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31 03:1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是一本由张是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一):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认为,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动的科学,经济学必须且确实要完全独立于物理学的实证主义模型。因为经济学可以把经济学建立在公理之上,通过内省人的行动性质和本质,以及演绎推理获得进一步更细致的结论。

  经验数据的本身不构成证明或证伪理论,他可以帮助认识和理解理论。

  真实的世界是不可控不能重复的实验,不能可比实验物理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二):没有完美的开始,只有just do it!

  经济学我一直以为是高端人士才能读懂的。但是,张是之先生写的这本经济学入门50讲,以一个个简单而又富含哲理的例子,深刻阐述经济学的道理。这就让经济学变得通俗易懂,让普通人也能读懂这本书。也许,这就是写作的魅力所在吧!书籍能净化人的心灵,是指明人的人生去向的指明灯。人生没有完美的开始,只有just do it!多读书,读好书。书籍是为你日后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三):第一节

  

经济学,经世济民之学问,不可不察。奥派经济学是最贴近生活的经济学,读过张五常先生的文章,从生活身边事讲出经济规律,娓娓道来,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认同。

今天读张是之老师书,希望终可入门。原来经济学也可有趣,通俗如井市评说,凡夫俗子资质平庸如我辈也能略窥其门径。

忽然想起来,钱穆先生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当然他的中国经济史也没数学的,但不影响钱先生的真知灼见。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四):第六讲,奥派经济学的方法论

  奥派经济学借鉴了几何学的研究方法,先从公理出发,然后利用严谨的推理来论证结论。

  例如人的行为是有目的。实现目的必然有手段。由于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个人而言,能选择实现目的的手段是有限的。有的时候,没有选择去实现目的,这个时候只能放弃,不过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如何选择,必然要在边际上做选择,既要顾好眼前。

  对眼前想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排序,随后在边际上选择最有可能实现想要目的的手段。这就牵涉到取舍。

  有了取舍,剩下的便是交换,顺其自然就有价格。同时人有时间偏好,自然要有利息理论。

  这个逻辑推理严谨,前提是公理。

  啥是公理,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理论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是无法推翻的,不能被否定。因为在否定的过程中,也是在证实这个公理。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五):好多年了,学学怎么读书,读一本正确的经济学书很重要?

  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说,叫我这个从来都不读书的人,可以有书可读了,他讲,我这辈子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但是一定要读读《经济学入门50讲》这本书。

  就听他的呗!反正在家什么事也做不了。但看书就来瞌睡,他讲,那个没关系啊!这本书还开了一门课专门读这本书的课,像我这样不读书,读书了会打瞌睡的人,刚刚好,不用担心都不懂。

  然而,这本书也是奇怪,刚出版就没货卖了,等新书来还要一段时间。今天上课了,还没发货。今晚这个作者讲,看视频打卡也可以的。

  作者在视频里讲了,学经济学有好几个好处。其一,可以真确理解国家的各种政策带来的真实结果,我的理解就是,这个政策是“这样的”,其实结果“应该是那样的”的意思吧!其二,理解人类文明,这么说来,这经济学管的还真宽啊!反正这里不太好理解。其三,讲了可以理解真实的世界。他讲的铅笔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听说还真有这样的一篇文章,确实也搜到了这篇文章,到时候看看吧!还有什么破窗理论,半天没听明白。其四,可以更好的帮助自己做出决策。意思就是说,学到了他讲的正确知识,就可以正确的在生活中做出真确的判断,但是他又讲,经济学不是教你怎么致富,不是指南,这个也不太好理解。

  反正,就按作者讲的“三步一练”试试一下。1,找对书找对人,其实我是相信介绍我学习读书的这个朋友。这点应该没得错?想想还是蛮有意思的,错了我要找他要钱。

  2,掌握概念。这个应该难了啊!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吗?我感觉读了说法相反的书,讲的都对,这个怎么整?用作者的话来说,“要多”读。看书就瞌睡,这事可头都大了啊!要把书读厚,希望自己能够读厚。

  3,还有一点就是理清事实和逻辑。我这个人就是观点与事实不分。记得有人讲过这么一个事。也就是说,大家做同样一件事,对做起来没问题的人来讲,就是“这事很好做”,很努力总算做好了,他就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做”,对于怎么做也做不到的人说,这个事情“太难”了。那么,这件事情难做还是不难做呢?

  4,就是输出吧!这打卡写了这些,算是“努力”了吧!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六):第二讲笔记,什么是科学?

  前天的课,刚才才追加了第一课的一点想法,今天从新看地二课的视频和书。

  书中讲我们经常理解的科学的含义,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事实,然后以这个为基础归纳总结(其实我都不知道“如何归纳如何总结”)出来的知识,才是科学。

  关于归纳的意思,自己查了查,竟然有好多的内容来解释归纳法的意思。看来,虽然说是大家最能理解的而且是比较单一的科学观,对于我来说这可是新知识啊!不过书中讲了关于归纳的例子,从概念来理解就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说早期的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也就是说就是从那么多年下来,一只一只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就得出了“所有”的结论的意思了。

  这里就按照书来理理,书里说,查尔默斯对归纳主义科学观(奇怪,这里怎么会用主义这个词呢?主义主要代表什么意思呢?)为此,我查了一下百科,有好几种意思。 1.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 2.某一(特定)人或物所特有之行为方式、作风。如:自由主义。 3.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4.由导师、学派或教派提出的认为正确并且支持的事物。如:达尔文主义。 5.政府决定作为它的行动或政策基础的施政方针,尤指国防关系方面的。如:门罗主义。 6.行为的指导原则。如:三民主义。 7.对事情的主张。

  这么说来,这里用的“主义”应该就是第一个意思,也就是“学说体系,理论主张”了。这样的一词多义的词还真不好判断应用场景。

  书中,归纳主义有三个步骤:1,事实是细心和无偏见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 ,2事实是先于理论并且独立于理论的 ,3事实为科学知识构建了一个牢固的和可靠的基础。然后讲到这个归纳主义科学观发展成了两个学派, 一个是经验主义学派和实证主义学派。

  有一个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观 ,核心就是说这是一套可以被检验的理论,而且这个理论本身必须是可证伪的 。后面的这个说法还是有点拗口,自己不是非常理解 。

  还有一个科学观就是库恩的结构主义 ,其核心就是两个字,范式。说这个范式就是有一些具有普遍性的, 假设和定律以及他们的应用方法构成的,而且都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的催眠所能接受的 。也不是很听得懂 。一个就是纲领性科学观就更搞不清楚了 。

  这一节的文字还是视频来讲,我自己感觉非常困难,因为很多这个名词不知道背后的逻辑推理是什么样的,就是偶尔理解到了这个字面意思,换一个场景或者换一个方式就不知道是什么了。这一节的内容要多看几遍 多听几遍,有机会有条件的话应该也可以把这其中所讲的书都买来看一下 不过以自己的这种这样的文字都读不懂的这个能力去读那些高深的书 我相信会更难懂了吧 。归纳推理演绎就是一整本书在讲这个实在是有点吓人 。希望接下来的课程中自己不会为此俺听不懂讲什么 。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七):「横扫中国的经济学」长什么样?为什么人会重复相同的错误?

  

看到某博主说「这几年奥派经济学横扫中国」。其实横扫的只有奥派经济学的标签,大部分谈论奥派的网友依然对奥派经济学充满误解。

比如奥派认为经验不能证伪经济学理论,这经常被误解为:因为现实中没有支持奥派经济学理论的证据,所以奥派要逃避现实。

恰恰相反,奥派理论毫无疑问有日常经验和历史经验的充分支持。

举个例子。早在苏联成立之前,奥派就准确预言了这种新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及其原理。而主流经济学,与传说中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相反,他们一直在称赞苏联经济好,直到苏联解体。

你看,奥派理论应该是被经验证实了,主流理论应该是被经验证伪了。但偏偏是奥派反对用经验证伪理论,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熟悉证伪原则,你可能会想到,主流经济学可以直面自己的错误,通过这次证伪获得进步。这正是证伪的意义。

然而让你失望了,他们没什么进步。他们把自己错误的预言从教科书删掉,但那些会导致错误的部分没有得到纠正。

这是在装傻吗?

我认为不是。他们只是不认为自己的理论被证伪了,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技术问题造成的一次微不足道的失误,不妨碍他们继续用相同的理论提出政策建议、拿到诺贝尔奖。

因此,收入陷阱、经济危机、相互伤害,不论是哪个国家、哪种制度下的,也还会再来。

其实这是个很现实很古老很常见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人会重复相同的错误?

用经验验证理论,调整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现代高科技,古代的小孩也懂的。那么为什么,人会重复相同的错误?

答案很简单:因为经验本身,也是根据你对世界的认识获得的。

一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或理论去认识事实,并考虑可以从中找到哪些证据、如何理解或解释这些证据,他无法考虑自己的知识或理论忽视的那些东西。

即使是自然科学也是如此。不下雨,有人认为是因为还有女巫没抓到,全抓住了就会下雨。你和这种人聊水蒸气实验,他觉得你是女巫,先举报了再说。他也相信理论要经过经验的验证,比如如何鉴定女巫、处罚用火刑还是石刑更好。

在用经验验证理论之前,你能经验到什么,理论是否可以验证、可以用什么方式验证,已经被理论决定了。

所以,虽然奥派经济学得到了日常经验和历史经验的充分支持,但奥派对此并不满意,要寻求更坚实的基础。而主流经济学对这个问题是完全忽视的。

张老师(一课经济学创办人,秋叶 IP 营会员)在《经济学入门 50 讲》的第一部分讨论方法论,也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上述问题有很好的阐述。

我原本有点担心把方法论的内容放到前面会吓退读者。但是我有幸看了这部分的初稿,张老师的文笔真不是盖的。里面提到日心说曾经被支持地心说的实验证伪,具体怎么证伪就卖个关子吧。

现在买书有优惠,还送配套音频、送一课经济学平台的优惠券。预计明年出配套视频课程。

希望从这本书开始,从一课经济学平台开始,科学的思考方法和真实的经济学,可以真的横扫中国、横扫世界。

希望人类社会不再总是重复相同的错误。

- END -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八):经济学精品课第一讲

  1月23日晚,我坐在凳子上,八点准时开启前段时间买的经济学课,看张是之老师直播。

  直播大概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学习经济学?第二部分讲学习经济学要破除的迷信?第三步讲述了一些学经济学的独家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为什么学经济学?

  ①理解政策会导致什么结果?

  比如拜登上台,搞美元放水刺激经济。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美国政府作为印钞机背后执行者,一旦不负责任的疯狂印钞,势必会让资产的价格提升。同时,由于货币发行时,每个阶层接受的时间和多少有差别,势必会形成一定合法的财富掠夺。

  还有上海最近出台的房产新政,通过严格的限购限贷,能否实现降房价的目标?

  张是之老师在直播的过程中,讲到经济学不是施政纲领,跟现实不可能一致。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逻辑只要没问题,推倒出来的结果就是正确的。

  ②更好的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类文明。

  一支铅笔,只需要几毛钱就能买到。可要让一个普通人生产出来,却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原材料都不是一个地方生产出来的,需要全球各地的人员协作才行。

  还有人类近几百年来日子过好的原因?理性乐观派,这本书有一个数据显示,全球人均GDP在近200年来是指数级上升。

  过程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学的发展。社会开始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组织。

  张是之老师还举了养鸭子不超过三只,雇佣工人不超过七人来证明计划经济下,人们生活不可能快速提升,或者命运不会那么辉煌。

  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是之老师举的北京大学周其仁的故事。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不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其仁教授可能还在种地。

  ③更好的做出决策。

  两篇旧新闻,一个是1998年上海静安区房价2300元一平,有房产专家抛出观点,认为涨速太快,建议卖出。那时候上海市人均工资是1000元一年。另一个是1989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要严格控制房价上涨。当时北京房价差不多也是2300一平,普通大学生要干满100年才能存到那么多钱。

  如果那时候的人听了专家的建议和政策的呼吁,到现在动辄十几万一平,肯定要肠子悔青了。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学习经济学,可以让你明白,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质。只要努力,并且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速度肯定越来越快。也许你没有抖音小姐姐的美貌和大长腿,但可以凭借自身独有的内涵,给客户创造价值,赢得金钱和影响力。

  第二部分,学习经济学要破除的迷信是数学和权威。

  ①数学是个工具,经济学背后的逻辑才是根本。

  张维迎教授说过,经济学是研究人行为的科学,数学不过是个工具。这表明,无数学基础,只要有严格的逻辑,依然能学好经济学。数学是个工具,如果背后的模型没有理解清楚,同样是个错误。

  ②不迷信权威,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

  张是之举了林毅夫教授,如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他的产业政策理论一旦推广开来,也许并不会想的那样,社会经济大发展。

  还有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的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验证是错误的,比如计划经济。

  第三部分,如何学好经济学?

  ①找对书和人。

  张是之老师讲述自己的学习之路,先是从阅读张维迎,张五常,薛兆丰教授的书籍开始,然后向外拓展。同时还列举了厚脸皮请教周围老师的案例,比如跟朱海就,谢作诗,李松等人的学习。

  ②掌握概念。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人,都知道牛顿定律的重要性。牛顿定律就是概念,是牛顿这个历史的牛人通过前人的科学经验总结出来的。

  概念是学习的基础。比如机会成本,边际递减效应等理论知识,都需要逐字逐句去理解。

  ③理清事实和逻辑。

  公鸡打鸣,跟天明有因果关系吗?没有,只有时间的相关性。

  学习经济学,要跟别人辩论时,就要搞清楚事实,逻辑,概念。只要把事实和逻辑说清楚,自己把自己说服了,就是最大的成长。

  ④练习写作输出。

  只有把自己理解的知识给别人讲清楚了,才算学会和真正弄懂了。

  张是之老师建议,要把手机当成生产力的工具,用印象笔记随时记录一些灵感和自身想到的素材。随后进行输出,并找人进行讨论切磋,进而肯定会有快速的成长。

  直播到最后,张是之老师举了几位名人的名言。我没记太清,比较深刻的是,社会的变迁,本质上还是大多数人的观念起决定作用。

  改变自己,从改变观念,改变当下的行动开始。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九):人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这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本书,《经济学入门50讲》,作者张是之。

我读张是之的文章,已经好几年了。基本上每天都会看他的公号新作。

张是之的文章,是那种能让人感受到“经济学的逻辑之美”的典范,每每给人以新的认知,新的视角,我从中获益良多。

坚持纯粹的经济学,在流行诋毁市场经济的喧嚣中发出诚实的声音,为自由市场辩护,这样的声音,也许会越来越少;这样的书籍,也许不可复得。

且读且珍惜吧。

我们大家头脑中常常有一种错误的思维,以为时代总是进步,科学总是进步,其实不是这样的。历史更像是一条波浪线,起起伏伏,进进退退。具体到科学,具体到经济思想史,也是如此。

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越写越差,思想越来越倒退。比如曾经写了《论自由》的约翰·密尔;比如曾经为高利贷辩护的边沁。在中国,一些曾经传播自由市场理论,翻译和弘扬奥派思想的学者,后来也变得面目全非。

也许是想法变了,也许是时代变了,也许兼而有之。

但好的经济思想总要有人传承。张是之创办一课经济学平台和奥派经济学公号,孜孜不倦组织学者们传播奥派经济学理论,这是令我钦佩之事。

我在广州见过张是之兄一面。和他聊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大难题。我当时心中有很多困惑。我问:“如果如你所说,肖像权也不成立。那假设有人拿你家人小孩的照片做广告盈利,这是他的权利吗?”

张是之想了想说,是。想象的伤害不是伤害,他并没有真的伤害我。

这问题若再进一步。一个人可以拿另一个人的照片去制作色情小广告吗?一个人可以在网上公布另一个人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等重要信息吗?

张是之等奥派学者,是不承认知识产权、肖像权、隐私权这些的。但这些问题的逻辑,很难。有的问题我至今还没有搞明白。

我不喜欢别人像背诵标准答案一样直接赞成或者反对这些权利。我感兴趣的是逻辑要怎么才能抵达真理。

那路径比答案,更令人着迷。

张是之的文章,很多时候,就是通往那些答案的路径。

读者对中国的奥派有一些误会。以为只是普及传播一些大师前辈们的理论。我觉得其实是有创新在其中的。以张是之为例,我以为他的《知识产权专辑》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作品(期待有一天能结集出版)。并不只是科普前人理论。比如关于著作权,张是之就不同意奥派大师罗斯巴德的相关推论。

罗斯巴德认为,一本书,一个商品,我注明不得复制它以此牟利,你购买,就默认选择遵守这一约定。

张是之不同意这个说法。

当然,你不必同意张是之的这些观点。对他的结论,我也时有异议。但我辈阅读交流,不是要争一个正确答案。(老实说那一文不值。)而是重在思考,重在启发,重在获得新的视角。

去看待这个世界。

张是之,就是给予我启发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的一些文章,我曾反反复复的阅读;他的课程,我也听了很多遍。

有时是在江边骑行的路上,有时是在深夜回家的车上。耳机里是奥派大师的经典理论,张是之或者其他奥派同仁的解读。

惠我良多。

奥派有时被嘲笑为正确而无用的科学,这是一种天大的误解。当然,如果是为了赚钱,确实也可以不读奥派,某些专业的投资理财经营管理的知识也许更有直接的效果,虽然奥派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对这个时代的投资者也极具启发性。奥派的大师们并不以赚钱为志向,整个经济学也并非指导人赚钱和经商的学问。

那么,奥派何为呢?

以奥派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米塞斯为例吧。他是经历过一战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的人。知道那个时代的美好,不忍一个时代坠入深渊,滑入奴役之路,于是奋起捍卫自由市场。他之后的经济学家哈耶克、罗斯巴德都视经济学为教育大众的重要知识。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正确的经济学常识,人们才不会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文明与繁荣确实只是一种偶然。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充斥着贫穷、战争、奴役、掠夺,也就是张维迎老师讲的“暴力的逻辑”。仇富之心,掠夺之志,对稀缺与成本的蔑视,对市场竞争的厌倦,建立人间天国的狂妄……一次次的驱动着人们去破坏市场甚至毁灭市场,去打击企业家精神,去摧毁商业创新。

以道德的名义,以正义的名义,以大多数的名义,甚至以保护消费者保护自由竞争的名义。

这是经济学这门科学的悲哀。这种悲哀,也赋予每一个经济学人以责任,那就是尽力去捍卫市场,为市场作解释,为市场辩护。

如果经济学知识不被用来解释和捍卫市场经济,经济学才真的一文不值。

中国这一代奥派学人和读者中,很多都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也大抵了解那之前的历史。繁华的商场,便捷的交通,美丽的女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就可以有形形色色的选择,去消费,去娱乐。外卖半小时送到家,此刻购物下单明天就可以收到快递。这平凡的一切是值得珍惜之事,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文明本身。

张是之说,“人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学家。”愿我们都成为市场经济的解释者和捍卫者。愿自由市场的光芒,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眼前陨灭。

“自古以来支持市场的就是少数人,市场的力量主要依靠的还是逻辑的力量。很幸运,市场以及市场创造的网络让我们能够彼此相遇,让我们一起继续读书,一起继续传递逻辑的力量。”——张是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济学入门50讲: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