上演,我就可以看到。
伟大的莎士比亚,可怜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