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趟民国》是一本由刘仰东 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趟民国》读后感(一):微博体也要有根有据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此书并非读者们眼中的所谓”微博体“,我倒觉得作者字里行间表现的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笔记体“写法。只不过作者对那些所谓“八卦”进行了分类,更接近《太平广记》那种类书的风格。但是北宋初年的类书编纂者,几乎无一遗漏地在每个段子末尾,给出文献的出处。说到这里,我都替《去趟民国》的作者汗颜。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浮躁时代,许多历史读物完全恪守着他们”当婊立牌“的原则,把读者引向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受够了。《去趟民国》读后感(二):快速湮灭的历史
好像是美国的科学家研究说,现有的世界如果就此停止,那些高楼大厦、那些繁华文明将在三万年的时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实在令人有些感伤。但与过往的历史比,其实三万年已经够久的了,想想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又有几件我们能够记住的。《去趟民国》读后感(三):飘零离散的故去碎片
我家的书柜中曾经有一本古早的小书,叫做《世界时人秘辛》,讲的是当时的名人故事。讲述名人故事,不算是件稀奇的事情。《去趟民国》的选题,则关注了1912-1949年间的名人轶事,或者按照编者的命名,称其为“私人生活”。《去趟民国》读后感(四):轻松的民国小八卦
当初被此书封面吸引(胡适在花园喂金鱼),翻开发现里面的内容和这封面是一个调调,轻松闲适。随手一页都能接着阅读。民国三十多年,出现的无数风流人物,他们不是黑白的纸片,他们也有私人生活家长里短,本书从衣食住行性格交游等方面分类了18个题目,供读者从这吉光片羽中一窥民国生活。 从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开始我就对清末民初的人们怎么花钱,收入如何挺感兴趣,可惜《银元》太厚尚未啃完,不妨在《民国》里找到对照。任何时代都有穷人与富人,两者泾渭分明无从逾越界限。在家国动荡的年代,有人要从小满大街捡煤核供家人取暖,也有人夜夜笙歌华服每套不重样。闻一多子女众多,一家八口(连老仆)靠一份教员工资根本不够温饱,常需接点文字活或者朋友接济,到西南联大时期分到了一个带空地的宿舍,家人赶紧种上作物,勉强能过下去。清华北大的教授们工资不过两三百元,但凡家中人口多些,或者朋友往来较多,日子便很紧绷了。这时候,一技之长显得很有必要。能当教授必然笔杆子了得,因此卖文最是普遍,如果还能刻个金石印章,则再好不过。西语系的理所当然是搞翻译副业了,然而翻译大部头虽然报酬可观,却非常耗费时日。经济的困难没有影响他们做学问的认真,多少日后如雷贯耳的专业巨著,都是这样的斗室油灯下一点一点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