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本由李国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精选点评:
●李國文挺有意思的
●本是被书名吸引,想买回来随便读读的,结果一看就难以放下.作者以古讽今,暗示多多
●高中小回忆
●太哈皮了
●在中国做个文人,难啊
●大二
●我爸看了比我激动。
●整理得挺好
●初中读的,颠覆了我当时对作家的理解
●或者说,这些非正常死亡的人,都与我朝的“传统规矩“相违背。。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读后感(一):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看得出作者借古论今的意味,各种wg的事例,各种文人相轻,以及作者对于文人参政和文人讨好统治阶级的蔑视;整本书充满了一种抱怨和阴霾的气息,可见作者本人应该也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充满了对其他得志文人的羡慕嫉妒恨。
全书每一页中,至少有2-3行文字是关于中国六七十年代的事儿,以及对于当代御用文人的鄙视的。
作者有点郭德纲的心态-"同行是死敌"。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读后感(二):可以摘录的高考小词
此书有南海版《中国文人非正常死亡之谜》,作者为:北京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该书就像一个连载公众号,错误颇多,“伯喈得之,不食三时”此书来个“不食三日”。
有几句小词儿甩的挺正,写议论文可参校,供高考学子一录。“东门犬”对“华亭鹤”,领衔文坛,铨衡士林,雌黄人物,月旦潮流。 笔墨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把一曲《广陵散》弹成绝响。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读后感(三):借古讽今,曲高和寡
我总是觉得,作者由于他的个人经历,并且是不甚愉快的那段记忆,使得他在写作本书时,对于自古名士的遭遇都加入了较强的个人经验,所以大多数的文章就有了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无论如何,历史是无法回避的,个人遭遇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像是一面镜子。在特定的年代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再加上当时的体制特征,文人的命运,文人的性格品质,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作者所常提到的古人的一些劣迹,如今照样比比皆是。
即便如此,明理是一方面,改变整个社会风气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知识分子在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也是难予置评,有的是到处讲课培训充当文化传播先驱的。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而且是敢于说出最客观有理却与社会舆论相背的话的文人越来越少。不久前听闻陈丹青退出中国国籍,不知是真是假,若真的话,就不是对于历史反思的曲高和寡,而是文人抗争精神熄灭的悲哀。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读后感(四):作者玩六经注我,也要有个限度
这本书很早以前就看了,当时还没什么特别想法。昨天一翻,顿时觉得作者自我代入太强。
就正如分析王安石和苏轼那里,很明显看出作者的历史功底很不怎样——要不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竟然说王安石嫉妒苏轼!!我的天,当时论文坛地位,欧阳修曾经赞扬王安石为200年来第一人(意思是,韩愈以后就轮到他);论学问,王安石的《三经新义》等文章,二程朱子等都承认“高出俗儒”,在王安石死后好多年,新学(就是指王安石的思想)还处于领袖地位;论政治见识和地位,更是非苏轼所能及。嫉妒?还真不知道谁嫉妒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卫青和李广的公案,竟然许多人说是卫青嫉妒李广——有点逻辑好不好啊!!
至于作者说什么现在除了翻开书本谁知道王安石,但苏轼处处有流风余韵——我忍不住要说,你也太自恋了,不翻开书本,大家知道的恐怕是超女快男,苏轼?顶多不就知道一个东坡肉,还为李渔所戏谑。
作者要学陆象山玩六经注我,就不要打个历史名头来忽悠人。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读后感(五):爱,是你的弱点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上午刚从书城购得,好看!才看了3篇,已爱不释手。爬上网来罗嗦几句先。
“牵东门犬,岂可得乎?”秦相李斯在腰斩前的一句话,和晋代陆机砍头前的那句话不谋而合:“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临终时才顿悟和与儿子牵着黄狗去打猎和秋日遨游,听那声声鹤唳乃人生之极乐,迟矣!崇拜权利,对权利的贪爱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吧。这不能责怪,这是人类血液里流淌的基因在作怪。作者李国文把相距500多年的李斯和陆机从家庭出身,文化背景,经济状况,门阀谱系等做了比较,把他们之死描述得生动独到,语言犀利诙谐,时时引我大笑。
说的是死,寓的是生。如果活着的人面对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诱惑,离得远些,再远些,看得淡点,再淡点,就好了。但看破名利,看破生死的人,少之甚少啊。生而为人,从此奔波不息。
每个人活着总会爱上这个,恋上那个,即使人死,欲望却还不灭。一个人爱的愈多愈深愈切,弱点也就愈多愈大愈弱!这不,
小米粒这两天爱上了“奶油核桃”,怕她吃上火,我规定每天只能吃5颗。所以当偶尔门铃响时,而趴在被窝里看书的我和她都不愿起床开门时,我只需轻轻地说:“那好吧,我去开,不过,明天的核桃减一颗……”话语未落,小米粒已经飞奔开门而去,剩下被窝里的老娘在狡猾地笑。
继续看,继续看,好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