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2》是一本由刘小川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中国文人2》精选点评:
●不错~
●以这种方式了解人物,非常深刻,有不少都已经颠覆了
●是在小说界杂志的连载上看的……
●锦上添花的叫想象,画蛇添足的叫杜撰。 才疏学浅,实在看不出绿肥红瘦如何是“美少女已盛开如海棠盼着出闺嫁给如意郎君”。 挺不舒服的,差点看不下去。 不过文笔流畅是真的,就当普及历史知识吧。
●视野不够广阔
●依然很好看。原来鲁迅和李清照是这样的。
●大概五六年前曾在小说月刊上看到连载,后来买到了第一册,第二册隔了三年才买到手,最近看到这套书终于火起来了,真是由衷感到高兴。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中国古代文人评论,作者有史家风范和诗人情怀,非常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从第一本开始作者就反复强调文人参政执政的优越性,到这本就变本加厉了。武断地认为文人执政都会道德高尚,国泰民安.....难怪文人始终被政治玩 我也无法理解文人要这么排斥现代文明乃至于反科技,写着写着就写到全球变暖之类的问题上,并都概括为“缺少人文精神”,说实话这跟唯科学主义一样讨厌
●作者是苏轼的脑残粉
●2011.09.09
《品中国文人2》读后感(一):好处不胜寒
完全不懂给这本书四星以下的人怎么想的,可能他们已经“物物而已物于物”了。作者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这也决定了这本有相当高度的视角。但涉及的问题完全不是杞人忧天反而是最迫切的。在给读者美好与癫狂的同事仍不忘讨论尖锐的问题,没有做做只有热爱,好书。
《品中国文人2》读后感(二):好处不胜寒
完全不懂给这本书四星以下的人怎么想的,可能他们已经“物物而已物于物”了。作者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这也决定了这本有相当高度的视角。但涉及的问题完全不是杞人忧天反而是最迫切的。在给读者美好与癫狂的同事仍不忘讨论尖锐的问题,没有做做只有热爱,好书。
《品中国文人2》读后感(三):科普读物
政治理想|男欢女爱|现代道德规范|…还有全球变暖喵喵喵? 各种往文人头上扣帽子的行为让我感觉这套书是根据作者学习经历和对中国文人整体认知的套路写出来的,真的谈不上“品”。文人的共性能体会,但关注点似乎跑偏,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彰显,个别地方的延伸过度竟然有种于丹论语的感觉。作者心是好的,希望能在现代意识和中国文人之间搭个桥,但明显像楠竹生长一样局促而无力。至于具体内容,感觉作者比较适合写(夸)柳永和李煜,李清照配上这文风都感觉写得有点点怪怪的,苏东坡辛弃疾鲁迅就另说吧。(悄悄说辛弃疾那一章好像有个硬伤?)
不过虽然不太认同作者观点,不太习惯这种文风,感觉还是有收获的~毕竟我知识面窄
《品中国文人2》读后感(四):中学泛读
如果要了解文人,这个入门还不错。高中时老师推荐,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并没有觉得特别好,当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两年之后再看,发现刘先生的东西缺少点严谨,小说技法明显,略嫌啰嗦。比如写鲁迅这段
“针对历史的毒素,鲁迅必须以剧毒之身,携带着强大的异质性力量,跃入历史的深潭以毒攻毒。他清点历史的有毒物质,寻找那颗支配着无数吸盘的魔鬼般的章鱼头。”
有没有点熟悉的感觉?对了!就是高考作文的调调!个人对于这样抽象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实在是爱不起来。
文字的连贯性也比较差,一句话成段比较多,学术性的东西看多了,这种太过随意的方式有些不喜欢,说是散文吧,又太过学术,大概作者还是当作小说来写的?虽然文章整体是按时间顺序,有些作者自己的理解却叫人摸不着头脑:
“郁达夫通常给人留下风流才子的印象,却对鲁迅杂文推崇至极,反击鄙薄杂文的梁实秋。梁实秋先生翻译莎士比亚功莫大焉,但也许他是走了'雅'的极端。”
用郁达夫来佐证鲁迅就算了,还拉上梁实秋。既然写了却又一笔带过,不清不楚。我学识浅薄,还想请问什么叫做雅的极端?做学问还是应该把读者当傻瓜,能解释就解释一下。这个又涉及到本书的定位,散文?学术文章?小说?我不知道。
本来想再看看鲁迅生平,时隔两年看这本书,已经完全提不起兴趣。泛读还可,精读还是算了,不过对高考作文还是有些帮助。最近看无声无光集,一样是写文人,还是张晖比较对我胃口。
《品中国文人2》读后感(五):学学苏轼吧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以前那种自认为跨出一步就是万丈晴空、芳草天涯的日子。 譬如高中时期下了晚自习,与朋友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跑圈,记得那晚的月明与清风,也记得口出狂言与无所顾忌。大学时我们打算成立文学社,取名为“狂啸”,我们那时一无所有,有的是追求梦想的无限可能。 现在的我回望以前的我,看到的是书生意气、意气风发。再观当下的我,则心态平和、心满意足。不管哪一种状态,在我看来都很好。该疯狂的时候疯狂过,该踏实的时候就踏踏实实,这才是成长与生活吧。 某天,桐木问:“我还能成功吗?我们的坚持,意义何在?”大概是苦于一些文章写出来有点不尽人意,也大概苦于公众号阅读量有些停滞不增。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可是我们早就过了“早”了,所以也不必那么着急了。 我给她的回复是:“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成不成功在自己而不在别人。”我当然说不出这么有禅意的话,只是最近在读苏轼,在他身上学到的而已。 苏轼曾一路升迁,被人认为可至宰相,然而命运一转,被小人诬陷,遭遇乌台诗案,几乎性命难保。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几乎是绝命诗。 还好王安石说了句公道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最终苏轼以团练副使被贬黄州,苏轼从三州太守转为戴罪之身,谁能泰然处之?苏轼就做到了。 苏轼在《初到黄州》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在黄州转为苏东坡,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然而一道圣旨又只得离开。他在去汝州时写《满庭芳》“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普通人大概还沉溺于惆怅痛苦之中,而苏轼已经惦记着那里的山水美景了。 被贬惠州时,朋友致信说来惠州看望他,苏轼回信“莫做女儿态矣”,读之莞尔。苏轼被贬儋州,也是口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苏轼啊,越经历挫折反而越见其人格魅力。 苏轼在惠州有一篇小品文《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这篇文章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充满着吸引力。苏轼走得累了,想在松风亭休息,但抬头望望松风亭还在重重树木之外,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松风亭啊。过了许久,突然意识到此处也可休息啊!于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哪里还有什么成功不成功之说啊,安于当下,奋斗当下,不就够了吗? 苏轼在海南渡海时写《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天容海色,本就澄清,不需要点缀,不需要了解,也不需要赞美。这就是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学学苏轼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