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记》是一本由宗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渡记》精选点评:
●文字有一种韵致
●我读《巨流河》时非常感动,但这一本却稍嫌做作:可能还是屁股问题,看到共吹就不怎么愉快。而且我好像真不太有所谓民族气节,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我这种人吧(・ω・=) 因为在我看来这些全部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对族群的分类,根本毫无意义;说起来书中对一些反面角色脸谱化的描写也让我不以为然。另外,感谢科技和经济的进步,让今天我们这些平民阶级也能过上过去无法想象的生活。看到《北归记》终于写完了,期待一下后面的进展。
●真的希望 野葫芦引完成
●文化积淀非常深。
●孟弗之家叫“方壶”,有意思
●宗璞的笔调让我有种在看巴金的感觉
●感想:1.贫穷使美德的代价变得高昂。2.战争是社会财富重新洗牌的一种方式。3.文人相轻是永恒的真理。4. 感谢科技和资本主义让今天大多数人都达到了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物质水平。
●20150210 20150319
●唯美
●看完心空了,也许不应该读一部很难会有结尾的小说。惊讶的是今天发现2009年西征记也已经出版。 喜欢那种带点天真朴直的温柔热情。吕清非先生的“剑吼西风”确实让人难忘。
《南渡记》读后感(一):也说野葫芦引
评论上我选择力荐,那是因为我很喜欢,说喜欢好像力度不够,那么用中意吧。中意书淡雅的风格,中意里面的人物给人干净的感觉--是干净,甚至因为书中环境的描写而心情变得格外沉静。
《南渡记》读后感(二):俗人读雅书
因为王安忆的一句评价,来读此书。从《东藏记》开始,先发觉一点也读不懂,兴味索然。哦,后来才发觉,因为我买的是老版本的书,书前没有人物表,而本书人物名字太多,太雅,记不住,所以读不懂。等闹清怎么回事后,读书的速度明显加快。也感觉有点意思了。可是,南渡记还是没有读完。
《南渡记》读后感(三):小说是有灵性的
一直以为小说都是编出来的,除了消磨时间,于人生没有多大意义。一次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东藏记》,借来一读,竟放不下了。我觉得自己的灵魂找到居所。
大千世界,我们在光怪陆离中漂来移去,象浮萍一样,追逐一生,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根。我们有太多选择,却无从选择。孟弗之一家的人生态度,让我找到了一些东西。
现在《南渡记》快读完了,真希望《野葫芦引》的另两部能够圆满,我期待着。
《南渡记》读后感(四):心中的角落
是我读高中时看的,彼时,心中是少年人的焦躁,什么都不信任,什么都渴望。并且那时看了许多安妮宝贝的书,对人生非常的消极,像被安妮丢到一个黑漆漆的深洞中,四顾无人,我在里面挣扎,出不来,心想算了,就这样沉沦吧。
偶然看到《南渡记》,我的心一点一点地沉淀下来,带给我难得的宁静。西南联大是我的圣地,民国也是我所感兴趣的,慢慢看了下来。
里面的国仇家恨,对颠沛人生的感悟,对于当时之我,如同久旱的甘霖。突然对人生有了点什么感觉,我说不清楚,但却是感觉到了。
值得一读,再去把《东藏记》《西征记》也一并看了
《南渡记》读后感(五):想在别处
读完这本小说,和楼主的第一感觉一样,对“剑吼西风”念念不忘。对吕清非的文人气和豪气拿捏地的好。
另外,书中多有诗词,这在现在小说中少见之少见,谁敢尝试一二。或许从人物字号,诗词引句多有学者小说的影子,但又发现还是轻巧的很,如果仔细看看那些北京风物的描写,多精炼,轻灵,多少带点北平味。不腻。
不过宗璞在跋中所叙那些不得不付诸笔墨的旧人旧事,让我想起了陈寅恪。他的祖父在湖南开风气之先,率先主洋务运动之改革,遭罢免,永不叙用之灾。他的父亲陈三立是其祖父最有力的助手,其命运亦如是。陈三立在陈寅恪十三的时候送往日本游学,后陈寅恪在外文人式游学13年,36岁受聘回清华时只有一张复旦公学(高中学历)的文凭。
随后日本开始侵略,他的父亲陈三立竟然开始绝食,至第五天,身亡。与吕清非的死颇有相似之处。我只知,陈寅恪归国上课,身为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也坐在讲台下,认真听课,颇为赞赏。宗璞对陈家的事情知多少亦不知。
但明仑大学搬迁从长沙又到昆明,实在又很像清华。可惜陈寅恪在这一番颠沛流离中,放弃了医治右眼的机会(后失明),亦在长沙战火中失去了所有寄送长沙的书籍,随身前去昆明的工具书中又被窃去大半。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