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革命与反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8 03:3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听得有声书,很有洞见,不过实在太长了,没听下去。

  ●此书与《党员、党权与党争》是王奇生先生写得最好的两本书。《党员》一书主题单一,描述了国共两方”党政军“的重要性的不同排序,以及这种排序对于两方成败所造成的致命性影响(影响了两方的动员能力,而广泛的群众动员,正是共产党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本书为论文集,主题更多,于读书笔记中分述之。

  ●出乎意料很有趣,填补了民国时期认知的空白。内容涉及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书名涉及的只是小部分。第三章开始都非常好读。全书很有启发。

  ●其实看着挺累的。。

  ●近现代史看的书不多,这本最佳。

  ●单拎出来篇篇都是好文章,但没必要强凑一本书的,索性叫论文集好了,其实也可以将这十几篇文章分成几类,每类括成一本专著,倒可以避免本书中频频出现的啰嗦与重复。 总体显然不如党员党权与党政,也没有期待中的所谓“新革命史”和“去民国化”的方法论、范式的出现。无论是结论的力度还是理论的深度,总觉差一层窗户纸。

  (1)将担任学校及院系行政职务的一批叫兽拉入党内

  (2)通过私人情谊拉拢叫兽入党

  (3)叫兽大半志在利禄,党务工作不积极,应将组织与晋升联系起来,组织推荐叫兽到重庆做官

  (4)理工科的会有一批主动申请加入者

  (5)以学术领导党务,请叫兽学术演讲,给付丰厚报酬,并约请聚餐

  (6)组织经费支持学术刊物

  王奇生先生引道:

  1920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

  杜赞奇又在耳边响起,历史总是在做现在与过去的交易。历史总是在凭借着各种功利性的动力,在各种“追溯”过程中不断地裁剪、新添那个所谓的源头。

  历史的面目早已全非,当然过去如何事实上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易的方式是怎样的(这样过去是怎样还是重要的),过去还将如何作祟于未来。

  对于这本书,最深刻印象无疑是第一章。本科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课,内容是就是五四运动,他推荐给学生读的就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研究生上课的时候,在老师推荐的论文阅读名单中,这一章名列其中。

  第一章写的非常好,学术性和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在的论文虽然也不乏质量好的,但是可读性真不敢恭维。实际上,除了第一章外,其他章节也是写的很不错,材料的组织、事件的分析、语言的运用,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感觉这部著作要比王先生写的那本国民党治党史还要好!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人们常说“成王败寇”。其实还漏掉了一点,就是第三大势力在历史上的行踪,干脆被一笔勾销了。

  第二大势力的事迹被写下来,是为了经过一定的加工,丑化歪曲,最终衬托出胜利者的威武高大。反角既已选定,那么排名第三的势力,就显得碍手碍脚,欲为寇而不可得。于是,全民革命思想,无数抗日志士,连同青年党本身的历史,被抹煞,被遗忘,不为后人所知。悲夫!

  限于短评篇幅,简要记一下最后几章写县、所的。

  资料、数据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等国民政府主要控制地区。背景较大,(变革是主题),传统功名社会的衰落(城镇的兴起)直到土豪劣绅的兴起,国民政府加强中央汲取能力。概括而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所谓“皇权下县”及“现代国家”,社会问题即“文化衰败”、“城乡差别”。

  讲县长这一节不错,新旧之间,既是旧式的“承包式”管理(只有少数人员有正式身份,他者是非正式的书吏与幕僚),又有新式的“国家有力末端”(县长责任过重而权力不得伸展),沿袭清末弊端(县官不久任)并伴随许多选官、任官制度方面的溃败。

  另,中山喜好考试、地方自治;蒋不然,兴保甲,选官也多荐任。政出多门,改革极多,独裁力又不足使得有政而无落实,即保甲制度亦如此。省权同时兴起且省级单位初期不采用官长制。留学生之作用及国民党治人者多留学者。县之下曾设所,作国家末端,“新县制”后延伸至保(由此,正式身份人员愈加膨胀,原只是上级单位如省、厅等人数众多),保长多是中等收入者又有流氓地痞,且身处乡土社会与国家之间,颇难处置。军事问题是要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革命与反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