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是一本由樊纲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6-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精选点评:
●书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前十讲,有很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思考的角度。作者总是能从读一本书中的某个角度对经济学的某个方面做一番阐释,还是很有启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把握各个经济学派的一些观点也是很有收获的。也可以见的作者确实有经济学的功力。之前看过樊刚的《经济人生》,这本书比经济人生要好。比如第一讲对中国经济理论的批评就让人眼前一亮,敢说话,并且很有道理;第八讲股份制度还是要看所有权背后的实质,也挺受启发的。书中还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籍。读了这本书,感受到读一本好书可以吸收好几本书的内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做了不少的笔记摘抄,可以多回头看看琢磨琢磨。这本书还是值的,以后有机会再读一次,可读性也比较强,读起来不难。这次是在图书馆借的新书,读起来很享受。
●经济学家要专注“自己的问题”,明确“自己的边界”。 不要以道义的愤怒代替效率的冷静。 有一种危机意识能鞭策我们少一些“无知和狂妄”,老老实实学习人类经济科学的一切先进成果,弥补落后的差距。 一位优秀的经济学家。向您致敬。
●就是觉得通过经济学懂得了人生的道理 然后扩展阅读很重要
●我这代,非经济专业的,都该读下,尤其是前十篇
●17书41。樊纲,二十年前读书时见过一次,当时俺还纳闷这家伙咋这么有名?还是本山大叔那句话,啥名人啊,不就是个人名嘛。书里预言中国的网购,差之何止千里啊。经济学能包打一切吗?经济学,俺脚着本质上还是琢磨人的行为,靠几个静态模型去模拟人性,有点托大了吧。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可沽名学霸王。
●好无聊啊
●简单质朴的设计,文章也不算新,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但所谓经典,就是哪怕不在这个时代,仍然可以联想到这个时代,运用到这个时代。今天看来,除了网购的见地不够准确,其他大部分都可以置于今日而不过时。
●从经济学角度看,内容经历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考验,殊为不易,少之又少。
●如果没有经济学经济的去读这本书或许觉得耳目一新,如果是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去读就只能觉得课本早就讲过了,如果是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者,那就别去读了。不过,我看了樊老师的写作时间,大概20多年前对经济学的理解有这样的程度,已经算很不错了。
●可以。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读后感(一):畅谈经济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比较不适合新手阅读,如果硬要看的话也能看懂个大概,只不过会觉得内容稍显枯燥罢了。既然内容枯燥,就说明其中的知识量巨大,没有多余的语言做铺垫,言简意赅。因为书中都是收录的作者之前发表过的中短篇论文,并且都得到过发表,所以内容官方值得相信。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互利、义利同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
从整体性来看的话,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更完整系统,比之后者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的发展萌芽,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经济,就是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求的功力活动,所谓经济就是教人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求的经世致用的学问。
经济学本身是一个常识问题,如今自成一门学科,可能使人们觉得与它的距离被拉大了。交易谁都会,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但是再深层次的经济学知识就很少有人普及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无论是花钱还是挣钱。但是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他们考虑的就会有所不同。经纪人仿佛是养成了一种下意识习惯,他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使利益最大化,也可以说是精于算计。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互利、义利同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从整体性来看的话,比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更完整系统,比之后者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的发展萌芽,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经济,就是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求的功力活动,所谓经济就是教人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求的经世致用的学问。
本书的作者樊纲先生算是一个成功人士。早在1992年,四十岁不到,他就被破格晋格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就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学习的榜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在当时可能不见得能赚很多钱,但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称号,还是为大众所认可的。由这样一位成功人士来讲述的他的个人看法,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还是很有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读后感(二):机会成本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互利、义利同意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比起物理、生物、化学,这些学科,经济学在研究规律的过程中十分有趣,这可比研究原子或者化学元素有趣多了。
经济学就像一个无形的大神,操控市场的变化。经济学有趣在于三点,第一点是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第二点是通过自身经验不难发现,人类行为不像物质世界那么容易被猜测,假设无论未来发生什么都可以被预测到,那该是有多无趣。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市场的波动越来越难以抓住,经济学不仅是研究市场规律的学科,更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第三点,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调整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行为反过来再来影响经济学的变动。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然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经济学也是如此,一个环节的变动,就可以会影响整个链条的走向。
一位发改委系统的经济学家评论说:“樊钢的宏观经济观点比较温和,他基本认同适度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能都容忍。”以上两点在经济学规律上是不可避免的,当经济周期一到,必然要面临。
在书中,他还提到了机会成本,所谓的机会,必然有一得,有一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说道:“国王会羡慕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没有的安全,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拥有国王的权势。”不过,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概念更加的狭义,往往意指“资源是有限的”这个前提下。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这是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概念,要学习经济学,“机会成本”这是绕不开的弯。
很多学科看似在生活中没用,够不着,实际上它遍布于我们生活的各角落。像经济学,常人总会想着那是专家该思考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猪肉价格的起伏、石油的波动、这些都预示着经济变化。市场不是一层不变的,金钱是随着市场的流动而变化,购买力也是如此。这是一本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籍, 要想成为市场的赢家,经济学是必学的一门社会学科。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读后感(三):经济学家内心的天真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北京大学教授樊纲最新出版的经济学读物,它集结了1991至2000年的十年中,樊纲为《读书》《经济导刊》等杂志专门撰写的、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人的樊纲,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IT产业高速发展的21世纪几个年代的洗礼,经历颇为丰富。他的文字中有种超出年轻一辈的纯熟、平和之气:讲到专业,有步步为营的逻辑;谈起生活,又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化用烂熟于心的经济学理论和典故。 书中谈到的很多问题如“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扯皮现象与科斯定理”、“经济学家讲道德吗”、“中华文明与经济学的关系”等话题,因为与当今的经济生活相近,放到现在,同样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与热议。书中谈到的话题,很多虽然发表于彼时,对当下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清谈理论似乎算是一种奢侈,但或许正是在这份奢侈之中,一位经济学家才能保持内心清明,以及他毫无私利的对现实的关照。 对现实的关注几乎体现在《经济十八讲》的每篇文章之中。 比如,在第十四讲《“新经济”批判》这篇2001年的文章当中,樊纲前瞻性地提到了一些经济现象。当时正值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IT科技革命阶段,新技术风起云涌,大量网站崛起,人们都在期待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而就在这一年前后,美国主导的IT革命泡沫开始破裂,资金烧光后,很多公司不再交易,甚至没有盈利。 樊纲用理性给这种现象泼了冷水。“股市历来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历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让股市经历这么一个泡沫的阶段。没盈利、商业模式都还不知道的时候,股价就可以开始飙升。”他认为,对股价泡沫大惊小怪其实是对历史的健忘,信息技术是新的,但是经济周期的规律是旧的,是不变的,同样有着涨跌周期。总有一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泡沫公司会消亡。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惊讶地发现,樊纲早在16年前就指出,传统产业才是我们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新经济”,而是如何在新技术条件下发展传统产业。“应该推动更多的传统企业上网,而不是鼓吹大家都来转搞信息产业”。 文章中提到的泡沫时代已经穿越至十几年后的今日,我们刚刚经历过一轮资本暴涨与暴跌,也似乎刚刚从泡沫破灭的焦虑中逃离。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在面对资本诱惑的同时,目光必须放长远些,有能力的经济人看似冷酷,却绝对不仅仅为利润而活。 从以上的文字,我们似乎能感觉到经济学者的沉重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樊纲用几个理由证明了经济学家“讲道德”:经济学的分析无法离开道德、价值和伦理观念:无论是经济学本身,还是一些调整改进的原理中都含有道德判断,比如“帕累托改进”。此外,经济学承认人们在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这件事上,绝对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是与社会相关的。 但经济学家们又不能总把“道德”挂在嘴边,因为,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只在给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把个人偏好等排除在外,专门研究如何通过行为、选择、决策、配置资源等最大限度实现目标,增进个人幸福。经济学不打算改变人性,也不会越俎代庖去管社会学伦理学的事情。 (文/宇宙小毛球。发于3月25日《解放日报》书评版。)
《经济十八讲:现代经济学读书札记》读后感(四):经济学中的“独立人格”
经济学中的“独立人格”
“经济学的分析离不开道德、价值与伦理观念”,即便在“效率”等“价值中性”的概念中也包含着道德的价值判断。但是,“经济学本身不谈道德。”在《经济十八讲》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开篇直奔主题,市场经济之所以是经济学家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制度,不是由于它是多么的“高尚”或“高级”,而是因为它的“低级”——它不要求人们都是善良的君子。相反,它是一种可以使鸡鸣狗盗之徒相互交易、相互合作而发展经济的制度;它所依赖的也不是道德的教化、不是人们的善行,而是处处假定不善,假定不讲“道德”,只顾私利,然后处处用合同、法律等制度去防范欺诈、防范恶行,以此来保证规范的交易秩序。他强调,当前的所谓“道德沦丧”,实际正是过去那种“高级的”、“圣人行为”制度难以为继的一种体现而已。
“经济理论的一致意见已经被打破”,所不同的是经济学的危机程度。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危机不但催生了经济学的革命,还演绎出“危机”与“革命”的次数之争。需要强调,最重要的不在于确认“危机”与“革命”的次数,而在于认识“危机”与“革命”的性质及其在理论发展和实践中的作用。樊纲认为,“理论在危机中分裂,又在分裂中深化,各种理论都为经济学增添了新的科学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不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经济理论也新的探索中大突破、大繁荣。这其中,即包括樊纲的《经济十八讲》。看得出来,樊纲研究了很多实际性问题。“有理论功底的经济学家更应该积极参与实际问题的探讨研究。”樊纲认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挖掘的东西,“当代中国经济学家的使命,就在于努力吸收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营养和精华,用来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经济学,增强它的科学性、适用性,更好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思想是行动的引导,实践是理论的注脚。开展经济学研究,形成经济学思想体系,核心是要明确其研究坐标、参照系和基本方式。追求经济学的独立“人格”,是樊纲经济学建构的最大特色之一。当不少专家学者热衷于“迎合”之时,樊纲却积极地赋予经济学“独立的品格”。这一点,在《经济十八讲》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樊纲认为,讨论经济问题不在于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或者为了“得势”、“升官”,而在于“追求真理”。从“理论的危机、分裂与综合”“经济秩序与经济学原理”“道理的一般与一般的道理”到“思维方式上自我批判”,从“通货膨胀·权威主义与‘谈判文化’”“经济学‘选择’还是‘契约’”到“经典经济学与今天的中国”,从“作为制度的文化”“中华文化与经济发展”到“‘新经济’批判”……,樊纲的《经济十八讲》深入浅出的探讨经济学理论及当下经济问题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樊纲认为,中国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也远远没有结束,不要把低谷当成常态。他强调,搞市场经济就得适应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情况,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经济波动还意味着新经济理论的诞生——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到马克思的“边际效应理论”,从“新古典主义”到“索罗模型”等,经济学理论的每一次演变都对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价值。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掷地有声地写道。如果我们援引这一表述,认为马克思发现了一种“辩证法的合理形态”,那么到底该如何界定这种合理形态?尤其是在学界达成经济学研究“本国立场”这一普遍性共识之后,我们该如何融合“经典经济学”与经济学研究中的“本国立场”?樊纲认为,所谓“本国立场”,不是不顾已发展起来的知识和科学体系去搞什么“中国经济学”,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针对中国的特殊问题、特殊发展阶段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实践上看,经济学研究的“本国立场”还是“反封建的”,“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或者说,从“本国立场”出发,不能仅为本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比如,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他之所以被尊为“国际级经济学家”就在于其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即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活在一个充满各种经济问题的世界中,每一个都需要掌握或者了解一点经济学的原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专业的经济学训练,深奥的经济学原理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读得懂。这就要求经济学大师能起到答疑释惑的作用,他们的经济学著作能以简明的方式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樊纲的《经济十八讲》不仅抓住了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基本思想,还在叙述中强化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的运用。纵览全书,樊纲在《经济十八讲》中所论述的,不仅仅是实证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有经济学原理的表达方式。在谈论经济学和经济问题的时候,他既不是满口应当如何如何,也不是领导人如何如何说,而是客观的、冷静的以实证的、模型化的表达方式去阐述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樊纲认为,“经济学不讲道德”,但经济学家却应有社会良心,“学者应该讲真话,把现实摆出来,让公众和政府做好思想准备。”他还强调,我们还不能把各种理论完全的对立起来,而应把各种不同的分析综合起来,以形成更完整的理论,这也是人类进步的路径。
原载《湖北日报》《南方都市报》《萧山日报》《时代金融》杂志,发表时有删节,转载请致电致函商洽授权。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70305/hbrb3072665.html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7-03/05/content_11676.htm
http://xsrb.xsnet.cn/epaper/html/2017-09/12/content_9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