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日本人》是一本由小泉八云著作,九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195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与日本人》精选点评:
●略感對以前菊與刀的評價似乎過低,或者是成書年代的不同,或者是我觀點的改變,又或者其實什麽也沒變,我們不停發掘撲入新的文化也許就是爲了回到本來的古老,或是所有的都只是古老的實質,總的來說編譯的書確實太過零散與不知所言。
●翻译的问题,很多语句不明所以
●翻译的版本总有些别扭
●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了,于今意义不大。
●来日本之前,读都是白读。来了日本之后,读还是白读。不过研究人类行为,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但却预言了今日中国的崛起。
●看的一塌糊涂
●我基本每天晚上看十个字
●所谓佳文,所谓人文,就是指这样的著作,读的海南小版
●翻译水平太次 可惜了。
《日本与日本人》读后感(一):全世界的"小个子"都喜欢日本?
看了孔祥旭写的<樱花与武士>后,我才知道些小泉八云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全世界的"小个子"都喜欢日本?"的幽默.也知道了他对日本由爱到厌恶的事情,这些事在中国从来没有人介绍过,使大家就知道最爱日本的外国人叫小泉八云.
《日本与日本人》读后感(二):我所不能理解的民族
對日本人還是難以理解,印象里,這個國度的人很冷血很可怕,可是又值得尊敬,他們骨子里總有一種令人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敬畏的力量。
日本人有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一個產生于本土,一個外來,對大和民族的影響都非常重要而且持久,神道教教會他們尊重秩序、穩定與恒久,集中體現在對天皇的無條件服從,日本二戰失敗投降,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保持國家體系即保留天皇,因為天皇雖然不是神,在日本人心目中卻有神的地位,天皇即國家,日本穩定最重要的淩聚核心就在這里。而佛教教會日本人無常的觀念,一切皆空,所以必須放棄個人主義,而要讓自己融入集體之中,為集體的利益奮斗,無常意識使得日本人對俗世的物質并不留念甚至包括生命。兩種本質上無重大沖突的宗教相互結合,造就了日本人諸種矛盾的難以被外人理解的民族性格。相比之下,中國缺乏一種真正普及的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靈魂無所依托加上幾千年巨大的遺產與惰性,使得我們在同樣面對西方現代文明沖擊時表現出與東鄰截然不同的反應,雖然他們的轉型也不徹底留下不少弊病并且釀成了巨大的悲劇,但是對于各自的民族來說,顯然我們是大大的失敗了,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頭來終究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負隅頑抗而已。太過于長久的歷史包袱,我們的遲鈍反應原也正常,可是沒有宗教做支撐的借鑒與傳承實在太難太難,或許索性放下種種包袱來個全盤西化才是個正路——可是,這個必須付出的代價也許是現在的大多數人都難以想象的,畢竟,要改變10幾億人的內心思想其阻力不言而喻。
《日本与日本人》读后感(三):守旧者清梦
一位在远东找到自我的西方人。
小泉敬重过去的日本,十九世纪末他坚信不疑日本与日本人在德行中有一种守旧的执着。那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文化融合……这其中甚至有救赎西方思想的可能。“大地还是和从前一般!”“一个日本城市,还和十世纪以前一般,仅仅比了竹篱茅舍的村野略胜一筹……”而日本人的灵魂中则是近于自然的,无外物依赖的本性。
这在今天看来像是一个失败的预言,日本人早已离开了小泉营造的守旧者清梦。但我们能说这只是小泉的远东空想吗?就像他失意的作家人生一样,我们终究陪他做了一场梦?
小泉的文学方式是守旧的。它更像是十八世纪的文学:思想就是诗的年代。他认真到固执地思考西方可能的未来,东方可能的未来,他在日本找到了令他满意的怀旧气息。这种旧有的纯粹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此他相信远东是人类思想的未来,西方的文明就像上一个史前文明一样消散,而同化入远东的影子里。
这是一本从德性出发作思考的文明比较。因此小泉指出——基督教宣教士怎么可能在日本(远东)取得成功呢?基督教徒的德性难道高于这个民族么?他说许多牧师们的功用成了道德警察的功能,而不再是信仰的证明——教堂的塔尖成了一种习俗而加以尊敬罢了。西方文明是竞争的,他的日本学生提出西方文明的竞争关系让他们在十九世纪抵达文明的辉煌,但小泉却觉得自己看到的是身后几百年的未来,那时是属于远东的时代。
他骨子里深深地相信进化论思想,优胜劣汰,而较弱的民族就要让步和灭绝。是远东还是远西呢?他反问自己。以至于他喟叹:“日本的贫乏,便是伊的力量。在将来,富足就是软弱的根源。”富足当然是软弱的根源,但其因何必将软弱——当时一个西方人生活所需要的成本是一个远东人的二十倍(但小泉没有看到八十年代的日本,今天的远东)。远东与远西在物质需求上达到了和解。
第四章关于“一个守旧者”的故事则是小泉虚构了一位日本人在西方的故事,他记录了日本武士少年的旧:在精神和生理上斯巴达式的净化。既然自然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那么社会也同样也可看作一个自然的身体。身体长了毒瘤,就应该拔掉,即使会有阵痛的发生。这种超越式的思想在小泉去世不久后的两场战争中被几千万几亿的死亡粉碎了。但我们是不是又彻底站在了的反面?这种看似人道的胜利能欢呼多久呢?这也是现代性的一幅面孔吧。日本少年快要游历结束的时候,对西方表达出了最切骨的厌恶,这像是小泉自己对西方的呐喊:“他恨它——恨它那可怕而又计划完善的机械性;恨它那实际利益的稳定,恨它的习惯,它的贪婪,它那盲目的残暴,它那伟大的假冒为善,它那需要的卑污和它那富足的傲慢。”“西方真正得意之处,不过是理智方面。”
在稍后的章节里小泉的守旧梦达到了顶点,他毫不掩饰自己在日本看到的旧梦:“你已经脱离了你自己的世纪——经过了无穷的已经没有的时间,进入了一个已为人所忘记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已经消灭的年光,回到了和埃及或nineveh差不多邃古的国家。”
在第八章里,他从西方一脉相承的思想出发,包括“永久之女性”(这与《浮士德》最后两行诗表达的西方情结有关系)这在远东缺乏女性指代词的社会中,构成了一种性别的模糊,是近乎中性的色彩(我们随后发明了专指女性的字)正因为它的不特指,它更贴切自然。而西方则把愉悦的情感都抽象为女性色彩的——最终得到了一个万有的女性的概念,这就是永久的女性。
第九章与第十章可以当作一个主题看,涉及到的思想更为庞杂(虽然看后略有凌乱哈哈哈,是我的思想基底不够,得不出观点,被作者带着走)。
但这本一百多年前的守旧者的书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今天早已生活在大不相同的一个时代了。但即使是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否认日本德性中的一种执着,所有仪式消解的今天,这本书足以让我们认清我们所处的历史节点。
用小泉自己故事中描写的结尾,轮船靠近横滨,甲板之上,早有几个外国人在那里了,都急切要从太平洋上得到最美丽的富士山初景,黎明时的富士山是为人毕生不能遗忘的,他们看着远处的山岭,却看不到富士山在那里。水手就笑了,喊:“啊!你们看得太低了!看高些——大大的看高些!”
小泉写得够漂亮。
《日本与日本人》读后感(四):读书摘记《日本和日本人》
《日本与日本人》小泉八云 九州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借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对其中的内容有个摘录。这本书成书于19世纪,本书作者 小泉八云(1850年-1904年)是在日本有8年生活的欧洲人,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150年前欧洲人对日本人已有的看法。
书中内容多数晦涩,很多内容并非只针对日本和日本人,但是泛泛中对日本人有一些深刻的评价,这些评价在现在看来也是能够完全概括日本(人)的本性的。现简要摘录如下。
关于柔术(相扑)--永不以力抗力,只将攻击之力加以引导和利用;制服敌人,完全用他自己的气力。 西方人的心思,是在直线上活动的;而东方人的,却在奇妙的曲线和圆线上。(更像称赞我们中国人)柔术远超乎防御科学之上:它是一种哲学的定则;它是一种伦理的定则。P27
关于东西方文化--世界的将来,还是属于东方的。 *我感觉我们要有这种自信,或者要有这样的信念,那么无论到哪我们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会是最从容的。P53
关于日本武士应该遵行的准则--不畏惧,有礼节,自制,蔑视娱乐,准备在不论何时,为了爱,为了忠义,或为了尊严,舍弃他的性命。P73
关于日本的审美--工艺上的仔细琢磨,意想的轻灵美妙,用最少物质,而得到最好结果的能力,用最简工具而达到机械目的的成就,以错综为美的理会,不论何物的美式佳趣,调铅敷粉,颜色和谐的感觉。P100
关于日本文明--一个在理智上和我们绝对不同的文明,在无论何种情形中,我们总不能就当它是卑劣的。 日本文明,也是保守着一种美的与道德的文化总数,值得我们的惊奇与称美。 日本文明是很特别的,它在它那简单的本土基础之上,铺上了许多层外国文化的景色,造就了一种极尽错综变化的奇像。(这里说的绝了!)这种外国文化中,大部分是中国的,对于这些研究的真相,只是间接的关系。特殊而又可惊的事实,乃是它虽然有这许多涂抹在它的上面,在民族的和他们社会的原来性格,却仍旧是能令人认得出来的。(这里也说的很好)P106
对日本武士的歌颂--只是为了他们的感恩,自制,不怕死的勇敢,对于看不见的世界的信仰,所显出来的揭示。使我们感觉到不私心,忠心耿耿,鞠躬尽悴,所发生出来的力量和美丽来。P120
关于日本的将来维系--日本的将来,必须依赖着这好久以来,由古人遗传下来的忠义的宗教,有所维系而不丧失。P122 *日本对于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保存和保护的异常完善,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在他们的骨子里都有对本民族东西的维护,就日本个人来说他们无论外表如何,他们始终是本国文化的守护者。而这点是我们国人所缺少的。
关于日本人的思想--日本人看自然是中性的。这样的影响,遍及了艺术和思想。关于他们的观念,日本的思想和情绪是发源于他们祖先的习惯,风俗,伦理,信仰。 近代日本虽然很仿效西方的方法,但是他们的真正的心智力和道德力,他们最高的理智,都很坚决的反抗着西方势力。P126
关于日本人的自持--日本人的态度势那种奇妙的客气和温柔。你所看见的,只是纯洁,温和,优雅。一切都是静默而有又和平的神秘。(如同日本室内的部设)不过所有的温柔和爱,都和那本国文化的极端自自持是分不开的。 一个日本人将说自己对于妻子和儿女的爱感,讲说任何与家庭生活极其有关的话,那是完全和上等日本人的观念不相合的。东方人的人生定律是本份,无论何时何地,爱感必须附属于本份之下。任何个人爱感的公然显示,就等于道德上又缺点的公然告白。日本人的爱感并不以言语来表达,大概只以非常温柔而和爱的举动来表示。P135 (日本人的这种忠真忍和的自持的思想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小的岛国长期密闭的状态下而形成的)
关于日本的神道--人类每一种冲动或举动,都是神的工作,所有的死人,都以成神了,这是神道教的根本观念。它还指明: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世界中,有着那密切关系的意义,这就是日本在世界文明各国中的特殊宗教性。P155
关于日本人的生与死--日本人的思想上,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真实的。他们参预着活人的日常生活,--极卑微的忧愁和极卑微的喜乐,他们都有份。P156 在日本,对于死人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种有感激的爱和尊敬的爱的感情,那恐怕也是民族的情绪中,最精深,最有力的情绪,它尤其会指导着民族生活,模范着民族性格。爱国心是属于它的。孝心是依赖它的。家庭之爱是托根在它里面的。忠义是植基在它上面的。它让军士们从容就死;能让亲长牺牲了全部的人生幸福;让庶民放弃朋友,家庭和幸运,而毫无怨色;能让妻子自裁以求救赎。他们的死人是活着的。P165
关于日本人的本份--爱国者的责任,乃在认清需要之所在,将他自己准备着,在将来的舞台上做一个好好的角色。P79--这个一个一般日本的心声,也是一个日本人本份个性的表现(各守本份也作为一种观念深入到日本人的心里)。日本也是因为这个而发展起来的,日本人也是因为这个显得相对木讷。
还有关于日本的天皇,日本的女性等方面太过分散,没有集结。
:
关于这些话我都是赞同的,我摘录的也只是集结一种我认为是对日本(人)还算公正评价的部分。我没有写评论的部分,直接代表的就是我的想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