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戏剧集(三卷)》是一本由[挪]易卜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7.00元,页数:1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精选点评:
●读完第一、二卷。
●易卜生的成就无关形式在于内容,在于觉醒、抨击、反抗。
●戏剧之王
●三卷读完,易卜生戏剧告一段落。自然主义戏剧读起来很快,通俗易懂,用不着一字一句,读懂故事走向和脉络就好了。第一次用豆瓣读书笔记功能。
●索尔薇格
●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
●太激动了,这样的书理应跪着读!!(尤其是《玩偶之家》)
●易老头,大三大四的论文全靠你了~
●全才的戏剧家,名家名译,唯一的遗憾是均从英、法文转译
●大师真是妇女之友。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读后感(一):文学比历史离人性更近
我是看了胡适之后才看易的,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也不知道看了多少。现在随便说话些与此无关的话:文学比历史离人性更近,如果说学习就是学习人性的话,如果说一切研究的核心都是人性的话,那么,如果通过前贤而认识人性,最便利的莫过于文学。这归功于文学在近代所受到的重视,归功于人类中最杰出的天才对文学的重视,从而把自己最杰出的智慧贡献给了文学。还有,就是这样文学这种形式有关,因为文学具有想象的真实。他无需寻找证据,历史则不同,哲学也不同,他们都需要证据,需要实例。而我们知道,由于人本身的蒙蔽作用,对证据的寻找,也许比想象更加困难,也就是说,通过历史,哲学来达到真实,比通过文学还要困难。
与历史,哲学相比,文学接近真实更多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读后感(二):海上夫人
艾梨达在旁人和自己眼中都把自己当做“海上夫人”,而对于艾梨达而言,大海的真正意义是自由,这篇戏剧的核心问题本质还是家庭问题。对于房格尔与艾梨达最初的婚姻结缔来说,本身就是一场交易,房格尔提供给艾梨达的物质与生活,艾梨达给予房格尔一个“继母”形象以及家庭的需要,我认为二人之间的是没有爱情的。在艾梨达结婚后的几年中,大家都说她生病了,每天去海里洗澡,而当“陌生人”来了之后的第二天,艾梨达破天荒的不再去海边洗澡,而是满心筹备并纠结着是否要跟随“陌生人”而去,艾梨达所厌恶的是在家庭中的束缚,这种束缚来源的是生活资料都是由他人给予的,她没有真正自主与自由的生活,而是作为房格尔的附属品想要挣脱牢笼一般(房格尔一直要求他替艾梨达作最后的决定,这便是最好的证明),而当最后房格尔决定放弃这场交易并让艾梨达自己作决定的时候,艾梨达真正感受到了自由,她拥有了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大海属于她了,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最后的结局,因为家庭本身的束缚是客观存在的,即使艾梨达最后还是选择了房格尔,按照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说法,当女性在私有制社会没有生产活动的时候,她的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都来自于丈夫的时候,她只能成为丈夫的附属品,而不是在主观上获得自由就真正自由了。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读后感(三):《玩偶之家》随笔
《玩偶之家》实在太有名了,影响也很大,顾准把革命成功以后该怎么做,说成了“娜拉出走后该怎么办”,baidu 了一下还看到五四时代的大师胡适,鲁迅评论娜拉的文章。
女性觉醒,追求男女平等,追求自由,当然这个主题是没的话说,各位大师都说过了,但是我觉得还可以从别的角度阐述,比如说怎么爱,什么才叫爱,是把对方作为一个自己的所有物,宠物式的爱,还是做为一个平等的人,有尊敬有理解的爱。
另外总觉得《玩偶之家》结构上一般般,过多的巧合,人物扁平,善与恶成为了一边倒了。
用柯洛克斯泰和林丹太太的相识,来解决娜拉欠债的冲突桥段,是一个巧合处理,这个比娜拉出门捡到钱,更加觉得不现实。大概唯一好好处就是在第三幕,可以让海尔茂和娜拉从被推向受法律制裁的边缘拉迅速回到正常的生活,使得在一幕中有大起大落,当然也许这是舞台剧特有的时空限制,要求把冲突做的更加集中。
而且夫妻吵架结果,娜拉全是好的,海尔茂全不好,现实中几乎不会出现这种事,双方或多或少都有些缺点。
而娜拉欠债,是为给海尔茂治病,也是巧合,如果娜拉自己钱花买东西了,当然和主题就反了,但是娜拉欠债是为自己治病或为孩子治病,这些当然也要夫妻双方承担了,但是如果这样写可能夫妻双方对错会有争议,而为给海尔茂自己治病就毫无争议地方,善与恶成为了一边倒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评论大师的作品 ,我还是的确有点不自信,我也觉得有可能是我自己理解问题,但是我觉得《玩偶之家》从结构上还是一般般,估计还是要看他别的作品。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读后感(四):“全有或全无”-- 读易卜生布朗德
本来易卜生戏剧的阅读已经暂告一段落。为了读布朗德一剧又专门去借了“易卜生戏剧集”,一口气读完,至今那种孤绝之气犹在,挥之不去。
布朗德一剧是我迄今读过的易卜生戏剧中写得最彻底与决绝的一部。在人民公敌中,斯多克芒医生几乎偏执的使命感也让自己落了个孤立的境地,但至少还有他的太太和霍斯特船长站在他身边。而布朗德在一次次捶打自己意志力的“岔路口”,先是失去了娇儿,后又失去了妻子,最后失去了本来跟从他的全部教民,最后葬身在冰山之巅。布朗德是宗教版的斯多克芒医生,然而比前者更加地孤绝,全剧几乎没有一丁点让位于柔情的成分,布朗德把自己的意志力和使命感逼到了非人的地步。的确,“非人”一词是不过分的。布朗德想要做的,分明就是那位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做过的。“全有或全无”,在布朗德理想的奉献中,没有折中,没有妥协,要么完完全全地献给至上者,包括财产与性命;要么就是彻底弃绝祂,没有中间路线。
剧中圣诞夜布朗德妻子试图打开窗帘,希望与躺在远处教堂墓地里的孩子有某种“心灵交流”一幕,是布朗德绝对信仰与世俗之爱的残忍交锋。布朗德的信念击毁了世俗中最能象征爱的符号:一个母亲以无比的母性柔情幻想着与孩子的相聚,然而布朗德连这片刻的沉耽也不给,紧闭的窗帘把世俗的妄想(他认为的)抛弃在冰天雪地。阿格奈斯的生命熄灭了,在向上的天梯里消失了,她没有足够的力量,只有以死亡来避免对承诺的破坏。可能纯粹的尽头只能是死亡,或者说,纯粹本身就是死亡。我们世间凡人,很难承受纯粹的轮子辗压的重力。
我们惯常评论一个文学作品的手段是以主人公的下场来推论我们的观点。正像人们对“罪与罚”的评论一样: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最后落了一个罪恶的下场,云云。布朗德最后被冰雪埋葬,我们是不是要如法炮制这个句型呢? 我不认为主人公的死亡结局一定是某种失败,特别是因为易卜生想表达的正是一种誓不与大多数同流合污的彻底。我分明看到的是易卜生大步向前,狂放孤傲的酣畅之气。易卜生的思想里,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个体手里,而那大多数却可能是平庸的、充满杂质的,甚至罪恶的。
从纯宗教的角度看,这一剧中,我们似乎也窥见易卜生对于世俗之爱与天上终极生命冲突的困惑,以及试图调和两者的努力。但这种努力一闪即灭:布朗德等待他母亲在临终圣礼前献出所有财产,孩子病重时曾想带着孩子离开去南方,最终都没有实现。或许易卜生认为这种调和最终是不可能的。
布朗德一剧几乎在讲纯粹的宗教信仰,然而我们很容易把它映射到任何对某种理想的态度上。中国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固然是一种东方的圆融智慧,不过它似乎已经沉淀为一种圆滑的实用主义。布朗德的思想正是一种与大多数的圆滑争锋相对的东西 ,偏执,天真,近乎残忍。布朗德也许会灰飞湮灭,因为他不是那个在十字架上受难钉死的。然而,历史上的每一次巨大的精神突破,总要有布朗德这样执拗而天真的人。不是么?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读后感(五):易卜生的空中楼阁
易卜生戏剧总给人惊奇。这惊奇应归功于我先前的错误设定:易卜生是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确,介绍都是这么说的。而我怀疑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既避讳触及政治核心,同时又把全心的兴趣聚焦在此(也许,禁忌正是强烈兴趣持续不断的原因),而对人本身的兴趣索然又言之甚少的国度,贴上上面这个标签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我们和西方的区别。在他们的整个文学历史里,人本身,一直是考察的重点。
易卜生并不是只代表社会问题剧那么简单。在培尔.金特和布朗德中,我已经了解过他对人本身的精神的探索。而建筑师一剧,又让我感到全新的惊喜。
剧本本身不难懂。有意思的是,这位被别人冠以现实主义戏剧先驱的戏剧家,在建筑师里,构造了一条浪漫主义的主线:希尔达,这个崇拜高处的自由的女孩,十年后,来到索尔尼斯面前,来向他索要一个他以前答应的王国。这可不是十年重逢后寒暄之余的玩笑,这是真的,她真是这么想的。这个年轻的姑娘,似乎没有任何历史的包袱,没有“责任”的包袱,她所秉持的,只要一个“健全的良心”而已。所谓“健全的良心”,实际上是为自己而活,抛却种种不必要的责任。她一心只想飞翔在自由的蓝天,做一个自由城堡的公主。当然,她本性善良,完全不是恶人,要不她也不会出乎本心帮助耐格纳。她只是代表了为自己的自由而活的那一代。
索尔尼斯太太留恋旧事物,对它们的逝去念念不忘,可以说她的心灵一直生活在过去的岁月。用索尔尼斯的话说,她已经是一个现在的死人了。她和希尔达的谈话里,透露了一个让希尔达寒战不已的事实,原来,最让索尔尼斯太太悲伤的并不是死掉的两个孩子(固然这也使她伤心),最让她在悲痛中一直无法自拔的是那九个没有真实生命的玩具娃娃。一边是两个鲜活的生命,自己的骨肉;一边是不会哭不会笑,只是想象中的孩子。而索尔尼斯太太万般留恋,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是在火灾中烧掉的后者!两个男孩如果没有夭折,差不多和希尔达一样大了,他们会一起拥抱全新的每一天,所以,索尔尼斯太太的心底秘密能不让希尔达寒战吗?当然,我们冷静下来,可以发现,易卜生在这里已经远远地离开了现实主义,那九个玩具娃娃,成了古典悲剧式的象征物,阴暗,寒气逼人。
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了这个大建筑师索尔尼斯身上。他是旧和新,“责任”与“健全的良心”,那位至高者的使命与个人的自由互相拉扯的所在。他把希尔达当做自己生命中的希望,也想和她一起,爬出自己的牢笼,登上自由的山峰,建造随心而发的“空中楼阁”,而另一方面却又长期压制新一代,不让他们冒头。他一面对那位至高者抱怨他的权威,而另一方面自己却施行着权威。在天人交战,自我交战中,他走出了破茧的一步:他要去实现登高一呼的自由了!
然而......结局是,他摔死了。而令读者感到寒战的是,希尔达在剧终时仍然沉浸在“风中的竖琴声”的迷狂中。一个戛然而止的高潮,一个暂时冻结了的沉思。
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当然,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有人说,这个剧本是易卜生的自传。有的人会用一种日常化的现实主义说:这个人的野心太大了,他挑战了自己不可能的高度,他当然要死。然而,我更愿意看成一个人的二律背反,人经过了那么多的精神斗争,以为自己摆脱了种种束缚,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却在“空中楼阁”的极端自由中,发现了深深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