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第三部)》是一本由岳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二):自杀
《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三):几个行文的细节简评
花落春还在 离别最伤人。是一评。《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尽管整本书就像一本民国学术圈的八卦和野史指南,充满了主观倾向和个人好恶,但是从大师们其人其事其行中,仍可看到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的伟大与悲凉。《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五):读书会的一些小问题
《南渡北归》有一定的广度,却没有什么深度。所谓“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感叹经不起推敲,洋洋洒洒的三部曲在思路上让人的感觉是有点混乱。《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六):可悲么?这只是历史罢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古训我们从小看到大,但真的到了这么心酸的文字时,你会对这个同志付出一分同情吗?他和第一号其实都是一个货色。当年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时聊着历史兴亡论,毛主席说我们会用民主的方式打破这个所谓的历史兴亡论。然而结果呢?我相信从那之后的30年间发生的事情说明了一切。还是我们鲁邦肖夫同志看的清楚:你和全世界一样,又怎么能改变世界?《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七):啰嗦
1.p43,关于二二八真相和陈仪,似乎已有定论,国民党都已道歉。作者掌握的资料很不准确啊。《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八):南渡北归又离别
南渡几回伤往事,北归只留待人生。往事携带历史的客观性与记忆的主观性交织出双重色彩,也烙印在亲身经历者泛黄的信笺上。陈寅恪先生无意哀叹昔日之坎坷,相反的是用豁达的眼光洞穿历史的长河,于历史记忆的负重中跋涉前行。 记载于教科书的正史显然不能满足新人们饕餮的求知欲,而鲁迅口中的正史也仿佛带有略显不屑的意味;高扬旗帜,摇唇鼓舌的郭沫若横刀立马,叫嚣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史观集结的大作就此诞生,此著摇身一变成了后辈奉行的历史科学。伴随着探索者的质疑与批判,“正史”摇摇晃晃,从神坛陨落为凡人,其说服力渐行暮色苍茫,而所谓的复兴与拯救口号,事实上都在不停地敲打着同一个调子:定论全部作废,一切历史需要重新被评估。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究竟历史的哪部分能够堂而皇之般隆重地成为热议的对象,实际上则是批判的前提必须有批判的对象的客观存在。于是我们看到了重新整合的历史掸掸身上的尘土,从坟茔中兀然起身。姑且将历史的前奏与结尾先行略去,视野从半路杀出,通过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找到亲近历史的终南捷径,通过冯友兰“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的期望,还了自己小小的历史心愿。至于普罗大众,得以从尘封的故纸堆里窥见历史的一隅,此时便不再质问历史何以模糊为镜中月水中花了吧?! 岳南先生著就皇皇巨著,三卷足足百万字之多,大有吞吐历史之雄魄。本来纷乱的历史情节交织缠绕给人以错乱感,庞大的历史体系却在作者的笔下,通过层层脉络如抽丝剥茧般向读者娓娓道来,文人学者的命运颠沛流离使人如亲眼所见,其逼真的代入感使人在大时代里亦沉沉浮浮,而无法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事外而幸免于难。 时代的画卷一幅幅浮现,故事一幕幕展开: 南渡:蛰伏甚久,狼子野心;日寇犯边,包藏祸心;步步紧逼,炮火连天;平津沦陷,华北危亡;文化命脉,辗转奔波;千山万水,扎根昆缅。 北归:兄弟阋墙,外侮其辱;握手言和,合作抗战;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七年苦战,退敌致胜;蒋公毛公,伟岸无俦;还都南京,终成现实。 离别:合作破裂,兵戈相见;攻城拔寨,势如破竹;远走他乡,希冀转丸;风云变幻,乾坤易主;马列称雄,毛公入圣;红色鲜血,哀鸿遍野;魂兮归来,反顾居些。 今人第四次之南渡,终得以实现了北归;北归一梦原知短,如此匆匆又成离别;梦觉方知空,残命维持转自疑。作者巧妙的用书名构成了当时历史的全貌,只可惜结尾寄托的却是无限的凄凉与无奈。笔者采用简短的文字追溯记忆,并非苦于招架庞大的历史文化体系,看似弱化历史的厚重感的选择,实际上是于简洁处更多的构建能够承担历史重担的强韧历史观。 我们说重塑历史面貌只是作者的一个职业需求,为了赚得生活必需品,此言实有偏颇。笔者愚见,显然岳南先生不自觉地听从了历史文化使命的召唤,历史被赋予职业与追求的双重角色。作者岳南是一位有声名却低调的历史学家兼文学家,其笔下的考古学著作诸如《风雪定陵》类拜读过一二,历史的视野宽阔很多,自己大有裨益。前些年,听说先生曾提名茅盾文学奖,终未功成,好在奖项并不是评判作品好坏的唯一指标,而在读者心中留下磨灭不了的痕迹才是艺术性与荣誉性兼备的佳作。无论如何,感激先生能够真正地像当年的余秋雨一样实地游历和考察那些古历史遗迹,才能为我们留下这篇巨著。 作者著此书立此说的目的曾偶尔揣度,不甚了了。或许作者想传达的讯息如封皮上所说:还原蓄意被扭曲的历史真相,再现被匆忙遗忘的沧桑辉煌。还原,意味着历史局部透露出残缺的一角;再现,意味着历史部分被故意遮挡与掩盖。 此言非妄,前人之例吾可观也。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记述者的重新描述却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印记。春秋史官多能秉笔直书,一方面在于政治并不能完全的干涉历史的记载,另一方面是史官天生脑后长了一块反骨,动他不得。可好景不长,后世史官如实撰写者反而凤毛麟角,消失了踪迹,何也?深层次的原因反映的是史料资本国家化,史官成为政治的附庸,极尽渲染美化之能事,高官厚禄只一笔杆子而已。笔下的历史因此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史料价值需要重新商榷。比如多重头衔的郭沫若凭借《中国社会发展史》成为人人敬畏的郭老,台上的郭老自是懂得不敢托大,笑眯眯地说自己是除毛主席之外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鲜明的阶级立场成为护身符,将资本主义小三无情赶出门外,将无产阶级媳妇迎娶过户。 历史学家打的火热,现在的历史学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地兜售二十年前陈旧的知识体系,打磨着固有的教材文字,营建自己的逼仄空间,历史的隐晦之处被无情抹去。建筑学家王澍直接坦言有些老师就是混日子而已,你只要对课程提前准备,那么三个问题就能让你的老师哑口无言。赤裸裸的批判居于一隅不知突围的老师,疾呼道不行,只得乘桴浮于海;同时倘若学生宣言要探索历史真相为安身立命之所,使命感往往被戏谑为病入膏肓,名声被调侃为吊古伤今,遗老遗少的幻想家,无用之学与致用之学对战,理想与世俗的交锋落于下风,学生无奈只得转战他处,逃离历史。 不难发现,对历史的淡薄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的追随者选择妥协沉默已不再可能,挺身而出才是对责任的果断担当。历史学意义的探讨摆上议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的说法可谓数见不鲜。吾人不甚同意。历史是时间加空间整合的一个立体形象,之前与之后客观存在无论是如何的相似,总是存在差别之处,用相同的视角研究彼此只能是忽略了“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常识,完全借鉴的做法只能是犯了经验主义的大忌。历史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历史的轨迹是纵横捭阖的,我们会不自觉的将视野拉长至一年、百年甚至千年之后,利弊得失被解剖成细小的碎块,毫厘不差的堆在眼前供己挑选。将漫漫历史堆积成一座金字塔,我们这群蜗牛铿锵爬行至离塔尖不远的第一梯队。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时代依旧有属于自己意义上的历史学者,而大师带给我们的启发是蹩脚术士所不能匹敌的。口述历史的大宗师,唐德刚以风骚的文字成为艾奇逊笔下“不落的尘埃”;余英时追求三不朽,不自诩“大师国学”,而是谦虚地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诸如此类的大学者们不胜枚举,其思想脉络是一脉相承,都是这个时代的珍宝。 历史是一门科学的学问,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与自然之争横亘历史发展,两者的角逐始终没有分出高下。可就整个社会发展来说,自然科学固然可以迅速的转化成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极速膨胀,金钱裹挟下的人文情怀始终如一,默默秉承着为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精神导向的双重使命。 我无意夸大历史的作用,更无法将历史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外部领域,只希望对历史漠然的悲凉境地能够柳暗花明,并唤醒被遗忘的存在的记忆。退一步讲,目的如若不能至,权当本文为一场修辞之学也罢。
《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九):威权之下人性的恶
这套书中最精彩的是第三部,也最揪心,最不忍猝读,看的时候,屡屡心酸,看这样一部历史报告文学都看到要落泪。 到底人性的阴暗面有多大?给它一个释放的信号,它就像笼中凶恶的饿兽,冲出来撕碎吞噬猎物。 记得书中吴宓探望挨批斗的好友,好友绝望中,说:天降原子弹吧,毁灭这个癫狂的社会。 生不如死,但求速死。 那些施虐的人,难道他们知道日后历史书写时,也只会以造反派、红卫兵、专案组这样名目出现,所以他们就肆意凌虐那些无法还击的知识分子吗? 碾碎知识分子的自尊,用尽残酷卑劣的手段,每每看到书里那些令人发指的折磨,我都在问:难道他们没有罪恶感?不会在午夜梦回时想起那些因他们折磨受害冤死的亡灵而心生恐惧梦靥? 不,他们不会,忠实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无神论者,施暴时怎会有罪恶感,他们要消灭的是牛鬼蛇神,铲除的是危害社会主义的妖孽,是积德修炼,何来畏惧? 他们已然是极权统治下的恐怖机器,机器哪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个人崇拜风行、威权肆虐的时代,他们是任人驱使的皮囊。 为什么仇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质疑他们取得政权的合法性吗?亦或是知识分子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让当权者恐惧? 具有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对当权者来说是洪水猛兽吗? 早在三百多年前,启蒙先哲孟德斯鸠已经警告世人,不加约束与制衡的权力终将产生罪恶,可在这之后的中国,依然逃脱不了这场劫难。 只可怜1949年那些对中共保有好感、认可的知识分子,因着那份认可留在大陆,1957年的反右派和1966年开始的文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很贵,贵到抵了命。经历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他们终躲不过文革。 大师远去终无大师。
《南渡北归(第三部)》读后感(十):随便说说
全书早已看完,补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