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革命与日本》是一本由(美)任达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政革命与日本》精选点评:
●宏大理論,汲取學術界成果,原始史料缺乏。
●很多说法有启发。但也有不足之处。
●黃金十年未必貼切,但辛亥後推行溫和的改革的歷史,實在不應被掩沒。 資料性較強,能提綱挈領,論述不多。
●以详实的资料,介绍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十几年间,日本对于晚清政府在军事、教育、司法、宪政等方面实施的新政所作出的贡献,其中的许多细节让人耳目一新。遗憾的是过于简略,只看到日本的贡献,却难以了解晚清新政全貌;此外本书的校勘工作急需加强,居然出现了把清朝镇国公载泽错写成“戴泽”这样的低级错误。
●有想继续了解的念头。
●亮点在书名,泛化了革命。内容上,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每一章都可以写一本书了,所以不够深入,泛泛而谈。不过考研的时候帮过我,多给一星。
●作者对“黄金十年”的关注其实可以视为海外中国研究者抽离于中日民族间复杂的情感渊源后得到了惊喜发现,但是作者对日本对华输送精神资源这一历史现象过分美化,“树立门户开放的典型”更是忽视了国际互动中的政治经济利益考量。(摊手)
●也算是一部“共有的历史”了。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一部概论,因为作者用的原始材料实在太少,导致并没有实质性的“对话”。“黄金十年”的提法当然是比较有创造性的,但是实在不够深入,“新政革命”基本被简化为一个文教互动过程,真正的政治与外交谈得非常泛泛。私以为要是采用几个代表性人物串起来的写法会好很多。
●作者把晚清的新政改革称之为新政革命,细细想来很有见地。而这革命又差不多全面复制日本,以日为师。现在中日之间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嚷着抵制日货,要知道那时离甲午之战不过数年,朝野心态之端正,让我有今不如昔之叹。
●作为一个美国人,作者对中日历史的研究让我非常钦佩。印象中那段屈辱的历史其实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能因为屈辱而回避。希望仇恨和误解都在我们这一代结束,恢复理智,寻求共赢,这是我对中日关系的终极理想。
《新政革命与日本》读后感(一):切入点选择不错,可惜展开太弱
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本书大约也只能算中流水平。比较欣赏的是本书最后总结中的一段:“他们(日本教习)即是受中国高薪的诱惑,也是出于对明治成就的骄傲,出于日本对中国历史上的报恩感。在国家层面上是出于国家自身利益的计算及启发,和出于正在出现的民族使命感。”
《新政革命与日本》读后感(二):日俄海战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新政革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一直统治着大陆的“革命”研究;“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在很长时间内,也想当然的将之视为华夏翻天覆地变化的开端与正途。
然而,任达显然有不同判断。在他看来,明治维新后日本帝国的崛起,才是中国社会根本性变革的开端 ------ 从绵延残喘2000年的帝制,向着当时(也是如今)世界主流的宪政体制转化的开始。自鸦片战争始,中国一代又一代政界,学界,和商界的开明人士与精英份子,不断地探索着形形色色的变革图强之路,直到东乡平八郎那制胜的一声炮响,才使得中国改良与革命的先驱者,在刹那间,寻找到了共同的榜样,走日本式的维新变革之路。尽管由于清朝过于羸弱快速崩溃,之后群阀纷争,内战外侵不断,但这百年变革历史的主线,依旧是在宪政的道路上迂回蹒跚,哪怕有时是进一步退三步之毁灭性的挫折,观当今两岸三地,莫不如此。
因此,任达把日本对中国百年变革的深刻影响,提到首席地位。尤其是雄霸至今的政治与社会领域的日文汉字,进而师范教育,出版,法务,军务,与警务,莫不如此。他甚至认为,日本对华的帮助,“天真的利他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赤裸裸的利己主义”------ 唯对此,我难以认同:如果注意到上川操六(应为川上操六)的对华战略建议,我相信,日本把中国纳入其“大东亚共荣圈”之战车的企图,由来已久,并且是毫无疑问的赤裸裸,而绝非天真!
《新政革命与日本》读后感(三):到底是什么摧毁了我们的“期望”。
任达提出了“黄金十年”的概念,让人们有了客观公正的对待日本的机会,不过此书却难当起“证词”的重任。
书是典型的西方治学模式,每章后面大段的注释,引文翔实,态度认真,却有掉书袋之嫌。鲜少给人启发,与同系丛书的其他相比,不够深度。
文中有两大重点,一是教育,一是军事警察等,对翻译、词汇、法律、宪政也有涉及。
个人更关注教育方面,因为前几日看到专文描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各省市的状元至今无一人在治学、为政、经商等方面有所成,这与1898年至1910年这黄金十年中人物云集的情景相去甚远。
尤其里面一段描述,在日留学生奋发学习,以至于学校教习要控制学生自修以防休息不足,这是何等的场面。想想,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中华之崛起,学生期望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期望能师东夷长技以自强。这是一种骄傲,一种期望,也是成长唯一的可能。
这种气势在美国成长之初,在日本成长之初,都曾出现,也正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的骄傲和期望给了他们希望和结果。一个没有骄傲的、没有期望的民族、国家不会有任何希望。
想起前几日在一个管理咨询从业群里说起的,咨询人和咨询行业在堕落,咨询人放弃了帮助企业、行业成长的期望这一良好开始,转而去忽悠,去蒙头赚钱,于是市场按照既定的规律也在排斥管理咨询。
同样,作为一个国人、一个国家,放弃了自己的骄傲和期望,眼中只有市场和金钱,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就堕落了。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中尖——“知识分子”放弃了自己的骄傲和期望,转而去为虎作伥,转而去独善其身,这个阶级也最终会被抛弃。
有人说“宪政”是个问题,有人说“教育”是个问题,还有人说“腐败”是最大的问题,个人觉得“期望”才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问题。
想想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知识分子的噩运屡屡,可曾有读书人放弃过国人的骄傲。再看看如今吧,到底是谁摧毁了我们的“期望”。我们该如何重树我们的“期望”。
有期望才有希望,有“有期望的人”才有“希望”。
《新政革命与日本》读后感(四):虎头蛇尾
这本书的开头写的很不错,特别是其所提出的“新政革命”的概念,很有启发性。的确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才是真正的社会变革或社会革命,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统制度,而且这种改变本身竟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动荡。说明在中国内部已经孕育了改革的内在动力。后来的这些所谓的“革命”,基本上都是以革了自己对手的命为宗旨,成王败寇的成分太大。最后的胜利者是个流氓,而且是个曾经被边缘化的流氓,革命的结果就成了革文化的命。
前段时间看冰冷雨天的博客系列《有一类战犯叫“参谋”》http://www.bullog.cn/blogs/ird/Default.aspx
觉我们得对日本的理解,特别是近代史时空中的日本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问题的。在近代,日本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这种影响大到我们已经把这种影响的结果视为中国自己的文化,那些反日的人,是实在是有些盲目。
但是本书在分析深度上,并不是很好,比如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接受日本文化制度特别是在甲午战败后“能”接受日本的文化制度,这种接受仅仅是因为文化相近么?中国的留学生在日学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在新政年代以及后来的中国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既然他们在日完成学业的人,特别是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那么新政革命与日本的关系到底有多大?
顺便提一句,当时的中国还是有大国风范的,比如能够接受异族担任中国政府的高官,而且是有实权的官员,甚至这种官员的选任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主动为之,了不起啊。
我到是开始对晚清到民初的中国历史感兴趣了。
《新政革命与日本》读后感(五):非评论
本事:
作者呼为“黄金十年”。被仇恨与误解遮盖住了的历史。新政革命对于现代中国被忽视的作为。要澄清的一个概念,革命不仅意味血腥动乱,更多是静悄悄的,新的典范在取代旧的典范,对于1898-1912年间的中国,这个典范来源于对面的日本。在近代化进程的道路上,日本第一次改变了面对中国的学生面目,一跃成为师范和按捺不住急躁失望之情的苛责者。西洋炮舰攻开东亚大陆后的中日关系是戏剧性的,几乎可以包括全部人类感情的急切表达。
番外:
高杉晋作于1862年乘“千岁丸”观察上海,感慨良深地道:“此次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此行直接催发了攘夷、开国的狂飙突进。而此时的清国,一群神棍流氓正在与昏庸老迈的朝廷争夺鱼肉百姓的权力。然后是一段比一段委琐到让人吐血的历史,一片混乱中终于让史上最大的邪教团伙登堂入室。拜其所赐,今天不得不于书本的夹缝里,到外国人那里,重新寻读历史....
再番外:
这段历史所带予古老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姑且不论,作者更想说明的是关系。
一切关系的终结,乃是利益。
利益背后,操作者们从情感上共生出的善意甚至自命崇高的诉说。对于这一方,作为曾经的受惠者,同文同种的渊源,同仇敌忾感,由此激发义务心,竭力提供协助,并被自身的这种友爱互助精神感动。十年,其实不足十年的时间,发现利益既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而友爱互助自然也如空中建楼,无处着力。渐渐占上风的是优越感大盛,面向彼方的卑视心理越积越重,对于那样一个大而无当,笨重懦弱的东西,该怎么办?被自高自大驱使的心理,采取了另一种夺取利益的方法--拿过来,改成我们需要的形状,笨蛋、胆小鬼是不应该存在于世的。这是唯一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但是,的确错得很愚蠢。
对于另一方。正在逐渐沦落为最劣等的民族之一。至少从今日所见,能够容忍这种XX存在的民族,很难看到希望。曾经崇高的精神,灿烂的文化,是渐渐被自己毁灭的。唯一的好处,也是这一方没有正确认识到的是:长期在奴化状态中培养出来的韧性,强烈盲目的爱国心,使得它很难单纯被武力征服。他们低估了地下隐藏着的原始生命力,因为被欺侮而更加激发的自尊,更主要的是当然是错估了欧亚大陆及环太平洋的形势,独家霸占利益的企图,从来是激起众怒的。原则上来说,我不相信凭此方自己的力量,能够有效反抗侵略。历史上,此方从来没有成功抗击过外族侵略---而且是文化发展远低于自己的蛮族。以至于可以骄傲地宣称,是伟大先进的中华文明同化异族,曾经的敌邦,就这样在历史中归结为民族之争,最后变成56个民族和谐大家庭......真的吗?
如果是面对文明层次差不多或者更高级的侵略呢?从武力到文化?所谓领土之争,在以千百年计的历史上,宏观上说并没有正义可言。仅仅基于领土、主权的爱国,又有多少正当性?
离开这些以后,有什么值得爱的东西,能够让人不惜一切地反抗?它应该是基于普遍基本人性上的,也是最尊重个人利益的,最私人的也是最普世的光荣与梦想。
在很久很久以前,周朝时期,一些最下层低贱的人,已经说出了类似的话。人类文明的初始时期,人们往往会说出朴素的真理。经过长时间的复杂化,当上升的螺旋重新切合这个位置,朴素的真理才被重新认知,这时候,会变得更坚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